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框架结构设计

来源 :房地产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ong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框架结构建筑的不断发展,研究其设计的有关问题凸显出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建筑框架结构做了概述,分析了建筑的基础设计有关问题,探讨了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主要技术措施,最后着重论述了关于柱下独立基础设计阶段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分析
  一、前言
  建筑框架结构有着其独特的建筑特征,应该引起有关人员的格外注意。研究建筑框架结构建筑设计的有关问题,能够更好地指导我国建筑框架结构建筑的实践,从而更好地推动该项工作的进步。本文从介绍建筑框架结构施工的特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建筑框架结构概述
  当前建筑工程多层结构的有着明显的重要特点,这些特点给建筑工程的建筑框架结构特点带来了新的趋势。多层建筑在竖向构件以及构成方面带来了逐层累积的重力以及荷载,这就需要较大尺寸的柱体以及墙体来支撑,给工程框架结构施工带来了新的技术要求。
  与此同时,建筑的构件还需要承受地震荷载以及风载荷等荷载,而且这些荷载都属于非线性的竖向分布荷载,而且对建筑高度的敏感程度较高。以地震荷载为例,就层数较低的建筑而言,考虑这些建筑的荷载时一般只需要考虑恒定荷载以及部分动荷载,而对于建筑物的墙体、柱体以及楼梯等结构,一般不会予以严格控制,其他构件满足设计要求之后,对应的这些构件也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同时,对于现代化的钢架支撑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在没有提出特殊承载要求的时候,不需要对柱体以及梁的尺寸加大,只需要增加板就能达到对应的要求。但是,对于多层建筑,解决上述问题还不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除了抗剪问题之外,还需要考虑抵抗变形以及抵抗力矩的问题。
  三、建筑工程的基础设计问题分析
  在进行建筑工程的基础施工设计中,钢筋混凝土建筑框架结构形式的房屋建筑,其基础设计多是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方式进行设计实现。针对这类结构形式的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计,由于建筑楼层的高度与地基条件不同,在具体设计中的设计要求与存在问题也有不同。比如,对于钢筋混凝土建筑框架结构形式的建筑基础设计,就有相关要求指出,如果在进行建筑框架结构建筑基础设计中,建筑地基的受力范围内没有存在软弱粘性土层情况时,并且建筑楼层不超过8层,楼层高度在25米以下时,对于一般建筑框架结构房屋建筑工程,或者是荷载性当的建筑框架结构厂房建筑,其基础设计中就不需要进行建筑地基或者是建筑基础的抗震承载力设计验算。
  1.建筑风荷载作用与抗震荷载设计问题
  根据这一情况,在进行建筑框架结构建筑房屋的基础设计中,对于8度地震区的房屋建筑基础设计中,满足上述条件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框架结构形式房屋建筑,就不需要进行建筑地基或者基础的抗震承载设计验算。但是,在结合建筑房屋的设计施工实际情况,在进行该种情况与类型的房屋建筑基础设计中虽然不需要进行房屋建筑基础以及地基的抗震承载设计验算,但是需要在建筑地基荷载设计中,需要对于建筑地基的风力荷载影响进行设计考虑。一些钢筋混凝土建筑框架结构建筑基础荷载设计中,设计人员往往会因为建筑工程处于地震区高层建筑的范围之外,因此,在进行建筑基础设计中,就忽视对于建筑基础风荷载的设计验算,这是建筑框架结构建筑基础荷载设计中存在比较突出和严重的问题,应注意进行避免。
  2.建筑基础顶面荷载设计问题
  另一方方面,在进行建筑框架结构建筑基础荷载设计验算中,进行建筑独立基础部分的设计时,对于建筑基础顶面上的外荷载设计中,只是通过建筑基础顶面荷载的轴力设计值以及弯矩设计值,进行荷载作用设计验算,容易忽略建筑基础顶面荷载中的剪力作用设计,甚至一些建筑基础顶面荷载设计中,只是通过轴力计算进行建筑基础顶面荷载设计计算,这都容易对于建筑基础以及上部结构的安全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也是建筑框架结构建筑基础荷载设计中存在比较突出的另一问题,需要在设计中进行注意和避免。
  四、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主要技术措施
  对于具有抗震设计的砖房,底层的抗震墙和上部砖混结构都具有一定的抗震效果,但是由于这两部分承重能力不同,他们的抗震效果也有所差异,尤其是过渡楼层的受力较为复杂,需要进行合理设计。为了保证这类抗震砖房的结构安全,需要建立以“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并对结构设计进行技术控制:
  1.对于底层框架砖房结构,应该考虑塑性变形的影响,在设计中采用底部剪力法,可以有效提高建筑框架的刚度,因此,设计中一般采用底部剪力法对底层设计剪力值乘以1.2-1.5的修正系数,同时需要提高软层的屈服强度。
  2.砖混框架结构的建筑不能利用框架抗震墙的剪力分配法则进行设计,并且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底层的塑性变形,为了保证这种框架结构的设计效果,可以在抗震墙设计中,对框架结构进行刚度分配,在刚度分配中要考虑到整个抗震墙的刚度弱化,因为一旦抗震墙受到地震作用出现开裂,其刚度将下降到弹性刚度的20-30%。
  3.为了提高框架结构的整体性,需要在底层框架砖墙的上层设置构造柱,并在每层楼的顶部设置圈梁;底层框架的顶板优先采用现浇混凝土板,软层中的柱,特别是结构刚柔相接的地方,应该避免出现塑性铰。
  4.设计人员要转变设计思路,提高设计部门及设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尽快走出”不设防”的误区。要在严格执行《抗规》的前提下,在合理的平面布置上多做文章,同时设计单位可安排专人严把抗震设计关。
