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参与,既是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参与,也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及努力程度。在这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而课堂是学生的,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课堂上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创造一节又一节奇迹课堂。
【关键词】数学;课堂;参与;互动
小学一年级书本中有篇课文叫《人有两件宝》,文中讲到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因此我认为,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旁观者,可以做以下两点尝试:
一、思维上的参与
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不听,或者学生左耳听右耳冒,那也是无效课堂。在教学中,只有学生真正用心用脑才能有效。因此,学生的思维参与是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
要想让学生思维积极参与,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浓厚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
1.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导入新课时,可播放优美的歌曲或做个小游戏,也可讲故事,说个笑话……。多变的教学方法必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整节课下来,学生不觉得是负赘,而是一种享受,他们的学习兴趣怎能不浓?
2.设疑、解疑激发兴趣。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在教学过程中设疑、解惑,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电教化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使原本冰冷的文字变得妙趣横生。只要教师努力探索,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教师个人魅力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态,对儿童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东西可以代替的。”着装整洁,举止得体,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才思敏捷,与时俱进,又使学生心生仰慕之情,亲其师则信其道。
其次,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教学内容是书上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想使死知识变活,少不了举一反三,不仅要教教材,还要用教材教。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也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需解决的问题上,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小学生处于童年期。逻辑思维迅速发展是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所以,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是思维的主导类型发生质变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设置不同的目标,充分考虑到各年龄阶段孩子的思维特征,特别要关注处于思维转换过渡期的学生。
最后,是教师语言的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语言美的敏感性,这是促进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他还说:“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语言这种交际工具,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教师应选择最完美的语言为手段,传递信息、指导学习与学生交流合作的技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教师的语言至关重要。
1.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乐意听
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语言的教育性,而忽视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因而课堂教学单调乏味,如果再加上平铺直叙的语调,那么就会使学生厌倦怠慢,如此一来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人的注意力有时间限制,超过一定限度便容易分心。因此,授课时,教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能使学生精神放松,抑扬顿挫的语调可让学生越来越想听课。
2.严谨简明的语言是学生的榜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凡是当老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数学语言具有严谨性,它是一门特殊的语言,是所有数学老师都要不断学习和反复锤炼的。能够正确、严谨地使用数学语言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关键。数学语言有其独特的语言体系,并以各种方式向学生们传递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在课堂中,教师说的每句话都应仔细推敲,词句精准、简明,切忌信口开河。教师说的话学生大都认为是对的,他们会跟着学、跟着做。
3.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够得着”
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有一定启发性,协助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跳一跳便能够得着”。某教师在教授认识纸币时,他先出示一张100元的钱,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钱,接着,教师又问这是什么样钱,学生回答100元的钱。这样来回问答,学生也没给出教师预设的答案。如果教师问这是什么做的钱,那么学生不就能答出教师预设的答案了吗?
二、行为上的参与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由物理操作、表征操作以及符号操作三个阶段组成。而动手实践是为了促进学生进行物理操作,学生可在物理操作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经验。俗话说:“看百次,而不如做一次。”这与新课程提出的“做数学”一致。
1.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让学生动起来,手脑并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将抽象化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课堂上为学生布置动手实践的课堂任务,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1)课前准备要充分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课前都应做必要的准备。作为教师,要认真备课,深入教材内容,还要巧妙利用教材,设计出完美的动手实践方案。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把书后分好的圆片剪下,再让他们把剪刀和圆片带来,课上剪圆片拼成近似长方形,由此得到圆的面积公式。这样一来,学生既预习了新课,又节约了课堂时间,这岂不两全其美吗?
(2)课堂指导要恰到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情发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效性。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成长环境等存在差异性,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尽相同。为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照顾到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例如,在学习“长方体侧面展开图”时,按照学生的准备情况,教师可做如下预设:①学生在制作长方体时,可能会采用画、剪、围、折、拼等多種方法;②学生身边的制作工具不全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引导他们应用自己身边的工具,如:三角板、剪刀、绳子、铅笔、彩笔等。
2.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能力是现代教育教学中学生必不可缺的素养。数学是学生“思维的体操”,此思维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作用非同小可。合作学习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加强了师生间的关系,营造出师生协作、平等的课堂气氛。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讨论,让某方面好的学生帮助能力弱的学生,方法技能互补,知识得以提高,达到人人学我、我学人人的目的,形成了生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课堂上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就应该鼓励接纳,禁止批评指责,要有耐心,鼓励有不同的声音。学习是在以行为为载体的心理活动,没有纯粹的行为投入,而是合理的心理投入。只有合理的心理参与,才能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上课时,学生做到思维和行为跟着老师走、身心合一,不再是课堂上的旁观者,何愁教学效果不好呢?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05
[2]孔凡哲.上好课有效技能[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7
[3]杨艳秋.数学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06)
[4]杨莉.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
【关键词】数学;课堂;参与;互动
小学一年级书本中有篇课文叫《人有两件宝》,文中讲到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因此我认为,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旁观者,可以做以下两点尝试:
一、思维上的参与
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不听,或者学生左耳听右耳冒,那也是无效课堂。在教学中,只有学生真正用心用脑才能有效。因此,学生的思维参与是教学质量的核心所在。
要想让学生思维积极参与,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浓厚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
1.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导入新课时,可播放优美的歌曲或做个小游戏,也可讲故事,说个笑话……。多变的教学方法必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整节课下来,学生不觉得是负赘,而是一种享受,他们的学习兴趣怎能不浓?
