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也能预知地震

来源 :科学大众(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yf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发现,有些植物也具有预报地震的本领。如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一座火山的斜坡上,遍地生长着一种花,它能准确地预报火山爆发和地震的发生。人们观察发现,如果这种花开得不是时候,那就是告诉人们,这一地区将有大灾降临,不是火山爆发,就是有地震发生。据说,其准确率高达90%以上,因此这种花被人们称为“地震花”。
  日本东京女子大学岛山教授经过长期不断地观察研究,对合欢树进行了多年生物电位测定,经分析发现,合欢树能预测地震。如在1978 年6 月10~12 日白天,合欢树发出了异常大的电流,特别是在12 日上午10 时左右观测到更大的电流后,下午5 时14 分,在宫城海域就发生了7.4 级地震。1983 年5月26 日中午,日本海中部发生了7.7级地震,在震前20 小时,岛山教授就观测到合欢树的异常电流变化,并预先发出了警告。
  在“植物王国”里,能够预报地震的植物还有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的含羞草。在日本发生过一次强地震,地震前一天清晨,含羞草的小叶突然全部张开,到上午10 时小叶全部闭合,临震前数小时——在半夜零点,含羞草的小叶又突然全部张开,不久就发生了地震。
  那么,震前植物为什么会发生异常反应呢?大家知道,地震前,震源区的岩石在强大的地压力作用下,发生着剧烈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同时会产生声(机械振动)、光、电、磁和热等异常物理现象。
  地震前的地声现象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和现场观测发现,这些声音是由于震源区岩石破裂而发出的。所发出声音的频率不仅有20 到2 万赫兹的人类可以听到的声音,也有2 万赫兹以上的超声波和20 赫兹以下的次声波。人耳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作用是毫无反应的,但有些动植物对它们的反应却相当灵敏。例如鱼类对1~20 赫兹的次声就能感觉到。而在地震前,金鱼惊慌不安,发出尖叫声,甚至跳出鱼缸,可能都与震源发出的次声波或超声波有关。异常出现的超声波振动,促使“地震花”的新陈代谢发生突变,于是花就开了,向人们发出了将有火山爆发或地震发生的预报。合欢花能在震前两天作出反应,可能是地下出现异常强大的地电流,由于它的根部能敏感地捕捉到震前的地球物候变化和磁场变化的信息的缘故。
  植物能够预先感知地震,这是事实。但是,植物的异常反应并不都是地震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天气变化、气候更替、自然环境的改变或者其他一些生理变化引起的。因此对于植物与地震关系的研究,现在仍处于摸索阶段,虽然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因果联系,但距离把其中的奥秘完全搞清楚还差得很远。
其他文献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独有的经济核算和信息反馈功能,会计工作质量不仅对微观经济管理具有基础性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稳
1923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创刊于上海。该刊32开本,周刊。主编先后为恽代英、李求实。曾迁至广州、武汉出版。1927年10月10日出至第八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我国加入WTO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愈显重要,人才的引进与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为了有利干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编制工作的重心应有所转
林泰曾,北洋水师左翼总兵,“镇远”号管带。甲午海战后因舰船触礁受损,引咎自杀当时,“定远”、“镇远”等回到旅顺抢修,因维修能力不足,又因发现日本“浪速”等舰连续三天(9
漫步在大学喧闹的校园,我似乎已可以坦然面对高考带给我的起起落落了。那段由大喜到大悲再到平静的过程,在我心中留下的已不再是后悔,更多的是我对自己志愿填报过程中的理性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的颁布,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标志着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已初步形成。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企业会计
【热点综述】2009年1月27日至2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展开了主题为“信心”的欧洲之行,出访了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和欧盟总部,并出席了达沃斯论坛2009年年会。此次访问
最早引进外资的企业家 1976年,引进外资还是一件关系到是否“里通外国”的政治性大事。但是就在这一年,北京一位普通居民——陈丽华女士从香港引入外资,在北京海淀区建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