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訾某不是第一个制作假新闻的记者,也不是少数几个制作假新闻的记者中的最后一个,事实上,假新闻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新闻行业从来就没有销声匿迹过。
我那天早上是吃完几个包子才听见这个新闻的,可能是我满脸的惊愕激起了同事渲染的能力,他带着某种憎恨的快意在描述:“纸箱打成浆后,加点酱油,颜色和肉馅就一样了。”虽然我相信我在超市买的这些包子应该是用真实的肉做的,但我的胃还是神经质地收缩了一天,晚上回家,我第一件事就是把它们全部毫不犹豫地扔进了垃圾桶,像仍掉一个让人恶心的记忆一样,我终于有点轻松下来。
然而轻松是这样的难。我正以为这个“纸馅包子”像所有曾经恶心过我和大众的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一样,在我们的生活里激起的涟漪会荡漾开去,渐行渐远,到后来谈论起来都显得老套和存旧,毕竟包子比不上那些手段高超的红男绿女有让人持久兴奋的源泉。对于我们现在这样一个发展超速而制度滞后的国家,成长过程中的奇现怪象本不足为人叹,食品领域的唯利是图和其他经济领域的不择手段如出一辙,都是商人逐利的本性使然,如能侥幸逃过法律的惩罚,社会和道德代价就基本为零。至于百姓,愤懑愕然之余,咒骂一声,包子,不过就是不再吃了嘛,总比那些地沟油、苏丹红和二甘醇那样无孔不入、避之不开要简单得多。
但是,就在这轮渐行渐远的涟漪正要在我们的生活里淡去的时候,包子,以一种让人更加难以置信的方式,再次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居然,这起沸沸扬扬的“纸馅包子”事件竟然是北京电视台聘用记者訾某等人精心策划的一场虚假新闻。
据新华网报道,訾某因为接到过一个举报电话,说是有人用纸馅做包子,这引起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制片人的兴趣,觉得“不错”,是个“好选题”,遂被确定为报道专题。此后訾某先后在北京四环路一带进行调查,他走访了许多卖包子的场所,但始终没有发现包子的质量问题,不禁对调查的结果十分失望。这时,失望之余的訾某在既想出名又想赚钱的心理支配下,雇人演出,炮制出前述的纸馅包子生产过程。
两张皮的无冕之王
此幕一出,舆论哗然。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前所未有地关注假新闻,关注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从中国记协到地方宣传主管机构,开始组织各种研讨会,整肃新闻纪律,重塑新闻道德,而当事人——纸馅包子的几位创造者也被拘了起来。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制造小道消息,追踪黄色新闻,哗众取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做法一般都是娱乐类小报的专利,如今党的喉舌、严肃媒体的典型代表之一的北京电视台新闻栏目居然也出了这种“作品”,怎么不叫人为之哗然。
而且,这个假新闻选择的时机实在不对,现在正是关税壁垒、倾销指责等武器失利,发达国家面对持续居高不下的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祭起新的法宝——拿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问题说事,肆意攻击我们的时候。就连普通市民都有的觉悟,訾某等人作为记者,脑子里都没根弦,而电视台的大小领导不知道是怎么审的片子。
为此,圈内有人浩叹:“以前是上面让说什么说什么,接着是看到什么说什么,再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如今是梦到什么说什么。”不是不过脑子,就是脑子进水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媒介行业的组织文化建设两张皮到什么程度。一方面,被称为无冕之王,被赋予这样那样的使命,被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身上被罩着无数的光环,为民请命,正义的化身,等等;另一方面,却逾越了普通公民都能守住的起码的道德底线——说真话不说假话。
