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格塑造在各学科都有体现,而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格塑造;审美陶冶;健康人格
人格塑造在各学科都有体现,而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从语文学科自身来看,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既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其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1.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后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素质的目的。
2. 利用初中语文教材,塑造榜样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形象、生动,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能够陶冶情操、启迪人生,从而达到寓心理健康于其中,塑造健康人格的目的。
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是名篇名家,通过学习,联系学生实际,树立榜样进行心理教育。比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告诉人们的是人应该有理想、有信念,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会实现;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引发人们的思考,家人、朋友之间如何相互体谅、处理矛盾;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中体会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感受的爱国情怀;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体现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情绪;此外还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情怀。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崇高的道德品质都影响和激励着广大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意学生自私自利、逆反、胆怯、意志薄弱等不良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顽强毅力,净化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
3.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和谐的课堂气氛感染学生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教师本身具备健全的人格显得很关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格的感染力量。教师端庄大方的仪表,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丰富、文明、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公平待人的印象等,这些看似平淡的细微之处都会影响和感化学生,学生在无声、平淡中感受教师的品质,长此以往,便会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终身受益。
文明、向上、和谐的课堂气氛,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 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的发扬民主,创设宽松、自如、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课堂为基本点,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语文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格,才能长久地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过程中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只要我们教育者抓住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利用我们的学科优势,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做出我们应尽的义务。将来会“桃李满天下”,为家庭、为整个社会创造更多的有用人才!
4.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心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自责,正直无私;《窗》中临床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魂》中小姑娘牺牲自己利益制止了一场野蛮的冲突,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5. 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不应单是课本知识的传阅,还应与生活接轨,多开展丰富多彩集体课外活动,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 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以往的教师节,学校都要求学生向老师献一点爱心,亲自制作个小礼品什么的。今年,我们组织教师节演讲会。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做法。值得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绝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要借助语文教材中丰厚的知识资源,借助一幅幅动人的语言画面,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熏陶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周围的人以及积极向上的真挚感情,明确人生职责,达到对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目的,让健康而理性的光辉映射每一位学生情感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3-05-16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格塑造;审美陶冶;健康人格
人格塑造在各学科都有体现,而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从语文学科自身来看,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既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其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1.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后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素质的目的。
2. 利用初中语文教材,塑造榜样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形象、生动,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能够陶冶情操、启迪人生,从而达到寓心理健康于其中,塑造健康人格的目的。
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是名篇名家,通过学习,联系学生实际,树立榜样进行心理教育。比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告诉人们的是人应该有理想、有信念,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会实现;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引发人们的思考,家人、朋友之间如何相互体谅、处理矛盾;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中体会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感受的爱国情怀;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体现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情绪;此外还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情怀。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崇高的道德品质都影响和激励着广大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意学生自私自利、逆反、胆怯、意志薄弱等不良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顽强毅力,净化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
3.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和谐的课堂气氛感染学生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教师本身具备健全的人格显得很关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格的感染力量。教师端庄大方的仪表,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态度,丰富、文明、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公平待人的印象等,这些看似平淡的细微之处都会影响和感化学生,学生在无声、平淡中感受教师的品质,长此以往,便会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终身受益。
文明、向上、和谐的课堂气氛,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师生关系紧张会伤害学生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 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的发扬民主,创设宽松、自如、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课堂为基本点,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语文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格,才能长久地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过程中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只要我们教育者抓住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利用我们的学科优势,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做出我们应尽的义务。将来会“桃李满天下”,为家庭、为整个社会创造更多的有用人才!
4.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心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自责,正直无私;《窗》中临床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魂》中小姑娘牺牲自己利益制止了一场野蛮的冲突,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5. 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不应单是课本知识的传阅,还应与生活接轨,多开展丰富多彩集体课外活动,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 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以往的教师节,学校都要求学生向老师献一点爱心,亲自制作个小礼品什么的。今年,我们组织教师节演讲会。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做法。值得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绝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要借助语文教材中丰厚的知识资源,借助一幅幅动人的语言画面,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熏陶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周围的人以及积极向上的真挚感情,明确人生职责,达到对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目的,让健康而理性的光辉映射每一位学生情感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