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盼望过年,往往与美食有关。烫豆丝、烫粉、炒炒米、做麻糖、捏糖果、磨粉子、磨汤圆,揣糍粑、炸翻散……到了腊月,各家各户就热火朝天忙开了。
烫豆丝工序比较复杂,淘洗干净的大米加入适量的黄豆或者绿豆,清水浸泡一晚,再用石磨磨成浆备用。烫豆丝火候很重要,必须用大锅大灶。锅边放一只碗,倒一点菜油并加入适量的水备用,等锅烧辣了,母亲便用干丝瓜囊缠成的小帚子蘸点油水,擦擦锅底,锅里便开始冒烟,母亲左手舀一瓢浆沿着锅四周旋着倒下去,右手攥一只很大的蛤蜊壳,趁着火候,用蛤蜊壳光滑的背面迅速把浆刮匀,使之厚薄一致,盖上锅盖,一会儿锅里便滋滋作响,香味从锅盖缝里窜出来,揭开锅盖,一张又大又圆又薄的豆皮已成形了,母亲用双手轻轻一揭,起锅,放在我端着的大托盘里,我再送到堂屋里早已搁好的大簸子里。豆皮儿凉了之后就卷起来,切成丝放到太阳底下晒干,干豆丝可以存放很久。
然而还是刚烫好的豆丝最好吃,用油把两面炕得黄亮亮的,再把事先炒好的大蒜或者腌菜放在里面包起来,咬一口,那个香啊简直没法形容,吃一整张还不够。每每烫豆丝,那香味往往飘得满塆子都能闻见,不论谁来家里串门,都少不了吃一顿。母亲还包很多新鲜豆皮,让我送给隔壁左右的人家。
燙粉的原料是大米,用水浸泡后磨成浆备用。往锅里倒进少量的水,没过锅底就行,将适量的米浆倒进搪瓷平盘(农村常见的圆形托盘),薄薄一层即可,平放在锅里水上,盖上锅盖大火蒸一会儿就好了,然后用一根竹针沿着搪瓷盘边缘划一圈,使粉皮儿与平盘脱离,就可将整张粉皮儿揭起来。为了图快,往往是两只搪瓷平盘交互使用,这只在锅里蒸,另一只就倒好米浆备用。刚烫好的粉皮儿,又白又嫩,趁热撒上白糖,卷起来咬一口,香香甜甜软软,极为爽口。将粉皮儿卷起来,切成丝,晒干,也可以像干豆丝那样保存。干的豆丝和粉丝,一般是煮着吃。加点青菜腊肉之类,也是特色美味。
汤圆也是必不可少的美食,用石磨把泡好的糯米磨成浆,静置半天,用干净纱布包好沥水,放在木盆里,再盖两层纱布,上面蒙上灶灰(草木灰),将水分吸干。也可将包好的汤圆浆吊起来,沥干水分(俗称吊浆汤圆)。这种半成品,可以直接搓汤圆吃新鲜的;也可以存入水缸用清水泡着,使之与空气隔绝,常换水,随时取用,常温下可以保存一个月之久;还可以掰成碎块,晒至完全干,密封在坛子里,置于阴凉处,储存一年都没问题。想吃的时候拿出来,给适量的水和一和,即可搓汤圆了。
我喜欢搓汤圆,将手洗干净后,掰开一小块,先握拳捏一下,使之紧致,再双手对掌而搓,直到搓得溜溜圆。搓得好的汤圆大小一致,整整齐齐摆在盘子里,煞是好看。当然,如果有条件,可以包进芝麻、桂花馅。即使不加馅,用白水煮好后,盛一碗,浓稠的汤里,一只只汤圆小巧玲珑,珍珠般雪白晶亮,拌上白糖或者红糖,也馋得人直流口水。“心急吃不得热汤圆。”母亲和祖母总这么告诫,若不小心吞下热汤圆会烫着心的。于是我们便小口品尝,慢慢咀嚼,那糍糍糯糯的感觉、香香甜甜的滋味便格外绵长。
父亲则喜欢变花样,将搓好的汤圆滚上芝麻,用油炸了蘸糖吃,色泽黄亮,外焦内软,更是香甜可口。还可以用油将汤圆炕到焦黄,再给少量糖水,大火烧干即盛起,又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汤圆也叫元宵,是中国传统美食,相传起源于宋朝。过年尤其是元宵节,一家人围坐一起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幸福安康,因而备受人们喜爱。
揣糍粑是个力气活,糯米须泡透,再用木甑蒸,刚蒸好的糯米热气腾腾,倒进一只大木桶里,母亲双手握着忙锤(一种木棒状工具),死劲揣,将糯米捣碎,渐渐地,糯米有了劲道,越揣越粘,粘在棒子上,拉都拉不动,糍粑才算揣好了。再用圆盘、方盘,固定成型,做成圆饼、方饼或者长饼皆可,再晾干保存,像汤圆那样泡在清水里能保存更久,要用的时候取出来,切成小块,煮着吃,或用油炸蘸糖吃,口感都好。糍粑比汤圆有韧性,也更有嚼劲。
那时候物质匮乏,过年吃的零食也是自己做。炒米、麻糖、糖果、粉子、翻散都是我家每年必备的。
