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青草在唱歌》中女主角玛丽悲剧一生的描述,分析了小说的三个文学特点,分别是倒叙的叙事特点来表达文章的准确性,为语言表达埋下伏笔,这预示着主人公悲剧的结局和整个文章悲凉的基调,这种悲凉是分别由主人公自身和原生家庭带来的,最后的结论是女性在社会中需要自我救赎,正是由于蕴含着这样深刻的思想,该小说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诺贝尔”奖得主。
关键词:莱辛 《青草在唱歌》 悲剧
引用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她一生著有很多作品,包括各种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等等。代表作为《金色笔记》,学者普遍认为这时候的莱辛拥有了享誉世界的声誉。莱辛的写作风格包括四种:第一是以非洲为背景,主要宣扬的是自由的题材;第二是以现代妇女所面临的困境和需要自我寻求精神解放为题材;第三是用寓言等文学形式来表达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同时预言未来的题材;最后是具有现实的叙事风格的现实主义小说。在莱辛的一生中,有过两次失败的婚姻,并育有三个孩子,她童年时是跟父母在农场度过的,这段时光成为了她一段非常压抑的回忆。失败的婚姻和压抑的童年成为后来莱辛创作的思考点和切入点,她曾经对她失败的婚姻评论过“如果我不离开,那么那种透不过气的压抑,无论对谁都是最大的伤害,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所以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的决定”,这些经历成为他创作的源泉。88岁的时候,莱辛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全世界多家媒体评论她的“实至名归”,说明她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对人类的悲悯情怀,也成了她作品的标志性基调,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一、《青草在唱歌》文本概述
《青草在唱歌》是莱辛的处女作,主要描述女主人公玛丽如何在生活中放弃了自我,最终走向了死亡的不归路。玛丽也曾是一个快乐向上的青年,父亲酗酒,母亲无力改变现状又不停地抱怨,玛丽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最大的梦想就是不要再过跟母亲一样的生活。成年之后,向上的玛丽很努力,终于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可是这样的生活就在三十岁时被打破了,在玛丽迫切需要用婚姻来证明自己的时候,一个同样迫切需要婚姻的卑微的农场主拜倒在了她的石榴裙下,玛丽甚至没有想想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就带着愤怒与憧憬走向了乡村。玛丽最初认为她的生活就是在大自然中度假,动用全部积蓄装饰破破烂烂的房间,可是表面的快乐根本不可能给她带来任何安全感。终于,随着日复一日的贫困和无法交流,玛丽一天天走向毁灭的边缘。她也曾试图离开那个窒息的环境,但终因为没有足够的勇气重新在城市立足而放弃。佣人摩西的出现,就如那黑暗中一抹浅浅的亮光,开始照射着玛丽惨淡的生命,让玛丽最初感到阵阵温暖,甚至开始沉沦于摩西的温柔,可是随即她的本能的价值观开始蠢蠢欲动。玛丽一面渴求真正的爱情,另一面又对自己的沉沦深深地恐惧,在每天的纠结与彷徨之下,终于对摩西怒吼并下决心要离开,然而,动了真情的摩西也愤怒地举起了钢刀。
小说用深沉的笔触,用女性特有的视角和心态,描述那最痛苦的精神深处,让一切哀伤和空虚无处可藏,这些无关金钱,无关环境,是理想不能实现,现实不能更改,未来没有希望,心中无法打败的哀伤。评论界一致认为,这是莱辛早期生活的缩影,也是促使莱辛放弃第一段婚姻的原因。从小说中不难看出在莱辛的世界里,有很多跟主人公玛丽相同境遇的,如果一个人不放弃一些所谓包袱的东西,就永远不可能真正地摆脱痛苦。
二、《青草在唱歌》文学特点
(一)小说的叙事方式
《青草在唱歌》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方式,先是描写女主人公玛丽的死亡和迪克的愤怒,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小说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悬疑故事,并未涉及后续的女性主义观点,读者只会关心这个故事的延续,引起探究玛丽死亡的真正原因,甚至对杀死她的凶手表现出厌恶之情,而不会意识到其实玛丽是被自己的心魔杀死的。但是后来,随着小说叙事的一步步推进,读者对玛丽的生活状态就会有一定的了解,这个时候玛丽的思想意识变化的画卷就会慢慢展开。逐渐意识到玛丽是在生活中找不到目标,一步步走向泥潭一样的困境的,即使她也曾想过要自我救赎,想过要努力生活,想过要走向幸福,但是与她人生观、价值观格格不入的生活,完全不能够满足她的任何希望。
