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家境贫寒,仅读过半年书的陈金芳背上行囊远赴海南去追寻梦想。几年后,她怀惴着万多元血汗钱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给父母盖了一栋两层高的住房。今天,陈金芳冲破世俗的束缚,背上书包又重返校园。
没文化,尝尽万千苦恼
家住湖北省丹江口市魏家老屋村的陈金芳在家排行老三,由于旧时重男轻女思想的作怪,她的父母在生下3个姑娘后,仍然不甘心,继而为家里又添了一个儿子。儿子能够继香火,这种旧观念在农村十分流行。父母虽然圆了渴望已久的梦想,但他们的行为却违反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因此受到有关部门的重罚。
偏僻的鄂西北山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加之农村重男轻女,陈金芳直到9岁才上小学一年级。和她的两个姐姐一样,只上了半年学,便因家里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回家。1997年,16岁的陈金芳在邻居的介绍下来到丹江市城区一家餐馆打工。在那里,她从事的是洗碗、端盘子、择菜等杂事,每月收入仅有80元。其间,她想给有小孩的人家当保姆,但对方一听说她只上过小学一年级,立即摇摇头拒绝了她的要求。
在餐馆里工作了半年,既耗费了时间又没有挣到钱。带着憧憬、带着梦想,1997年年底,陈金芳随同乡一同来到了海南三亚市。初到三亚,由于人生地不熟,又不识字,陈金芳找工作处处碰壁。几个月后,陈金芳终于到了一家糖果厂工作,每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压得她气喘吁吁。过了一段日子,她在大姐陈红梅的推荐下,来到一家名叫“果喜”的高档酒店打工。
在酒店,陈金芳除了端菜洗碗,还和其他姐妹一样,顺便向酒店的顾客推销啤酒。4元钱一瓶的啤酒,每推销一瓶可提成5毛钱。因为不识字,刚开始的时候,陈金芳连啤酒的名称也记不住,更别提讲普通话了,因此,她经常遭到老板和顾客的训斥。为了多挣钱,陈金芳就仔细研究啤酒瓶上的商标,她通过识别商标上不同的颜色,来判断不同类别的啤酒名称。刚开始,这一招还挺管用,后来各个啤酒厂家不断推陈出新,同一品牌的啤酒还会采用不同的商标颜色。这时,眼花缭乱的商标就弄得她难以分辨了,陈金芳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为此,她买来字典,请同伴教自己汉语拼音,学会了查字典的方法,并认识了很多汉字。
酒店里的作息时间是从上午9点开始,到下午两点下班;休息两个小时后,下午4点继续上班,一直到晚上9点结束全天工作。陈金芳一边虚心学说普通话,一边忙里偷闲学识汉字。
求新知,推开挣钱机会
陈金芳在三亚一干就是5年。5年来,和她同去打工的老乡,有的学了技术自己开店当老板,有的则寻求到更加轻松更加赚钱的行当,而她自己却因为知识的匮乏始终原地不动。
“果喜”酒店包吃包住,除了每月600元的工资外,陈金芳还努力推销啤酒,这样加起来,每月竟有1000多元的收入。尽管有了较高的收入,但每当她看到吧台上的领班既轻松又逍遥的神态,月底还能领取较高的收入时,就羡慕不已。同样是工作,为什么人家的待遇就比我的高?陈金芳不止一次地深思这个困扰自己的问题。
但事实就残酷地摆在面前,害怕顾客点菜,祸首在于不会写字;一个人不敢逛街,因为她看不懂站牌;甚至挣了钱,她不知道该怎样将钱寄回家。
1999年,陈金芳回家将自己两年来辛辛苦苦打工赚来的3万元钱带回家,帮家里盖了一栋小洋楼,这在当地还是第一家呢!
弟弟陈金宝上初中时,陈金芳无私拿出钱来供弟弟读书。陈金宝初中毕业后,陈永有给女儿陈金芳打电话征求意见时,陈金芳在电话中斩钉截铁地对父亲说:“我已经吃尽了没有文化的亏,无论如何也一定要供弟弟读书成器!”
在陈金芳的资助下,弟弟陈金宝中考顺利地考入丹江口市库区职业高中,现在已经成为那里中专二年级的学生了。
2002年春节,陈金芳从三亚回到丹江口市的老家。一天,她当着父母的面吞吞吐吐地说:“在外面打工没有文化挣不到钱,我想到外地读书。”“读书是件好事,以前家里穷供不起你们姐妹上学,现在再去上学还不知道学校收不收人?”陈永有听了女儿的话后平静地说,“如果可以,就在家门口上学,那还方便一些!”羞愧难当的陈金芳立即喊起来:“在当地上学,要让别人知道了,不丢死人才怪呢!”