基本价值观——不得不完成的使命
单纯批评媒体从业人员的普遍道德下滑和集体狗仔化,至少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是没有太多意义的,作为一本立足于理性和建设性的刊物,我们更愿意探讨组织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文化支撑层面的问题。
以前我们剖析企业文化或者组织文化的时候,一般都围绕核心价值观展开,对组织的基本价值观讨论很少,原因大抵在于,基本价值观太基本了,属于起跑线水平,而思考组织文化建设问题的都是比较成气候的有了更高追求的组织。举个例子来说,小早点铺只要给客人准备几样早点,干净卫生就可以了,如果大饭店也打干净卫生这张牌就显得太初级太可笑了,他们在客人眼里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比如品味、格调、深度服务之类。这不是说,大饭店就可以不讲干净卫生,相反,大饭店理所当然地应该奉行比小早点铺更严格的干净卫生标准,只不过,无论多高的干净卫生标准在大众看来,都是大饭店奉客的起码标准,不值得表彰,但是,如果大饭店做不到干净卫生,或者他的卫生标准不是孜孜以求,而是降格跟小早点铺的标准一样,都要挨骂甚或客人用脚投票,弃之而去,你大饭店也就不用干了。基本价值观其实就是行业共有的价值观,一个行业赖以生存的根本。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不得不完成的使命,食品是要给人吃的——不能吃了社会还要你干吗,房子是给人住的——不能住了社会还要房地产干吗,医药是治病救人的,不能治病救人社会要你干吗,同理,新闻就是给公众传递消息的,失去了真实性,公众还要新闻干吗?!电视台也提供娱乐,比如电视剧、节目,但是新闻跟娱乐是两码事。
追求真实正是新闻行业基本价值观,是新闻这个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底线,因而也是新闻行业的生命之源。失去了真实性,就等于失去了根本。道理很简单,新闻媒介提供的是假新闻,谁还看新闻?
为什么会以身犯险
也许制作假新闻的动机之一是,假新闻如果不穿帮,谁知道是假新闻呢?这样的自作聪明最终只能是自食其果——恶果,道理仍然很简单,我们看所有门类的产品或者产业,有哪一个可以靠假冒伪劣畅行无阻长寿数年的?更何况,新闻行业还有个很特殊的地方,就是大众传播,即使制作假新闻也是要像真新闻一样广而告之,否则就失去了制作的意义——就像訾某所说的那样,想出名也想赚钱,费尽心机制作的假新闻肯定不能用来收藏,那么,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广而告之的后果几乎无可避免地指向穿帮。
然而,訾某还是做了。这十分耐人寻味!
纸馅包子的出现有他的偶然性,也有他的必然性。先说偶然性:首先,訾某不是职业造假新闻高手,在这点上我们还得承认他跟冠生园月饼生产者、跟齐二药制造者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其次,訾某偶然接到了一个举报电话,空穴来风也好,无中生有也罢,没有这个电话,可能纸馅包子诞生的几率就要大大降低了。再说必然性,首先,訾某不是第一个制作假新闻的记者,也不是少数几个制作假新闻的记者中的最后一个,事实上,假新闻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新闻行业从来就没有销声匿迹过,甚至从来没有从主流新闻界淡出过,远的如文革当中高放的数不胜数的一颗又一颗“卫星”,近的如经常见诸报端的各种互相矛盾、被学者一捅就穿帮的统计数字。
这就是訾和他的同事们明知会穿帮,还是铤而走险,冒天下之大不韪制作假新闻的社会大背景——制造假新闻根本不是什么天下之大不韪。所以,各种各样的假新闻才会前仆后继,不断涌现,而且假各种堂皇的借口登上了媒介而且往往是影响力大的主流媒介的重要位置和时段。最近,媒介热议的“史上最毒后妈与最冤后妈”就是一例,记者造假竟然是为了救人——靠欺骗公众愚弄公众救人!以后呢,人们再看到悲惨的“故事”还会相信吗?即使不是故事了,是真实了,人们还会施以援手吗?
