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汉语去污,最容易做的是书面语去脏。互联网时代,美文的一大审美标准,是“有趣”,适当脏字儿能增加幽默分。“致贱人”“致low逼”的流行,也许是营销手段。脏话大概永远只能作常用语的备胎。
近来专栏作家羽戈的一篇文章《不说“逼”“屌”“婊”,我们就不会说话了吗?》火了,文章痛陈汉语污化,呼吁净化,并自我约定,不再使用“逼格”这类词。
小编一定相信羽戈先生的自制力,但凡一个对文字有追求的人,作文绕开粗鄙,并不难。但不说脏话是否就文明道德?说脏话是否就意味着素质低下?要净化汉语,去脏是否可行?嘴上永不说脏话,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首先必须承认,“我×”“装B”“××婊”“Low×”等词的语义,是不雅的,任何人莫名其妙地出口成脏,的确是素质低下的、爱好低级趣味的。这些脏话饱含对女性的歧视、对生殖器官崇拜,是文明社会万万不能容忍的。
然而讨论任何语词都不能脱离语境,脏话也一样。不同的语境里,脏话未必就脏。以用得最多的“我×”试举三例:
小明去打酱油,排了长队,轮到他的时候酱油没了,他说:我×,真背。
小红去看日出,等了很久,太阳公公终于露面,她说:我×,真美。
小白去博物馆观展,看到他梦寐以求的藏品,压抑不住激动的心,连说三句:我×我×我×。
这里的“我×”,表达的是惊讶、感叹以及轻微愤怒,因为没有比“我×”更快更有效更精准地表达这一瞬间情绪的词语了。使用者可能没有意识到“×”字本意,更遑论去执行。
所以,日常生活中,“×”字很“纯”,只有在极端愤怒的情况下,“×”字才会显出本意的脏,比如“×你老母”等,通过侮辱长辈来打击对方。不过正因为极端,所以不常见,但并非无用,它换了另一种面目,“×你妈”自动和谐成了“草泥马”,“操”变成“靠”“擦”,字形一变,字义也变,语境由恶劣的侮辱,变为不羁的戏谑。网络中流传的骂人通用四大神兽:草泥马、法克鱿、菊花蚕、亚美蝶,就是脏字儿和谐化的典型。
“×”字退居二线,京骂“逼”字走上一线,其“脏”的分量比“×”字有过之而无不及。“二逼”“傻逼”有之,“装逼”“low逼”也有之,“逼格”更是靠着污化“格调”成口齿红人。这些词语用得多了,也像其他脏字儿一样,变成了情绪的宣泄,人们可以自嘲“傻逼”了么,自嘲一本正经为“装B”,而“Low逼”“逼格”变得更中性,体现带有个人色彩的价值判断。
字义变迁与语境变化,并不能掩盖其脏。但脏则脏矣,脱离语境来指责使用脏话的人为不道德、不文明就有点上纲上线了,情绪是中性的,说脏话只是发泄的渠道之一。不仅如此,说脏话还能抑制暴力,骂一句“我×”,绝对比拳脚相加更能维护世界和平。研究表明,骂脏字儿还能缓解疼痛。一个团队中,粗口适度能调节压抑气氛。而美剧里英雄在演讲末尾往往会用F**K句式来鼓舞士气。
说脏话无关使用者的道德文明水平,也无关经济地位(研究表明有钱人更容易破口大骂),它更与本意无关,只与使用者的情绪有关。一门语言中如果没有脏话,没有有效宣泄负面情绪的词语,将是不完整不正常的。而使用没有脏字儿语言的人群,也是可怕的——一有争执,既然不诉诸“我×”,那就暴力好了。
脏话自口出,未必脏,但出现在书面语中,的确不忍卒读。与口头语不同,书面语是用来看的,它不像口头脏话那样发泄完瞬间情绪之后烟消云散,它停留于眼前的时间远多于耳边,人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与恶心脏话。当“我×”“傻×”“low×”出现在不可移动的广告语、报纸大标题、宣传语上时,它能吸引多大的关注,就能招致多重量级的反感。
羽戈在专栏中举的如“致贱人”“致Low逼”“致品德婊”等盛行的标题,如果出现在口头语中,断不会如此反感。口头语本无雅俗之分,它的表达不可捉摸,难言规范,可以普遍雅,可以普遍俗,依着情绪来。一旦带着“脏”基因的口头语成为流行标题,与普遍规范的、典雅的、固定的文字站在一起,看起来的确很low。
