巧用问题导向模式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erfadai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培育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素养?这成为当前一线政治教师迫切关心的话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型”“灌输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较难让学生产生政治情感和政治认同。相反,如果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有质量的、启发性的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内化,更容易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政治认同。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问题导学模式如何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进行探索。

一、问题设置具有逻辑性和梯度性,撬动学生情感“触点”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在一件事情上”。问题导学模式显著的特点就是课堂教学始终围绕问题为主线,因而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问题之间的逻辑性、层次性、系統性。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则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设置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肤浅,又不能太超乎学生的现有水平,要讲求梯度性,由近及远或由远到近、由易到难,由小及大,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够得着”。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把握认知性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触动。否则,过于简单和复杂的问题极易让学生产生自大或畏难情绪,更谈不上情感的触动和认同。

二、问题设置具有主体性和实践性,让政治认同培育更主动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因此,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应做到因材施教,避免千篇一律和过于“高大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水平、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做到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为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顺其自然、深有体会地生成政治情感和政治认同,问题设置的时候还须避免过于理论性,应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三、质疑性和可控性相结合,实现政治认同培育过程与目标的统一


   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一贯做法就是自己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甚至自己回答。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宽度,而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自然无法产生深刻的情感顿悟和内化。在问题导学模式中,教师不仅可以自己根据教学内容和情境材料设置问题,还可以解放自己,引导学生根据相关教学资源自主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并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突破思维的障碍,不断地剖析批判,感悟评价,寻找差距,调整原有的认知,不仅很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更能产生情感上的认同。
   每一堂课,教师都会设定教学的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必须是可控的。问题导学虽然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质疑,但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是毫无秩序的,相反,如果想通过此教学模式让学生产生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必须遵循可控性原则。否则,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极易产生方向上的错误,甚至和设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完全背离。

四、依托情境体验,生成政治情感和政治认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该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问题导学更加侧重于创设情境体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分析。依托情境体验,教师设置问题的时候更具生活性和实践性,学生情感上更容易受到感染,从而产生情感认同。具体的操作就是从情感和体验两个维度出发,围绕 “议题”或知识主线,创设政治情境,开展政治活动,让学生感受政治情境,生成政治情感;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政治活动,生成政治认同。
  责任编辑 黄博彦
其他文献
班主任幸福感是指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实现自身的理想和身心和谐发展进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和愉悦感。它具有劳动与回报的精神性、给予与被给予的关系性与幸福感受的时空无限性等特征。简言之,班主任幸福感就是得到所带班级学生的尊重和敬爱,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  一、平等包容理解,有大愛之心  一个班级是一个大集体,大家来自不同的学校和家庭,这就决定了每一个成员具有差异性。作为这
写好高考作文犹如雕刻一件艺术品,不仅要匠心独运,还要善用“工具”。那么,写好高考作文有哪些“工具”可用呢?笔者结合多年教育实践,认为要用好“三面镜子”。  一、善用“放大镜”,立意构思  立意是作文的统帅和灵魂,立意要精巧,必须提前构思好。那如何才能获得精巧的立意呢?不妨使用“放大镜”来思考。  使用“放大镜”思考,就应该对准核心问题,找到焦点。把思维聚焦到核心、重点问题上,找到出题老师的立意点、
一、情感教育是教育要旨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这句话成为了新时代教育活动的圭臬。   教育的立德树人宗旨
一、案例背景   在学生活动专业化、课程化、学分化的思路引领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型品牌学生活动《幼教技能节》第一次作为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写入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建设好《幼教技能节》这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更好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任务。经过大量查阅资料,多次与幼儿园一线单位对接,与专业教师研讨,与学生座谈,聆听来自各方的需求及意见,我将这门课程的建设思路确定
教师被誉为“园丁”,辛苦劳作只为了向学生讲授知识;教师又被誉为“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伴着朝霞走上讲台,有踏着夕阳归去”,是对教师的深刻诠释。学生从牙牙学语到琅琅上口,包含有教师付出辛勤劳作的过程,因为教师用一滴滴汗水浇灌了祖国的花朵。班主任更是如此,用自己的辛苦换来了学生的幸福,有着最小的职权,却要操心班集体里的每一件事。班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班主任跟进,还要保持高度的警觉,以避免
前些年我们结合学校情况,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近两年,我们选择语、数、英三学科骨干,结合课堂教学,从反思性自主学习的技能培养以及对反思性学习方式的实践入手,通过学科教学,重点在实践操作层面,对反思性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一个较为系统的实践性研究。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培养反思性实践的能力。通过对实验老师理论培训和课堂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思想品德课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应该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重要时期,引导他们培养品德,为他们以后价值观的成型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本文所谈的“双丰收”。  一、以良好的课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初三思想品德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责任的知识”时,我以网络新闻导入。一个高中女孩弃学与他人
课堂过程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只有慢下来,才会用心欣赏。让学生经历生动活泼、充满乐趣、富有挑战的学习过程,他们就能在数学学习的旅程中,感受体验到与数学有关的各种风景——丰富而有趣的数学知识,深邃而精妙的数学思想。学生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往往能表达出老师可能表达不了的,感悟出老师感悟不到的东西,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现有课程资源基础上开发的课程,根据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使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完整的研究,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校本课程需要教师收集资源,开发教材,设计教案,在课堂上开展的校本特色教学。  一、衍纸特色教材制定原则  1. 适应学生目前需求  美术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绘画技巧的学习,它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时代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告知我们每个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荣辱观。而溪韵特色文化倡导的学生发展理念也正是“立己德”“树人德”,让每个贯溪人经过小学六年时间,历练成才,成为最好的自己,走出一条专属自己,充满韵味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