2.设疑、解疑激发兴趣。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在教学过程中设疑、解惑,使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电教化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使原本冰冷的文字变得妙趣横生。只要教师努力探索,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教师个人魅力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态,对儿童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东西可以代替的。”着装整洁,举止得体,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才思敏捷,与时俱进,又使学生心生仰慕之情,亲其师则信其道。
其次,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教学内容是书上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想使死知识变活,少不了举一反三,不仅要教教材,还要用教材教。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也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需解决的问题上,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小学生处于童年期。逻辑思维迅速发展是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所以,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是思维的主导类型发生质变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设置不同的目标,充分考虑到各年龄阶段孩子的思维特征,特别要关注处于思维转换过渡期的学生。
最后,是教师语言的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语言美的敏感性,这是促进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他还说:“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语言这种交际工具,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教师应选择最完美的语言为手段,传递信息、指导学习与学生交流合作的技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教师的语言至关重要。
1.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乐意听
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语言的教育性,而忽视了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因而课堂教学单调乏味,如果再加上平铺直叙的语调,那么就会使学生厌倦怠慢,如此一来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人的注意力有时间限制,超过一定限度便容易分心。因此,授课时,教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能使学生精神放松,抑扬顿挫的语调可让学生越来越想听课。
2.严谨简明的语言是学生的榜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凡是当老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数学语言具有严谨性,它是一门特殊的语言,是所有数学老师都要不断学习和反复锤炼的。能够正确、严谨地使用数学语言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关键。数学语言有其独特的语言体系,并以各种方式向学生们传递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在课堂中,教师说的每句话都应仔细推敲,词句精准、简明,切忌信口开河。教师说的话学生大都认为是对的,他们会跟着学、跟着做。
3.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够得着”
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有一定启发性,协助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跳一跳便能够得着”。某教师在教授认识纸币时,他先出示一张100元的钱,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钱,接着,教师又问这是什么样钱,学生回答100元的钱。这样来回问答,学生也没给出教师预设的答案。如果教师问这是什么做的钱,那么学生不就能答出教师预设的答案了吗?
二、行为上的参与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由物理操作、表征操作以及符号操作三个阶段组成。而动手实践是为了促进学生进行物理操作,学生可在物理操作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经验。俗话说:“看百次,而不如做一次。”这与新课程提出的“做数学”一致。
1.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让学生动起来,手脑并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将抽象化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课堂上为学生布置动手实践的课堂任务,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1)课前准备要充分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课前都应做必要的准备。作为教师,要认真备课,深入教材内容,还要巧妙利用教材,设计出完美的动手实践方案。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把书后分好的圆片剪下,再让他们把剪刀和圆片带来,课上剪圆片拼成近似长方形,由此得到圆的面积公式。这样一来,学生既预习了新课,又节约了课堂时间,这岂不两全其美吗?
(2)课堂指导要恰到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情发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效性。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成长环境等存在差异性,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尽相同。为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照顾到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例如,在学习“长方体侧面展开图”时,按照学生的准备情况,教师可做如下预设:①学生在制作长方体时,可能会采用画、剪、围、折、拼等多種方法;②学生身边的制作工具不全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引导他们应用自己身边的工具,如:三角板、剪刀、绳子、铅笔、彩笔等。
2.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能力是现代教育教学中学生必不可缺的素养。数学是学生“思维的体操”,此思维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作用非同小可。合作学习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加强了师生间的关系,营造出师生协作、平等的课堂气氛。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讨论,让某方面好的学生帮助能力弱的学生,方法技能互补,知识得以提高,达到人人学我、我学人人的目的,形成了生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课堂上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就应该鼓励接纳,禁止批评指责,要有耐心,鼓励有不同的声音。学习是在以行为为载体的心理活动,没有纯粹的行为投入,而是合理的心理投入。只有合理的心理参与,才能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上课时,学生做到思维和行为跟着老师走、身心合一,不再是课堂上的旁观者,何愁教学效果不好呢?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05
[2]孔凡哲.上好课有效技能[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57
[3]杨艳秋.数学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06)
[4]杨莉.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