  五、关于柱下独立基础设计阶段的问题分析
  1.要充分考虑房屋结构所受风力荷载对基础结构的影响
  虽然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相关标准明确规定:当建筑工程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并非集中在软弱粘性土层,并且建筑施工项目层数≤7层,总层高≤24m的情况下,这部分民用建筑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不必进行地基基础抗震承载力的验算.从这一角度看,对于抗震等级为7级以上的地震施工建设区域而言,这部分多层框架房屋结构在进行基础设计的过程中亦不必进行抗震承载力的分析计算。但是这部分房屋结构所受到的风力荷载作用力对于基础设计的影响却不得不加以关注。
  2.应全面考虑建筑框架结构柱下独立基础的外荷载种类
  个别设计者在对多层框架房屋结构柱下独立基础的设计阶段,忽略作用于基础顶面的剪力设计值的影响,外荷载种类只取弯矩以及轴力设计值进行判定。更有甚者,部分房屋结构基础设计在外荷载确定中连弯矩设计值参数及剪力设计值参数都忽略不计,只考虑轴力设计参数。以上两种外荷载种类的确定方式必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基础的设计尺寸参数较小,同时配筋比例也不合理。这将对基础本体以及整个多层框架房屋上部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造成严重影响。
  六、结束语
  通过对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有关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建筑框架结构在建筑设计方面,要严格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深挖其中常见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保障建筑框架结构的顺利进行。希望本文的研究对相关实践能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月风.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中的问题[J].科学之友.2011(18):175-176.
  [2] 王磊,张伯林.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煤炭工程.2010(19):29-30.
  [3] 刘月风.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中的问题[J].科学之友(B版).2013(09):21-25.
  [4] 韦力忠,赵春磊.关于框架结构设计中力学问题的探讨[J].福建建材.2011(02):24-28.
  [5] 杨勇钢,黄颜辉.建筑框架结构在施工中产生的问题浅析[J].南北桥.2012(10):161-162.
其他文献
本作品的的设计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及模块化设计思想,能较好地解决现有大棚内采用移动式喷灌及微喷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喷灌设备智能化程度低和拆卸不便等问题
本文通过阐述“金融功能观”的启示,分析了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金融功能,并给出充分发挥其金融功能的建议。 This essay expounds the enlightenment of “financial fu
是一部经济学思想里程碑式的著作,也同时是一个全新探索思维方式的合集,更是一部凝聚了作者林左鸣教授心血,深刻沟通时代灵魂的巨著.
目的 探讨术前正畸对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马合)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的影响.方法 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马合)患者,分别在术前正畸完成前后
【摘要】民用住宅建筑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建筑质量的好坏,在具体的设计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建筑设计措施,促使其进一步发展。本文探讨了民用住宅建筑设计的要点及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民用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一、 民用住宅建筑设计的原则  1.1场地适应性原则  在民用住宅的建筑设计中,地基承载能力和防震能力需要与建筑的整体相结合,这样的原则就叫做场地适应性原则。  1.2
介绍了绩效管理与公司财务管理的关系,分析了公司财务管理绩效不明显的原因,并从绩效管理理念下,提出了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加强公司财务管理,提高公司绩
2010年5月1 1日,林左鸣先生的最新力作一书在京举行了首发仪式,这是广义虚拟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可以说以此为标志广义虚拟经济学理论正式创立,这无疑是当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由于受水位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难度很大,血吸虫病的流行严重影响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长江三峡工程和国
我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注重意识形态建设,在意识形态建设上取得了很多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这个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