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一个人都有自卑感,只不过不同的人对自卑感有不同的态度,因而日后各个人的潜能、成就也就不一样。我们应该重视对自卑感的成因分析,以谋求成才的对策。
关键词:潜能生;自卑感;优越情结;自卑情结;对策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寻求生活的意义,而这意义经常存在于别人的评价、他人的交往中……奥地利的心理之父——阿德勒认为这产生了自卑感。“自卑感”不仅指人生理的缺陷,也包括了人面对现实的社会和生活而产生的种种不完满和不理想感。因此,人追求的目标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补偿,自我现实。人的潜能和创造力都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来,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一、如何产生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
一是自惭形秽被自卑感所压倒,在消沉中委靡不振,在忧郁的情绪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形成恶性的“自卑情结”。
二是刺激起相当强烈的反抗心理,急于改变自卑的地位,不顾他人利益,极端的自私,形成专注于自我的狂热的“优越情结”,这是和极端的自卑者完全相反的人格类型。
三是上述二者的中间型,他既正视自己的自卑,图谋克服和超越,更清楚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与人之间既有冲突也有合作,而自我成功就需要在合作中达成,需要兼顾他人利益。这是一种理性的健康的优越人格。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人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最合适,也最能体现自我的一种追求。我认为平时我们所谓的“后进生”源于阿德勒所述的两种选择的产物,其一是自卑情结,其二是优越情结。这是两种不健康的人格。
通常我们讲的“后进生”是指思想品德比较差的学生。近来,有人又提出以“潜能生”称之,即有潜能可挖的学生。我觉得“潜能生”这一词更恰当!这些潜能生不仅对个人、班级、学校,甚至对家庭、社会、对国家都会造成极大影响。如何引导他们、转化他们,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家庭教育重要一课。
凡有“自卑情结”的潜能生,他们表现为性格较为孤僻,不合群,特别表现在行動方面,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心。最后会导致自我放弃。老师找他谈心,摆出一副“沉默是金”的模样,自认为烂泥糊不上壁。一般老师认为此类学生牛皮灯笼——点极不明。
凡有“优越情结”潜能生有如下表现:家境比较优越,逆反心理强,有一副得理不饶人的姿态,好表现,贪玩,爱说谎,爱在朋友、同学面前逞英雄、吹牛皮,看到别人有成绩,亦相信自己如果肯下点苦功,出点力气,同样能轻易获得。嘴里总喜欢炫耀自己的英雄史。他们认为自己有才干,沮丧自己这位“英才”被埋没,相信有一天会大鹏展翅,一展宏图。他们想成为众人注意的对象,如果不能如愿,就会恶作剧扰乱班上秩序,令人为之侧目。他们宁愿受责备和处罚,也不愿被人忽视。他们重感情,讲义气,会在校内外与“志同道合”者混在一起,任何一方出了问题,他们会紧密团结,一致对外,对家长、教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十分崇尚无纪律的绝对自由的观念。
二、如何才能正确引导和转化
两千年前中国就有古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1)对具有自卑情结的学生,更多的是需要老师的期望和激励,尽可能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找出他们产生上述表现的成因,充分发挥教师的督导作用。因为他们表现较为散漫,所以教师应常常在他们的耳边敲响警钟,从言行举止上多方面关心他们,正确引导他们向积极上进的方面发展,鼓励他们多与同学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阶段性的奋斗目标,一有成绩,马上给予表扬鼓励,以激发他们的自尊心,提高群体参与意识。
小A来自农村,初来时,不爱说话,上课静静地听,下课后悄悄地坐在座位上,变得越来越散漫,上课爱睡觉,成绩迅速下降,甚至有旷课现象,还学会了抽烟。经过家访发现小A家中有父母和姐姐务农,家里经济有些困难,来到县城就读的小A是具有自卑情结的学生。
面对小A这位学生,首先要有耐心,唯一的办法是与他多沟通,多接近,才能深入了解其真实的心理状况。我肯定了他的优点,同时指出,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不同,人并不因经济条件好就能快快活活,顺境能成才,逆境更能磨炼自己,后来他终于走出了极度自卑的阴影。
总之,对有自卑情结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学会作横向比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需要作纵向分析,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明天的我。他们需要的是前进的动力而不是过多的指责,需要的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提高他们的自尊。
