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一直提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其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通过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傣族孔雀拳为例,阐述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总结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承传播方式,希望能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延续起到促进作用,帮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向不断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傣族;传统体育;孔雀拳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Wushu
Taking the peacock fist of Dai nationality as an example
Feng Yihe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yang Medical College, Henan, China, 473000
Abstract: China has been advocating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e, ethnic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is a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so the study of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arrange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literature, the Dai Peacock boxing as an example,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summarize the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way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process, hop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continue to promote, help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new under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 to be more scientific, standardized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minority nationality; Dai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peacock boxing
前言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的才是现代的。”这句话是当今社会中后现代主义者们非常富有哲理的一句名言。少数民族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传统体育文化,这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和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能有效地帮助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带动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傣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勇敢并充满智慧的傣家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记载并留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传承了丰厚的民族体育运动。
一、傣族孔雀拳的起源
傣族武术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時期,傣族的武术就已经初见雏形。南诏管辖傣族地区后,由傣族组成的“白衣没命军”已是南诏最精锐的作战军队。《马可波罗游记》对当时的傣族是这样描写的:“男子尽武士,除战争外,不作它事。”据《滇略》卷九说:“威远州今尽为僰人(今傣族),男女勇健,走险如飞。”由此可知,傣族人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武艺。在不断的战争中,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傣族的武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促其向军事战斗技能方向发展。在近年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在傣族地区寺庙里发现了部分反映武术的壁画,有练拳的、练刀的,也有练剑的等等。从丰富的壁画内容中可以看到昔日傣族的武术风貌。
二、傣族孔雀拳形成的历史基础
1.自然环境基础
傣族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谷平坝地区,属亚热带气候,这里四季常青、雨量充沛,山川秀丽,土壤肥沃。盛产稻谷、甘蔗、樟脑、咖啡、剑麻、橡胶、紫胶、香茅草等经济作物。西双版纳出产的普洱茶已经驰名国内外,芒果、椰子、菠萝、香蕉等亚热带水果常年不断。山区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出产柚木、紫檀、铁力木等珍贵木材,还有萝芙木、金鸡纳等名贵药材植物。在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和绵延的山岭河谷中,繁殖着野象、虎、豹、鹿、犀牛、金丝猴、孔雀、犀鸟等珍禽异兽。水边林迹,每值晨光曦微或夕阳斜照时,常见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人们把这里称之为“孔雀之乡”。傣族是一个爱跳舞的民族,自古以来,其生活的潞西就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古人说:言之不足,舞之蹈之。傣族人家性格柔美、朴实、细腻、丰富,言语和歌声自然不足以充分表达其内心的思想和感情,因此,舞蹈也就成为了傣家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右膝跪地,右手摆出一个孔雀头的造型,左手朝后五指张开……”,这正是傣家孔雀拳的招牌动作,孔雀拳与傣族的自然环境和动物的习性特点分不开。
