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几点思考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ge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机构等进行特点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办学中实现职业性、高等性、区域性和系统性等的定位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148-0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过去十年里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大量的职业岗位急需的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最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逐步走出了传统学科教育的模式,提出并实行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办学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生产发展需要,提升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创造了一条新的路子。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偏差的问题,使得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中从学科本位走向了纯粹的技能本位的另一个极端。不少高职院校片面强调课程的实用性、技能性,取消了《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以及《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提出了“只要知其然,不需知其所以然”等观点,将人才培养的目标仅仅限于使学生找到工作岗位,实行就业导向的教学模式,但却忽视了学生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一些学校甚至允许和鼓励学生从二年级开始离校就业,这种忽视学生基础教育和知识能力培养的做法,是高职教育从学科本位走上就业本位的另一个极端。因此,笔者从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等比较着手,试图理清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定位问题。
  职业性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
  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类型,它与“学术型”和“研究型”普通高等学校的类别不同,因此,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的高等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高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是直接服务于职业岗位的高级人才。
  当前,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过程中,一方面对拥有一定智能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学科本位的普通高等教育扩招后培养了大量无法直接服务于生产实践的毕业生,这给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形成岗位职业能力为教育教学的核心。要实现这一目标,高等职业院校首先要对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开展充分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某个专业各个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然后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和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该专业课程体系,围绕着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来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从而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各行业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才能有效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
  以职业性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属性,要避免“以就业为本位”的理念,那种把人才培养的目的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找一份工作的理念和做法,将无法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每一种职业的内涵和要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其所需要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也在不断更新,甚至职业本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职业不断被淘汰,新职业不断出现。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今天能找到工作,更要关注学生明天能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还要注意另一个重要问题,即高等职业院校围绕职业岗位需要进行教育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职业岗位的需要,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教育类型,绝不是仅仅有了高技能就能成为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一个人如果光有高技能,不愿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或不能与同事友好协作,或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是无法成为企业或社会有用人才的。目前,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除具有一定的技能外,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读写能力、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和道德品性等。这也客观地反映了社会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全面素质要求。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学术基础和学术能力,要有一定的写作表达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等。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有效课堂教学等方面,要提高对高职学生的学术要求,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高等性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基础
  高等性是高等职业院校区别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特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高等层次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这一特性,界定了其与中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上的区别,也解决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地位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高等职业教育将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性”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
  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承担具有高度技术性和负责性工作的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以职业岗位而非某一具体工作岗位为导向,把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平衡,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等职业院校要在办学中找准定位,既要避免完全以专业知识教育培养人的学科本位教学,更要避免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而完全弱化专业知识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中等职业教育是进行基础文化知识和一般劳动技能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的是专门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这两种职业教育在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的本质特征,高职院校应该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既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基本理论知识教学,要避免出现从学科本位变成中职化。在加强实习实训环节的同时,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应该具备明确具体的符合高职特点的要求,理论教学不只是一种可多可少、甚至可有可无的补充,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厚实的理论学术基础,适应能力差,缺少进一步发展的后劲。这样的高职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相比显不出“高”在哪里,用人单位就会宁愿用中职毕业生而不用高职毕业生,从而严重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也将影响整个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性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特色
  区域性指高职院校的发展要基于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特征,要首先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地方政府主办的,这就为高职院校在办学中体现区域特色提供了条件和便利。