就在读者为玛丽的命运何去何从感到困惑的时候,摩西的出现打破了困局,这时候作者的笔锋急转直下,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方式。玛丽一直对摩西是抗拒的,但是摩西就如那亮光一样照射了她的生活,玛丽的恐惧大于幸福,这是对她的价值观的打破。读者看到这,如果也是一个理想主义捍卫者的话,应该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如果是一个内心也在苦苦挣扎的读者,在这个时刻也会陷入深深的同情之中。作者的叙事情节与读者之间产生共鸣,故事的结局是玛丽战胜自己和不公的命运,或者玛丽被命运所战胜,注定悲剧的结局。所以,莱辛的叙事都是铺垫好的,为的是让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进一步展开自己的想象空间,为小说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而感叹。
(二)小说的语言特点
1.内心的描述
莱辛对玛丽内心的描述,从来都是痛苦和恐惧的笔触,结婚之前她对人生未知的恐惧,对闲言碎语的恐惧,对身边的人的恐惧,莱辛都描述得淋漓尽致。结婚之后,短暂的幸福感过后,玛丽又陷入了更加痛苦和恐惧的基调里,她发现人生完全被改变了,前方更加看不到希望,更加没有人能够理解她,新的痛苦又摆在眼前,而且很可能要陪她度过余生。莱辛这时候的语言充满着悲凉的感触,甚至将读者引入了深深的悲凉里,生活的不可逆转引起强烈的共鸣,这时候就是作者莱辛对生活的感悟的体现。
2.语言的描写
莱辛以女性的视角,描写了一个想要追求幸福的女性却最终被生活打败的悲剧,这样的悲剧不可逆转,通过玛丽对迪克和摩西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出来,玛丽对迪克以及其他农场中的人的蔑视,对佣人的轻蔑,都通过其语言表达了出来。而她对摩西由命令和愤怒转化为尊重甚至顺从,都巧妙地表现了她内心的转变,这种转变真切地映射了玛丽的悲剧命运。莱辛就是要用这些语言的描写,表达出在那样的社会价值观的对抗之下,人们生活的悲剧。 (三)小说悲凉的基调
1.人性对未知的恐惧
当平静的生活是由外部打破,而不是内心自发的想法时,我们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就如玛丽本来平静的生活,只是因为闲言碎语,她便找不到内心更强大的力量,去继续平静的生活,或者直面自己的真实情感,去寻找自己的爱情。她被恐惧打败,向生活屈服,匆匆嫁给迪克,表面上她是因为换了一种生活方式才遭遇后面的种种不幸,事实上是因为她违背了自己的内心,她永远不会对生活的现状感到满足。她不停地装扮房间,就是为了让自己现在的状态与从前相似;她看不起佣人,是因为她从前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允许她跟佣人有平等的思想;她不停地想要改变迪克,是因为她理想中的伴侣与迪克差别太大。在她还没有从思想上真正想要改变自己之前,无论怎么从外界寻求安慰,她都是恐惧的,如果不能战胜内心,一个人注定永远也不能跟自己和平相处。引用台湾作家张德芬的著名心理学论著《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的思想——“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此时的玛丽解决现状的第一种方式就是顺从自己的内心,回到城市中重新开始,即使有再多的闲话,终究能在自己的事业上寻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她曾一个人携带全部家当逃去城里,想要重新恢复从前的工作,但是仅仅因为原来的房东和原来的老板的拒绝,她就绝望而麻木地放弃了挣扎,随着来寻找她的先生回到了那个了无生机的农场。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不是给一点点时间就可以恢复的,全书中,玛丽曾做过唯一拯救自己的事情,就是这次,可这,对于真正想重新开始一切的人来说,又怎么能够呢?如果她有勇气一切重新来过,放下内心犹豫不决的骄傲,接受自己平凡的生活和现状,不对过去过分留恋,不对未来那么失望,尽可能不依靠男人生活,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适应一切,也许她能找到生活中可以转变命运的东西。玛丽的成长是畸形的,就如同一直蔓延的病毒,她一次次尝试失败之后慢慢变为消极,渐渐显得幼稚,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2.