2.宗教信仰与社会基础
地处我国西南的边陲潞西,与缅甸相毗邻,这里有独特的亚热带雨林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历来就是动植物生存的天堂。孔雀(傣语:洛涌)这一美丽的边陲精灵,很早以前就已经在这块土地上栖息繁衍,故潞西自古以来就有“孔雀之乡”的美誉,据《后汉书西南夷》记载当时西南傣族聚居地的景象是这样说的:“孔雀巢人家树上,象大如水牛,土俗养象以耕田……”。在与傣族孔雀拳的传承人杨四先生(德宏文化馆副馆长)的聊天当中得知,傣族是一个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勤劳善良的傣家人每逢过节都有表演者表演傣家武术,孔雀拳作为傣家人的招牌武术,当然也少不了。 傣家人也是一个非常喜爱过节的民族,每逢过节都要举行大型的集体舞会,傣家人无论男女老幼、个个都尽情的舞蹈着。跳舞甚至成为了他们的一种本能,无乎傣家人会风趣的说:“象脚鼓一响,脚底板就痒”。只要听到阵阵的鼓声,人们便会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觅声而至,欢歌载舞。孔雀拳作为一项武术拳种或是一种武术运动,是由孔雀舞不断的演变并传承下来的,在傣族每月的民族民俗活动或者是傣家人特定的重大节日里,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项武术表演项目。
三、傣族孔雀拳的特点
1.孔雀拳由传统孔雀舞演变而来
傣族具有民族特色的孔雀拳,由独具民族特色的孔雀舞演变而来。孔雀拳作为一种拳种,其特点跟孔雀舞具有较多的不同,既然作为武术,其技击特点肯定不能少,无论是少数民族传统武术,还是汉武术,其主要的本质就是技击、格斗,失去这个本质,武术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武术。孔雀拳起初只是傣家人在“赶摆”等重大节日或者婚嫁时进行表演的一种民族体育活动,老一辈创作人和练习者逐渐进行了招式改革和变换,其中加入了洪拳、南拳、形意拳、泰拳等,甚至还融入了太极拳的一些招式和套路,使得孔雀拳真正成为一个以武术特点为主,舞蹈为辅的一套拳。套路中的一招一式都是有攻有防,完全符合武术的本质里所讲的技击格斗含义。傣族孔雀拳,动作柔中有刚,出拳时身体柔软起伏,形成三道弯的造型。手法飘灵、脚、步轻盈,双臂的缠绵起伏带动全身关节的和谐运转。挺胸、收腹、提气等每个动作都与眼神相配合。打孔雀拳时可以用象脚鼓伴奏,还有一两位姑娘一起翩翩伴舞,时而像一只优雅的孔雀闲庭位步,时而向一只出笼的猛虎威猛无比。
2.由民间走向现代舞台
傣族孔雀拳是由傣族的传统孔雀舞演变而来,孔雀拳最初在民间也是作为一种节庆活动的表演项目来表演给傣家人观赏的,在历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勤劳并且充满智慧的傣家人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把自己的传统项目孔雀拳充分的与洪拳、长拳融合、甚至也结合了我国较为流行的太极拳,使得孔雀拳的竞技性和观赏性更加突出,据孔雀拳的传承人杨四先生介绍,他本人在十三、四岁时就曾学习傣族拳术,傣族武术,那时的傣族拳称为四门拳,演练的路子就是个“十”字型,简称四门拳,而且观赏性并不高,整體的演练路子就是一个四方形,在演练的过程中,根据孔雀行走的步法和姿态动作,完全的在孔雀拳中显现出来。孔雀拳从一九九八在内蒙举行的全国第二届体育大会上开始表演。随着民族体育的发展,孔雀拳得到云南省体育局武术教练任继华老师的编创、指导,在不断发展。
四、孔雀拳的传承发展方式分析
1.有效合理的科学化创新
传统不代表亘古不变,传统体育也得具有现代化功能与特色。没有个性特色的传统体育是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的,是容易被别人同化掉的,是虚幻的,甚至可能是短命的,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之所以会灭绝,跟这个原因也不是不无关系。因此,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其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结合其他体育的优秀文化,互相学习,不断创新,在不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比如说向舞台方向发展。
2.加强发展的社会化进程
任何一项体育项目,要想得到长久迅速的发展,必须加速其社会化功能,加强和扩大群众基础,在拥有广大爱好者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发展。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情况不同,推动社会化必须打破常规,打破民族地域间的限制,逐步把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体育项目推向全国,扩展其项目开展范围与规模。只有做到这样,少数民族传统武术运动传统体育项目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识和了解,才能让更多的学者、练习者和爱好者投身于此类研究当中,才能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高效迅速的保障。
五、总结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会在世界的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民族文化的研究者,我们对传统体育的研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在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上,一定要正确地观察和解释其所经历的演变与传承,真正的洞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对其进行较为系统、深刻、全面的研究,研究其民族体育的发生发展机制,传播和传承方法,绝不盲目的对某一种文化进行弘扬和赞美,只有这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在新的历史的条件下不断的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燕薇,高河永.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思考武术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
[2]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49.
[3]李晓华.从民运会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1.
[4]赵静冬,陈宇红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7.
