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高专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对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网络与人们生活的融合,使得人文性教育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也使大学语文教育流于形式。另外,受到外来人文性的冲击,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实施造成了阻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将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特色充分发掘出来,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从而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本文对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性的缺失进行探究,旨在促进大学语文教育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 人文性 缺失
人文,是一个特定的概念。《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对于社会成员而言,是指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①而在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性则是大学语文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大学语文教育是高专时期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大有裨益。但是,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却存在人文性缺失的情况,使得大学语文教育没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一)学生角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得以普及,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便捷、高效。但是网络的普及也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网络语言的入侵就是如此。很多网络语言在使用时,与汉语的规范性相违背,在网络语言中,通常利用数字、谐音、字母等来表达自身的想法,这使得汉字逐渐被替代。加之网络可以使学生感到精神上的放松,并且使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导致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逐渐提高,对自主学习能力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编写能力。
当学生进入到网络世界中,就相当于处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学生沉浸在网络之中,就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学生渐渐与社会相脱离。要想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必须让学生处于人文文化的环境中。通过对文化环境的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的人文文化素养。当然,网络文化也是人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进行人文文化完善时,却不能只针对网络文化,而是应该对多种文化类型进行吸收和融入。
(二)教师角度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也会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却存在着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一些高专教师甚至每一堂课都是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违背了多媒体技术与大学语文教学进行融合的初衷,成为新的多媒体填鸭式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成效不理想。只有深层次地挖掘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人文文化,才能将人文文化更好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打开探索经典文学的大门,去感受和体会其魅力和精华所在。
大学语文教学承担着重要的教育功能,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之外,还要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语言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等。如果教师对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存在较强的依赖感,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表达沟通线路就会断裂,如同信息一样生硬、死板,文化也不能良好地与大学语文教育进行融合,大学语文教育目标就不能顺利实现。
(三)网络文化中的不良信息
作为文化特质较强的学科之一,大学语文教育需要一定的文化环境作为支持。现如今,网络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某些充斥着暴力元素、低俗元素的网络小说,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文化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且,当学生长期沉迷于这些网络小说时,就会对大学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出现精神恍惚的情况。
二、教学模式对教学中人文性渗透的束缚
(一)功利性教学模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专院校中流行几种“唯专业教育论”,一种是部分人从学生毕业后的出路着眼,主张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专院校需要重视学生就业,大力加强专业教育,不必在人文教育上浪费时间;另一种是认为高专学生只需进行与专业相关的人文知识教育。这种思想映射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就反映为过度强调工具性,弱化人文性。教学主要以“双基”为主,即讲授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在这种强调“工具性”的大学语文课堂上,文学作品被肢解得面目全非,单纯地成了说文解字的工具,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厚而丰富的文化没有被充分发掘。
有的高专院校以大量口语和应用文写作代替文学鉴赏,有的虽然没有用口语和应用文写作代替文学鉴赏,但由于课时所限,再加上功利性教学导向的影响,在教学时以分析语言、讲解写作方法为主,而且不管相关性如何,都尽量将所学课文向专业内容靠拢,甚至有时为了体现基础学科为专业服务的理念,不惜将专业内容生搬硬套到语文课程中。在这样功利性趋势的影响下,高专学生现在的人文素养情况是:知识面狭窄,对中外名作知之甚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至上,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民素质,心理承受力差,而占用了大量時间的双基训练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
高专院校中的大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老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常规教学指标的完成,很大程度上会忽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其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慢慢转变为被动的“填鸭式”记忆,缺乏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心。经过研究表明,这种传统式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个弊端。
第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十分强势,其设定的教学内容、活动都是以自身为中心,而教学方式和内容也是仅仅以书本为依托、以课堂为讲解的中心。这样就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考评必然以考试成绩为主。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内心对学习知识的渴望会逐渐产生抗拒和消极情绪,并与传授者缺乏互动,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第二,目前,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依然以对语文知识内容的分析为主,并没有充分将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放在重要位置。很多教师一度认为,语文教学难以有突破性进展,教学质量无法提升,是因为学生本身的语文水平有限。而在这样错误的观念下,教师也会逐步产生一种传统教学的惰性思维。如果不加以改正,这种惰性会使教师在教学中继续重复“新课导入、讲解重点、归纳总结、课后作业”这样毫无意义的教学模式。此外,教师在对文本的讲解中,如果还是只遵循着古板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字词释义、句段分析等内容来进行,那么就无法打破固有思维,让语文教学有新的突破。