也许是年轻,也许是浮躁,也许是浅薄,总之,视真实性原则如粪土,肆意践踏我们新闻从业者赖以为生的根本,的确不那么明智,是典型的目光短浅的表现。
美国同行比我们活得明白
与我们相对应的是美国同行对真实性原则的坚持。
里根政府曾经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美国将对当时的对手利比亚政府进行军事打击,并声称已经部署了舰艇几艘飞机多少架。可是十多天后,媒体发现政府言之凿凿的舰艇和飞机根本杳无踪影,原来是政府利用媒体吓唬对手。
这一举措激怒了媒体。他们纷纷质问,措辞尖锐,穷追不舍,最后,参与策划此新闻发布会的诸多要人引咎辞职,媒体才平息下来。
这样的例子如果是孤证,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前不久,美国媒体又为政府借助传媒左右伊拉克舆论再次发难,美国新闻发言人不得不为此亲自出面解释和道歉。
和过往所持的观点一样,我不愿意将我们和美国同行之间对新闻真实性态度上的巨大差别,归结为道德水平的差异——道德上的指责很容易把讨论引向攻讦的深渊,却不能丝毫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我更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为市场成熟度的不同——换句话说,美国同行比我们活得明白。
新闻行业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两项:发行(对于广播、电视、网络则分别表示为收听率、收视率和点击率)和广告。发行的收入经常被忽略不计(对广播、电视和网络来说更是如此),于是就剩下广告了。
新闻行业想要吸引广告主,广告主想要吸引自身产品(包括服务)的购买者,而购买者来自受众,所以,新闻行业越能够赢得受众,就越能够赢得广告主。什么最能够赢得受众呢?新闻理论当中的论述很多,心理接近性,及时,深度,叙事风格,甚至写作手法,不管什么,以为我们知道这一切的基础是新闻真实性,前提是新闻真实性,因为,这一切当中,除了新闻真实性,抹掉哪一个都不会让你立刻失去受众。
01
所以,美国同行要捍卫媒体的公信力——新闻真实性,即使是强大的政府企图侵犯它也不行。因为他们很清楚失去新闻真实性——行业生存的根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元气大伤,意味着万劫不复。
我们的市场经济从1977年算起,勉强只有30年(吴小波著《激荡中国三十年》),且只有我们自己这样说,西方发达国家到现在仍然不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
我们的新闻媒体从宣传机构脱胎出来的时间应该没有超过20年,这样短暂的历史,怎么可能锻造和形成成熟的组织文化和经营理念?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的新闻作为一个产业,根本而立之年都没到,而美国同行两百年以上的历史,都成精了。
绕不过去的弯路
回过头来看,不成熟的行业又岂只新闻行业,逾越底线,背离基本价值观的行业信手拈来好几个,比如食品行业,比如医药行业,比如教育系统,所以,公允地说,这不是媒介一家的病,而是社会通病,要治疗这个病,大家都要动,谁也不能置身事外,也不可能置身事外。
又或者这是我们绕不过去的弯路。这听上去有点宿命论的味道。除非有强有力的推手,否则,我们只能等待,听任市场这个纤细稚嫩但是正宗的储君慢慢长大,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羽翼丰满,君临天下,主宰我们的生活。
相关链接
訾北佳获刑
8月12日下午15时许,“纸包子”假新闻事件的始作俑者訾北佳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获刑。訾因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罚款1000元。訾的辩护律师张浩及家属认为量刑过重。但訾未当庭提出上诉请求,其父母亦对上诉犹豫不决。辩护律师称,将改日赴看守所与訾面谈后,再决定是否上诉。
来自北京盛峰律师事务所的张浩为被告訾北佳做了无罪辩护。据《财经》杂志报道,张浩表示,訾北佳被刑拘时已引起多名法学人士的注意,有意见认为《刑法》中对訾的行为没有适格条款。“这个案件的争议性很大。如果以行政处罚代替对訾北佳的刑事追究,可能更合理。”
“纸馅包子”案商贩起诉北京电视台被驳回
“纸馅包子”事件中的商贩卫全峰等人,以损害名誉权为由将北京电视台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物质精神损失。8月21日,因不符合名誉权案件的受理条件,北京海淀法院驳回了卫全峰等人的起诉。
8月13日,“纸馅包子”事件中的商贩卫全峰等人委托律师向海淀法院递交诉状,起诉北京电视台侵犯名誉权。北京京哲律师事务所的张石磊是卫全峰等人的代理律师。她称,北京电视台播出《纸做的包子》节目后,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给卫全峰等人的生意和精神造成较大打击。此外,在电视上露面后,卫全峰等人在老乡和陌生人中经常被指认出,造成很多误解。他们认为,自己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拍摄的,现在名誉被损害,因此起诉北京电视台,要求赔偿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损失。
此前,张石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对訾北佳(“纸馅包子”假新闻炮制者)诉讼的原因是訾北佳已受到刑事追究,再让他进行民事赔偿,可能存在能力有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訾北佳的行为是职务行为,最终结果是北京电视台审查不严造成的。