  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为该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科学技术服务,而经济社会发展也会反过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因此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而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定位与区域经济产业链的对接程度、职业技术人才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效应。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进行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紧跟区域产业发展的步伐,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层次职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办学模式,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的持续发展。
  区域性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立足当地产业和行业发展的要求,把握地方经济脉络,考虑当地的产业布局、行业结构、学生生源和劳动力市场、民众教育意向、所在地区的教育环境等因素,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应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生源、就业出路、办学体制、投入机制、学校管理等方面体现出地方特色,以获得地方政府在教育布局、规模、形式、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有力支持,才能进行有效的校企合作,构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对口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
  系统性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保障
  系统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职业培训机构的重要特性。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学校学历教育的一个场所,应该符合学校教育内容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征,这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内容上要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培养纲要,强调教学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要有全面的规划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完整的社会人,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工匠式的专业教育,不断缩短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过度删减基础性、人文类课程,片面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导致培养的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使得高等职业院校有可能沦落为职业培训的场所,丧失了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一些高等职业院校让学生下工厂进车间进行某一岗位技能学习的做法,短期看能让学生形成该岗位需要的技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节省学校的办学成本,但这样培养的学生将无法适应职业内涵和岗位职业能力的不断更新和变化。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这种工匠式培养目标的局限性将日益显现。一定的理论基础可以对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能创造性地开展所从事的活动。高等职业院校如果单纯追求实用知识和功利主义,不断删减理论和人文课程,对学生学习知识没有规范的要求,长此以往将会逐渐退化成“人力工厂”,其所培养的人不外乎机械劳动力,谈不上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等人才。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一方面要构建系统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打下比以往更宽的通识教育基础,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要明确各个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体系,既要使学生掌握适应当今社会的专门职业技能,又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这样,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不断提高职业技能,能够灵活地实行自我调整,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高职院校只有系统地设置和组织各门课程和教学内容,使得各门课程之间相互协调,培养的学生才能应对一个开放的瞬息万变的社会,也只有这样,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教育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结语
  随着高科技对社会各领域的渗透,越来越多的职业岗位知识内涵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中等以下文化程度的单纯操作型人才面临力不从心的窘境,而科研学术型的人才又因为缺少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岗位专门知识而无从下手,这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在于始终把目标放在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的双重培养上,因此,人们普遍认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方面是有特色的,岗位基本技能扎实,能够满足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能从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因此,首先,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中要找准自身定位,办学层次不能太低,否则无法与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相区别,也无法满足当前经济结构升级过程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其次,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也不能太高,忽视职业教育的类型,否则会走上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化道路,也不符合当前企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再次,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不能太全,否则全国性的生源和就业不仅无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也无法实现,教育也就无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最后,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不能太片面,否则学校教育就会打上职业培训的烙印,高等职业教育也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博文.分层定位与分类发展——试论中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选择[J].职教论坛,2009,(2).
  [2]朱冬英.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J].教育与职业,2007,(7).
  [3]张翌鸣.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3).
  作者简介:
  沈伟玲(1975—),女,浙江黄岩人,硕士,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经贸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贸与区域经济发展及高等职业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稳定性较差,因此,应对导致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不稳定的因素,从学生、学校和企业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稳定性;因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25-0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
在数控机床刀具的使用过程当中,不但要根据零件的的材料和加工精度、表面光洁度要求选用刀具;而且须全面了解刀具(片)的材质和特点。通过了解刀具(片)的特点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
北京市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总要求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理念,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为指引,
回顾了北京市城市防洪减灾工作的实践成效,系统梳理了防洪排涝顶层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联动机制、宣传动员和信息化支撑等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总结分析了“2016.7.20”“2018.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影响着我国图书馆的发展,为应对时代的发展,我国图书馆需要进行文化构建,以提高图书馆的软实力,图书馆文化影响着图书馆的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针对当前中职德育科研落后问题,本文以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探索了如何通过科研,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要实现德育科研兴校,必须在思想上、制度上和实践上多层面、全方位做好中职德育工作。  关键词:中职;德育科研;科研兴校;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042-02  德育科研是个系统工程,纷繁复杂。广东省旅游职业
期刊
唐代大书法家及书学理论家孙过庭在他的不朽名作《书谱》中这样写到:“……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说的是有一类学习书法的人为掌握字体的结构分布耗费了多年的时间,但
随着我国加入WTO、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成功申办2010世博会,我国的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蓬勃发展,对优秀旅游人才的需求随之大幅增加。旅游英语教学在此类人才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