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圆的周长”教学,在部分学生首次操作结果出现“极端数”后,通过“再次操作”,凸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操作 探究 思维
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里编排的一些内容适合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探究学习来完成。
但现实状况是,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操作技能不强、合作学习不协调等原因,通过一次操作,往往探究实践的结果并不理想。这时,不少教师会采取跳过去或轻描淡写的办法,紧接着下面内容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只会导致“差生”更差。我以为,此时给予学生“再次操作”的时空很重要。下面,是我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的一个片段:
师 圆的周长与直径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观察这个圆(出示一个圆),大胆猜测并说说理由。
生 2倍多一些。
生 3倍。
生 4倍。
师 以上是大家的猜想,怎样来验证呢?
生 可以用绕线的方法、滚动的方法、软尺测量的方法等测量出圆一周的长度,然后再测量出圆的直径的长度。
(学生汇报时,教师出示操作要求和注意点。学生两人一组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算出周长和直径倍数关系并记录,见表1。)
师 仔细观察表格里“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你有什么发现?
生 这些数都接近3。
生 大部分的数是3倍多一些。
师 想一想,怎样才能测出准确数据呢?(学生回答。)
师 两位请过来,我们一起再测量一次,其他同学观察是怎么测量的。并记下第二次算出的结果(见表1中的两处②)。
这一片段的教学,在部分学生第一次操作探究的结果出现“极端数”后,要求他们“再次操作”,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再次操作”凸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客观上确实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做好充分的预设,教学时适时做好课堂调控,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发展。
一般情况下,学生测量出周长和直径的长度并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后,教师接下来就要求学生汇报结果,然后引导观察并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很踊跃,气氛很热烈,
教学进
程似乎很顺畅。其实不然,算出商是4倍多一些或不到3倍的学生,可能心里面还在纠结为什么就算不到3倍多一些。鉴于此,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当商是4.08和2.87时,让这两组的学生到教室前面,师生共同操作,算出结果。因此,只有关注每个学生的学情,我们的教学才真正有效。
其次,“再次操作”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动手操作”是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动手探究新知或验证自己猜想的过程,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方式。学生测量圆的直径很简单,开始时,要测量圆的周长,学生会把以前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迁移过来——绕线或软尺测量法,但是由于圆周长的特殊性,测量其周长要比测量树叶的周长困难得多,二人小组合作测量人数偏少,测量的结果出现误差或错误是正常的(表现在算出的商出现4.08和2.87)。当出现了“极端数”后,我要求学生先想一想问题所在,然后我让其中两个人再测量一次,其他同学观察是怎么测量的。学生经历了“第一次操作”,积累了一些操作经验,再给予他们反思的时间。引导学生反思得出:测量圆的周长两个人不够;测量圆的周长要比测量树叶的周长困难,可以利用线或软尺把圆周分段测量等。在“再次操作”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数学活动经验得到了提升。
第三,“再次操作” 培養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也要关心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学生“第一次操作”出现了“极端数”后,我没有按照教学预案继续下面的教学,而是要求学生先反思“第一次操作”,然后师生合作进行“再次操作”,在这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得到充分的体现。
课堂上,如果“再次操作”后还出现了“极端数”,我以为,教师仍要给予学生三次操作、四次操作……每一次的操作活动,对学生都是一次历练和提升。
关键词:操作 探究 思维
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里编排的一些内容适合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探究学习来完成。
但现实状况是,有少部分学生由于操作技能不强、合作学习不协调等原因,通过一次操作,往往探究实践的结果并不理想。这时,不少教师会采取跳过去或轻描淡写的办法,紧接着下面内容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只会导致“差生”更差。我以为,此时给予学生“再次操作”的时空很重要。下面,是我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的一个片段:
师 圆的周长与直径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观察这个圆(出示一个圆),大胆猜测并说说理由。
生 2倍多一些。
生 3倍。
生 4倍。
师 以上是大家的猜想,怎样来验证呢?
生 可以用绕线的方法、滚动的方法、软尺测量的方法等测量出圆一周的长度,然后再测量出圆的直径的长度。
(学生汇报时,教师出示操作要求和注意点。学生两人一组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算出周长和直径倍数关系并记录,见表1。)
师 仔细观察表格里“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你有什么发现?
生 这些数都接近3。
生 大部分的数是3倍多一些。
师 想一想,怎样才能测出准确数据呢?(学生回答。)
师 两位请过来,我们一起再测量一次,其他同学观察是怎么测量的。并记下第二次算出的结果(见表1中的两处②)。
这一片段的教学,在部分学生第一次操作探究的结果出现“极端数”后,要求他们“再次操作”,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再次操作”凸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客观上确实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做好充分的预设,教学时适时做好课堂调控,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发展。
一般情况下,学生测量出周长和直径的长度并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后,教师接下来就要求学生汇报结果,然后引导观察并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很踊跃,气氛很热烈,
教学进
程似乎很顺畅。其实不然,算出商是4倍多一些或不到3倍的学生,可能心里面还在纠结为什么就算不到3倍多一些。鉴于此,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当商是4.08和2.87时,让这两组的学生到教室前面,师生共同操作,算出结果。因此,只有关注每个学生的学情,我们的教学才真正有效。
其次,“再次操作”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动手操作”是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动手探究新知或验证自己猜想的过程,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方式。学生测量圆的直径很简单,开始时,要测量圆的周长,学生会把以前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迁移过来——绕线或软尺测量法,但是由于圆周长的特殊性,测量其周长要比测量树叶的周长困难得多,二人小组合作测量人数偏少,测量的结果出现误差或错误是正常的(表现在算出的商出现4.08和2.87)。当出现了“极端数”后,我要求学生先想一想问题所在,然后我让其中两个人再测量一次,其他同学观察是怎么测量的。学生经历了“第一次操作”,积累了一些操作经验,再给予他们反思的时间。引导学生反思得出:测量圆的周长两个人不够;测量圆的周长要比测量树叶的周长困难,可以利用线或软尺把圆周分段测量等。在“再次操作”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数学活动经验得到了提升。
第三,“再次操作” 培養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课堂上不仅要关注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也要关心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学生“第一次操作”出现了“极端数”后,我没有按照教学预案继续下面的教学,而是要求学生先反思“第一次操作”,然后师生合作进行“再次操作”,在这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得到充分的体现。
课堂上,如果“再次操作”后还出现了“极端数”,我以为,教师仍要给予学生三次操作、四次操作……每一次的操作活动,对学生都是一次历练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