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刚入学的、活泼好动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在教室里坚持一个又一个40分钟,绝对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良好的课堂秩序是班级授课的基本保证,因此,快速建立课堂秩序,规范孩子们的课堂行为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妨采取以下策略,以更好地规范孩子的课堂行为。
合理表扬,正面强化课堂行为
面对课堂上发生的违纪问题,教师采用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批评制止,例如,当有学生坐姿不端正或者听讲不认真时,教师就点名批评这名学生;另一种方式是表扬,同样遇到个别孩子坐姿不端正或者不认真听讲时,教师不是点名批评他,而是表扬他身边的同学坐姿端正或者认真听讲。
两种方式孰优孰劣,哪种更能规范孩子的课堂行为呢?
对于分辨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只要被教师喊到名字,他们渴望被关注的需要似乎就得到了满足,即使被教师点名批评,他们也往往只听到了教师呼叫他的名字,而忽略了是在批评他。孩子即使知道教师是批评他的行为不符合课堂要求,但具体怎么做才符合课堂规范还不知道,因为没有直接的模仿对象。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用点名批评的方式来规范课堂行为并不是最佳选择。
教师采用表扬的方式,首先满足了孩子渴望被关注的心理,其次,点名表扬孩子无形中又放大了相应的行为,给其他孩子提供了模仿的样板。例如,课堂上,当很多孩子坐姿东倒西歪的时候,教师不点名批评坐姿不端正的孩子,而是表扬他身边坐姿端正的同学:“我喜欢小丽的坐姿,看,她的坐姿多端正啊!”这句话既表扬了小丽,强化了小丽坐姿端正的行为,又给其他孩子提供了模仿的对象。再如,当有孩子回答问题的声音非常洪亮时,教师借机表扬:“你的声音真洪亮啊,老师离这么远都能清清楚楚地听到。”无形中强调了回答问题时声音要洪亮的要求。当孩子们争抢着站起来举手回答问题时,教师表扬某个小朋友:“你看某某同学的手举得多标准啊!”这句话规范了孩子课堂举手的行为。显而易见,这些表扬的话给孩子们提供了行为的模仿对象,在规范行为的同时,也强化了某些行为,是批评不能做到的。
巧用口令,营造整齐划一的班级氛围
一年级孩子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从众心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把课堂规则编成朗朗上口的小口令,借助短小且有一定节奏的小口令向孩子传递课堂常规,营造整齐划一的班级氛围。
例如,预备铃响后,教师可以引领全体学生齐诵预备小口令:“铃声响,进课堂;小嘴巴,要闭上;守纪律,看前方;手不动,脚不晃;比一比,谁最棒。”或者:“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书本文具盒,摆在课桌上;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预备小口令让孩子们集中了注意力,营造了整齐划一的氛围。
孩子爱动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会经常分神。因此,课堂上,教师还要依据孩子的学习状态,灵活运用“上课常规”小口令。如上课铃声响过后,教师可以再次使用规范行为小口令:“起立要站直,坐正不乱晃,发言先举手,回答不乱抢。”讲授新知识或者課堂重点难点时,教师一定要再次强化课堂秩序,借此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此时可以使用规范行为的小口令:“一二三——请坐端;小嘴巴——不说话;大眼睛——看黑板;小小手——放桌上;小耳朵——认真听。”学生要发言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发言前不要忘记举手,使用发言小口令:“要发言,先举手。”发言完毕,如果学生发言很精彩,需要同学送去表扬时,教师也可以用表扬小口令:“棒棒棒,你真棒,你是学习的好榜样。”学生读书时,教师可以使用读书小口令:“左手扶书,右手指读。”需要识记或计算时,教师可以使用比赛小口令:“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记(算)得对又快。”当教室秩序出现混乱,教师可以做出安静的动作,同时喊出小口令:“请你跟我这样做。”孩子一边回应“我就跟你这样做”,一边做出相应安静的动作。