当口头语文字化,难免不会影响阅读体验,纸上的、屏上的脏字儿扮演的就是负面角色。事实上,自从汉语“我手写我口”“文言合一”之日起,脏字儿难免不会污化书面语。
在白话文体一统天下以前,中国的书面语和口头语是分离的,即“文”“言”分离。士大夫们写的文章,其语法、用词皆有稳定的规范,没法口头交流。所以几千年来方言千变万化,文章的写法变动不大,唯有风格、长短句的不同。即使口头语入了书面语,也会雅化一番。
官渡之战前,袁绍手下文人陈琳写了《为袁绍檄豫州文》,骂曹操“操赘阉遗丑”。意思是,曹操你是宦官养子的孽种!四个字高度浓缩,把曹操以及其父曹嵩、祖父曹腾骂了个遍。《三国志》里,诸葛亮拒绝王朗的劝降,列举了一系列在他看来是悖逆之举后,以“夫君子之所不为”结束,这杀伤力相信令罗贯中十分不满。于是他在《三国演义》里,虚构了一场诸葛亮骂王朗的好戏,他骂后者是“皓首匹夫!苍髯老贼!”翻译成白话文是“你这白发白须的老不死的!”可也并没有用生殖器官与动物侮辱人。
到《红楼梦》与《金瓶梅》的时代,骂人十分狠毒,凤姐骂赵姨娘“糊涂油蒙了心、烂了舌头”,巧姐奶娘骂巧姐“小短命鬼”,郓哥骂王婆“做牵头的老狗肉”,十分接近白话文的骂人造词法。
只是仍与白话文不同,古代许多散文、杂文、小说等文体,脏字儿即使呈现在书面语上,多是借他人之口说出,用口头语包装一下。要写正经的文章,作者很少会用到脏字儿,比现今脏字儿进大标题,“尼玛”“我×”“low逼”满纸跑的做法,要干净而高明。他们并非不可能“词穷”,然而即便如此,受限文言分离的规矩或者习惯,他们也很难会用口头语替代,更遑论脏字儿了。现在文言合一,写文章就如聊天,张嘴就能提笔,过去写个好文章可真难。
“脏话”本身固然不文明,说脏话的人未必道德败坏,素质低下。不出口成脏的人一定会有,他必然能克服七情六欲,具有极强的自律性。可若让多数人向他看齐,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脏话不出现在纸上、屏幕上,则人人可以做到。羽戈立下誓言,不再使用“逼格”一类的词,这对于一个对文字有追求的人来说,并不难做到。所以,与其向着口头禁脏的绝路进发,不如从笔下做起,让写下的每一个字“发乎情,止乎礼”。
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并非不能,而是不为。环境的粗鄙已经让部分人心粗鄙化,这无疑会在语言出口之前,给它打上粗鄙的烙印。再者,社会重压之下,人心焦虑,人们为发泄情绪,脏话源源不断。脏话借着互联网的便利,又迅速进入公众领域,社会环境因负面情绪、不雅词汇愈发变得粗鄙,如此恶性循环。书面语上见着脏字儿,只不过是“我手写我口”的写作习惯,为助它输出插上的一双翅膀而已。
古往今来,脏话常见,这是一般现象。但若在某一时期脏话爆发式增长,甚至原本典雅的书面文体也全面污化,就值得公众深思。正如《中国青年报》2013年评论的那样:“如果在所谓的文明时代,却有大量污言秽语甚嚣尘上,那或许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即这个时代存有大量的不公。愈是在不公平、不公正的时代,污言秽语似乎更迸发出不可抑制的‘活力’。”
的确,人们满怀愤懑,借脏字儿抒怀是最低的宣泄成本。若要抑制污言秽语这种难以抑制的“活力”,还得创造条件,让社会变得更公平,让公众情绪稳定。这可能是减少口头脏字儿,净化书面语的治本之策。
要给汉语去污,目前最容易做到的是书面语去脏——只需每一个写字的人严格自律即可。然而互联网时代,美文的一大审美标准,是“有趣”并引起观点或情绪的共鸣,适当的脏字儿能增加幽默分,为着盈利或出名,它自然是作者入文的一大选项。“致贱人”“致low逼”的流行,也许不关“脏”什么事儿,只是一种营销手段。从这个角度看,脏话大概永远只能作常用语的备胎。
出口成脏并不可怕,值得警惕的是,如果无视脏话成灾,并全面侵蚀书面语背后的情绪,进入现实领域,说脏话也许并不只是“宣泄”那么简单了。
