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要评选“中国最长盛不衰的话题”,“仇富”肯定算一个。在一些公众人物和媒体言论中,中国民间的仇富情绪似乎相当严重。经济学家茅于轼曾表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仇富心理没有我们强。”经济学者许小年也认为“社会上的仇富心理严重”。就连《华尔街日报》记者也在文章里写道:“中国人真的仇恨富人。”但这些言论始终没有科学数据的支持。
最近,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刊登的一份调查报告反映了世界各国民众对自己国家富人的态度。结果显示,在中国,有52%的受访者认为,国内的富人是配得上他们的财富的,这个比例只低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而从全球范围看,有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国家的富人不配拥有那么多财富。这等于说:与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人并不“仇富”。
结论一出,不少人表示质疑,甚至觉得很可笑。但笔者认为,这份报告比较有参考意义。首先,调查是由国际知名民意调查公司“环球扫描”做出的,该公司从23个国家抽取了1.2万多个成人调查样本,历时数月,调查方式科学、严谨。刊登这份报告的《经济学家》杂志,更是全球最严谨的媒体之一。其次,此项调查是有持续性的。根据其网站提供的资料,该公司在2008年也进行过类似调查,其结果和今年的并无太大区别:中国人对富人的认同比例在2008年就有50%,同样在“不仇富”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对于主观判断和客观数据之间的错位,我们该如何解读?不妨看一下环球扫描公司的另一份报告:2011年4月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人对自由市场经济的认同度高达67%,超过了美国。另据该公司的统计记录,中国人自2002年以来就一直保持着极高的自由市场经济认同度。显然,多数中国人已将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追求财富视为一种合理与必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财富的态度有着独特的标准,在道德上提倡视钱财如粪土,但人类追求物质利益的天性却无法改变,所以才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俗语。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财富观上也曾走过弯路,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在寻求财富的问题上显然已经找到了明晰的路径。这种路径是理性而非感性的,是健康而不是心理扭曲的,是基于认同而不是基于仇恨的。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崛起,新一代财富偶像“扎堆”诞生,突显出马化腾、李彦宏这样公众形象健康的榜样。他们的存在使更多中国人相信,缔造创新型企业并获得财富,是成功的新定义,“仇富”自然也没有必要。
当然,“仇富”问题绝非无中生有,其折射出的主要是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一方面,中国社会已然存在尖锐的贫富差距,另一方面,这种差距正导致着财富机会不均。不公平的游戏规则、裙带关系、权钱交易等现象始终存在于我们身边,从这一点上说,“仇富”是对现实中存在问题的一种反应,针对的往往不是钱财,而是人们在寻求财富的道路上遇到不公时的心理发泄。
但是,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国民到底多“仇富”上,显然是舍本逐末。国民认同富人,并不代表社会财富分配非常公平;国民对富人态度恶劣,也不意味着贫富差距大得无可救药。例如,在这次环球扫描公司的调查中,表现得最“仇富”的国家竟然是希腊,而希腊社会一直是建立在高福利基础之上的,尽管贫富差距正在扩大,却远远小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而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比希腊尖锐得多,不公正的税收也一直是争议焦点,但国民对富人的认可程度依然很高。
因此,解决“仇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搞清中国人到底仇不仇富,而是应该如何消弭社会上业已存在并可能不断加深的贫富鸿沟。这个鸿沟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更是真金白银的,是涉及经济个体切身利益的。只有消除那些阻碍大多数人追求合法利益的障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仇富”问题。
编辑:尹洁 美编:黄浩 编审:丁子
最近,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刊登的一份调查报告反映了世界各国民众对自己国家富人的态度。结果显示,在中国,有52%的受访者认为,国内的富人是配得上他们的财富的,这个比例只低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而从全球范围看,有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国家的富人不配拥有那么多财富。这等于说:与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人并不“仇富”。
结论一出,不少人表示质疑,甚至觉得很可笑。但笔者认为,这份报告比较有参考意义。首先,调查是由国际知名民意调查公司“环球扫描”做出的,该公司从23个国家抽取了1.2万多个成人调查样本,历时数月,调查方式科学、严谨。刊登这份报告的《经济学家》杂志,更是全球最严谨的媒体之一。其次,此项调查是有持续性的。根据其网站提供的资料,该公司在2008年也进行过类似调查,其结果和今年的并无太大区别:中国人对富人的认同比例在2008年就有50%,同样在“不仇富”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对于主观判断和客观数据之间的错位,我们该如何解读?不妨看一下环球扫描公司的另一份报告:2011年4月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人对自由市场经济的认同度高达67%,超过了美国。另据该公司的统计记录,中国人自2002年以来就一直保持着极高的自由市场经济认同度。显然,多数中国人已将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追求财富视为一种合理与必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财富的态度有着独特的标准,在道德上提倡视钱财如粪土,但人类追求物质利益的天性却无法改变,所以才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俗语。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财富观上也曾走过弯路,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在寻求财富的问题上显然已经找到了明晰的路径。这种路径是理性而非感性的,是健康而不是心理扭曲的,是基于认同而不是基于仇恨的。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崛起,新一代财富偶像“扎堆”诞生,突显出马化腾、李彦宏这样公众形象健康的榜样。他们的存在使更多中国人相信,缔造创新型企业并获得财富,是成功的新定义,“仇富”自然也没有必要。
当然,“仇富”问题绝非无中生有,其折射出的主要是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一方面,中国社会已然存在尖锐的贫富差距,另一方面,这种差距正导致着财富机会不均。不公平的游戏规则、裙带关系、权钱交易等现象始终存在于我们身边,从这一点上说,“仇富”是对现实中存在问题的一种反应,针对的往往不是钱财,而是人们在寻求财富的道路上遇到不公时的心理发泄。
但是,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国民到底多“仇富”上,显然是舍本逐末。国民认同富人,并不代表社会财富分配非常公平;国民对富人态度恶劣,也不意味着贫富差距大得无可救药。例如,在这次环球扫描公司的调查中,表现得最“仇富”的国家竟然是希腊,而希腊社会一直是建立在高福利基础之上的,尽管贫富差距正在扩大,却远远小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而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问题比希腊尖锐得多,不公正的税收也一直是争议焦点,但国民对富人的认可程度依然很高。
因此,解决“仇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搞清中国人到底仇不仇富,而是应该如何消弭社会上业已存在并可能不断加深的贫富鸿沟。这个鸿沟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更是真金白银的,是涉及经济个体切身利益的。只有消除那些阻碍大多数人追求合法利益的障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仇富”问题。
编辑:尹洁 美编:黄浩 编审: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