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精准扶贫政策下,兰考县得到了充分发展,于2017年通顺利脱贫摘帽。然而随着扶贫开发的程度逐渐加深,其弊端已开始显现,贫困地区人口数量减少的边际效应呈现递减趋势,扶贫政策取得效果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小。返贫问题已经成为贫困乃至脱贫地区实现致富奔小康道路上的严重阻碍,如何阻止脱贫人口返贫已成为当地政府亟需研究的重大难题。
【关键词】 返贫 兰考 风险控制
一、致返贫因素
(一)政策性返贫
1、社会性政策致贫。在社会管理领域,如发展方式轉变、社会保障、区际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帮扶在贫困人口脱贫之后可能不再持续,易使得脱贫人口发展乏力。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例,2015至2016年,全县完成有关建设总投资增速高达144%,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却大幅下降;到2017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也从2015年的242.6公里降至119.19公里。而在同时期,全县在招商引资、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有十足进步,例如到2017年,该县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至5247万美元,同比增长118.8%。从两种数据的相反方向变化不难看出,在脱贫摘帽后,兰考县政府的财政支出及年度预算不再向相关基础设施领域倾斜,社会管理领域的投入不再高涨,存在一定返贫风险。
2、环境性政策返贫。由于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一般是比较恶劣的,脱贫人口赖以发展的贫瘠资源如果又受限于“退耕还林还草”、“降低碳排放”等生态保护政策约束,再加上物价上涨和补贴降低双重因素的影响,易使部分脱贫人口出现返贫。兰考县自2014年启动扶贫开发三年脱贫攻坚计划,截至2017年全县造林面积达5.26万亩,防护林增长34.0%,经济林增长40.0%,林木覆盖率由2014年的20.2%逐年增长到26.8%。但同时,全县有效耕地面积由2014年的143.2万亩逐年减退至2017年的139.7万亩。兰考县在提高城乡植被覆盖率的美丽生态背后,存在有以牺牲部分农村耕地为代价来构建林草地的做法,埋下脱贫区的返贫隐患。
(二)能力缺失返贫
1、身体健康水平因素。人类生存发展中疾病不可避免,脱贫人口中因病返贫比例也占据较大比例,兰考县政府公开信息显示,因病致穷或因病返贫是当地农村地区扶贫问题的重点。兰考县在基层医疗服务中的各项指标年均增长速度偏缓,暂无法与较高的人口聚集程度相匹配,如人均拥有床位数、临床医生、注册户士数量在全市范围内处于中下水平。这样,小病出乡、大病出县,不仅是交通及住宿给贫困人口造成负担,他们还可能因此拒绝外出治疗,又可能进一步造成病情恶化,延长误工期,导致家庭创收能力连续走低,陷入恶性循环。
2、知识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受教育水平偏低、专业技能缺少或水平不高,致富能力弱化,是农村脱贫人口返贫的重要原因。截至2016年,兰考全县本科上线率远低于同期全市58.8%的本科上线率,也较省内同期平均水平相对较低,加之该县原贫困人口基数较大,乡镇主要劳动力知识能力提升水平有限,尤其是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生产方式转型,许多知识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脱贫人口易遭遇“适应难、就业难、发展难”等生计可持续发展困境。
(三)因灾返贫
兰考县地处中原,地势平坦,西临黄河,易受洪涝灾害威胁,近年来国内防灾救灾能力显著提升,黄河决堤、改道风险大大降低,但若遇持续性强降雨时,加之地势影响,极易带来严重破坏性的内涝灾害;同时历史数据表明,兰考县多发旱灾,由于该县植被覆盖率不高,地下水储蓄能力相对较弱,若耕种时节遇异常降水情况,旱灾发生率便大大提升。让扶贫的投入和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二、防返贫机制
(一)持续巩固提升
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总体布局要求,稳定脱贫后续政策,营造脱贫摘帽安心环境。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着力解决搬迁户生产生活困难。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鼓励山林、土地流转或退耕,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入和务工收入。突出抓好家居制造及木业加工、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培育,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农业保险,努力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径、新办法。
(二)走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路子
以构筑循环体系、推广新型种养模式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建立产业布局合理、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坚持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保证脱贫地区的有效生产及可持续性发展。
(三)做好稳定脱贫奔小康准备
把一切惠民生、促增收的产业发展政策转化为调动群众内生动力的积极因素,把“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带贫模式落到实处,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继续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有效落实“12项政策”和“3保障5政策”,持续开展行业扶贫。根据乡村民生问题,全面整改广播电视村村通、先诊疗后付费、残疾证办理、电费补贴等工作中的问题,限期办理农村危房改造、自然村通路、光伏扶贫等工作中问题,加大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力度,深化“1+3”社会扶贫模式,打造“光彩兰考”。
(四)健全大招商机制,实施创新驱动、品牌创建战略
保持招引定力,加大园区招商、定制化招商、资本招商力度,并逐步把招商范围拓宽到文化旅游产业和民生领域。同时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继续加大与顶尖院校的对接,培育出一批创新型企业,切实提升企业运营能力。同时可以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塑造高端家居品牌,如做好恒大家居特色小镇会展、特色酒店、三产服务、检验、设计等配套建设,打造全国品牌家居集散中心;创建畜牧产业化品牌,农副产品深加工重点在冷链物流和深加工上求突破,加快正大、中羊、华润五丰等奶制品和屠宰深加工项目建设,完善产业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 郭熙保,周强.长期多维贫困、不平等与致贫因素[J].经济研究,2016(6):143-254
[2] 刘刚.兰考脱贫的经验与启示[N].河南日报,2017-03-19(4)
[3] 卞瑞鹤.解密兰考脱贫攻坚[J].农村农业农民,2017(5).