我那天早上是吃完几个包子才听见这个新闻的,可能是我满脸的惊愕激起了同事渲染的能力,他带着某种憎恨的快意在描述:“纸箱打成浆后,加点酱油,颜色和肉馅就一样了。”虽然我相信我在超市买的这些包子应该是用真实的肉做的,但我的胃还是神经质地收缩了一天,晚上回家,我第一件事就是把它们全部毫不犹豫地扔进了垃圾桶,像仍掉一个让人恶心的记忆一样,我终于有点轻松下来。
然而轻松是这样的难。我正以为这个“纸馅包子”像所有曾经恶心过我和大众的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一样,在我们的生活里激起的涟漪会荡漾开去,渐行渐远,到后来谈论起来都显得老套和存旧,毕竟包子比不上那些手段高超的红男绿女有让人持久兴奋的源泉。对于我们现在这样一个发展超速而制度滞后的国家,成长过程中的奇现怪象本不足为人叹,食品领域的唯利是图和其他经济领域的不择手段如出一辙,都是商人逐利的本性使然,如能侥幸逃过法律的惩罚,社会和道德代价就基本为零。至于百姓,愤懑愕然之余,咒骂一声,包子,不过就是不再吃了嘛,总比那些地沟油、苏丹红和二甘醇那样无孔不入、避之不开要简单得多。
但是,就在这轮渐行渐远的涟漪正要在我们的生活里淡去的时候,包子,以一种让人更加难以置信的方式,再次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居然,这起沸沸扬扬的“纸馅包子”事件竟然是北京电视台聘用记者訾某等人精心策划的一场虚假新闻。
据新华网报道,訾某因为接到过一个举报电话,说是有人用纸馅做包子,这引起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制片人的兴趣,觉得“不错”,是个“好选题”,遂被确定为报道专题。此后訾某先后在北京四环路一带进行调查,他走访了许多卖包子的场所,但始终没有发现包子的质量问题,不禁对调查的结果十分失望。这时,失望之余的訾某在既想出名又想赚钱的心理支配下,雇人演出,炮制出前述的纸馅包子生产过程。
两张皮的无冕之王
此幕一出,舆论哗然。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前所未有地关注假新闻,关注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从中国记协到地方宣传主管机构,开始组织各种研讨会,整肃新闻纪律,重塑新闻道德,而当事人——纸馅包子的几位创造者也被拘了起来。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制造小道消息,追踪黄色新闻,哗众取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做法一般都是娱乐类小报的专利,如今党的喉舌、严肃媒体的典型代表之一的北京电视台新闻栏目居然也出了这种“作品”,怎么不叫人为之哗然。
而且,这个假新闻选择的时机实在不对,现在正是关税壁垒、倾销指责等武器失利,发达国家面对持续居高不下的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祭起新的法宝——拿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问题说事,肆意攻击我们的时候。就连普通市民都有的觉悟,訾某等人作为记者,脑子里都没根弦,而电视台的大小领导不知道是怎么审的片子。
为此,圈内有人浩叹:“以前是上面让说什么说什么,接着是看到什么说什么,再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如今是梦到什么说什么。”不是不过脑子,就是脑子进水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媒介行业的组织文化建设两张皮到什么程度。一方面,被称为无冕之王,被赋予这样那样的使命,被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身上被罩着无数的光环,为民请命,正义的化身,等等;另一方面,却逾越了普通公民都能守住的起码的道德底线——说真话不说假话。
基本价值观——不得不完成的使命
单纯批评媒体从业人员的普遍道德下滑和集体狗仔化,至少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是没有太多意义的,作为一本立足于理性和建设性的刊物,我们更愿意探讨组织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文化支撑层面的问题。
以前我们剖析企业文化或者组织文化的时候,一般都围绕核心价值观展开,对组织的基本价值观讨论很少,原因大抵在于,基本价值观太基本了,属于起跑线水平,而思考组织文化建设问题的都是比较成气候的有了更高追求的组织。举个例子来说,小早点铺只要给客人准备几样早点,干净卫生就可以了,如果大饭店也打干净卫生这张牌就显得太初级太可笑了,他们在客人眼里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比如品味、格调、深度服务之类。这不是说,大饭店就可以不讲干净卫生,相反,大饭店理所当然地应该奉行比小早点铺更严格的干净卫生标准,只不过,无论多高的干净卫生标准在大众看来,都是大饭店奉客的起码标准,不值得表彰,但是,如果大饭店做不到干净卫生,或者他的卫生标准不是孜孜以求,而是降格跟小早点铺的标准一样,都要挨骂甚或客人用脚投票,弃之而去,你大饭店也就不用干了。基本价值观其实就是行业共有的价值观,一个行业赖以生存的根本。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不得不完成的使命,食品是要给人吃的——不能吃了社会还要你干吗,房子是给人住的——不能住了社会还要房地产干吗,医药是治病救人的,不能治病救人社会要你干吗,同理,新闻就是给公众传递消息的,失去了真实性,公众还要新闻干吗?!电视台也提供娱乐,比如电视剧、节目,但是新闻跟娱乐是两码事。
追求真实正是新闻行业基本价值观,是新闻这个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底线,因而也是新闻行业的生命之源。失去了真实性,就等于失去了根本。道理很简单,新闻媒介提供的是假新闻,谁还看新闻?
