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21年6月20日,记者从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获悉,该学院杨鹏、万艳芬团队经过持续研发,解决了类石墨烯材料大面积均匀少层硫化铂的合成及其结构和物理性能的一系列问题,为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器件开发提供支持,同时给行将终结的摩尔定律注入新的希望,提供极具潜力的半导体材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6月20日,记者从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获悉,该学院杨鹏、万艳芬团队经过持续研发,解决了类石墨烯材料大面积均匀少层硫化铂的合成及其结构和物理性能的一系列问题,为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器件开发提供支持,同时给行将终结的摩尔定律注入新的希望,提供极具潜力的半导体材料.
其他文献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LHAASO 国际合作组利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记录到能量达1.4拍电子伏的伽马光子(拍=千万亿),这是人类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这表明银河系内普遍存在拍电子伏加速器,而目前人类在地球上建造的最大加速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LHC)仅能将粒子加速到0.01拍电子伏.
2021年6月2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与合作者利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尤立星小组研制的超导探测器,基于“济青干线”现场光缆,突破现场远距离高性能单光子干涉技术,采用两种技术方案分别实现428 km和511 km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创造世界现场光纤量子保密通信新纪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分别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和《自然·光子学》.
研究了常压空气中针-石蜡液面50Hz交流电晕放电离子风特性.交流电晕离子风能够引起液体石蜡显著变形,随着电压升高,变形从漏斗状发展到盆状.在石蜡层厚度为5mm时,盆状变形最大,深度达到5.3mm,最大作用范围半径18.8mm,变形产生的压强达到48.9Pa,远远超过直流针-水电晕放电情况.随着电压升高,从电晕放电过渡到流注放电时盆状变形依然存在,这一点明显不同于直流针-水电晕放电.研究表明交流电晕离子风具有优良的驱动绝缘液体介质的巨大潜力.
2021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张军等联合浙江大学教授储涛研究组,通过研制硅基光子集成芯片和优化实时后处理,实现了速率达18.8 Gbps迄今最快的实时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应用物理快报》.
研究民族药白桐树Claoxylon indicum(Reinw.ex Bl.)Hassk.干枝部位的化学成分.白桐树干枝粗粉采用75%乙醇水溶液冷浸提取浓缩液乙酸乙酯萃取后,通过硅胶柱层析、中压制备MCI柱层析、RP C18柱层析、凝胶Sephadex HP-20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离纯化方法,最终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并运用1H、13C、DEPT、1H-1H COSY、HSQC、HMBC NMR等1D、2D核磁共振技术核磁共振波谱法结合其理化常数对这6个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和核磁数据归属,确定
2021年6月,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暨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调试工作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继实现532 m 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全线调试贯通、带光运行后,该装置于6月21日凌晨首次实现了2.4 nm单发激光脉冲的相干衍射成像,获得了首批实验数据,并完成了对衍射图样的快速图像重建.
2021年7月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黎明星”风云三号E星送入预定轨道.星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rn据悉,E星是我国第二代低轨气象卫星中首颗运行于晨昏轨道的卫星,将填补全球数值天气预报6h同化窗内卫星观测资料的空白.通过上午、下午、晨昏卫星三星组网,我国将实现全球观测资料的100%覆盖.风云三号E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应用,将有效提高和改进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的精度和时效,为我国和国际气象组织的数字天气预报做出重要贡献.
2021年6月底,由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研究院提出的一项国际标准新工作项目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天然气技术上游领域分技术委员会国内外专家审查,同意成立相关国际标准工作组,并列为预备工作项目.
2021年6月23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在北京怀柔科学城落成启用,这是我国首个研制成功的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大科学装置.该装置的建成将服务于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建设、防灾减灾(如天气预报)等国家重大需求,为国际气候与环境谈判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2021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卢征天及其同事运用全光激发实现了对极其稀有同位素氪-81的单原子探测,这一量子精密测量方法的突破将助力于地球与环境科学研究,相关成果于2021年7月6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