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与老师:翻脸不认人
几年前,我在德国德累斯顿大学读书时遇到一件怪事,至今记忆犹新。班上有一个来自汉堡的男生,名叫汉斯,机械原理课第一次小考,他只得了个“E”。汉斯挺好学,每次下课时,总是第一个冲上讲台,向撒皮那教授请教。汉斯的问题都很简单,但撒皮那仍然不厌其烦地给他一遍遍讲解,尽管我们看得出来,60多岁的撒皮那已经很疲倦了,他需要在课间休息几分钟。这样的情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汉斯在期中考试时终于得了个“B”。撒皮那显然很替汉斯高兴,发完卷子后,还拍了拍汉斯的肩膀。
有一天,撒皮那给我们发了电子邮件,说他要去斯图加特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第二天的课不上了。再次上课时,撒皮那向我们道歉,并讲明当天下午给大家补课。但汉斯和几个男生却站起来起哄,汉斯大声说:“撒皮那,我下午没时间。我选这门课,是因为它安排在上午。我不同意你在下午补课。”撒皮那坚持要在下午补课,汉斯和几个同学直接走出教室,去找系主任告状。系主任来了后,把撒皮那叫到走廊里,高声训斥他。白发苍苍的撒皮那再次走进教室时,表情极其沮丧。他宣布:“下午补课,但反对的同学可以自己定个时间,我单独给你们补课。”
我被这一幕惊呆了,汉斯怎么可以翻脸不认人?他哪来的勇气对一个多次牺牲课间休息时间给他解答问题的老教授如此撒泼?
同事之间:毫不助人
在德国,不但大学里冷漠,公司里更是如此。我研究生毕业后,在慕尼黑宝马总部隶属的一家材料研究所工作。有一次,所里几个人去一家工厂办事,晚上12点才结束,这时公交都停运了。来的时候,只有马利德开车,大家请求他帮忙送到家。然而,在一家餐馆吃完夜宵后,马利德先去了停车场,那几个人因观看了一会球赛直播,10分钟后赶去停车场时,马利德已经开车走了。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徒步走了几公里,才拦到一辆出租车。
第二天,马利德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感到半点难为情,他很认真地责备了大家一番,说他昨天晚上在车里等了10分钟,耽误了他时间。
所里一位来自印度的研究员默里埃,为人十分友善,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不是打扫卫生,就是烧水,并且经常从家里带来印度咖喱饭请大家品尝,每次都获得一片好评。有一天,默里埃的父亲从新德里打来电话,说他奶奶病重,临终前想看看默里哀。默里哀想向所长请一周假回印度,所长说:“你手头这份工作,按合同必须在本周末完成,你可以回印度,但你必须找一个能替你完成这份工作的人。”默里埃问遍了所里几个没有参加该项目的同事,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帮他,他们都摊开双手,摇摇头,意思是说:那是你自己的事,与我无关。默里埃急得快哭了,最后只好违反合同,放下工作去了机场。
第二天,所里就從慕尼黑工业大学聘来一个博士后代替了默里埃的职位。一周后,当默里埃回到慕尼黑时,发现自己的岗位已经没有了。默里埃含着泪花,收拾自己的东西,准备离开。那几个没有出手相助的同事,却一副冷漠的表情。
母亲与儿子:形同陌路
我以前在国内时就听说过,西方人到自己的亲人家里吃饭,也经常要付钱,没想到是真的。我在慕尼黑郊区租了一套房,我住楼上,房东埃玛老太太住楼下。埃玛70岁,从地铁公司退休还不满三年。她有一个儿子,30多岁,在慕尼黑一座办公大楼里当清洁工。圣诞节前的一天,儿子领着儿媳和孙子来看望埃玛,饭后离开时,儿子拿出20欧元递给埃玛作为饭钱。埃玛很认真地数了数,直到确认无误后,才放进了钱包里。我知道,德国的地铁公司相当于中国的事业单位,退休工资不会低,而且埃玛还有房租收入,怎么好意思要儿子当清洁工辛苦挣来的20欧元?