为什么会以身犯险
也许制作假新闻的动机之一是,假新闻如果不穿帮,谁知道是假新闻呢?这样的自作聪明最终只能是自食其果——恶果,道理仍然很简单,我们看所有门类的产品或者产业,有哪一个可以靠假冒伪劣畅行无阻长寿数年的?更何况,新闻行业还有个很特殊的地方,就是大众传播,即使制作假新闻也是要像真新闻一样广而告之,否则就失去了制作的意义——就像訾某所说的那样,想出名也想赚钱,费尽心机制作的假新闻肯定不能用来收藏,那么,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广而告之的后果几乎无可避免地指向穿帮。
然而,訾某还是做了。这十分耐人寻味!
纸馅包子的出现有他的偶然性,也有他的必然性。先说偶然性:首先,訾某不是职业造假新闻高手,在这点上我们还得承认他跟冠生园月饼生产者、跟齐二药制造者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其次,訾某偶然接到了一个举报电话,空穴来风也好,无中生有也罢,没有这个电话,可能纸馅包子诞生的几率就要大大降低了。再说必然性,首先,訾某不是第一个制作假新闻的记者,也不是少数几个制作假新闻的记者中的最后一个,事实上,假新闻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新闻行业从来就没有销声匿迹过,甚至从来没有从主流新闻界淡出过,远的如文革当中高放的数不胜数的一颗又一颗“卫星”,近的如经常见诸报端的各种互相矛盾、被学者一捅就穿帮的统计数字。
这就是訾和他的同事们明知会穿帮,还是铤而走险,冒天下之大不韪制作假新闻的社会大背景——制造假新闻根本不是什么天下之大不韪。所以,各种各样的假新闻才会前仆后继,不断涌现,而且假各种堂皇的借口登上了媒介而且往往是影响力大的主流媒介的重要位置和时段。最近,媒介热议的“史上最毒后妈与最冤后妈”就是一例,记者造假竟然是为了救人——靠欺骗公众愚弄公众救人!以后呢,人们再看到悲惨的“故事”还会相信吗?即使不是故事了,是真实了,人们还会施以援手吗?