放学了,孩子要离开教室了,为提醒孩子收拾书包,保持教室整洁,教师可使用小口令:“人走桌洞空,凳子要推进,脚底要干净。”站路队时,教师可以使用小口令引导他们快速集合,排成整齐的路队,例如:“一一班——到;眼睛——看前方;小嘴巴——要闭上;小身板——挺起来;小朋友——手拉手。”
小口令虽小,但它能成为班级的一串密码,同学之间的一个暗号,师生之间的一种默契。孩子们说着朗朗上口的小口令,无意之中就把课堂常规记在了心里,班级就会逐渐建立起良好的课堂秩序。
借助情感,促使内在规则的建立
除整齐的小口令外,智慧的教师还会借助情感的力量,促使孩子建立内在的规则意识。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渴望走进教室的,他们渴望被教师喜欢,渴望让教师开心。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份渴望,使用好情感的力量。语言不是蜜,但有些语言却能紧紧“黏”住孩子。例如,当教师提出的问题被孩子解决后,他们会异常兴奋,他们会用“喊”的方式争抢着回答问题。此时,教师可以这样说:“我喜欢举手而不喊的孩子,谁能做到呢?”这句话不但提出了要求——“要举手而不应该喊”,还加入了自己的情感——“我喜欢”。当孩子朗读拖腔时,教师可以这样说:“你读得很流利,但如果不拖腔老师就更喜欢了。”这句话,既肯定了孩子朗读流利,也通过自己的“喜欢”提出了改进的要求,指出了读得更好的方向——不拖腔。
诸如此类的语言还有很多:“下面这个问题,你的眼睛要看着我的眼睛,我才告诉你,并且我的声音还会很低,你怎样才能听见呢?”听到这句话,孩子们会极度安静地看着老师的眼睛,因为老师说了,老师的声音会很低,那么,要想听到老师的问题,就必须安静了。
课堂上,当有的孩子回答问题声音很小时,教师还可以这样说:“我的耳朵不太好,请你声音大点好吗?”是啊,老师的耳朵不太好,你的声音如果低的话,老师就需要非常努力地去听,你不应该大点声吗?
课堂评价语能规范孩子的课堂行为,促使孩子内在规则意识的建立;问题引导语也能调动孩子思考,无形中也规范了课堂行为。
课堂上,当提出某个问题时,我们习惯说“这个问题很简单”,一个“很简单”似乎就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减轻了孩子的心理负担。殊不知,一个简单的问题可以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也降低了挑战性;而有难度的问题,则会激发孩子更大的积极性。所以,当提出稍有难度的问题时,教师不妨直接说:“孩子们,准备好了,这个问题可有点难哟。”“下面这道题超级难,我估计大多数同学都回答不出来。”这些语言,无疑会激发孩子思考,促使孩子集中注意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教研室)
责任编辑
合理表扬,正面强化课堂行为
面对课堂上发生的违纪问题,教师采用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批评制止,例如,当有学生坐姿不端正或者听讲不认真时,教师就点名批评这名学生;另一种方式是表扬,同样遇到个别孩子坐姿不端正或者不认真听讲时,教师不是点名批评他,而是表扬他身边的同学坐姿端正或者认真听讲。
两种方式孰优孰劣,哪种更能规范孩子的课堂行为呢?
对于分辨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只要被教师喊到名字,他们渴望被关注的需要似乎就得到了满足,即使被教师点名批评,他们也往往只听到了教师呼叫他的名字,而忽略了是在批评他。孩子即使知道教师是批评他的行为不符合课堂要求,但具体怎么做才符合课堂规范还不知道,因为没有直接的模仿对象。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用点名批评的方式来规范课堂行为并不是最佳选择。
教师采用表扬的方式,首先满足了孩子渴望被关注的心理,其次,点名表扬孩子无形中又放大了相应的行为,给其他孩子提供了模仿的样板。例如,课堂上,当很多孩子坐姿东倒西歪的时候,教师不点名批评坐姿不端正的孩子,而是表扬他身边坐姿端正的同学:“我喜欢小丽的坐姿,看,她的坐姿多端正啊!”这句话既表扬了小丽,强化了小丽坐姿端正的行为,又给其他孩子提供了模仿的对象。再如,当有孩子回答问题的声音非常洪亮时,教师借机表扬:“你的声音真洪亮啊,老师离这么远都能清清楚楚地听到。”无形中强调了回答问题时声音要洪亮的要求。当孩子们争抢着站起来举手回答问题时,教师表扬某个小朋友:“你看某某同学的手举得多标准啊!”这句话规范了孩子课堂举手的行为。显而易见,这些表扬的话给孩子们提供了行为的模仿对象,在规范行为的同时,也强化了某些行为,是批评不能做到的。
巧用口令,营造整齐划一的班级氛围
一年级孩子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从众心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把课堂规则编成朗朗上口的小口令,借助短小且有一定节奏的小口令向孩子传递课堂常规,营造整齐划一的班级氛围。