埃玛的孙子大学毕业后,考取了美国哈佛大学。一天,儿子全家又来到埃玛家,埃玛请我帮忙,想给即将远行的孙子做一顿美味的中国饭菜。这里的厨房都是开放式的,我一边做菜,一边听着他们一家人谈话。儿子作为清洁工,要供一个哈佛学生,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很客气地向埃玛提出,想向她借一笔钱,并且按银行的利率付给她利息。埃玛听了,直摇头,她说:“绝不。我的每一分钱,都是我精心计划好用途的,什么事也不能改变我的计划。”接着,她津津有味地给大家描述了她的环球旅行计划。她要用五年时间游遍亚洲、北美洲和南美洲,说着,她打开电脑,列出了她准备游览的上千个景点。
过了一些日子,埃玛果然买来了一辆近20万欧元的超级豪华房车,向奥地利开去,开始了她的环球自驾游。她走后,儿子受她委托每月来向我收房租。有一次,我问他:“你儿子在哈佛还好吧?”儿子很沮丧地叹了口气,说:“因为没有足够的学费,他没有去哈佛读大学。”
这类事件在西方国家比比皆是,人们习以为常,以至于当事者并不会因此产生怨恨或者惭愧之情。多年来,我一直为此困惑,难道西方人天生就这样冷酷无情,还是有什么更深的社会原因?有学者认为,西方细致而规范的法律,为每一个人规定了生活的轨迹,人们不需要友谊来帮助自己成功,因此,渐渐地变得冷漠起来;也有人认为,西方人的这种冷漠,其实是一种生存智慧,冷漠的人际关系,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对于这两种说法,我都不敢苟同。我总觉得中国的人情,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是一种高层次的情感,它使得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人生更有意义。而冷漠的西方人,恐怕很难在人生中体验到这份温润的感情所带来的超乎物质享受的精神喜悦吧!
几年前,我在德国德累斯顿大学读书时遇到一件怪事,至今记忆犹新。班上有一个来自汉堡的男生,名叫汉斯,机械原理课第一次小考,他只得了个“E”。汉斯挺好学,每次下课时,总是第一个冲上讲台,向撒皮那教授请教。汉斯的问题都很简单,但撒皮那仍然不厌其烦地给他一遍遍讲解,尽管我们看得出来,60多岁的撒皮那已经很疲倦了,他需要在课间休息几分钟。这样的情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汉斯在期中考试时终于得了个“B”。撒皮那显然很替汉斯高兴,发完卷子后,还拍了拍汉斯的肩膀。
有一天,撒皮那给我们发了电子邮件,说他要去斯图加特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第二天的课不上了。再次上课时,撒皮那向我们道歉,并讲明当天下午给大家补课。但汉斯和几个男生却站起来起哄,汉斯大声说:“撒皮那,我下午没时间。我选这门课,是因为它安排在上午。我不同意你在下午补课。”撒皮那坚持要在下午补课,汉斯和几个同学直接走出教室,去找系主任告状。系主任来了后,把撒皮那叫到走廊里,高声训斥他。白发苍苍的撒皮那再次走进教室时,表情极其沮丧。他宣布:“下午补课,但反对的同学可以自己定个时间,我单独给你们补课。”
我被这一幕惊呆了,汉斯怎么可以翻脸不认人?他哪来的勇气对一个多次牺牲课间休息时间给他解答问题的老教授如此撒泼?