责任编辑 张颐雯
近来专栏作家羽戈的一篇文章《不说“逼”“屌”“婊”,我们就不会说话了吗?》火了,文章痛陈汉语污化,呼吁净化,并自我约定,不再使用“逼格”这类词。
小编一定相信羽戈先生的自制力,但凡一个对文字有追求的人,作文绕开粗鄙,并不难。但不说脏话是否就文明道德?说脏话是否就意味着素质低下?要净化汉语,去脏是否可行?嘴上永不说脏话,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一、口头的脏话,不影响文明与道德,更不影响正常说话
首先必须承认,“我×”“装B”“××婊”“Low×”等词的语义,是不雅的,任何人莫名其妙地出口成脏,的确是素质低下的、爱好低级趣味的。这些脏话饱含对女性的歧视、对生殖器官崇拜,是文明社会万万不能容忍的。
然而讨论任何语词都不能脱离语境,脏话也一样。不同的语境里,脏话未必就脏。以用得最多的“我×”试举三例:
小明去打酱油,排了长队,轮到他的时候酱油没了,他说:我×,真背。
小红去看日出,等了很久,太阳公公终于露面,她说:我×,真美。
小白去博物馆观展,看到他梦寐以求的藏品,压抑不住激动的心,连说三句:我×我×我×。
这里的“我×”,表达的是惊讶、感叹以及轻微愤怒,因为没有比“我×”更快更有效更精准地表达这一瞬间情绪的词语了。使用者可能没有意识到“×”字本意,更遑论去执行。
所以,日常生活中,“×”字很“纯”,只有在极端愤怒的情况下,“×”字才会显出本意的脏,比如“×你老母”等,通过侮辱长辈来打击对方。不过正因为极端,所以不常见,但并非无用,它换了另一种面目,“×你妈”自动和谐成了“草泥马”,“操”变成“靠”“擦”,字形一变,字义也变,语境由恶劣的侮辱,变为不羁的戏谑。网络中流传的骂人通用四大神兽:草泥马、法克鱿、菊花蚕、亚美蝶,就是脏字儿和谐化的典型。
“×”字退居二线,京骂“逼”字走上一线,其“脏”的分量比“×”字有过之而无不及。“二逼”“傻逼”有之,“装逼”“low逼”也有之,“逼格”更是靠着污化“格调”成口齿红人。这些词语用得多了,也像其他脏字儿一样,变成了情绪的宣泄,人们可以自嘲“傻逼”了么,自嘲一本正经为“装B”,而“Low逼”“逼格”变得更中性,体现带有个人色彩的价值判断。
字义变迁与语境变化,并不能掩盖其脏。但脏则脏矣,脱离语境来指责使用脏话的人为不道德、不文明就有点上纲上线了,情绪是中性的,说脏话只是发泄的渠道之一。不仅如此,说脏话还能抑制暴力,骂一句“我×”,绝对比拳脚相加更能维护世界和平。研究表明,骂脏字儿还能缓解疼痛。一个团队中,粗口适度能调节压抑气氛。而美剧里英雄在演讲末尾往往会用F**K句式来鼓舞士气。
说脏话无关使用者的道德文明水平,也无关经济地位(研究表明有钱人更容易破口大骂),它更与本意无关,只与使用者的情绪有关。一门语言中如果没有脏话,没有有效宣泄负面情绪的词语,将是不完整不正常的。而使用没有脏字儿语言的人群,也是可怕的——一有争执,既然不诉诸“我×”,那就暴力好了。
二、只要“我手写我口”,典雅的“文”就会沾上粗鄙的“言”
脏话自口出,未必脏,但出现在书面语中,的确不忍卒读。与口头语不同,书面语是用来看的,它不像口头脏话那样发泄完瞬间情绪之后烟消云散,它停留于眼前的时间远多于耳边,人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与恶心脏话。当“我×”“傻×”“low×”出现在不可移动的广告语、报纸大标题、宣传语上时,它能吸引多大的关注,就能招致多重量级的反感。
羽戈在专栏中举的如“致贱人”“致Low逼”“致品德婊”等盛行的标题,如果出现在口头语中,断不会如此反感。口头语本无雅俗之分,它的表达不可捉摸,难言规范,可以普遍雅,可以普遍俗,依着情绪来。一旦带着“脏”基因的口头语成为流行标题,与普遍规范的、典雅的、固定的文字站在一起,看起来的确很low。
当口头语文字化,难免不会影响阅读体验,纸上的、屏上的脏字儿扮演的就是负面角色。事实上,自从汉语“我手写我口”“文言合一”之日起,脏字儿难免不会污化书面语。