原生家庭的悲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固定的,如果不能进行自我救赎,原生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也会投射到自己的家庭生活当中,《青草在唱歌》中的玛丽就是一生都活在原生家庭的控制之中。玛丽在青少年时期无疑是优秀的,虽然家庭环境不好,但是她依然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说明玛丽的性格是很要强的,这源于她在原生家庭中对母亲弱势的愤恨,迫切想要改变这样的生活,绝对不想让母亲的令人压抑的悲剧重新在自己身上重演。但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根深蒂固,越是想要逃离,越是被其狠狠地拉住,玛丽潜意识中对母亲的同情就会映射到她自己身上,对父亲的愤怒也会映射到自己的丈夫身上,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且与自己谈和,不放过对母亲也就是对自己救赎的渴望,也不放过对父亲的仇恨,就永远都不会得到内心的宁静。玛丽一直在救赎,救赎父母,救赎迪克,也救赎自己,总是在试图改变别人,一旦那个人不按照自己的既定路线走下去,包括自己,她就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小说无论最后的结局如何,却是鼓励时代女性对生活奋起抗争的典型,从更深层次来说,女性只有战胜束缚她的条条框框,才代表了个人思想上久违的自由,这是莱辛一直想要告诉世人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青草在唱歌》当属这个主题中的典范之作。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8.
[2]多丽丝·莱辛.影中漫步[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大卫·莫那翰.简·奥斯汀和妇女地位问题[C].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4]伊莱恩·肖沃尔特.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M].韩敏中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5]徐晶.解读莱辛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以《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为例[J].语文建设,2014(32).
关键词:莱辛 《青草在唱歌》 悲剧
引用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她一生著有很多作品,包括各种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等等。代表作为《金色笔记》,学者普遍认为这时候的莱辛拥有了享誉世界的声誉。莱辛的写作风格包括四种:第一是以非洲为背景,主要宣扬的是自由的题材;第二是以现代妇女所面临的困境和需要自我寻求精神解放为题材;第三是用寓言等文学形式来表达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同时预言未来的题材;最后是具有现实的叙事风格的现实主义小说。在莱辛的一生中,有过两次失败的婚姻,并育有三个孩子,她童年时是跟父母在农场度过的,这段时光成为了她一段非常压抑的回忆。失败的婚姻和压抑的童年成为后来莱辛创作的思考点和切入点,她曾经对她失败的婚姻评论过“如果我不离开,那么那种透不过气的压抑,无论对谁都是最大的伤害,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所以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我的决定”,这些经历成为他创作的源泉。88岁的时候,莱辛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全世界多家媒体评论她的“实至名归”,说明她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对人类的悲悯情怀,也成了她作品的标志性基调,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一、《青草在唱歌》文本概述