也许是年轻,也许是浮躁,也许是浅薄,总之,视真实性原则如粪土,肆意践踏我们新闻从业者赖以为生的根本,的确不那么明智,是典型的目光短浅的表现。
美国同行比我们活得明白
与我们相对应的是美国同行对真实性原则的坚持。
里根政府曾经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美国将对当时的对手利比亚政府进行军事打击,并声称已经部署了舰艇几艘飞机多少架。可是十多天后,媒体发现政府言之凿凿的舰艇和飞机根本杳无踪影,原来是政府利用媒体吓唬对手。
这一举措激怒了媒体。他们纷纷质问,措辞尖锐,穷追不舍,最后,参与策划此新闻发布会的诸多要人引咎辞职,媒体才平息下来。
这样的例子如果是孤证,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前不久,美国媒体又为政府借助传媒左右伊拉克舆论再次发难,美国新闻发言人不得不为此亲自出面解释和道歉。
和过往所持的观点一样,我不愿意将我们和美国同行之间对新闻真实性态度上的巨大差别,归结为道德水平的差异——道德上的指责很容易把讨论引向攻讦的深渊,却不能丝毫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我更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为市场成熟度的不同——换句话说,美国同行比我们活得明白。
新闻行业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两项:发行(对于广播、电视、网络则分别表示为收听率、收视率和点击率)和广告。发行的收入经常被忽略不计(对广播、电视和网络来说更是如此),于是就剩下广告了。
新闻行业想要吸引广告主,广告主想要吸引自身产品(包括服务)的购买者,而购买者来自受众,所以,新闻行业越能够赢得受众,就越能够赢得广告主。什么最能够赢得受众呢?新闻理论当中的论述很多,心理接近性,及时,深度,叙事风格,甚至写作手法,不管什么,以为我们知道这一切的基础是新闻真实性,前提是新闻真实性,因为,这一切当中,除了新闻真实性,抹掉哪一个都不会让你立刻失去受众。
01
所以,美国同行要捍卫媒体的公信力——新闻真实性,即使是强大的政府企图侵犯它也不行。因为他们很清楚失去新闻真实性——行业生存的根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元气大伤,意味着万劫不复。
我们的市场经济从1977年算起,勉强只有30年(吴小波著《激荡中国三十年》),且只有我们自己这样说,西方发达国家到现在仍然不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
我们的新闻媒体从宣传机构脱胎出来的时间应该没有超过20年,这样短暂的历史,怎么可能锻造和形成成熟的组织文化和经营理念?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的新闻作为一个产业,根本而立之年都没到,而美国同行两百年以上的历史,都成精了。
绕不过去的弯路
回过头来看,不成熟的行业又岂只新闻行业,逾越底线,背离基本价值观的行业信手拈来好几个,比如食品行业,比如医药行业,比如教育系统,所以,公允地说,这不是媒介一家的病,而是社会通病,要治疗这个病,大家都要动,谁也不能置身事外,也不可能置身事外。
又或者这是我们绕不过去的弯路。这听上去有点宿命论的味道。除非有强有力的推手,否则,我们只能等待,听任市场这个纤细稚嫩但是正宗的储君慢慢长大,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羽翼丰满,君临天下,主宰我们的生活。
相关链接
訾北佳获刑
8月12日下午15时许,“纸包子”假新闻事件的始作俑者訾北佳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获刑。訾因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罚款1000元。訾的辩护律师张浩及家属认为量刑过重。但訾未当庭提出上诉请求,其父母亦对上诉犹豫不决。辩护律师称,将改日赴看守所与訾面谈后,再决定是否上诉。
来自北京盛峰律师事务所的张浩为被告訾北佳做了无罪辩护。据《财经》杂志报道,张浩表示,訾北佳被刑拘时已引起多名法学人士的注意,有意见认为《刑法》中对訾的行为没有适格条款。“这个案件的争议性很大。如果以行政处罚代替对訾北佳的刑事追究,可能更合理。”
“纸馅包子”案商贩起诉北京电视台被驳回
“纸馅包子”事件中的商贩卫全峰等人,以损害名誉权为由将北京电视台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物质精神损失。8月21日,因不符合名誉权案件的受理条件,北京海淀法院驳回了卫全峰等人的起诉。
8月13日,“纸馅包子”事件中的商贩卫全峰等人委托律师向海淀法院递交诉状,起诉北京电视台侵犯名誉权。北京京哲律师事务所的张石磊是卫全峰等人的代理律师。她称,北京电视台播出《纸做的包子》节目后,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给卫全峰等人的生意和精神造成较大打击。此外,在电视上露面后,卫全峰等人在老乡和陌生人中经常被指认出,造成很多误解。他们认为,自己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拍摄的,现在名誉被损害,因此起诉北京电视台,要求赔偿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损失。
此前,张石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对訾北佳(“纸馅包子”假新闻炮制者)诉讼的原因是訾北佳已受到刑事追究,再让他进行民事赔偿,可能存在能力有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訾北佳的行为是职务行为,最终结果是北京电视台审查不严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