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的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方法探索

来源 :职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职焊接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有关用人单位、高职院校以及教材的调研与分析,笔者发现目前高职焊接专业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工作需要
  当前的焊接专业毕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印证了“企业界并不认可学生的学习结果,抱怨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他们的要求不相符合”的观点。
  2.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仍为学科式
  现有课程中,除焊接实训为实践课程外,其他课程均为讲授原理、方法、设备、技术的学科式理论课程,而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实训课将关于焊接方法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教学割裂开来,这是不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
  3.教材难教、难学
  虽然目前某些教材加入了一些实训项目,但仍是按照学科体系思想来编写的,缺乏实际教学项目支撑。由于一般教师备课时按照教材内容顺序展开教学,从未接触过焊接内容的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学这些内容,不知道这些内容又在阐述什么,这些内容将要用到哪里。因此,“在没有实践做基础的前提下,多数学生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
  二、任务驱动教学的概念
  若要对现有焊接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首先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理论可以遵循。2003年,《任务驱动型教材设计的初步构想》一文指出:“任务驱动型教材以具体任务为载体来构建教学素材。”这是任务驱动教学在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开发中应用的雏形。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任务驱动教学”的具体定义是:以培养学生心智技能或操作技能为目的,教师提出并设置可以考核的、体现技能要求的工作任务,结合学生易感知的实例或实物,讲解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演示完成该任务的操作步骤与要点,学生在理解所讲内容的基础之上,顺利完成该任务,掌握所要求的心智技能或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
  可见,任务驱动教学首先强调了可考核的技能型培养目标,并且要通过“实例或实物”的教学载体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实践和理论学习的统一性以及学习的适度主动性,学生先学会模仿再去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学习有成就感、解决了学以致用问题的特点。
  三、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计划设计
  1.设计原则
  (1)满足企业用人需要。企业的用人需要决定了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应当充分掌握有关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过程、主要工作内容、主流设备器材的情况,从而为确立培养学生具备哪些核心工作技能、将来能够胜任哪些主要工作岗位、主要操作什么设备、完成什么典型生产任务做好数据支撑。
  (2)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国家职业标准对相关职业的职业概况、职业道德、基础知识,以及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等做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教学计划应符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并在充分调研企业用人需要的基础上确立培养目标、适应岗位群以及相关能力素质要求。
  (3)贯彻任务驱动设计理念。任务驱动教学实质就是通过任务载体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其中技能学习是教学组织的首要线索,而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形成实践能力做好知识储备。因此,教学计划对专业课程做“任务型课程”的定位,可有效解决技术实践与理论相互割裂的问题。
  (4)具有教学可操作性。设计教学计划时必须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条件(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背景、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是否能够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必要时,教学过程需要依据工作过程进行调整、匹配。
  2.课程开发程序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理论,笔者提出如下图所示课程开发程序,其中前三个环节是针对教学计划设计的,第四个环节是针对教学大纲设计的。
  3.教学计划设计
  按下图所示课程开发程序,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教学现状分析。在根据任务驱动教学理念进行课程改革时,本着尊重实际的原则,确立了“大致保留现有课程体系,对某些课程调整或改造”的基调,主要基于以下现实原因:
  ①课程改革不能脱离我国实际。在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中,完全以“基于工作过程”或“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的理念组织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并且要熟练掌握相关教学理论与技术。而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教师还不具备这样的复合型背景。况且,受到生源素质、教学设施等因素的限制,现阶段要大面积实施“德国模式”的职业教育理念尚有一定的距离。
  ②传统的课程体系有其合理性。传统课程体系设计是基于学科体系思想的,教学主题相对集中和完整,通过对课程开设顺序的适当调整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重构课程内容,可以做到对工作能力循序渐进的构建。这样有效地利用了现有的教学资源条件,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与负担。
  (2)岗位能力分析。本着“尊重实际与定位清晰”的原则,将高职焊接专业毕业生的培养定位为高级焊工。通过与企业一线的生产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以及专业教师的共同分析,并参考《焊工国家职业标准》,确立高级焊工的核心能力包括焊接工程现场操作能力、典型结构件工艺制定与工装设计能力、焊接质量检测与控制能力以及焊接工程施工组织管理能力。高职焊接专业的教学将围绕这四种核心能力展开。
  (3)课程定位。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经过调研与讨论并反复匹配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除去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焊接专业主要专业课程定位见表1。
  四、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大纲设计
  1.设计原则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大纲设计需要符合以下四项原则:贯彻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定位要求,每个教学单元应有可以参考的工作任务,教学组织应循序渐进,对教学过程应进行整体评价。
  2.课程内容重构方法
  具体做法是:确立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目标,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并改造为教学任务,作为教学载体。在教学内容组织时,所遵循的线索是技能知识线索与程序知识线索,而理论知识线索为形成实践能力做好理论知识储备。除了以上两条线索外,还必须用“关系”和“适用”这两个关键词理清课程内容的知识脉络,判断是否符合工作实际并且易于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实施。教学环节一般包括教学模块、教学任务、任务提出、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及任务评价等。
  3.教学大纲设计
  以传统的金属熔焊基础课为例,其讲授的理论知识就是焊接工艺中工艺参数或措施制定的原理。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思想重构这门课程,得到的《任务驱动型金属熔焊基础教学大纲》(部分)见表2。可见,新大纲围绕如何设计控制焊接热循环工艺来安排教学任务,并将传统教材中关于焊接热过程的常用焊接热源、焊接温度场、焊接热循环等理论知识分散到相关任务中。
  五、结论
  本文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的概念以及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重构方法,并且构建了新的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充分吸收了现有课程体系的合理部分,并对每门课程做了“应用型”的定位。而新的课程内容不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割裂开来,而是以实际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有机地整合到了一起。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宋长池.任务驱动型教材设计的初步构想[J].科技与出版,2003(4).
  [3]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编.国家职业标准汇编(第一分册)[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其他文献
利用深水区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开展构造-沉积演化研究,鲁伍马盆地二叠纪—早侏罗世为冈瓦纳陆内—陆间裂谷活动期,发育河流—湖泊沉积;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为马达加斯加漂移期,位于剪切型大陆边缘,发育海陆过渡相沉积;晚白垩世—渐新世为被动大陆边缘期,深水沉积广泛发育,重力流沉积延伸至戴维隆起带;中新世—第四纪为东非裂谷海域分支活动期,陆坡和凯瑞巴斯地堑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盆地垂向上形成"断—坳—断"结构,
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急诊科收治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观察,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优化组各48例,在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