作者简介:冯一恒,1986年,男,河南周口人 ,硕士研究生,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傣族;传统体育;孔雀拳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Wushu
Taking the peacock fist of Dai nationality as an example
Feng Yihe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yang Medical College, Henan, China, 473000
Abstract: China has been advocating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e, ethnic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is a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so the study of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arrange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literature, the Dai Peacock boxing as an example,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summarize the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way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process, hop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continue to promote, help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new under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 to be more scientific, standardized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minority nationality; Dai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peacock boxing
前言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的才是现代的。”这句话是当今社会中后现代主义者们非常富有哲理的一句名言。少数民族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传统体育文化,这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和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能有效地帮助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带动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傣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勇敢并充满智慧的傣家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记载并留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传承了丰厚的民族体育运动。
一、傣族孔雀拳的起源
傣族武术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時期,傣族的武术就已经初见雏形。南诏管辖傣族地区后,由傣族组成的“白衣没命军”已是南诏最精锐的作战军队。《马可波罗游记》对当时的傣族是这样描写的:“男子尽武士,除战争外,不作它事。”据《滇略》卷九说:“威远州今尽为僰人(今傣族),男女勇健,走险如飞。”由此可知,傣族人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武艺。在不断的战争中,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傣族的武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促其向军事战斗技能方向发展。在近年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在傣族地区寺庙里发现了部分反映武术的壁画,有练拳的、练刀的,也有练剑的等等。从丰富的壁画内容中可以看到昔日傣族的武术风貌。
二、傣族孔雀拳形成的历史基础
1.自然环境基础
傣族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谷平坝地区,属亚热带气候,这里四季常青、雨量充沛,山川秀丽,土壤肥沃。盛产稻谷、甘蔗、樟脑、咖啡、剑麻、橡胶、紫胶、香茅草等经济作物。西双版纳出产的普洱茶已经驰名国内外,芒果、椰子、菠萝、香蕉等亚热带水果常年不断。山区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出产柚木、紫檀、铁力木等珍贵木材,还有萝芙木、金鸡纳等名贵药材植物。在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和绵延的山岭河谷中,繁殖着野象、虎、豹、鹿、犀牛、金丝猴、孔雀、犀鸟等珍禽异兽。水边林迹,每值晨光曦微或夕阳斜照时,常见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人们把这里称之为“孔雀之乡”。傣族是一个爱跳舞的民族,自古以来,其生活的潞西就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古人说:言之不足,舞之蹈之。傣族人家性格柔美、朴实、细腻、丰富,言语和歌声自然不足以充分表达其内心的思想和感情,因此,舞蹈也就成为了傣家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抒发感情的方式。“右膝跪地,右手摆出一个孔雀头的造型,左手朝后五指张开……”,这正是傣家孔雀拳的招牌动作,孔雀拳与傣族的自然环境和动物的习性特点分不开。
2.宗教信仰与社会基础