《青草在唱歌》是莱辛的处女作,主要描述女主人公玛丽如何在生活中放弃了自我,最终走向了死亡的不归路。玛丽也曾是一个快乐向上的青年,父亲酗酒,母亲无力改变现状又不停地抱怨,玛丽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最大的梦想就是不要再过跟母亲一样的生活。成年之后,向上的玛丽很努力,终于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可是这样的生活就在三十岁时被打破了,在玛丽迫切需要用婚姻来证明自己的时候,一个同样迫切需要婚姻的卑微的农场主拜倒在了她的石榴裙下,玛丽甚至没有想想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就带着愤怒与憧憬走向了乡村。玛丽最初认为她的生活就是在大自然中度假,动用全部积蓄装饰破破烂烂的房间,可是表面的快乐根本不可能给她带来任何安全感。终于,随着日复一日的贫困和无法交流,玛丽一天天走向毁灭的边缘。她也曾试图离开那个窒息的环境,但终因为没有足够的勇气重新在城市立足而放弃。佣人摩西的出现,就如那黑暗中一抹浅浅的亮光,开始照射着玛丽惨淡的生命,让玛丽最初感到阵阵温暖,甚至开始沉沦于摩西的温柔,可是随即她的本能的价值观开始蠢蠢欲动。玛丽一面渴求真正的爱情,另一面又对自己的沉沦深深地恐惧,在每天的纠结与彷徨之下,终于对摩西怒吼并下决心要离开,然而,动了真情的摩西也愤怒地举起了钢刀。
小说用深沉的笔触,用女性特有的视角和心态,描述那最痛苦的精神深处,让一切哀伤和空虚无处可藏,这些无关金钱,无关环境,是理想不能实现,现实不能更改,未来没有希望,心中无法打败的哀伤。评论界一致认为,这是莱辛早期生活的缩影,也是促使莱辛放弃第一段婚姻的原因。从小说中不难看出在莱辛的世界里,有很多跟主人公玛丽相同境遇的,如果一个人不放弃一些所谓包袱的东西,就永远不可能真正地摆脱痛苦。
二、《青草在唱歌》文学特点
(一)小说的叙事方式
《青草在唱歌》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方式,先是描写女主人公玛丽的死亡和迪克的愤怒,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小说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悬疑故事,并未涉及后续的女性主义观点,读者只会关心这个故事的延续,引起探究玛丽死亡的真正原因,甚至对杀死她的凶手表现出厌恶之情,而不会意识到其实玛丽是被自己的心魔杀死的。但是后来,随着小说叙事的一步步推进,读者对玛丽的生活状态就会有一定的了解,这个时候玛丽的思想意识变化的画卷就会慢慢展开。逐渐意识到玛丽是在生活中找不到目标,一步步走向泥潭一样的困境的,即使她也曾想过要自我救赎,想过要努力生活,想过要走向幸福,但是与她人生观、价值观格格不入的生活,完全不能够满足她的任何希望。
就在读者为玛丽的命运何去何从感到困惑的时候,摩西的出现打破了困局,这时候作者的笔锋急转直下,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方式。玛丽一直对摩西是抗拒的,但是摩西就如那亮光一样照射了她的生活,玛丽的恐惧大于幸福,这是对她的价值观的打破。读者看到这,如果也是一个理想主义捍卫者的话,应该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如果是一个内心也在苦苦挣扎的读者,在这个时刻也会陷入深深的同情之中。作者的叙事情节与读者之间产生共鸣,故事的结局是玛丽战胜自己和不公的命运,或者玛丽被命运所战胜,注定悲剧的结局。所以,莱辛的叙事都是铺垫好的,为的是让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进一步展开自己的想象空间,为小说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而感叹。
(二)小说的语言特点
1.内心的描述
莱辛对玛丽内心的描述,从来都是痛苦和恐惧的笔触,结婚之前她对人生未知的恐惧,对闲言碎语的恐惧,对身边的人的恐惧,莱辛都描述得淋漓尽致。结婚之后,短暂的幸福感过后,玛丽又陷入了更加痛苦和恐惧的基调里,她发现人生完全被改变了,前方更加看不到希望,更加没有人能够理解她,新的痛苦又摆在眼前,而且很可能要陪她度过余生。莱辛这时候的语言充满着悲凉的感触,甚至将读者引入了深深的悲凉里,生活的不可逆转引起强烈的共鸣,这时候就是作者莱辛对生活的感悟的体现。
2.语言的描写
莱辛以女性的视角,描写了一个想要追求幸福的女性却最终被生活打败的悲剧,这样的悲剧不可逆转,通过玛丽对迪克和摩西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出来,玛丽对迪克以及其他农场中的人的蔑视,对佣人的轻蔑,都通过其语言表达了出来。而她对摩西由命令和愤怒转化为尊重甚至顺从,都巧妙地表现了她内心的转变,这种转变真切地映射了玛丽的悲剧命运。莱辛就是要用这些语言的描写,表达出在那样的社会价值观的对抗之下,人们生活的悲剧。 (三)小说悲凉的基调
1.人性对未知的恐惧