“在哪儿上学不都一样!学知识是好事,没人议论也不可能,你学到了知识你自己用,管别人咋说!”曾经在中学读过一年书的陈永有摆出了个人见解。在父亲的鼓励下,陈金芳大胆地选择了离自家仅有百余米远的魏家老屋小学。
上小学,冲破世俗束缚
春节喜庆的气氛刚刚散去,早已坐卧不安的陈金芳就独自来到了学校。面对眼前身高1.6米的大姑娘,校长关智江很是有些惊奇:像这样从小学开始重读的例子还闻所未闻。
但是,从陈金芳眼神里流露出的那种复杂神情,关智江校长又看到了一位21岁大姑娘渴盼求知的殷切希望。回想过去,他顿生怜惜:十几年前,自己还是学校一名普通教师的时候,他就见过陈金芳。那时,陈家贫困潦倒无法供养儿女读书,可怜的陈金芳就是在他班上只读过半年就辍学回家了。
关校长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毅然答应了陈金芳的恳求。
魏家老屋小学是一所乡村学校,由于学校生源不足,招生都是跨年度进行的。因此,学校今年就没有一年级,学生都是从二年级开始读起的。
每学期300元的学费,这对陈金芳来说一点不成问题。陈金芳说,当初家里没有钱供自己上学,只好离开学校外出打工,在外面东奔西跑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现在,自己通过辛苦打工挣到了钱,不再依靠父母了,而是自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己挣钱供自己上学。外出打工没有文化是不行的,所有的事情依靠别人也是不行的,只能靠自己!深有体会的她认识到读书的重要!
陈金芳所在的班级共有22名学生,在全班,她是年龄最大、个头最高的“小学生”;在学校,有的老师甚至比她的年龄还小。和一帮小弟弟、小妹妹们同坐一间教室听课,刚开始的时候,她感到很别扭,也很尴尬。上课的时候,她总是很难为情地看着书本,头也不敢抬一下。
但时间长了,她也就习惯了。与此同时,身边的小同学也不再用异样的眼光盯着自己不停打量。陈金芳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得颇为认真。放学回家,除了帮家里做些家务外,她就一头扎进自己的卧室读课本、做作业。
双休日,学校放假,陈金芳就主动请教左邻右舍的学生。有时候,她还让弟弟陈金宝坐在身边给自己补课。由于只读过半年一年级,基础实在太差,组词造句,加减乘除,一切都是从头学起。刚上学的时候,她连“拼音”、“看图说话”是什么意思都不明白,经过几个月的学习,现在终于弄懂了。
目前,陈金芳正在跟随老师学习部首查字法!据班主任胡桂兰老师介绍,每次测验考试,她的语文成绩都刚刚及格,而数学成绩则在90分以上。为此,陈金芳有些着急,“自己长这么大了,还在上小学,心里感到很烦”。记者采访她的时候,她一看到照相机就往自己卧室里钻,还将门反锁着。“有时候,觉得自己挺可怜的,原来学得东西太少,见到外人总不好意思,别人会怎样看待我呢?”在和笔者的对话过程中,或许陈金芳受了感染,原本说得好好的家乡话突然转成了普通话,而且讲得有滋有味。“我们在海南都说普通话,时间一长就难改过来了,过年回家跟家里人说话,一不小心就说成普通话了,为此,我妈还说我犯神经!”陈金芳满面春风地说。
“女儿从小没机会读书。”作为陈金芳的母亲李清云也懊悔不已,“当初借钱也应该让女儿读书,现在也不会受这个罪了。”
求生存,知识改变命运
在外面漂泊多年,没有知识简直是寸步难行,受到的遭遇也可谓刻骨铭心!一次,考试成绩下来了,陈金芳见同桌语文没有及格,便趴在桌面上悄悄地鼓励对方:“我俩现在都坐在最后一位,成绩都很差,咱们一起加油,赶紧学快一点,争取超过别人!”
日前,笔者来到魏家老屋小学采访时发现,21岁的陈金芳坐在20多名学生的最后面,虽然她低着头弯着腰,但一眼就能看出她比同教室的学生都高出一大截。下午正在上语文课,老师读完课文后,教学生朗读了两遍,又让他们默记书后的生字。陈金芳掏出铅笔,一边在心里默念,一边在练习本上学写。
学校老师对她也很照顾,不让她从事劳动课。上课的时候,老师很少喊她上讲台默写,即使她上去写错了,也不批评她。“这么大了,我们要维护她的自尊心,批评其他的学生时,陈金芳就觉得不好意思,常常脸红。”老师们对她的关怀还在于经常抽空对她进行个别辅导。
陈金芳现在每天早晨6点起床看书,晚上写作业直到9点多钟。“我夜里做梦都在写字,我要抓紧时间弥补原来的损失!”
一直学到什么时候为止?今后她又将何去何从呢?陈金芳的想法很单纯,只要自己能认得几个字,会打条子、会算账、会写信,不被别人欺骗就行!然而,她的奋斗目标远不止此。陈金芳告诉笔者:“我在山区农村待够了,如果想永远待在这里,我就不会选择上学。有机会,我还想把爹妈接到海南生活!”对此,陈永有感慨地说:“我们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只有女儿有出息,她跑到再远的地方,我们也不反对!”
知识改变命运!陈金芳看准了读书的价值,她除了把求知作为今后谋生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外,还不顾种种压力能够勇敢地向世俗挑战。
现在,国家已经取消高考年龄限制。活到老、学到老已经成为有识之士的人生趋向。21岁青春少女的惊人之举,给我们留下更多的则是对人生价值取向的理性思考。
(《采风报》2002年7月8日 张希文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