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保护、奖励举报人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ladr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订后的刑法调整了检察机关的自侦案件范围,对举报中心受理、审查、分流案件线索都作了详细规定,并提出了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的更高要求。但对于举报人享有哪些合法权益,以及如何保护、奖励举报人尚无具体措施。本文试对此略谈认识。
  
  一、举报人概念及权利内容
  举报是指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与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的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出于责任感,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告并要求查处的行为。举报与控告、报案的区别特征在于:一是主体不同、控告的主体是特殊主体,主要是受犯罪行为侵害的单位或个人(包括法定代理人)。举报的主体则是一般主体。二是内容不同;报案的内容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确定的犯罪行为。举报的内容,由于举报人的文化程度、法律政策水平,及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大多数情况下难以完全将行为性质弄得很准确,都是从不完全的事实中表明某人具有犯罪嫌疑。举报人正是就这种犯罪嫌疑进行举报。可见,举报人指具有举报行为的单位或个人。单位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是指相对于单位而言的自然人,既可以是中国公民,也可以是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籍人。
  根据我国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以下简称《举报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们认为举报人依法应当享有如下权益:
  (一)举报自由。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基于这一规定,举报首先是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然后才是一种义务。公民享有充分的举报自由。对于举报,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接受,查清事实,负责处理。国家依法保护举报人自由行使自己的检举揭发权,禁止任何打击报复、陷害举报人的行为,检察机关应当保障举报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
  (二)举报秘密权。刑诉法第八十五条第三款规定,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举报的行为,检察机关应当为他保守秘密。反对腐败是一场关系到党和国家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既然是斗争,就会有钱与法的争斗、情与法的对立、权与法的较量。现实生活中,亲情的阻挠、同事的弱视、权势的压制、法律制裁的不力等,都会给举报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和影响。可见,举报人秘密举报是对其自身安全的一种有效保护。
  (三)举报便利权。《举报规定》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应当设置举报接待室、举报信箱、举报专用电话,公布电话号码和邮政编码,也可以在举报人认为方便的地方接谈,为举报人提供便利条件。据此,举报人有权要求检察机关根据他的客观条件,在他约定的地点,采用他选择的方式进行举报。法律之所以给举报人最大限度的容忍和支持,旨在赋予举报人的各种便利条件,使其参加反腐斗争的方式更加灵活。
  (四)请求反馈权。刑诉法第86条规定,控告人对立案不服,可以申请复议,但对举报人则没有规定这项权利。这与我们原来对举报和控告概念的认识以及实践中的做法有一定的区别。举报人有权要求检察机关反馈有关立案或其他可以让举报人知晓,不受保密之限的情况,这也是群众对专门机关的民主监督。
  (五)请求赔偿权。举报人为了社会的利益,出于公民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正义感、责任感,而受到报复、陷害、人身和财产权益受到损害,则有权要求社会给予救济或赔偿。这是我国宪法关于公民人身自由和财产权规定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对报复陷害举报人的行为来说,他不仅犯有被举报的犯罪行为而且继续犯新罪,主观恶性严重。法律不仅要运用举报人造成的经济、精神损失。这对于被举报人来说是一种经济制裁,对举报人来说则是一种经济保护。
  
  二、保护举报人的现实意义及措施
  举报工作是检察机关直接依靠群众同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犯罪作斗争的一项业务工作,是实行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有效形式。近期,检察机关受理的举报线索数量急剧下降,并呈现匿名举报多,真名举报少,公开多头举报多,秘密举报少的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究其原因之一,就是对举报人保护不力,挫伤了群众的举报热情。同时还存在对报复举报人事件打击查处不力的现象。这些势必造成举报人望而怯步。因此,当前,充分认识举报的法律社会价值,加强保障举报人合法权益,对于促进举报工作的开展,推动检察机关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具有现实意义。
  (一)立法保护。目前,人们虽已认识到保护举报人权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还远远不够。立法机关应加快制定保护举报人的法律制度,把举报人的工作法律化、制度化,使这项工作运作合理规范,有章可循。
