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课标对生物教学的要求,进而从解放思想,转变教育理念;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在生物新课标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 新课标 创新 研究
在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生物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
二、教师要在教学各环节渗透创新意识
任何一节成功的教学案例,都离不开精心的备课准备,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
三、创设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四、充分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
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生物教师要认真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在课堂中要善于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则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从而真正做到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还要认真充当好“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教师还要认真充当好“参与者”的角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摒弃以往以“领导者”自居的教师形象,而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参与者”的角色,从而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师生和谐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最终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达到师生双赢。
五、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在生物课堂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生物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生物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如实验设计思想,生物学方法,实验技巧等。
六、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幻想,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一切有利于创新人格培养的行为,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精神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那才是我们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目标。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的,这些个性品质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为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和有创造力的人接触,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
关键词:生物 新课标 创新 研究
在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生物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
二、教师要在教学各环节渗透创新意识
任何一节成功的教学案例,都离不开精心的备课准备,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
三、创设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四、充分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
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生物教师要认真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在课堂中要善于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则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从而真正做到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还要认真充当好“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教师还要认真充当好“参与者”的角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摒弃以往以“领导者”自居的教师形象,而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参与者”的角色,从而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师生和谐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最终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达到师生双赢。
五、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在生物课堂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生物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生物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如实验设计思想,生物学方法,实验技巧等。
六、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幻想,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一切有利于创新人格培养的行为,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精神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那才是我们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目标。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的,这些个性品质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为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和有创造力的人接触,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