地处我国西南的边陲潞西,与缅甸相毗邻,这里有独特的亚热带雨林气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历来就是动植物生存的天堂。孔雀(傣语:洛涌)这一美丽的边陲精灵,很早以前就已经在这块土地上栖息繁衍,故潞西自古以来就有“孔雀之乡”的美誉,据《后汉书西南夷》记载当时西南傣族聚居地的景象是这样说的:“孔雀巢人家树上,象大如水牛,土俗养象以耕田……”。在与傣族孔雀拳的传承人杨四先生(德宏文化馆副馆长)的聊天当中得知,傣族是一个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勤劳善良的傣家人每逢过节都有表演者表演傣家武术,孔雀拳作为傣家人的招牌武术,当然也少不了。 傣家人也是一个非常喜爱过节的民族,每逢过节都要举行大型的集体舞会,傣家人无论男女老幼、个个都尽情的舞蹈着。跳舞甚至成为了他们的一种本能,无乎傣家人会风趣的说:“象脚鼓一响,脚底板就痒”。只要听到阵阵的鼓声,人们便会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觅声而至,欢歌载舞。孔雀拳作为一项武术拳种或是一种武术运动,是由孔雀舞不断的演变并传承下来的,在傣族每月的民族民俗活动或者是傣家人特定的重大节日里,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项武术表演项目。
三、傣族孔雀拳的特点
1.孔雀拳由传统孔雀舞演变而来
傣族具有民族特色的孔雀拳,由独具民族特色的孔雀舞演变而来。孔雀拳作为一种拳种,其特点跟孔雀舞具有较多的不同,既然作为武术,其技击特点肯定不能少,无论是少数民族传统武术,还是汉武术,其主要的本质就是技击、格斗,失去这个本质,武术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武术。孔雀拳起初只是傣家人在“赶摆”等重大节日或者婚嫁时进行表演的一种民族体育活动,老一辈创作人和练习者逐渐进行了招式改革和变换,其中加入了洪拳、南拳、形意拳、泰拳等,甚至还融入了太极拳的一些招式和套路,使得孔雀拳真正成为一个以武术特点为主,舞蹈为辅的一套拳。套路中的一招一式都是有攻有防,完全符合武术的本质里所讲的技击格斗含义。傣族孔雀拳,动作柔中有刚,出拳时身体柔软起伏,形成三道弯的造型。手法飘灵、脚、步轻盈,双臂的缠绵起伏带动全身关节的和谐运转。挺胸、收腹、提气等每个动作都与眼神相配合。打孔雀拳时可以用象脚鼓伴奏,还有一两位姑娘一起翩翩伴舞,时而像一只优雅的孔雀闲庭位步,时而向一只出笼的猛虎威猛无比。
2.由民间走向现代舞台
傣族孔雀拳是由傣族的传统孔雀舞演变而来,孔雀拳最初在民间也是作为一种节庆活动的表演项目来表演给傣家人观赏的,在历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勤劳并且充满智慧的傣家人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把自己的传统项目孔雀拳充分的与洪拳、长拳融合、甚至也结合了我国较为流行的太极拳,使得孔雀拳的竞技性和观赏性更加突出,据孔雀拳的传承人杨四先生介绍,他本人在十三、四岁时就曾学习傣族拳术,傣族武术,那时的傣族拳称为四门拳,演练的路子就是个“十”字型,简称四门拳,而且观赏性并不高,整體的演练路子就是一个四方形,在演练的过程中,根据孔雀行走的步法和姿态动作,完全的在孔雀拳中显现出来。孔雀拳从一九九八在内蒙举行的全国第二届体育大会上开始表演。随着民族体育的发展,孔雀拳得到云南省体育局武术教练任继华老师的编创、指导,在不断发展。
四、孔雀拳的传承发展方式分析
1.有效合理的科学化创新
传统不代表亘古不变,传统体育也得具有现代化功能与特色。没有个性特色的传统体育是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的,是容易被别人同化掉的,是虚幻的,甚至可能是短命的,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之所以会灭绝,跟这个原因也不是不无关系。因此,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其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结合其他体育的优秀文化,互相学习,不断创新,在不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比如说向舞台方向发展。
2.加强发展的社会化进程
任何一项体育项目,要想得到长久迅速的发展,必须加速其社会化功能,加强和扩大群众基础,在拥有广大爱好者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发展。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情况不同,推动社会化必须打破常规,打破民族地域间的限制,逐步把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体育项目推向全国,扩展其项目开展范围与规模。只有做到这样,少数民族传统武术运动传统体育项目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识和了解,才能让更多的学者、练习者和爱好者投身于此类研究当中,才能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高效迅速的保障。
五、总结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会在世界的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民族文化的研究者,我们对传统体育的研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在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上,一定要正确地观察和解释其所经历的演变与传承,真正的洞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对其进行较为系统、深刻、全面的研究,研究其民族体育的发生发展机制,传播和传承方法,绝不盲目的对某一种文化进行弘扬和赞美,只有这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在新的历史的条件下不断的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燕薇,高河永.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思考武术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
[2]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49.
[3]李晓华.从民运会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1.
[4]赵静冬,陈宇红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7.
作者简介:冯一恒,1986年,男,河南周口人 ,硕士研究生,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