例如,预备铃响后,教师可以引领全体学生齐诵预备小口令:“铃声响,进课堂;小嘴巴,要闭上;守纪律,看前方;手不动,脚不晃;比一比,谁最棒。”或者:“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书本文具盒,摆在课桌上;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预备小口令让孩子们集中了注意力,营造了整齐划一的氛围。
孩子爱动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会经常分神。因此,课堂上,教师还要依据孩子的学习状态,灵活运用“上课常规”小口令。如上课铃声响过后,教师可以再次使用规范行为小口令:“起立要站直,坐正不乱晃,发言先举手,回答不乱抢。”讲授新知识或者課堂重点难点时,教师一定要再次强化课堂秩序,借此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此时可以使用规范行为的小口令:“一二三——请坐端;小嘴巴——不说话;大眼睛——看黑板;小小手——放桌上;小耳朵——认真听。”学生要发言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发言前不要忘记举手,使用发言小口令:“要发言,先举手。”发言完毕,如果学生发言很精彩,需要同学送去表扬时,教师也可以用表扬小口令:“棒棒棒,你真棒,你是学习的好榜样。”学生读书时,教师可以使用读书小口令:“左手扶书,右手指读。”需要识记或计算时,教师可以使用比赛小口令:“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记(算)得对又快。”当教室秩序出现混乱,教师可以做出安静的动作,同时喊出小口令:“请你跟我这样做。”孩子一边回应“我就跟你这样做”,一边做出相应安静的动作。
放学了,孩子要离开教室了,为提醒孩子收拾书包,保持教室整洁,教师可使用小口令:“人走桌洞空,凳子要推进,脚底要干净。”站路队时,教师可以使用小口令引导他们快速集合,排成整齐的路队,例如:“一一班——到;眼睛——看前方;小嘴巴——要闭上;小身板——挺起来;小朋友——手拉手。”
小口令虽小,但它能成为班级的一串密码,同学之间的一个暗号,师生之间的一种默契。孩子们说着朗朗上口的小口令,无意之中就把课堂常规记在了心里,班级就会逐渐建立起良好的课堂秩序。
借助情感,促使内在规则的建立
除整齐的小口令外,智慧的教师还会借助情感的力量,促使孩子建立内在的规则意识。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渴望走进教室的,他们渴望被教师喜欢,渴望让教师开心。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份渴望,使用好情感的力量。语言不是蜜,但有些语言却能紧紧“黏”住孩子。例如,当教师提出的问题被孩子解决后,他们会异常兴奋,他们会用“喊”的方式争抢着回答问题。此时,教师可以这样说:“我喜欢举手而不喊的孩子,谁能做到呢?”这句话不但提出了要求——“要举手而不应该喊”,还加入了自己的情感——“我喜欢”。当孩子朗读拖腔时,教师可以这样说:“你读得很流利,但如果不拖腔老师就更喜欢了。”这句话,既肯定了孩子朗读流利,也通过自己的“喜欢”提出了改进的要求,指出了读得更好的方向——不拖腔。
诸如此类的语言还有很多:“下面这个问题,你的眼睛要看着我的眼睛,我才告诉你,并且我的声音还会很低,你怎样才能听见呢?”听到这句话,孩子们会极度安静地看着老师的眼睛,因为老师说了,老师的声音会很低,那么,要想听到老师的问题,就必须安静了。
课堂上,当有的孩子回答问题声音很小时,教师还可以这样说:“我的耳朵不太好,请你声音大点好吗?”是啊,老师的耳朵不太好,你的声音如果低的话,老师就需要非常努力地去听,你不应该大点声吗?
课堂评价语能规范孩子的课堂行为,促使孩子内在规则意识的建立;问题引导语也能调动孩子思考,无形中也规范了课堂行为。
课堂上,当提出某个问题时,我们习惯说“这个问题很简单”,一个“很简单”似乎就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减轻了孩子的心理负担。殊不知,一个简单的问题可以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也降低了挑战性;而有难度的问题,则会激发孩子更大的积极性。所以,当提出稍有难度的问题时,教师不妨直接说:“孩子们,准备好了,这个问题可有点难哟。”“下面这道题超级难,我估计大多数同学都回答不出来。”这些语言,无疑会激发孩子思考,促使孩子集中注意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教研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