当平静的生活是由外部打破,而不是内心自发的想法时,我们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就如玛丽本来平静的生活,只是因为闲言碎语,她便找不到内心更强大的力量,去继续平静的生活,或者直面自己的真实情感,去寻找自己的爱情。她被恐惧打败,向生活屈服,匆匆嫁给迪克,表面上她是因为换了一种生活方式才遭遇后面的种种不幸,事实上是因为她违背了自己的内心,她永远不会对生活的现状感到满足。她不停地装扮房间,就是为了让自己现在的状态与从前相似;她看不起佣人,是因为她从前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允许她跟佣人有平等的思想;她不停地想要改变迪克,是因为她理想中的伴侣与迪克差别太大。在她还没有从思想上真正想要改变自己之前,无论怎么从外界寻求安慰,她都是恐惧的,如果不能战胜内心,一个人注定永远也不能跟自己和平相处。引用台湾作家张德芬的著名心理学论著《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的思想——“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此时的玛丽解决现状的第一种方式就是顺从自己的内心,回到城市中重新开始,即使有再多的闲话,终究能在自己的事业上寻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她曾一个人携带全部家当逃去城里,想要重新恢复从前的工作,但是仅仅因为原来的房东和原来的老板的拒绝,她就绝望而麻木地放弃了挣扎,随着来寻找她的先生回到了那个了无生机的农场。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不是给一点点时间就可以恢复的,全书中,玛丽曾做过唯一拯救自己的事情,就是这次,可这,对于真正想重新开始一切的人来说,又怎么能够呢?如果她有勇气一切重新来过,放下内心犹豫不决的骄傲,接受自己平凡的生活和现状,不对过去过分留恋,不对未来那么失望,尽可能不依靠男人生活,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适应一切,也许她能找到生活中可以转变命运的东西。玛丽的成长是畸形的,就如同一直蔓延的病毒,她一次次尝试失败之后慢慢变为消极,渐渐显得幼稚,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2.原生家庭的悲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固定的,如果不能进行自我救赎,原生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也会投射到自己的家庭生活当中,《青草在唱歌》中的玛丽就是一生都活在原生家庭的控制之中。玛丽在青少年时期无疑是优秀的,虽然家庭环境不好,但是她依然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说明玛丽的性格是很要强的,这源于她在原生家庭中对母亲弱势的愤恨,迫切想要改变这样的生活,绝对不想让母亲的令人压抑的悲剧重新在自己身上重演。但是原生家庭的影响根深蒂固,越是想要逃离,越是被其狠狠地拉住,玛丽潜意识中对母亲的同情就会映射到她自己身上,对父亲的愤怒也会映射到自己的丈夫身上,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且与自己谈和,不放过对母亲也就是对自己救赎的渴望,也不放过对父亲的仇恨,就永远都不会得到内心的宁静。玛丽一直在救赎,救赎父母,救赎迪克,也救赎自己,总是在试图改变别人,一旦那个人不按照自己的既定路线走下去,包括自己,她就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小说无论最后的结局如何,却是鼓励时代女性对生活奋起抗争的典型,从更深层次来说,女性只有战胜束缚她的条条框框,才代表了个人思想上久违的自由,这是莱辛一直想要告诉世人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青草在唱歌》当属这个主题中的典范之作。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8.
[2]多丽丝·莱辛.影中漫步[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大卫·莫那翰.简·奥斯汀和妇女地位问题[C].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4]伊莱恩·肖沃尔特.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M].韩敏中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5]徐晶.解读莱辛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以《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为例[J].语文建设,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