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一个关于真实的神话

来源 :数码影像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拍纪录片的,在这个行业做了十多年,常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纪录片是什么?它与真实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是每个初学纪录片的人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对于纪录片的概念,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已成定论的概念无法完全让人信服。在纪录片的定义中,真实与纪实有时混淆在一起,所以,我想谈谈纪录片以及它与真实的关系。
  
  最早使用“纪录片”这个词进行理论表述的是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1926年2月8日,他在《太阳报》上为《摩亚那》这部影片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到影片“具有文献资料(纪录的)价值。”后来对这个词的指称范围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是特指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了创造性处理的影片。”
  《电影术语辞典》认为它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电影艺术词典》又把新闻和纪录片合在一起称为“新闻纪录片”……各种各样的说法,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实,从纪录片产生到现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已经有无数学者和专家对其进行界定,有些观点已经得到多数人认同,如认为纪录片是非虚构的,取材于(拍摄下来的素材)现实生活:有些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和阐释,如主观介入的问题,以及真实性的问题等等,所以,纪录片还是有很大的空间留给后人去不断阐释和界定的。
  在那些有待于论证和阐释的空间中,以真实性与纪录片关系命题为主的争论较多、较迫切且分歧较大,因此,本文想在此阐述一下拙见。
  说到纪录片与混淆真实视听,不是没有道理的。大众习惯于将纪录片与真实等同,认为纪录片有个“真实的底线”。这是大众的说法,没有一个系统的阐明,是很不严谨的。其实。上升到学术的高度,我们发现打引号的这个短语是有歧义的。对此,学者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北京广播电视学院的教授钟大年在他的《纪录片创作论纲》中,提出“纪实不是真实”的论断,在当时“真实泛滥”的纪录片创作环境下,无疑是具有深刻而积极的探索意义的。所以,他认为“真实是电视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不以虚构的方式来对待现实生活的创作……”显然,文章是想从以虚构对立的真实的意义上来说明真实是电视纪录片的本质属性,这有其合理性,但是,文章对于真实的论述并没有承接下去,而是直接转入纪实的论述去了,显得有些站不住脚。因此,在关于真实这个问题上,学术界也有难解的时候。看来“真实是电视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确实值得商榷。文中还提到真实是纪录片本质属性的佐证:“谁能说《西藏的诱惑》是不真实的?谁能说《话说长江》是不真实的?谁又能说《让历史告诉未来》是不真实的呢?”这一连串问话,是极其模糊且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甸子,在论证这个问题上,不具说服力,让人实在难以认同。真实与纪录片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让人迷惑了。
  杨田村在《北京广播电视学报》1994年第三期《纪实与真实》一文中谈到真实可以分为本质真实、心理真实和外部真实三个方面。我觉得用这三个方面来阐释纪录片与真实的关系,比较妥当。纪录片与真实之间关系的命题,实际上也就是艺术与真实之间关系的命题,推而广之,也可以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同真实之间关系的命题。这是每个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都必须面临的问题。首先,要肯定的是,纪录片是一种艺术,它是影视艺术的一个类型。纪录片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电影不可分割,它的理论是构建在电影理论基石上的。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和巴赞的《电影是什么》,成为后人在构建纪录片理论时不断援引的理论。特别是巴赞的《摄影影像本体论》,从摄影机的物理结构分析出电影的照相本性,脱离了文学现实主义理论的束缚,独树一帜,开创了具有电影本体特性的纪实主义理论。自此之后,纪实性便成为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纪录片也从中获得了理论。支撑只是在中国,我们更多的依赖电视罢了。但是不管是电影也好、电视也罢,纪录片反正都要依赖于摄影机作为拍摄的载体,最后都要成为作为电影或电视的一种类型,所以,纪录片是艺术的一种类型。
  既然纪录片是艺术的一种类型,它就必须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则,同其它艺术创作的目的一样:追求本质真实。
  然而,本质真实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又由什么来鉴定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来回答。关于本质真实,我觉得可以分为相对本质真实与绝对本质真实,相对本质真实是可以达到的,而绝对本质真实是无法达到的。为什么本质真实有相对和绝对之分呢,可以举一个例子,牛顿的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领域,爱因斯坦则打破了牛顿的经典力学,创立了适用于微观领域的相对论,一个受宏观限制,一个受微观限制,不能说这些学说反映的不是事物的本质,也不能说这些反映的就是事物的本质,它们的参照系不同,所以,要分开来谈,要加条件。任何学说都具有局限性,所能达到的都是有条件的本质真实,而绝对的本质真实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个终极目标,是人类努力的方向,是永远不可能达到的。世界是无限的,而人类的认识在某一阶段是有限的。
