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来源 :今日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这是多么精妙的话语。生活是教育的海洋,语文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又要紧扣生活,扩展时空,延伸触角,这样才能激发和满足学生探究语文的需要和情趣,才能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亲近感,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展示生活实物。生活中,蕴含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利用生活中的客观景物,帮助学生建立事物表象以及表象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实现言与意的交融,进而引导学生关注语文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找”语文,“学”语文,真切感受“生活处处皆语文”。如教学《卜算子·咏梅》时,或领着学生走进自然,或折几枝梅花带入课堂,让学生仔细观察梅花的形、色、味等,并将梅花与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或凋零殆尽的其他植物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了梅花那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等品格,在此基础上拓展毛泽东的相关故事,进而领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此时无需过多的引导,学生定会满怀激昂赞叹之情体认梅的风姿和品格。
  营造生活情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只要我们善于呈现现实生活背景,浓浓的生活味会使语文教学魅力无限。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语文与生活的结合点。利用文中插图、语言描述、多媒体渲染等手段,再现可感的生活场面,呈现文本描绘的生活情境,建立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学习的情趣会高涨,主动性会倍增。如教学《学会合作》时,可以让学生先分组合作解决某个问题,合作后,分别采访合作最成功的小组和合作效率较低的小组,让他们分别说说合作中的体会,进而自然过渡到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会与他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切实感悟,对合作这一主题就会有深层的理解。
  点击生活需要。学生有与生俱来的尝试、体验以及被人欣赏等需要。语文教学应满足学生的这类生活需要,激活学生主动探究语文的欲望,使学生带着类似的生活需要和情绪,沉醉于生动具体的语文活动中,深入地领悟文本的内涵。这些生活需要可能是自发的,更多的需要教者借助鲜活的现实案例,相机点击,为此,教师不能被概念化的教参所束缚,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励学生自由地说,大胆地讲,深情地读,畅快地写,主动地思,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多角度地体验生活。
  链接生活经验。课文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现实背景。这个背景的基础是学生的生活,而不是教师的生活,也不等同教师眼中的学生生活,所以,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善于观察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经验和真实想法,想一想:学生已积累了哪些与文本相关的生活经验,其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教学的铺垫,借此激发学生想像,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储备和情感积淀,感悟文本。如教学《春联》时,如果一味地讲春联的相关知识,学生可能会兴味索然,而从学生熟悉的过新年出发,引导学生回想除夕贴春联的生活画面,定会兴趣大增,接着激发学生联系贴春联的生活经验自读课文,然后放手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描绘书中春联的画面,感悟文中春联的意境,进而根据上联对对相应的下联,为不同身份的人选择合适的春联,收集自我感兴趣的对联,等等。这样,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回想现实”或“模拟生活”中自主地探究语文,自由地放飞思绪,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语文活动,激发学生通过“语文”的途径发现现实问题、研究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课堂体验,关注和理解生活语文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激励学生理解生活,服务生活。如教学《鹿与狼的故事》时,在学生明白了“要保护环境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破坏环境的现象,主动探寻相关知识和法规,并制订一份“绿色环保行动”计划,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运用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身边的环保问题,争做家乡的环保小卫士。
  回归生活世界。学生的生活有多广,探究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引导学生从文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感受现实生活,感悟生活中的语文和语文中的生活,让真实的生活世界成为学生探究语文的广阔天地。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关注生活的意识,感受生活的能力,热爱生活的激情。这就需要教师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与社会生活感应,与自然欢娱,体察社会气息,在学习做人中学习语文,在运用语文知识中服务生活,使语文学习的生活之流回归社会生活的海洋。如教完《向命运挑战》后,启发学生:“你了解身边向命运挑战的人吗?”以此激发学生走向生活,接触社会,通过调查、采访等实践活动,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探索现实问题,热爱美好生活。学生只有回到现实中探究语文,才会激活自我的生活情趣,丰富自身的语文积累,提升自己的个性品质,进而促使学生融语文探究于生活之中,于社会之中,于人生之中。
  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会开出最艳丽的花,才会结出最甜美的果。只有让生活的列车行驶在语文的轨道上,才能处处语文风光好,时时语文气象新。语文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将语文教学拓展到课外、校外,走进生活、亲近自然、接触社会,使语文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更丰富、更开放,让现实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课程资源,最大可能地让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融合。
其他文献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不再是“警察”和“判官”。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潜力得到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参与教学,使教学成为有效教学呢?   一、突出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之后,教师应及时地引
期刊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语文教学新大纲》要求:“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是如何结合语言的实际应用,进行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呢?   一、强化口语训练,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   美国口语专家罗斯的研究表明,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听”所占的比重为42%,“说”为32%,“读”占15%,而“写”占11%。随着时代的
期刊
多数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不理想。要么“金口难开”要么言不达意;或条理不清,或闲话混杂。有的学生在课外口若悬河、幽默风趣,而在课堂上则前言不搭后语,缺少必要的过渡而随意跳跃,至于语言表达中那些简单、生硬、头绪不清的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鼓励学生大胆回答,摒除自卑心理   学生不踊跃回答问题。不主动参与交流
期刊
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丰富,文字优美,插图漂亮,活动设计多样,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更易于接受。教材改进了,我们的观念、教法也要更新。在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实践中,我有这样的体会:   一、正确认识课程,端正学习态度   新课标规定本课程的性质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期刊
中学生正处于大脑和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加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观,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一些看法。   一、目标激励,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热情   1、通过体育进行理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树立为中华崛起而锻炼的思想。通过讲述我国体育运动的历史,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锻炼的作用等,使学生正确理解德、智、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参
期刊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地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的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再把课堂提问看成是教师的专利,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想、去疑、去问,使他们在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让新的问题又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索、发现。在这种良性
期刊
学校体育课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除了取决于他们对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以外,跟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体育课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兴趣浓厚,就会精力充沛,不易疲劳。因此,兴趣在学生体育锻炼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呢?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有如下体会:  一、要钻研教材教法。首先要明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目的性,分析教材内容的特
期刊
亲和力,词典里的解释是“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指“在人与人或人与物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但亲和力又与“亲和动机”密切相关,亲和动机强,如迫切需要得到他人的友谊,或者急切需要他人的支持时,其亲和力就高;亲和动机弱,如无视他人的存在,或把自己的权力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时,其亲和力就低。从这个角度看,在教学过程中,亲和力又是与教师的教学观、教育观紧紧地联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期刊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的特点不仅在于概念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结论的明确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它应用的广泛性。无论是数学研究还是数学学习。其目的之一是将数学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是通过数学模型这个桥梁来实现的。可以说“模型化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处于所有的数学应用之心脏”。建立数学模型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数学建模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