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没有权威——牛顿的预言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yua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顿在物理学领域发现了运动三定律,特别是万有引力定律,对宇宙学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他在光学领域发现了光谱,并亲手制造出了第一架反射望远镜;他在数学领域首先研究了微积分,为微积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及《光学》两本专著是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他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人,仅用一个单一的数学公式,就解决了如星球运动、轨道计算,月亮潮汐以及地球章动等如此众多的自然现象的计算问题。一个人一生中能做出这样的成绩,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然而,牛顿的一生,也有许多麻烦事。他出身贫寒,父亲早亡,母亲改嫁,从小寄养在外祖母家里,10岁才开始上学。他晚年迁居伦敦,从1696年开始,被英国政府任命为货币监制人,直到去世。这样一个职位,虽然报酬优厚,但与一个伟大科学家的身份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为了生活,牛顿也只好欣然接受,尽心尽力,可见再伟大的科学家,也得考虑现实问题。
  在“万有引力”概念上,牛顿曾与英国皇家协会的会长胡克发生过激烈的争执。胡克坚持说,是他首先向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的基本原理,言外之意是牛顿窃取了他的思想,而牛顿则给与严厉驳斥。在计算月球运动时,牛顿又与合作者英格兰天文学家富兰姆斯逖发生了矛盾,结果不欢而散。而在生命的最后20年里,牛顿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就微积分的发现谁先谁后,进行了激烈对抗与争论。后来,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牛顿首先提出了微积分的概念,但是莱布尼兹首先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现在,人们沿用的是莱布尼兹的数学表述。
  最近,媒体又曝出了一个大新闻,说牛顿曾经预言,2060年将是世界的“末日”。也就是说。再过不到半个世纪,地球就不复存在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牛顿用数学公式解决了如此多的科学问题之后,有点飘飘然了,觉得数学是万能的。于是,在他的后半生里,竟倾注了大量心血,研究起所谓的“圣经密码”来。但是,牛顿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为世人所熟知,因为他的研究成果从来也没有公之于世。到了20世纪30年代,当牛顿的遗物拿出来拍卖时,这方面的研究手稿,被一位神秘的收藏家统统买走了,从此不知下落。所以,牛顿在神学领域里到底有些怎样的发现与建树,便成了一个无法解开的秘密。
  后来,耶路撒冷希伯来民族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忽然在该馆的藏品中,意外地发现了4500页牛顿的研究手稿。在这些写得密密麻麻的稿纸上,牛顿用极其复杂的数学公式算来算去,试图破译所谓的“圣经密码”。人们惊奇地看到,在一张字迹潦草的纸上,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兼神学家,竟然将世界末日定在了2060年!牛顿预言,世界末日的到来,将伴随着瘟疫和战争的爆发。并且满怀信心地预言,到那时候,圣人会再次降临地球。而他自己,也将可能成为圣人之一,再到地球上来视察。
  看了牛顿的预言,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想,有人大惊失色,有人啼笑皆非,有人深思熟虑,有人漠然以对。但是,谁也不敢断定,牛顿是错还对,谁知道50多年之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
  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即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里,你可以想入非非,自由翱翔,只要不说出来,什么都可以设想。但是,物质世界却是客观实际,实实在在,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得考虑社会现实,单凭想象是绝对不行的。科学家在他的研究领域里,面对着的是物质的世界,他必须从客观真实中去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当然,在他的大脑里,同样也可以想入非非,大胆地去假设,去猜想,去推断,去疯狂,正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去推想月球运动一样。然而,他的思想是不是正确,最终还是要由客观现实来检验。
  在物质世界里,牛顿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用三棱镜分析了太阳光的光谱,通过曲线运动推导出了微积分。可是,他的精神世界,却完全掌握在上帝手里。他用了50多年宝贵的时间,试图去解读“圣经密码”,最后得出来的,有可能是一个十分荒唐的结论。
  那么,所谓的“圣经密码”到底存不存在呢?以色列有位数学家和一位物理学家合作,编了一套程序,用计算机对《圣经》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并且声称,他们找到了真正的“圣经密码”。他们通过一定的跳跃序列,从《圣经》中把相关的字母挑拣出来,然后再拼在一起,竟然出现了“希特勒”、“大屠杀”、“毕加索”、“艺术家”、“爱因斯坦”、“绝顶聪明的人”等词语。于是认为,先知们其实早就知道,人类社会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但是,这样的结果立刻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因为他们所用的《圣经》原文,已经与古抄本有一定的差别。而且,作为以色列人,他们挑出的词语,都与犹太人有关系。如果让英国人来处理,挑出来的则很可能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大英帝国”、“日不落”之类的。如果让美国人来处理,挑出来的也许就是“华盛顿”、“第一任总统”、“布什”、“正在准备攻打伊拉克”等。由此可见,这并不是什么“圣经密码”,只不过是人为的主观选择而已。
  事实上,希伯来文的《圣经》,有30多万个字母,至少能有100亿种字母组合,只要挑选下去,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如果需要,完全可以拼凑出“放狗屁”3个字来。