  在科学领域,相对本质真实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但在艺术领域,又如何检验呢。再回到纪录片上来,钟大年认为“真实性的把握在于创作者的良知和真诚”,吕新雨认为“真实的背后是观念”。二者的观点给我很大的启发,在这里我想用“心理真实”与“态度”这两个词来说明我的观点。在艺术上,真实只是一个人们创造出来进行“心理认同”的概念,它和科学里的真实一样,具有阶段性和条件性,但是它无法用定量和实验的方式来检验,它只能从作品是否真诚中得出意义。纪录片也一样,关键看创作者对待事物的态度如何,在以人为本的纪录片创作中,“对于人和人性来说,真实并不是一个最重要的词,它只是一个前提,重要的是我们对人和人性理解的程度。正是依靠这一点,使纪录片最终脱离新闻的领域,而与艺术接壤……”
  纪录片实际上是以关照现实来反映创作者的心理,从而达到创作者与观众的情感交流,所以,从作品当中,是可以看出创作者是否具有真诚的态度的。真诚的态度决定了一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而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首先反映的是创作者的心理真实,但是反映心理真实的作品不一定是一部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这里与真实或者本质都没有太大的联系。
其他文献
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是第21届冬季奥运会,从2010年2月12日开始,到2月28日结束,历时16天。口号是:“从海洋到天空的比赛”,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和残奥会吉祥物是根据温哥华所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神话传说所创作的三个卡通形象。    央视转播展现冬儿风采    2010年3月1日,第21届冬奥会在温哥华正式闭幕。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体育频道、高清频道并机直播闭幕式,体育频道与高清
期刊
爱的管道    荷兰纪录片导演海蒂霍尼曼说:“我只是想去做这样一个电影,称颂爱,以及让死亡呈现一个宁静的视角。这个影片是关于‘美如何让我们永得安慰’。”海蒂的这部纪录片名叫《永远》,它曾创下荷兰纪录片电影票房记录,并获得多项国际最高奖项。这一次,它作为IDOC国际纪录片论坛的开幕影片在北京首映。  为期六天的IDOC国际纪录片论坛,这个非政府行为的纪录片活动,一部分内容是展映,就是放全世界最好、最
期刊
创作背景    2010年1月7日,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于北京发布了旗下为追求影像新创意、热衷于网络分享的新生代而度身定做的、性价比极高的bloggie(博乐客)高清产品系列的首款机型——MHS-PM5K。博乐客MHS-PM5K产品定位明确:时尚感十足的外形设计吸引了所有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的目光,两千元以内的价格足以让所有消费者动心,Web 2.0时代的IT化人机交互设计更加符合现代用户热衷于网络分
期刊
随着九十年代初期DV引入中国,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影像从神坛走向大众,日益增多的民间影像成为人们精神交流的形态和载体。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公民意识的觉醒,从精英表达到草根“拍客”的创作,从最朴素的客观记录到经典的艺术创作,从小众的人际传播到三网融合时代的大众传播,民间影像创作与发展显示着其独特的差异性与生命力。在刚刚结束的中国,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的评奖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大批反
期刊
5月28日,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在京召开“致影视创造者——2010专业级DV发布会暨专业技术论坛”,以XF305/XF300两款便携式专业摄像机新品献礼广大影视制作业务用户,标志着佳能专业数码摄像机进入“高清无带化”时代。国际著名导演贾樟柯先生,BBC北京记者处摄影指导、联合制片人AI Go先生等业内人士畅言,技术创新为专业数码摄像机及其应用所带来的变化正改变着影视作品的创作模式,XF305/XF
期刊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视频制作起步早,发展快,他们较早地完成了视频制作各个环节当中细致的工作分工以及掌握了完整的视频制作全流程,他们拥有足够多的独立于广播电视以外的视频制作业务领域。因而在西方传统的视频概念中,视频被简单化分为视频工业和广播电视工业两大类。按照国外的视频理论来衡量,我们国内的视频工业只能算是刚刚起步:独立于广播电视以外的制作公司或者个人几乎占据不了多大的比例,很多视频工作者都还或多或少
期刊
在主题为“XF305在电影制作中的运用”的佳能专业高清DV技术讲座上,著名电影摄影师刘勇宏作为此次讲座的主讲嘉宾,讲述了佳能XF305在电影短片《爱死了》和电影长片《可怜天下父母心》中的制作技术。  为了更好地发挥佳能XF305的性能,刘勇宏对佳能XF305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讲座上,刘勇宏向业界影视制作者分享了电影短片《爱死了》和电影长片《可怜天下父母心》(暂定名)制作技术,他从前期拍摄设备的构
期刊
如今,高清的概念已经非常普及。从中央电视台的高清节目播出,到琳琅满目的高清摄像机、电视机,仿佛人们的生活一下子步入了高清化时代。可是把时光倒回去几年,高清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或者说,高清好像离百姓的生活还非常遥远。  我在2005年第一次接触高清一词,还是源于当时的《DV@时代》(现在改名《数码影像时代》)。记得是2005年第9期里面,刊登了一片文章《把风景带回家_ HC1E》,那清晰的画面让
期刊
索尼HDR-AX2000E是一款采用AVCHD压缩编码格式和闪存卡记录的高清摄录一体机,其记录的帧尺寸最大为全高清1920×1080像素,最高码流为24Mbps。在制作AX2000E《云南印象》演示节目过程中,[DVCLUB]产品测评室尝试以多种方式刻录BD高清影碟,目的就是希望BD影碟能够无损地保留拍摄时得到的原始色彩和细节,在播放时拥有最好的效果。经过多种试验我们发现:最快捷的BD影碟刻录方式
期刊
从1895年电影的诞生到视频已经无孔不入的今天,在一百多年电影包括电视的观看体验中,我们逐步积累了不少关于影像的审美经验。现在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得出来什么样的画面更加漂亮,更加符合人眼的审美需求:比如主体更加突出的浅景深画面,视角更加独特的微距大特写或者航拍大全景等画面都更讨好我们的眼睛。人类对于视觉感官的刺激有一种天生的需求,在家庭电视节目如此繁荣的今天,电影院反而越来越多,院线桑房节节高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