第三,语文教师在内容上多选择古典文学和政治思想,讲授中又往往偏重于对范文的分析、理解和欣赏,忽略了语文更为重要的深层内涵,即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语文感染人和教育人的功效;同时也缺乏对应用写作、口语表达、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等现代所需的能力培养,无形中阻碍了学生在文化素养上的全面发展。
三、考核模式对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影响
当前,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在考评内容上,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评价观的影响,仍然存在“重书面而轻口头,重知识而轻能力”的问题。考试命题的内容往往拘泥于教材上所讲授的内容,侧重知识的掌握,死记硬背的成分较多,忽视了对综合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的考核,对语文教学成效和学生文化素养水平以冰冷的数据量化,使一些隐性能力无法得到体现。
由于对学生综合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几乎很少涉及,比如口头表达、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组织管理、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几乎很少纳入考核范围。又或者生命观、理想观、价值观、职业道德之类的综合人文素养,正是比知识更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却又无法用传统的定量考试方法进行测评。这就容易造成语文学习的功利性,以片面追求分数为最终目的,完全不利于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内化。
四、市场经济大潮和西方文化渗入让高专生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中迷失
(一)大学语文教育面临尴尬境地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国外对汉语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从这一点来说,提升了国人的自信心。但是在国内,汉语地位却十分尴尬。高等院校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普遍超过大学语文。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日益高涨,高专生的外语水平越来越高,但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热情、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却在下滑。
(二)西方文化侵袭阻碍大学语文学习
西方文化强调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伦与情感。但这些人文精神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显得微不足道且不受重视,这些文化精髓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早已被底端化。在被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传统文化开始走下坡路,有些传统文化已经陷入“断层”的危险。这些都会让当代高专生无法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母语和传统文化的学习上,从而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
五、結语
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对人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由于网络文化的冲击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大学语文教育的开展受到了阻碍。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入侵,让大学语文教育出现了人文性缺失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使大学语文教育具备一定的层次性,并提高对人文性的重视程度,从而使高专生的人文素养与道德修养得到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张艳宁:《关注人文性:幼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问题与实施策略》,华东师范高专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1年。
参考文献:
[1]刘阳.大学语文引入时尚文学的教学改革探究[J].东华理工高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2]张超.探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尴尬处境的原因[J].才智,2017(24).
[3]何二元.第二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成功举办[J].汉字文化,2017(14).
[4]何二元.从教学角度谈大学语文注释[J].汉字文化,2017(14).
(作者简介:张艳宁,女,硕士,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育)(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 人文性 缺失
人文,是一个特定的概念。《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部分。而且,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对于社会成员而言,是指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①而在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性则是大学语文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大学语文教育是高专时期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大有裨益。但是,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却存在人文性缺失的情况,使得大学语文教育没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一)学生角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得以普及,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便捷、高效。但是网络的普及也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网络语言的入侵就是如此。很多网络语言在使用时,与汉语的规范性相违背,在网络语言中,通常利用数字、谐音、字母等来表达自身的想法,这使得汉字逐渐被替代。加之网络可以使学生感到精神上的放松,并且使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导致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逐渐提高,对自主学习能力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编写能力。
当学生进入到网络世界中,就相当于处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学生沉浸在网络之中,就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导致学生渐渐与社会相脱离。要想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必须让学生处于人文文化的环境中。通过对文化环境的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的人文文化素养。当然,网络文化也是人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进行人文文化完善时,却不能只针对网络文化,而是应该对多种文化类型进行吸收和融入。
(二)教师角度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也会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却存在着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一些高专教师甚至每一堂课都是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违背了多媒体技术与大学语文教学进行融合的初衷,成为新的多媒体填鸭式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成效不理想。只有深层次地挖掘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人文文化,才能将人文文化更好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打开探索经典文学的大门,去感受和体会其魅力和精华所在。
大学语文教学承担着重要的教育功能,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之外,还要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语言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等。如果教师对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存在较强的依赖感,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表达沟通线路就会断裂,如同信息一样生硬、死板,文化也不能良好地与大学语文教育进行融合,大学语文教育目标就不能顺利实现。
(三)网络文化中的不良信息