  (二)司法保护。打击报复举报人行为,干扰了检察机关正常的办案秩序,既是对公民民主权利的侵犯,也是对法律尊严的践踏。检察机关应予严厉制裁,发现一件,查处一件,以伸张正义,打击邪恶,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营造宽松、安全、稳定的举报氛围。对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应向被举报人的主管部门发《检察建议》,责令当事人具结悔过,并建议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对因打击报复行为而影响举报人升职、评职称、增工资、分房福利待遇方面的合法权益,经查属实的,应建议有关部门予以纠正。
  (三)制度保护。被举报的犯罪行为大都是职务犯罪,这些被举报人中往往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因此,我们必须严格执行现行各项保密制度,切实保护举报人的积极性和人身财产安全。
  (1)严格移送手续。根据刑诉法第八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举报人。鉴于人民检察院现在立案侦查的案件,主要限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其他人员的职务犯罪和其它犯罪已分离出去,但法律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的举报概念还未彻底扭转。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检察机关仍将面临大量非受理范围内的举报线索。我们必须克服官僚主义作风,坚决禁止举报材料“批转、托查”,最后“公文旅行”到被检举者手中。需向有关部门转办署名举报信的,只能转摘,不准将原信转出,应将原件存档备查。
  (2)严格初查纪律。检察机关对举报人的姓名、住址及举报内容,初查方案等应当严格保密,不得向外泄露,尤其不得向被举报人及其亲属透露。另外,应将举报信装订检察内卷,不能将举报信作为证据装卷移送,对一时查不清,又不具备继续初查条件的应中止初查,储存好线索,待时机成熟后进行。
  (四)经济保护。对于因打击报复行为而造成举报人人身伤害、名誉或财产等损失的,检察机关应从快查处,要求实施打击报复行为的当事人给予赔偿,或由人民法院作出侵权损害的民事赔偿判决。
  
  三、奖励举报人的特征及注意事项
  奖励举报有功人员是指人民检察院对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和渎职“侵权”等法纪犯罪的大案要案,经侦查属实,被举报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而对举报有功人员和单位给予精神及物质奖励。可见,奖励举报人既不同于一般的悬赏广告,具有契约性,也不同于见义勇为奖,具有突发性,其实质是一种对举报有功人员的激励机制。奖励举报人的条件、范围、时间等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实践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认识,认真落实举报奖励制度。奖励举报有功人员不仅是发放一定的举报奖金,而是检察机关奖励人民群众检举揭发犯罪、取信于民的具体表现。对此,应摆上重要工作位置,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检察机关应充分认识到举报有功人员实行奖励,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举报热情,同时也体现了党和国家惩治腐败的决心,对奖励的对象、时间、金额、方法等都应按省院与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检察机关举报中心办案经费和举报有功奖励的通知》执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在组织上和措施上切实保证落实,形成举报——奖励——宣传的良性循环,激发广大群众的举报热情。
  (二)争取支持,多方筹措举报奖励基金。举报奖励制度的落实关键在于保障奖励资金的来源。筹措资金的渠道一是扩大举报宣传,争取市财政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把举报工作追加的业务经费作为奖励基金的主要来源。二是节约开支,尽量减少非业务性支出,精打细算,合理调配部分资金。三是加强检察宣传,扩大反腐阵线,争取部分单位捐助。
  (三)坚持原则,合理发放举报奖励资金。坚持“有功必奖,尊重意愿,方法灵活,严格保密”的原则,根据不同的举报人和立功情况,确定奖励数额,采用不同方式,安全保密,谨慎奖励。主要方式有:(1)约请举报人到检察院领取奖金;(2)上门送奖金;(3)约定安全地点送奖金。在举报奖励工作中,应落实专人负责,强化奖励责任,确保无差错和泄密现象。
其他文献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践效果  针对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自侦、自捕、自诉”缺乏有效外部监督的状况,顺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3年10月出台《关于实行人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下称《规定(试行)》,在全国检察系统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此举从理论上解决了公众对检察机关“谁来监督监督者”的质疑。  实践证明,人民监督员制度工作进展顺利。人民监督员制度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提高
期刊
2008年5 月,我院申报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研究——以苏北为例》课题,选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是: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逐步深入,现行法律对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保障的重视程度已经大为提升,相比之下,法律对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日显不足。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的涉法涉诉上访事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害人因被犯罪侵害后,不能得到加害人的赔偿,又不能及时获得国家和社会的救济,生活陷入困境。法律应当进一
