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支柱,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道德品质、意志品格的培养等都有很大的作用。
一、课内引导,激发兴趣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战场,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如教学《穷人》的结尾处“……桑娜拉开了帐子”故事到此结束了,这时趁势提问:之后会发生什么?渔夫会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学生就又开动脑筋,思维再次活跃。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当学生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爭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在课文教学中,还应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在语文活动课或适合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从而满足学生阅读欲望,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报刊书籍的积极性,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
二、课外延伸,品味书香
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获得,还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品得书中的趣味,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当老师读到好的作品,情不自禁地向学生朗诵优美的小诗;讲一个故事,当精彩处戛然而止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或谈一谈读书体会,学生们是很受感染的,课外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当然,老师课外阅读的内容不仅要广泛,还要保留一颗童心,经常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更要关注新作的出现,及时向学生推荐,掀起新一轮的学习热潮。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以后,老师趁热打铁,向他们推荐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阅读兴趣。平时我很注意这样做,学了《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后向学生推荐古典名著少儿读本《三国演义》,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等。
三、精挑细选,提炼书香
(一)精选阅读对象
小学生的鉴别能力较差,现在的课外读物又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我们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加强指导。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和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把课外读物分为当读、当看、熟读几类,有选择进行阅读:第一是与课内教学密切相关配合的书,教材有选文的原著,课文作者或课文人物的传记作品是当读之书,如学习《怒吼吧黄河》前推荐阅读倾听“黄河大合唱”。第二是经典作品,名家短篇佳作、童话寓言、科普读物是当看之书,如《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第三是字典、辞典,这是读书工具,要让学生熟悉它们,并善于运用。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生了解有关图书分类指示和检阅图书报刊的基本方法,便于他们学会利用图书室、图书馆自由选择读物。
(二)掌握阅读方法
深圳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新世纪的竞争离不开高效益,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刊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求快,阅读时囫囵吞枣。我认为教会学生阅读,主要可从精读和泛读入手。精读就是仔仔细细的研读,反反复复的揣摩、品味。指导学生精读可从几方面着手:(1)咬文嚼字:对文中碰到的一些字词仔细研究、推敲、辨析,通过教师的训练,熟读成诵,让学生“习惯成自然”。(2)品味重点语句:如主旨句、警句、含蓄句、呼应句、象征句、过渡句、修辞句等,体会句子的语意,从而培养敏锐语感。(3)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泛读的特点是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泛读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语言,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启发智慧,发展思维,获取知识信息。泛读的方法主要可采用:(1)扫视法:对文字用眼睛和思想一下子把握住,然后离开文字,记住文字并进行思考体会。(2)跳读法:即不按文字顺序阅读,主要捕捉自己需要的和有关兴趣的内容。精读求深、求巧,泛读求广、求智,用精读中所学的阅读知识、技巧用于泛读,用泛读中所获得的丰富知识巩固精读中学到的方法、技巧,两者相互结合交叉使用便能珠联璧合。
四、因势利导,书香沁远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理解文章、陶冶情操、形成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适当指导,为学生确定一个阶段性的阅读目标,选择有益的书籍供学生阅读,从而逐步形成学生有目的、有选择阅读的习惯。二是教学生学会思考,勤于积累。“学贵质疑”,读书的目的在于增长见识、发展思维,阅读中必须学会思考,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提出个人见解,从而使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大大提高。对学生来说,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终身受用,将阅读中所获取的知识信息积累,运用时便能信手拈来。
广泛阅读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随着阅读量的提高,学生自己有了感受,品尝到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尝到了阅读的甜头,自然就能从电子产品自主阅读的意识逐渐增强,慢慢地就会自己找书读,并学会读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积累语言,亲近母语,让书香沁入心脾,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课内引导,激发兴趣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战场,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如教学《穷人》的结尾处“……桑娜拉开了帐子”故事到此结束了,这时趁势提问:之后会发生什么?渔夫会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学生就又开动脑筋,思维再次活跃。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当学生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爭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在课文教学中,还应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在语文活动课或适合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从而满足学生阅读欲望,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报刊书籍的积极性,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
二、课外延伸,品味书香
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获得,还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品得书中的趣味,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当老师读到好的作品,情不自禁地向学生朗诵优美的小诗;讲一个故事,当精彩处戛然而止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或谈一谈读书体会,学生们是很受感染的,课外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当然,老师课外阅读的内容不仅要广泛,还要保留一颗童心,经常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更要关注新作的出现,及时向学生推荐,掀起新一轮的学习热潮。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以后,老师趁热打铁,向他们推荐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阅读兴趣。平时我很注意这样做,学了《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后向学生推荐古典名著少儿读本《三国演义》,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等。
三、精挑细选,提炼书香
(一)精选阅读对象
小学生的鉴别能力较差,现在的课外读物又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我们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加强指导。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和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把课外读物分为当读、当看、熟读几类,有选择进行阅读:第一是与课内教学密切相关配合的书,教材有选文的原著,课文作者或课文人物的传记作品是当读之书,如学习《怒吼吧黄河》前推荐阅读倾听“黄河大合唱”。第二是经典作品,名家短篇佳作、童话寓言、科普读物是当看之书,如《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第三是字典、辞典,这是读书工具,要让学生熟悉它们,并善于运用。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生了解有关图书分类指示和检阅图书报刊的基本方法,便于他们学会利用图书室、图书馆自由选择读物。
(二)掌握阅读方法
深圳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新世纪的竞争离不开高效益,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刊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求快,阅读时囫囵吞枣。我认为教会学生阅读,主要可从精读和泛读入手。精读就是仔仔细细的研读,反反复复的揣摩、品味。指导学生精读可从几方面着手:(1)咬文嚼字:对文中碰到的一些字词仔细研究、推敲、辨析,通过教师的训练,熟读成诵,让学生“习惯成自然”。(2)品味重点语句:如主旨句、警句、含蓄句、呼应句、象征句、过渡句、修辞句等,体会句子的语意,从而培养敏锐语感。(3)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泛读的特点是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泛读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语言,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启发智慧,发展思维,获取知识信息。泛读的方法主要可采用:(1)扫视法:对文字用眼睛和思想一下子把握住,然后离开文字,记住文字并进行思考体会。(2)跳读法:即不按文字顺序阅读,主要捕捉自己需要的和有关兴趣的内容。精读求深、求巧,泛读求广、求智,用精读中所学的阅读知识、技巧用于泛读,用泛读中所获得的丰富知识巩固精读中学到的方法、技巧,两者相互结合交叉使用便能珠联璧合。
四、因势利导,书香沁远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理解文章、陶冶情操、形成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适当指导,为学生确定一个阶段性的阅读目标,选择有益的书籍供学生阅读,从而逐步形成学生有目的、有选择阅读的习惯。二是教学生学会思考,勤于积累。“学贵质疑”,读书的目的在于增长见识、发展思维,阅读中必须学会思考,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提出个人见解,从而使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大大提高。对学生来说,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终身受用,将阅读中所获取的知识信息积累,运用时便能信手拈来。
广泛阅读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随着阅读量的提高,学生自己有了感受,品尝到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尝到了阅读的甜头,自然就能从电子产品自主阅读的意识逐渐增强,慢慢地就会自己找书读,并学会读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积累语言,亲近母语,让书香沁入心脾,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