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看,要求培养学生作文自改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要求:“养成想清楚再写和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老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办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我们只有在教给学生写作技巧的同时,还教给学生改作文的技能,才是培养学生完整的作文能力。否则,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时就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说得很清楚:“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到这两点,乃教学之成功。”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树立学生自改作文的责任心
是否自觉、认真地修改文章,跟人们的责任心强不强紧紧相关。拉法格说:“他(指马克思——引者注)对他的写作从没感到满意过,修改了又改,并且总是觉得文字表现没有达到思想所达到的高度。”马克思对写作精雕细刻、反复修改的态度,正是出于强烈的革命责任心。毛泽东同志也指出:有些人“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象洗脸之后再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象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这样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可见,只有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修改自己和别人的文章,才不会嫌麻烦,不会怕困难,对别人给自己改文章,才会持欢迎态度。也只有这样,才会在反复的修改中提高质量。因此,教师要用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写作实践事例,讲述修改文章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起修改文章的强烈责任心。
2.明确目标,掌握标准
修改作文首先要明确修改的目标和掌握修改的标准。目标不明确,标准不掌握,那就会像“盲人过桥——乱打棍”,修改作文也就无从入手。所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修改的范围,把握好作文修改的基本标准:(1)看是否“跑题”;(2)看有无中心,中心是否正确、清楚、突出,感情是否真实、健康;(3)看内容是否具体,详略是否得当;(4)看结构是否完整,过渡照应如何,层次是否清晰;(5)看语句是否通顺流畅,字词是否恰当;(6)看标点使用是否正确;(7)看书写格式是否规范;(8)看是否达到本次要求。
3.教给符号,规范要求
教师除了在批改作文时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外,还应将这些修改符号教给学生,以形成学生自改作文的规范化。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从第七册开始要求学生认识使用删、换、调等三种常用的修改符号,第八册又学习增添符号。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训练时应先易后难,应先在课内训练,教师随机给予个别指导,重点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当学生掌握了这些修改符号的运用后,再放手让他们在课后修改。
4.教给步骤,掌握方法
这是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通过范改,教给学生以下的修改步骤:
4.1 初读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自己的作文,以有声的语言支持思考活动,有利于发现文章的毛病。例如“习作读起来别别扭扭的,就可以认定是语句不通;要是读了好几遍还没有明白其意思的,就是语句颠倒错乱,或用词不当,含糊不清;至于读来读去对照文题总是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就可以判断:不是文章中心不突出,就是写得不具体。在找出毛病后,不妨想出两三个修改的方法,经过比较,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直到改得满意为止。
4.2 再读改结构。习作的结构问题,学生不易发现。可将习作读给别人听,征求别人的意见,然后作较大的改动。
4.3 复读促提高。再次仔细朗读,听听其中还有什么毛病。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能朗朗上口了,才算初步完成了修改任务。
4.4 重抄查改。“读一遍不如抄一遍“,在抄写过程中要做到八看八查:①看题目查中心;②看选材查内容;③看剪裁查详略;④看组材查结构;⑤看表达查语言;⑥看衔接查过渡;⑦看句意查标点;⑧看文面查书写。”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再修改。
4.5 搁置后改。将修改过的文章放一段时间再来重新修改,这样经过“冷处理”后,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可以将文章改得更好。修改好后,还可以把原稿和修改稿作对照,从中发现自己修改后的作文有何长进,从中总结经验,提高修改作文的水平和写作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每次习作后都要按这样的步骤认真修改以养成良好的习惯。
5.形式多样,培养能力
学生的能力是在长期的训练基础上形成的。在学生掌握了修改符号的使用和作文修改的方法、步骤后,就要进行形式多样的作文修改训练。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说得很清楚:“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到这两点,乃教学之成功。”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树立学生自改作文的责任心
是否自觉、认真地修改文章,跟人们的责任心强不强紧紧相关。拉法格说:“他(指马克思——引者注)对他的写作从没感到满意过,修改了又改,并且总是觉得文字表现没有达到思想所达到的高度。”马克思对写作精雕细刻、反复修改的态度,正是出于强烈的革命责任心。毛泽东同志也指出:有些人“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象洗脸之后再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发表出去。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象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这样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可见,只有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修改自己和别人的文章,才不会嫌麻烦,不会怕困难,对别人给自己改文章,才会持欢迎态度。也只有这样,才会在反复的修改中提高质量。因此,教师要用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写作实践事例,讲述修改文章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起修改文章的强烈责任心。
2.明确目标,掌握标准
修改作文首先要明确修改的目标和掌握修改的标准。目标不明确,标准不掌握,那就会像“盲人过桥——乱打棍”,修改作文也就无从入手。所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修改的范围,把握好作文修改的基本标准:(1)看是否“跑题”;(2)看有无中心,中心是否正确、清楚、突出,感情是否真实、健康;(3)看内容是否具体,详略是否得当;(4)看结构是否完整,过渡照应如何,层次是否清晰;(5)看语句是否通顺流畅,字词是否恰当;(6)看标点使用是否正确;(7)看书写格式是否规范;(8)看是否达到本次要求。
3.教给符号,规范要求
教师除了在批改作文时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外,还应将这些修改符号教给学生,以形成学生自改作文的规范化。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从第七册开始要求学生认识使用删、换、调等三种常用的修改符号,第八册又学习增添符号。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训练时应先易后难,应先在课内训练,教师随机给予个别指导,重点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当学生掌握了这些修改符号的运用后,再放手让他们在课后修改。
4.教给步骤,掌握方法
这是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通过范改,教给学生以下的修改步骤:
4.1 初读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自己的作文,以有声的语言支持思考活动,有利于发现文章的毛病。例如“习作读起来别别扭扭的,就可以认定是语句不通;要是读了好几遍还没有明白其意思的,就是语句颠倒错乱,或用词不当,含糊不清;至于读来读去对照文题总是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就可以判断:不是文章中心不突出,就是写得不具体。在找出毛病后,不妨想出两三个修改的方法,经过比较,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直到改得满意为止。
4.2 再读改结构。习作的结构问题,学生不易发现。可将习作读给别人听,征求别人的意见,然后作较大的改动。
4.3 复读促提高。再次仔细朗读,听听其中还有什么毛病。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能朗朗上口了,才算初步完成了修改任务。
4.4 重抄查改。“读一遍不如抄一遍“,在抄写过程中要做到八看八查:①看题目查中心;②看选材查内容;③看剪裁查详略;④看组材查结构;⑤看表达查语言;⑥看衔接查过渡;⑦看句意查标点;⑧看文面查书写。”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再修改。
4.5 搁置后改。将修改过的文章放一段时间再来重新修改,这样经过“冷处理”后,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可以将文章改得更好。修改好后,还可以把原稿和修改稿作对照,从中发现自己修改后的作文有何长进,从中总结经验,提高修改作文的水平和写作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每次习作后都要按这样的步骤认真修改以养成良好的习惯。
5.形式多样,培养能力
学生的能力是在长期的训练基础上形成的。在学生掌握了修改符号的使用和作文修改的方法、步骤后,就要进行形式多样的作文修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