(2)凡是有优越情结的学生,由于他们缺乏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同时过分妨碍他人和专注自我,往往在家庭、朋友、同学和教师心目中注定是个失败者。这类型的学生需要教师与家庭密切配合,多了解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寻找他们过去的足迹,掌握他们导致“缺陷”的原因,诚然,教师协同他们家长挖掘潜能,并非动辄就告状,这不但不可取,而且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弄巧成拙。教师应多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不足及其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学生小C能言善辩,但无心向学,经常缺交作业,爱说谎,逆反心理强。经过多次的谈话和家访,我了解到:小C在小学、初中阶段,父母因望子成龙,对他要求严格,星期一至星期五,家长晚上从不外出,不看电视,目的就是督促小C学习。小C在小学阶段成绩优良,可惜以两分之差落选某重点中学。进入初中后,小C情绪一落千丈,成绩逐渐下降,当时教师要求每测验考试一次,试卷批改后都要家长签名。父母一见到成绩不达80分就骂,以致他产生恐惧心理,导致他最后把试卷藏起来。到初二时,班主任已经把他划入差生之列。从此,他经常犯错被教师拉到办公室批评,不过他从不作声,但心里对抗情绪加剧,师生关系紧张,以致后来从上课心不在焉到厌学直至逃学,并玩上了游戏机,父母发现一次,骂一次、打一次,直至对他心灰意冷无可奈何。为防他坏下去,父母对他管束更严厉,经常检查他的书信、房间,阻止他跟“同道中人”来往。这更令小C反感。高中通过择校到本校就读,初来时曾想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但由于基础薄弱,几门主要科目都跟不上,便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他也在周记中写道:“我不想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到大我一点自由也没有。”
小C一离开家里,便有一种放鸟归林的轻松感,一到班上他的自由又受束缚,呆在班里总是开小差。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他都会用百般的理由辩驳。不过,在班里,小C的歌声和球技可展现他的风采。
小C这种情况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典型的优越情结。导致原因有三点:一是家庭教育不当,心理负担过重;二是学校应试教育的负结果;三是好表现,依赖性强,过于依附别人的称赞,不惜做出错误的举动以引人注意。为了使小C从心理上放开对教师的戒备,使他能像他与他的朋友一样对我坦言,我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是根据他对同学情况较为熟悉的特点,每次家访都请他作向导,一起家访,小C通过聆听其他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教育,使他学会理解和体会父母的苦衷。
二是密切联系其家长,了解小C在家情况,积极配合他的父母,把他的表现,他在周记中反映的感受告诉他们,共同正确引导。对小C 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应顺其自然。对他的管束要有张有弛,不能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而侵犯他的私隐——拆阅他的信件。指出:父母的不信任是对他最大的打击。
三是班集体活动让小C担负一定的角色,让他感到自己真正是班上重要的一分子。培养他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每次班际篮球赛我都派他上场,发挥他的长处,同学们对他的看法也有了很大改善。慢慢的,小C有了明显的进步。
由此可见,对有优越情结的学生,由于他们过于“自我”,只求索取,不讲奉献,但对自己的能力,对未来的生活有较乐观的看法。所以教师应着力挖掘这类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并设法令他相信,他在这种兴趣及其他兴趣都能获得成功,当然,这要求教师对这些“无可救药”的学生真正感兴趣,否则无法期望他们会有成绩。
无论是自卑情结还是优越情结的潜能生,他们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经常受冷遇和指责,教师如果不站在他们的立场,理解、爱护他们,和他们沟通,为他们着想,不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的精神,那么,正如阿德勒所说:“能够让他们感到兴趣,并让他们觉得自己有价值的圈子,不是学校,而是问题少年组织。在这种情境里,我们可以看到不能被班上同学视为一分子的孩子,如何使自己踏入犯罪的道路。”
教师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介乎于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的理性的健康的中间型的人格,使他们学会正视自己的自卑感,图谋克服和超越自我成功是在兼顾他人利益前提下,在合作中达成。当今在构建和谐的社会里,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人。
参考文献:
[1]A·阿德勒.超越自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珠海市斗门第一中学)
关键词:潜能生;自卑感;优越情结;自卑情结;对策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寻求生活的意义,而这意义经常存在于别人的评价、他人的交往中……奥地利的心理之父——阿德勒认为这产生了自卑感。“自卑感”不仅指人生理的缺陷,也包括了人面对现实的社会和生活而产生的种种不完满和不理想感。因此,人追求的目标都是对自卑感的补偿和超越补偿,自我现实。人的潜能和创造力都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来,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一、如何产生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
一是自惭形秽被自卑感所压倒,在消沉中委靡不振,在忧郁的情绪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形成恶性的“自卑情结”。
二是刺激起相当强烈的反抗心理,急于改变自卑的地位,不顾他人利益,极端的自私,形成专注于自我的狂热的“优越情结”,这是和极端的自卑者完全相反的人格类型。
三是上述二者的中间型,他既正视自己的自卑,图谋克服和超越,更清楚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与人之间既有冲突也有合作,而自我成功就需要在合作中达成,需要兼顾他人利益。这是一种理性的健康的优越人格。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人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最合适,也最能体现自我的一种追求。我认为平时我们所谓的“后进生”源于阿德勒所述的两种选择的产物,其一是自卑情结,其二是优越情结。这是两种不健康的人格。
通常我们讲的“后进生”是指思想品德比较差的学生。近来,有人又提出以“潜能生”称之,即有潜能可挖的学生。我觉得“潜能生”这一词更恰当!这些潜能生不仅对个人、班级、学校,甚至对家庭、社会、对国家都会造成极大影响。如何引导他们、转化他们,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家庭教育重要一课。
凡有“自卑情结”的潜能生,他们表现为性格较为孤僻,不合群,特别表现在行動方面,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心。最后会导致自我放弃。老师找他谈心,摆出一副“沉默是金”的模样,自认为烂泥糊不上壁。一般老师认为此类学生牛皮灯笼——点极不明。
凡有“优越情结”潜能生有如下表现:家境比较优越,逆反心理强,有一副得理不饶人的姿态,好表现,贪玩,爱说谎,爱在朋友、同学面前逞英雄、吹牛皮,看到别人有成绩,亦相信自己如果肯下点苦功,出点力气,同样能轻易获得。嘴里总喜欢炫耀自己的英雄史。他们认为自己有才干,沮丧自己这位“英才”被埋没,相信有一天会大鹏展翅,一展宏图。他们想成为众人注意的对象,如果不能如愿,就会恶作剧扰乱班上秩序,令人为之侧目。他们宁愿受责备和处罚,也不愿被人忽视。他们重感情,讲义气,会在校内外与“志同道合”者混在一起,任何一方出了问题,他们会紧密团结,一致对外,对家长、教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十分崇尚无纪律的绝对自由的观念。
二、如何才能正确引导和转化
两千年前中国就有古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1)对具有自卑情结的学生,更多的是需要老师的期望和激励,尽可能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找出他们产生上述表现的成因,充分发挥教师的督导作用。因为他们表现较为散漫,所以教师应常常在他们的耳边敲响警钟,从言行举止上多方面关心他们,正确引导他们向积极上进的方面发展,鼓励他们多与同学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阶段性的奋斗目标,一有成绩,马上给予表扬鼓励,以激发他们的自尊心,提高群体参与意识。
小A来自农村,初来时,不爱说话,上课静静地听,下课后悄悄地坐在座位上,变得越来越散漫,上课爱睡觉,成绩迅速下降,甚至有旷课现象,还学会了抽烟。经过家访发现小A家中有父母和姐姐务农,家里经济有些困难,来到县城就读的小A是具有自卑情结的学生。
面对小A这位学生,首先要有耐心,唯一的办法是与他多沟通,多接近,才能深入了解其真实的心理状况。我肯定了他的优点,同时指出,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不同,人并不因经济条件好就能快快活活,顺境能成才,逆境更能磨炼自己,后来他终于走出了极度自卑的阴影。
总之,对有自卑情结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学会作横向比较,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需要作纵向分析,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明天的我。他们需要的是前进的动力而不是过多的指责,需要的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提高他们的自尊。
