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做事太拖拉,说了一遍两遍三四遍还不听,有些妈妈只好怒吼咆哮。每到此时,孩子多半会哭泣着扑过来说:“妈妈,我下次再也不这样了……”但你懂的,下次、下下次,还是一样。
磨蹭这事是老生常谈,靠吼靠吓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它们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妈妈生气了”,而不是“我太慢了”。这样一味边骂边催,最终只会让孩子心灵受伤。
他的恐惧:家长会中,有个妈妈诉苦,说如果不靠吼来震慑,孩子根本不听,哪怕就是最简单的喝完一杯水,也必须得声音拔高好几度,才能让他一激灵,然后抓紧时间乖乖完成。其实我知道,她的孩子肯喝完已是最好的结果,更多的情况会让妈妈抓狂——孩子紧紧抓住杯子,但是不喝水,只是哭。
妈妈会更生气:“哭有什么用?动作快点儿把水喝完,别20分钟了还抓着杯子不放,喝完了才能洗澡刷牙睡觉!”
可孩子呢?此时恐惧的情绪充斥大脑,再没空间去思考怎样才叫快、怎样妈妈才不生气。
他的麻木:幼儿园开学后,每个家庭早上都跟打仗似的,要孩子麻利起床早早上学,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任务。有个妈妈很直接,她说如果孩子赖床,直接两耳光扇过去,孩子就起床了。甚至有时候孩子自己都会说:“妈妈你打我吧,你打我我就听话了。”
这位妈妈说起来还有点小得意,实在让人震惊不已。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我无权干涉,只能说,自己绝对不会用在女儿身上。
他的抵抗: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在一篇文章里提过,有的孩子“慢”,其实是在表达对妈妈的愤怒,是一种隐形攻击。大人常犯的错误,就是不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尊重,认为只要自己的目的是好的,就可以不讲究方式。但是,孩子也是人,也会有情绪,催得急了也会愤怒。但因为害怕失去父母的爱与认可,只好压抑这愤怒,转以另一种方式宣泄——比如用刻意的“慢”来还击快节奏的妈妈。
不过是让孩子快一点而已,有必要把双方变成互相伤害的对手吗?我的女儿也有同龄孩子的“磨蹭”通病。事实上我发现,大部分“磨蹭”孩子,都有一个急性子的妈。如果妈妈把性子改一改,方法改一改,就会重新掌握主动权。
还是用时间最紧迫的早上起床来举例,我们看看这些妈妈的变通之道:
让他感兴趣:有个妈妈很聪明,每天早晨先开灯,然后也不叫孩子,只是找出一本孩子喜欢的书轻声朗读,读着读着,孩子自己就会坐起来;整个故事听完,人也就彻底清醒了。
让他后悔:还有一位妈妈,采取了一个比较特别的办法,治了一下孩子起床拖拉的毛病。那天儿子不肯起,妈妈下了个狠心:好吧,那今天就别起了,一直在床上躺着吧!于是该小朋友除了上厕所之外,都被限制着不能下床,不管睡不睡,都只能在床上待着……在被要求躺了半天之后,她儿子再也没赖过床。
自己提前:我的女儿每天8点上幼儿园,往常我是7:30叫醒她。后来她给这本就紧张的晨间时光加了一个环节:读一本书再去幼儿园。那怎么办?如果女儿动作紧凑些,也不是不可能,但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可能像大人那样争分夺秒。想来想去,我索性把起床时间往前调,改成7:10起来,这下就变得充裕多了,再没因为早上出门而发生过摩擦。
让孩子体验磨蹭的后果,仅限于事情不严重、大人小孩都“输得起”的情况。若真有重大事件,唯一能保证孩子不磨蹭的,就只有提前准备,给孩子预留出更多的时间。比如9点钟要出发去赶飞机,如果非要8点半才把孩子叫起床,指望孩子在半小时内赶紧洗漱穿衣吃早餐,你就特别冒险,最后搞不好是大人催,孩子闹,手忙脚乱还赶不上飞机。
一旦真的误了机,没有大人会不发飙的;一旦大人真的发飙,那就是“一场磨蹭引发的血案”,受伤的还是孩子。
磨蹭这事是老生常谈,靠吼靠吓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它们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妈妈生气了”,而不是“我太慢了”。这样一味边骂边催,最终只会让孩子心灵受伤。
他的恐惧:家长会中,有个妈妈诉苦,说如果不靠吼来震慑,孩子根本不听,哪怕就是最简单的喝完一杯水,也必须得声音拔高好几度,才能让他一激灵,然后抓紧时间乖乖完成。其实我知道,她的孩子肯喝完已是最好的结果,更多的情况会让妈妈抓狂——孩子紧紧抓住杯子,但是不喝水,只是哭。
妈妈会更生气:“哭有什么用?动作快点儿把水喝完,别20分钟了还抓着杯子不放,喝完了才能洗澡刷牙睡觉!”