同事之间:毫不助人
在德国,不但大学里冷漠,公司里更是如此。我研究生毕业后,在慕尼黑宝马总部隶属的一家材料研究所工作。有一次,所里几个人去一家工厂办事,晚上12点才结束,这时公交都停运了。来的时候,只有马利德开车,大家请求他帮忙送到家。然而,在一家餐馆吃完夜宵后,马利德先去了停车场,那几个人因观看了一会球赛直播,10分钟后赶去停车场时,马利德已经开车走了。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徒步走了几公里,才拦到一辆出租车。
第二天,马利德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感到半点难为情,他很认真地责备了大家一番,说他昨天晚上在车里等了10分钟,耽误了他时间。
所里一位来自印度的研究员默里埃,为人十分友善,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不是打扫卫生,就是烧水,并且经常从家里带来印度咖喱饭请大家品尝,每次都获得一片好评。有一天,默里埃的父亲从新德里打来电话,说他奶奶病重,临终前想看看默里哀。默里哀想向所长请一周假回印度,所长说:“你手头这份工作,按合同必须在本周末完成,你可以回印度,但你必须找一个能替你完成这份工作的人。”默里埃问遍了所里几个没有参加该项目的同事,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帮他,他们都摊开双手,摇摇头,意思是说:那是你自己的事,与我无关。默里埃急得快哭了,最后只好违反合同,放下工作去了机场。
第二天,所里就從慕尼黑工业大学聘来一个博士后代替了默里埃的职位。一周后,当默里埃回到慕尼黑时,发现自己的岗位已经没有了。默里埃含着泪花,收拾自己的东西,准备离开。那几个没有出手相助的同事,却一副冷漠的表情。
母亲与儿子:形同陌路
我以前在国内时就听说过,西方人到自己的亲人家里吃饭,也经常要付钱,没想到是真的。我在慕尼黑郊区租了一套房,我住楼上,房东埃玛老太太住楼下。埃玛70岁,从地铁公司退休还不满三年。她有一个儿子,30多岁,在慕尼黑一座办公大楼里当清洁工。圣诞节前的一天,儿子领着儿媳和孙子来看望埃玛,饭后离开时,儿子拿出20欧元递给埃玛作为饭钱。埃玛很认真地数了数,直到确认无误后,才放进了钱包里。我知道,德国的地铁公司相当于中国的事业单位,退休工资不会低,而且埃玛还有房租收入,怎么好意思要儿子当清洁工辛苦挣来的20欧元?
埃玛的孙子大学毕业后,考取了美国哈佛大学。一天,儿子全家又来到埃玛家,埃玛请我帮忙,想给即将远行的孙子做一顿美味的中国饭菜。这里的厨房都是开放式的,我一边做菜,一边听着他们一家人谈话。儿子作为清洁工,要供一个哈佛学生,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很客气地向埃玛提出,想向她借一笔钱,并且按银行的利率付给她利息。埃玛听了,直摇头,她说:“绝不。我的每一分钱,都是我精心计划好用途的,什么事也不能改变我的计划。”接着,她津津有味地给大家描述了她的环球旅行计划。她要用五年时间游遍亚洲、北美洲和南美洲,说着,她打开电脑,列出了她准备游览的上千个景点。
过了一些日子,埃玛果然买来了一辆近20万欧元的超级豪华房车,向奥地利开去,开始了她的环球自驾游。她走后,儿子受她委托每月来向我收房租。有一次,我问他:“你儿子在哈佛还好吧?”儿子很沮丧地叹了口气,说:“因为没有足够的学费,他没有去哈佛读大学。”
这类事件在西方国家比比皆是,人们习以为常,以至于当事者并不会因此产生怨恨或者惭愧之情。多年来,我一直为此困惑,难道西方人天生就这样冷酷无情,还是有什么更深的社会原因?有学者认为,西方细致而规范的法律,为每一个人规定了生活的轨迹,人们不需要友谊来帮助自己成功,因此,渐渐地变得冷漠起来;也有人认为,西方人的这种冷漠,其实是一种生存智慧,冷漠的人际关系,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对于这两种说法,我都不敢苟同。我总觉得中国的人情,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是一种高层次的情感,它使得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人生更有意义。而冷漠的西方人,恐怕很难在人生中体验到这份温润的感情所带来的超乎物质享受的精神喜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