(2)凡是有优越情结的学生,由于他们缺乏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同时过分妨碍他人和专注自我,往往在家庭、朋友、同学和教师心目中注定是个失败者。这类型的学生需要教师与家庭密切配合,多了解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寻找他们过去的足迹,掌握他们导致“缺陷”的原因,诚然,教师协同他们家长挖掘潜能,并非动辄就告状,这不但不可取,而且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弄巧成拙。教师应多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不足及其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学生小C能言善辩,但无心向学,经常缺交作业,爱说谎,逆反心理强。经过多次的谈话和家访,我了解到:小C在小学、初中阶段,父母因望子成龙,对他要求严格,星期一至星期五,家长晚上从不外出,不看电视,目的就是督促小C学习。小C在小学阶段成绩优良,可惜以两分之差落选某重点中学。进入初中后,小C情绪一落千丈,成绩逐渐下降,当时教师要求每测验考试一次,试卷批改后都要家长签名。父母一见到成绩不达80分就骂,以致他产生恐惧心理,导致他最后把试卷藏起来。到初二时,班主任已经把他划入差生之列。从此,他经常犯错被教师拉到办公室批评,不过他从不作声,但心里对抗情绪加剧,师生关系紧张,以致后来从上课心不在焉到厌学直至逃学,并玩上了游戏机,父母发现一次,骂一次、打一次,直至对他心灰意冷无可奈何。为防他坏下去,父母对他管束更严厉,经常检查他的书信、房间,阻止他跟“同道中人”来往。这更令小C反感。高中通过择校到本校就读,初来时曾想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但由于基础薄弱,几门主要科目都跟不上,便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他也在周记中写道:“我不想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到大我一点自由也没有。”
小C一离开家里,便有一种放鸟归林的轻松感,一到班上他的自由又受束缚,呆在班里总是开小差。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他都会用百般的理由辩驳。不过,在班里,小C的歌声和球技可展现他的风采。
小C这种情况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典型的优越情结。导致原因有三点:一是家庭教育不当,心理负担过重;二是学校应试教育的负结果;三是好表现,依赖性强,过于依附别人的称赞,不惜做出错误的举动以引人注意。为了使小C从心理上放开对教师的戒备,使他能像他与他的朋友一样对我坦言,我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是根据他对同学情况较为熟悉的特点,每次家访都请他作向导,一起家访,小C通过聆听其他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教育,使他学会理解和体会父母的苦衷。
二是密切联系其家长,了解小C在家情况,积极配合他的父母,把他的表现,他在周记中反映的感受告诉他们,共同正确引导。对小C 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应顺其自然。对他的管束要有张有弛,不能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而侵犯他的私隐——拆阅他的信件。指出:父母的不信任是对他最大的打击。
三是班集体活动让小C担负一定的角色,让他感到自己真正是班上重要的一分子。培养他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每次班际篮球赛我都派他上场,发挥他的长处,同学们对他的看法也有了很大改善。慢慢的,小C有了明显的进步。
由此可见,对有优越情结的学生,由于他们过于“自我”,只求索取,不讲奉献,但对自己的能力,对未来的生活有较乐观的看法。所以教师应着力挖掘这类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并设法令他相信,他在这种兴趣及其他兴趣都能获得成功,当然,这要求教师对这些“无可救药”的学生真正感兴趣,否则无法期望他们会有成绩。
无论是自卑情结还是优越情结的潜能生,他们不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经常受冷遇和指责,教师如果不站在他们的立场,理解、爱护他们,和他们沟通,为他们着想,不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的精神,那么,正如阿德勒所说:“能够让他们感到兴趣,并让他们觉得自己有价值的圈子,不是学校,而是问题少年组织。在这种情境里,我们可以看到不能被班上同学视为一分子的孩子,如何使自己踏入犯罪的道路。”
教师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介乎于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的理性的健康的中间型的人格,使他们学会正视自己的自卑感,图谋克服和超越自我成功是在兼顾他人利益前提下,在合作中达成。当今在构建和谐的社会里,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人。
参考文献:
[1]A·阿德勒.超越自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珠海市斗门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