可孩子呢?此时恐惧的情绪充斥大脑,再没空间去思考怎样才叫快、怎样妈妈才不生气。
他的麻木:幼儿园开学后,每个家庭早上都跟打仗似的,要孩子麻利起床早早上学,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任务。有个妈妈很直接,她说如果孩子赖床,直接两耳光扇过去,孩子就起床了。甚至有时候孩子自己都会说:“妈妈你打我吧,你打我我就听话了。”
这位妈妈说起来还有点小得意,实在让人震惊不已。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我无权干涉,只能说,自己绝对不会用在女儿身上。
他的抵抗: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在一篇文章里提过,有的孩子“慢”,其实是在表达对妈妈的愤怒,是一种隐形攻击。大人常犯的错误,就是不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尊重,认为只要自己的目的是好的,就可以不讲究方式。但是,孩子也是人,也会有情绪,催得急了也会愤怒。但因为害怕失去父母的爱与认可,只好压抑这愤怒,转以另一种方式宣泄——比如用刻意的“慢”来还击快节奏的妈妈。
不过是让孩子快一点而已,有必要把双方变成互相伤害的对手吗?我的女儿也有同龄孩子的“磨蹭”通病。事实上我发现,大部分“磨蹭”孩子,都有一个急性子的妈。如果妈妈把性子改一改,方法改一改,就会重新掌握主动权。
还是用时间最紧迫的早上起床来举例,我们看看这些妈妈的变通之道:
让他感兴趣:有个妈妈很聪明,每天早晨先开灯,然后也不叫孩子,只是找出一本孩子喜欢的书轻声朗读,读着读着,孩子自己就会坐起来;整个故事听完,人也就彻底清醒了。
让他后悔:还有一位妈妈,采取了一个比较特别的办法,治了一下孩子起床拖拉的毛病。那天儿子不肯起,妈妈下了个狠心:好吧,那今天就别起了,一直在床上躺着吧!于是该小朋友除了上厕所之外,都被限制着不能下床,不管睡不睡,都只能在床上待着……在被要求躺了半天之后,她儿子再也没赖过床。
自己提前:我的女儿每天8点上幼儿园,往常我是7:30叫醒她。后来她给这本就紧张的晨间时光加了一个环节:读一本书再去幼儿园。那怎么办?如果女儿动作紧凑些,也不是不可能,但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可能像大人那样争分夺秒。想来想去,我索性把起床时间往前调,改成7:10起来,这下就变得充裕多了,再没因为早上出门而发生过摩擦。
让孩子体验磨蹭的后果,仅限于事情不严重、大人小孩都“输得起”的情况。若真有重大事件,唯一能保证孩子不磨蹭的,就只有提前准备,给孩子预留出更多的时间。比如9点钟要出发去赶飞机,如果非要8点半才把孩子叫起床,指望孩子在半小时内赶紧洗漱穿衣吃早餐,你就特别冒险,最后搞不好是大人催,孩子闹,手忙脚乱还赶不上飞机。
一旦真的误了机,没有大人会不发飙的;一旦大人真的发飙,那就是“一场磨蹭引发的血案”,受伤的还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