在白话文体一统天下以前,中国的书面语和口头语是分离的,即“文”“言”分离。士大夫们写的文章,其语法、用词皆有稳定的规范,没法口头交流。所以几千年来方言千变万化,文章的写法变动不大,唯有风格、长短句的不同。即使口头语入了书面语,也会雅化一番。
官渡之战前,袁绍手下文人陈琳写了《为袁绍檄豫州文》,骂曹操“操赘阉遗丑”。意思是,曹操你是宦官养子的孽种!四个字高度浓缩,把曹操以及其父曹嵩、祖父曹腾骂了个遍。《三国志》里,诸葛亮拒绝王朗的劝降,列举了一系列在他看来是悖逆之举后,以“夫君子之所不为”结束,这杀伤力相信令罗贯中十分不满。于是他在《三国演义》里,虚构了一场诸葛亮骂王朗的好戏,他骂后者是“皓首匹夫!苍髯老贼!”翻译成白话文是“你这白发白须的老不死的!”可也并没有用生殖器官与动物侮辱人。
到《红楼梦》与《金瓶梅》的时代,骂人十分狠毒,凤姐骂赵姨娘“糊涂油蒙了心、烂了舌头”,巧姐奶娘骂巧姐“小短命鬼”,郓哥骂王婆“做牵头的老狗肉”,十分接近白话文的骂人造词法。
只是仍与白话文不同,古代许多散文、杂文、小说等文体,脏字儿即使呈现在书面语上,多是借他人之口说出,用口头语包装一下。要写正经的文章,作者很少会用到脏字儿,比现今脏字儿进大标题,“尼玛”“我×”“low逼”满纸跑的做法,要干净而高明。他们并非不可能“词穷”,然而即便如此,受限文言分离的规矩或者习惯,他们也很难会用口头语替代,更遑论脏字儿了。现在文言合一,写文章就如聊天,张嘴就能提笔,过去写个好文章可真难。
三、汉语需要净化的不是口头语,而是书面语,以及世道人心
“脏话”本身固然不文明,说脏话的人未必道德败坏,素质低下。不出口成脏的人一定会有,他必然能克服七情六欲,具有极强的自律性。可若让多数人向他看齐,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脏话不出现在纸上、屏幕上,则人人可以做到。羽戈立下誓言,不再使用“逼格”一类的词,这对于一个对文字有追求的人来说,并不难做到。所以,与其向着口头禁脏的绝路进发,不如从笔下做起,让写下的每一个字“发乎情,止乎礼”。
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并非不能,而是不为。环境的粗鄙已经让部分人心粗鄙化,这无疑会在语言出口之前,给它打上粗鄙的烙印。再者,社会重压之下,人心焦虑,人们为发泄情绪,脏话源源不断。脏话借着互联网的便利,又迅速进入公众领域,社会环境因负面情绪、不雅词汇愈发变得粗鄙,如此恶性循环。书面语上见着脏字儿,只不过是“我手写我口”的写作习惯,为助它输出插上的一双翅膀而已。
古往今来,脏话常见,这是一般现象。但若在某一时期脏话爆发式增长,甚至原本典雅的书面文体也全面污化,就值得公众深思。正如《中国青年报》2013年评论的那样:“如果在所谓的文明时代,却有大量污言秽语甚嚣尘上,那或许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即这个时代存有大量的不公。愈是在不公平、不公正的时代,污言秽语似乎更迸发出不可抑制的‘活力’。”
的确,人们满怀愤懑,借脏字儿抒怀是最低的宣泄成本。若要抑制污言秽语这种难以抑制的“活力”,还得创造条件,让社会变得更公平,让公众情绪稳定。这可能是减少口头脏字儿,净化书面语的治本之策。
结语
要给汉语去污,目前最容易做到的是书面语去脏——只需每一个写字的人严格自律即可。然而互联网时代,美文的一大审美标准,是“有趣”并引起观点或情绪的共鸣,适当的脏字儿能增加幽默分,为着盈利或出名,它自然是作者入文的一大选项。“致贱人”“致low逼”的流行,也许不关“脏”什么事儿,只是一种营销手段。从这个角度看,脏话大概永远只能作常用语的备胎。
出口成脏并不可怕,值得警惕的是,如果无视脏话成灾,并全面侵蚀书面语背后的情绪,进入现实领域,说脏话也许并不只是“宣泄”那么简单了。
责任编辑 张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