作为文化特质较强的学科之一,大学语文教育需要一定的文化环境作为支持。现如今,网络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某些充斥着暴力元素、低俗元素的网络小说,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文化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且,当学生长期沉迷于这些网络小说时,就会对大学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出现精神恍惚的情况。
二、教学模式对教学中人文性渗透的束缚
(一)功利性教学模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专院校中流行几种“唯专业教育论”,一种是部分人从学生毕业后的出路着眼,主张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专院校需要重视学生就业,大力加强专业教育,不必在人文教育上浪费时间;另一种是认为高专学生只需进行与专业相关的人文知识教育。这种思想映射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就反映为过度强调工具性,弱化人文性。教学主要以“双基”为主,即讲授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在这种强调“工具性”的大学语文课堂上,文学作品被肢解得面目全非,单纯地成了说文解字的工具,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厚而丰富的文化没有被充分发掘。
有的高专院校以大量口语和应用文写作代替文学鉴赏,有的虽然没有用口语和应用文写作代替文学鉴赏,但由于课时所限,再加上功利性教学导向的影响,在教学时以分析语言、讲解写作方法为主,而且不管相关性如何,都尽量将所学课文向专业内容靠拢,甚至有时为了体现基础学科为专业服务的理念,不惜将专业内容生搬硬套到语文课程中。在这样功利性趋势的影响下,高专学生现在的人文素养情况是:知识面狭窄,对中外名作知之甚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至上,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民素质,心理承受力差,而占用了大量時间的双基训练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
高专院校中的大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老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常规教学指标的完成,很大程度上会忽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其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慢慢转变为被动的“填鸭式”记忆,缺乏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心。经过研究表明,这种传统式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个弊端。
第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十分强势,其设定的教学内容、活动都是以自身为中心,而教学方式和内容也是仅仅以书本为依托、以课堂为讲解的中心。这样就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考评必然以考试成绩为主。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内心对学习知识的渴望会逐渐产生抗拒和消极情绪,并与传授者缺乏互动,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第二,目前,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依然以对语文知识内容的分析为主,并没有充分将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放在重要位置。很多教师一度认为,语文教学难以有突破性进展,教学质量无法提升,是因为学生本身的语文水平有限。而在这样错误的观念下,教师也会逐步产生一种传统教学的惰性思维。如果不加以改正,这种惰性会使教师在教学中继续重复“新课导入、讲解重点、归纳总结、课后作业”这样毫无意义的教学模式。此外,教师在对文本的讲解中,如果还是只遵循着古板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字词释义、句段分析等内容来进行,那么就无法打破固有思维,让语文教学有新的突破。
第三,语文教师在内容上多选择古典文学和政治思想,讲授中又往往偏重于对范文的分析、理解和欣赏,忽略了语文更为重要的深层内涵,即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语文感染人和教育人的功效;同时也缺乏对应用写作、口语表达、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等现代所需的能力培养,无形中阻碍了学生在文化素养上的全面发展。
三、考核模式对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影响
当前,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在考评内容上,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评价观的影响,仍然存在“重书面而轻口头,重知识而轻能力”的问题。考试命题的内容往往拘泥于教材上所讲授的内容,侧重知识的掌握,死记硬背的成分较多,忽视了对综合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的考核,对语文教学成效和学生文化素养水平以冰冷的数据量化,使一些隐性能力无法得到体现。
由于对学生综合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几乎很少涉及,比如口头表达、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组织管理、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几乎很少纳入考核范围。又或者生命观、理想观、价值观、职业道德之类的综合人文素养,正是比知识更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却又无法用传统的定量考试方法进行测评。这就容易造成语文学习的功利性,以片面追求分数为最终目的,完全不利于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内化。
四、市场经济大潮和西方文化渗入让高专生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中迷失
(一)大学语文教育面临尴尬境地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国外对汉语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加大。从这一点来说,提升了国人的自信心。但是在国内,汉语地位却十分尴尬。高等院校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普遍超过大学语文。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日益高涨,高专生的外语水平越来越高,但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热情、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却在下滑。
(二)西方文化侵袭阻碍大学语文学习
西方文化强调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伦与情感。但这些人文精神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显得微不足道且不受重视,这些文化精髓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早已被底端化。在被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传统文化开始走下坡路,有些传统文化已经陷入“断层”的危险。这些都会让当代高专生无法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母语和传统文化的学习上,从而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
五、結语
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对人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由于网络文化的冲击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大学语文教育的开展受到了阻碍。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入侵,让大学语文教育出现了人文性缺失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使大学语文教育具备一定的层次性,并提高对人文性的重视程度,从而使高专生的人文素养与道德修养得到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张艳宁:《关注人文性:幼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问题与实施策略》,华东师范高专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1年。
参考文献:
[1]刘阳.大学语文引入时尚文学的教学改革探究[J].东华理工高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2]张超.探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尴尬处境的原因[J].才智,2017(24).
[3]何二元.第二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成功举办[J].汉字文化,2017(14).
[4]何二元.从教学角度谈大学语文注释[J].汉字文化,2017(14).
(作者简介:张艳宁,女,硕士,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育)(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