  伟人并非完人,科学家也会讲迷信。时至今日,笃信上帝的科学家大有人在,在物质世界里,他们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但一进入精神世界,他们便只会说:“阿门!”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牛顿在晚年附入了神学的迷雾,2060这个数字看上去也没有什么理论根据。但是,仔细看看现在的世界局势,就不得不承认,牛顿的预言,其实并非空穴来风、水中捞月,仿佛还有一定的准确度。艾滋病顽症正向全球扩散,埃博拉病毒还在非洲蔓延,战争此起彼伏。也许等不到2060年,就会爆发一场世界核大战。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牛顿则是不幸言中,只不过是在时间上,也许会有一些出入。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科学没有权威》   作者:位梦华)
其他文献
公元344年(东晋康帝建元二年),一个改变中国佛教史和中国文化史的人横空出世了,他就是智慧无边的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出生在西域三十六古国之一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这个使用吐火罗语的小国是亚洲腹地小乘佛教中心,佛教极有可能最早就是从这里传到汉地的。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是天竺人,婆罗门种姓,家世显赫,世代为相,由于沉醉于修行,年轻时就放弃国相之高位出家为僧,随后越过葱岭来到龟兹。龟兹王白纯非常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国际留学实验班高二年级一些家长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学校领导对家长们说,国际留学实验班是经该校的上级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批复,与深圳耀华实验学校(下称:深圳耀华学校)联合举办的。但家长们发现,华中师大一附中却与深圳市耀华实验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深圳耀华公司)合作注册成立了武汉华一耀华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武汉耀华公司)来负责管理。  蹊跷身份  2014年11月3日,几位学生家长相约
期刊
1972年9月,中国代表团赴纽约出席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临行前,毛泽东交给代表团成员一项特殊任务:在美期间看望顾维钧先生。毛泽东说:“我很敬佩顾维钧先生的外交才华和为人。”  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多有贡献的唐德刚曾感慨,清末以来中国有两个半外交家:李鸿章、周恩来,半个是顾维钧。唐德刚的理由是,顾维钧未曾有过决策权,而他认为李、周都有过决策权。不少读者质疑他作为历史学家的洞见。顾维钧确确实实行使过决
期刊
1975年10月7日,周恩来第四次大手术后的第十八天。癌细胞已扩散至全身,他终日卧床不起,不得不取消了所有的接待活动和日常散步。  据《周恩来年谱》记载,这一天,周恩来嘱秘书转告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筹安会六君子”之一的杨度,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托王冶秋将此情况转达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辞海》编辑委员会,在写“杨度”这一人物条目中,须将此史实写入,以免湮没无闻。  1975年12月,周恩来的
期刊
风雨同行  李克农1899年9月出生于安徽芜湖一个小职员家庭,父亲李哲卿是一位知书达理、深明大义之人。李克农幼时便被父亲送去读书,这使得他很早就受到了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也为其日后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  赵瑛与李克农同庚,是芜湖市照相馆老板赵筱舫的独生女。赵瑛是一位漂亮文静、温柔体贴、仪态大方、知书达理的好姑娘。她是芜湖市第一批考入女子师范的学生之一,不仅有文化,而且是远近闻名
期刊
1949年3月,上海国际大照相馆在台北市城中区博爱路130号开业;1950年4月,上海王开照相馆亦在台北市重庆南路1段21号开设分公司,1951年10月又在台北市中正西路107号开设第二家分公司。60年代的基隆、台中、高雄都有王开分店营业。  50年代以后,在台北陆续开业的上海照相馆有中国照相、中华照相、国华照相等知名老店。以台北王开、国际、中国、中华4家较大的上海照相馆而言,从背后打光、银盐相纸
期刊
世间可有“成功的个性”——也就是那些注定使人成功的优势组合?如果的确有,那么,其秘诀何在?每个人都能培养出“成功的个性”吗?  近来我们在盖洛普组织集中深入地对成功问题进行了研究,我们在美国《名人录》中随机选取了1500名杰出人物,研究他们的态度和性格特征。《名人录》选取人物的重要标准是他们在其所属领域作出的贡献,而不是财富和社会地位。我们的研究显示了高成就者身上频繁出现的几种特征。以下是最重要的
期刊
1997年,苹果公司处于破产边缘。那时史蒂夫·乔布斯已被挤走多年,正可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公司处于极度迷茫中。管理高层欲让公司走出困境,眼睛只盯着赚钱,一心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却始终没有利润。  公司有一位出生英国、名叫乔纳森·伊夫的年轻设计师,认为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根本不可能使公司好转,于是有了辞职的想法。正在这时,已离开了12年的乔布斯回到公司。乔布斯认为,“苹果”要再度散发出诱人的奇香,
期刊
潘光旦先生是百年中国学术图景中“特立独行”的一位巨子,笔者内心,一直将潘先生视为老清华社会学系的灵魂人物。  潘光旦先生(1899~1967年),江苏宝山人氏。先生一生与清华大学的缘分,用梅贻琦校长“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来形容,亦很恰当。潘光旦14岁入清华学堂,1922年赴美游学,1926年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回国。在沪奋斗8年,任教于吴淞政治大学、光华大学、中国公学。1934~1952年,除西南
期刊
□听过一些刚毕业的学生的雄心壮志:“3年之内我要赚1个亿”、“5年之内超过马云”……有雄心壮志是好事,但如果与现实相差太远,那还是先放在心里。关键是要看你贡献的价值,光说大话只会让人觉得你不靠谱。  □有时候你并没有得罪任何人,但就是因为你得到了这个工作,别人就得不到。虽然你跟他可能完全不认识,但是你却变成了他埋怨的对象。所以做人,谦虚是很重要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是没有意识到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