期刊
涉检信访是测量老百姓对检察机关工作状况满意度的重要依据,是对检察机关办案质量的检验,也是对法律实施过程、实施结果的反馈。近年来徐州地区集中处理涉检信访工作成效比较显著,两级检察机关共受理涉检信访130件,妥善处理102件,使一大批重大疑难信访案件得到解决,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在涉检信访案件中,赴省进京访的越级访仍占相当比例,而且近期又有上升的趋势,这既是涉检信访工作的
期刊
丰县检察院在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中认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恪守“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办案原则,努力构建“捕、诉、防”一体化办案模式,积极探索办理青少年犯罪案件的新方法,不断完善适应新形式的青少年维权机制,努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收到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该院已连续六年被省检察院和团省委命名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    一、成立未检专案小组,促
期刊
摘 要:鉴于法学界关于非法证据界定的主张迥异,本文一改以往“言词”、“物证”等证据种类的研究路径,从考辨非法证据之“非法性”内涵切入,提出我国非法证据以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新概念,缕析我国检察机关排除主体的资格定位,并从实体和程序的不同视角,对检察机关排除非法证据规则的确立与完善进行了些许构思。  关键词:刑事诉讼;检察;证据;排除;规则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现代法制国家普遍采纳的一项证据规则
期刊
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严格按照高检院的部署,不断加大反渎职侵权工作力度,突出查办了一批有震动、有影响的渎职侵权案件。在查处的这些案件中,尤以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案件居多。由于这两个罪有其相似的地方,在司法实践中就难免会引起争议。为了更好的区分这两个罪,从而有力的打击犯罪,下面笔者结合多年以来的司法实践,浅谈一下滥用职权罪与玩忽职守罪的司法界限。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规定,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
期刊
今年以来,丰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新一轮平安建设的部署和要求,把加强村镇平安创建工作作为建设“平安丰县”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领导,健全机制,创新思路,落实措施,努力在实践中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平安创建工作的新路子,确保农村社会治安局势的稳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抓“三严”,在保平安、促稳定上求实效  丰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特殊的域情要求丰们的农村平安建设必须在
期刊
“坦白从宽”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刑事政策,是刑事立法、司法的指导方针。在新的执法形势下,侦查工作对“坦白从宽”的依赖程度将加重,“坦白从宽”原则在侦查工作中的作用将加大。由于坦白行为具有证据上的双重意义,使得对坦白的司法处理陷入了“主观上从宽”、“客观上从重”的两难境地。为了实现“坦白从宽”政策的指导性,就需要对“坦白从宽”政策进行重新审视,确定其法律位置,并具体体现在刑事司法实践中。    
期刊
摘 要:物权行为理论的争论由来已久,对物权行为理论若干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更有其现实意义。笔者试图从物权行为的争议、特征以及物权行为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谈初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各方。  关键词:物权行为;无因性;善意取得    物权行为理论的争论由来已久,对物权行为理论若干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更有其现实意义。笔者试图从物权行为的争议、特征以及物权行为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谈初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各方。    一、有
期刊
摘 要:检察长列席同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制度是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制度功能设计,是检察权对审判权监督和制约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审判监督方式多元化的有效途径。但目前,这项制度以及与其配套的相关制度还处于摸索阶段,在司法实践中这一制度作用仍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健全和完善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以积极维护司法公正势在必行。  关键词:检察长;审判委员会;法律监督    近几年来,我国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