【关键词】 返贫 兰考 风险控制
一、致返贫因素
(一)政策性返贫
1、社会性政策致贫。在社会管理领域,如发展方式轉变、社会保障、区际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帮扶在贫困人口脱贫之后可能不再持续,易使得脱贫人口发展乏力。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例,2015至2016年,全县完成有关建设总投资增速高达144%,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却大幅下降;到2017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也从2015年的242.6公里降至119.19公里。而在同时期,全县在招商引资、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有十足进步,例如到2017年,该县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至5247万美元,同比增长118.8%。从两种数据的相反方向变化不难看出,在脱贫摘帽后,兰考县政府的财政支出及年度预算不再向相关基础设施领域倾斜,社会管理领域的投入不再高涨,存在一定返贫风险。
2、环境性政策返贫。由于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一般是比较恶劣的,脱贫人口赖以发展的贫瘠资源如果又受限于“退耕还林还草”、“降低碳排放”等生态保护政策约束,再加上物价上涨和补贴降低双重因素的影响,易使部分脱贫人口出现返贫。兰考县自2014年启动扶贫开发三年脱贫攻坚计划,截至2017年全县造林面积达5.26万亩,防护林增长34.0%,经济林增长40.0%,林木覆盖率由2014年的20.2%逐年增长到26.8%。但同时,全县有效耕地面积由2014年的143.2万亩逐年减退至2017年的139.7万亩。兰考县在提高城乡植被覆盖率的美丽生态背后,存在有以牺牲部分农村耕地为代价来构建林草地的做法,埋下脱贫区的返贫隐患。
(二)能力缺失返贫
1、身体健康水平因素。人类生存发展中疾病不可避免,脱贫人口中因病返贫比例也占据较大比例,兰考县政府公开信息显示,因病致穷或因病返贫是当地农村地区扶贫问题的重点。兰考县在基层医疗服务中的各项指标年均增长速度偏缓,暂无法与较高的人口聚集程度相匹配,如人均拥有床位数、临床医生、注册户士数量在全市范围内处于中下水平。这样,小病出乡、大病出县,不仅是交通及住宿给贫困人口造成负担,他们还可能因此拒绝外出治疗,又可能进一步造成病情恶化,延长误工期,导致家庭创收能力连续走低,陷入恶性循环。
2、知识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受教育水平偏低、专业技能缺少或水平不高,致富能力弱化,是农村脱贫人口返贫的重要原因。截至2016年,兰考全县本科上线率远低于同期全市58.8%的本科上线率,也较省内同期平均水平相对较低,加之该县原贫困人口基数较大,乡镇主要劳动力知识能力提升水平有限,尤其是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生产方式转型,许多知识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脱贫人口易遭遇“适应难、就业难、发展难”等生计可持续发展困境。
(三)因灾返贫
兰考县地处中原,地势平坦,西临黄河,易受洪涝灾害威胁,近年来国内防灾救灾能力显著提升,黄河决堤、改道风险大大降低,但若遇持续性强降雨时,加之地势影响,极易带来严重破坏性的内涝灾害;同时历史数据表明,兰考县多发旱灾,由于该县植被覆盖率不高,地下水储蓄能力相对较弱,若耕种时节遇异常降水情况,旱灾发生率便大大提升。让扶贫的投入和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二、防返贫机制
(一)持续巩固提升
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总体布局要求,稳定脱贫后续政策,营造脱贫摘帽安心环境。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着力解决搬迁户生产生活困难。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鼓励山林、土地流转或退耕,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入和务工收入。突出抓好家居制造及木业加工、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培育,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农业保险,努力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径、新办法。
(二)走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路子
以构筑循环体系、推广新型种养模式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建立产业布局合理、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坚持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保证脱贫地区的有效生产及可持续性发展。
(三)做好稳定脱贫奔小康准备
把一切惠民生、促增收的产业发展政策转化为调动群众内生动力的积极因素,把“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带贫模式落到实处,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继续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有效落实“12项政策”和“3保障5政策”,持续开展行业扶贫。根据乡村民生问题,全面整改广播电视村村通、先诊疗后付费、残疾证办理、电费补贴等工作中的问题,限期办理农村危房改造、自然村通路、光伏扶贫等工作中问题,加大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力度,深化“1+3”社会扶贫模式,打造“光彩兰考”。
(四)健全大招商机制,实施创新驱动、品牌创建战略
保持招引定力,加大园区招商、定制化招商、资本招商力度,并逐步把招商范围拓宽到文化旅游产业和民生领域。同时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继续加大与顶尖院校的对接,培育出一批创新型企业,切实提升企业运营能力。同时可以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塑造高端家居品牌,如做好恒大家居特色小镇会展、特色酒店、三产服务、检验、设计等配套建设,打造全国品牌家居集散中心;创建畜牧产业化品牌,农副产品深加工重点在冷链物流和深加工上求突破,加快正大、中羊、华润五丰等奶制品和屠宰深加工项目建设,完善产业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 郭熙保,周强.长期多维贫困、不平等与致贫因素[J].经济研究,2016(6):143-254
[2] 刘刚.兰考脱贫的经验与启示[N].河南日报,2017-03-19(4)
[3] 卞瑞鹤.解密兰考脱贫攻坚[J].农村农业农民,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