白炒米不是我们最爱的,往往在坛子里存放得最久,一般是母亲干活忙时充饥用,用开水冲泡,拌点白糖呼啦啦就吞下去了。外出劳作时,也可以抓一把放在口袋里,饿了填填肚子。白炒米的制作工序比较繁琐。先将糯米浸泡一两天,沥水,倒入木甑蒸熟,待凉,再掰散,铺在大簸子里阴干,俗称阴米。半干的糯米往往粘在一起,一小团一小团的,必须用手掰、搓,一遍又一遍,使之一粒粒完全散开。我最不耐烦干这个了,而这十分磨炼耐性的活儿,却滋养了我安静的性格。完全干后的阴米,似一粒粒半透明的小玉石粒儿,好看而有质感。阴米可以存放很久,什么时候拿出来加工都行。隔年的阴米即陈阴米是治小儿腹泻的偏方,放锅里干炒到冒烟有糊味儿的时候,给半杯红糖水,及沸腾,盛起,用小勺喂服,有的一次就能见效。
阴米是制作白炒米的原料,先将一大碗盐(或干净的细沙)放入大锅里炒热,撒一把阴米,用小帚子(多根细竹条缠成的工具)快速搅动,使受热均匀。很快炒米就熟了,母亲用一只沙撮快速撮起,摇晃几下,盐便筛下去了,炒米则倒进备好的框子里。然后再撒一把阴米继续炒。我常常目不转睛地看着母亲娴熟的动作,惊异于那些小小的半透明的阴米粒儿迅速膨胀变成雪白的炒米,觉得好神奇,我懵懂的心似乎受到某种震慑,觉出这寻常劳作里也藏着我所不知的奥秘。
人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将晒干的豆丝代替阴米,便可以炒出香香的干豆丝,它是虼蚤炒米的辅料。
虼蚤炒米,也叫硬蚤炒米,是真正的美味,我们最爱吃。以秋谷米为主料,用热水加适量的明矾、盐浸泡半天,沥水,再倒进锅里小火焙干,盛起,像炒白炒米那样,借助盐一锅一锅炒熟。此道工序完成后,将锅洗净擦干,再将炒米倒入锅里,拌以香油和事先炒熟的黄豆、干豆丝、芝麻,微火翻炒和匀,香味便只往鼻孔里钻,忍不住抓一把塞进嘴里,香酥可口,舌头都醉了。母亲做的虼蚤炒米格外好吃,我和妹妹的同学都这么说,每次回家我们都要多带些去,室友们百吃不厌。 麻糖、糖果的主原料是白炒米,将适量的麦芽糖放进锅里,加少量水,小火熬化熬干水分,再倒入适量的炒米,辅以芝麻,用锅铲充分翻炒和匀,盛起,趁热捏成一只只苹果大小的球儿,即为糖果。若做麻糖,就将其盛进一只大的方形器具里,趁热压紧压实,稍凉凝固,再用刀切成薄片状,即是麻糖。刚做好的麻糖和糖果整整齐齐码在簸子里,色泽金黄,香味诱人,尝一口,甜甜酥酥,连咀嚼的声音都好听。尽管麻糖和糖果味道一模一样,可我却不大愿意吃糖果,又大又圆的,很不好啃,且容易掉渣儿,吃相狼狈,不像麻糖,可以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品尝,讓人不由得滋生幸福的感觉。
麻糖和糖果的主原料也可以是炸米泡,就是用米泡机(我们称之为“冲”,读第四声)爆出来的那种,和现在的爆米花同类。
磨粉子,原料是糯米,泡半天,放锅里小火焙干,至嫩黄色,熟而不老,盛起来,加入适量的熟芝麻,用石磨磨得细细的,可以干吃,也可以用开水冲泡着吃,加白糖,香香甜甜,跟现在的芝麻糊相似。
翻散有咸和甜两种口味,我们都爱吃咸的,和面粉时便加入盐、姜、葱、生芝麻,给点明矾或者碱,炸的翻散会更酥松。面粉和好后,要揉,死劲儿揉,揉出劲道来。然后揪一大块,用长的擀面杖擀成一张大的薄饼,擀得好,可铺满整张桌子。再用刀画格子般将其分解成众多长方形的小片片,每片中间竖向划一小口,将一头塞进小口翻过去,翻散大概是因此而得名的吧。翻好的翻散,一批批放进油锅里炸至金黄,捞起来,沥油,放凉,品尝一口,香香酥酥脆脆的,真是无上美味啊!
本来翻散可以提前做,但为了开油锅之便,我家往往要拖到腊月二十八九,和肉圆子、酥鱼一起炸。开油锅,一年也就这么一次,家里装上100瓦的灯泡,彻夜灯火通明,诱人的香味四处弥漫,嗅觉味觉乃至所有感官都兴奋无比。我和妹妹最喜欢这样的时候,父母不会催着我们去睡觉,而是由着我们想玩到多晚都行。平时从没有放开肚子吃那么多好东西,现在却可以坐在灶门口吃个够。最有诱惑力的是刚炸好的肉圆子和酥鱼,我们吃得满嘴油腻、肚子撑不下了还舍不得停下。
与过去相比,现在过年美食要丰富得多,然而我仍觉得童年乡村的年才是真正的年。那忙碌欢愉的氛围,那亲手做美食的点滴乐趣,那从腊月开始就飘满整个乡村的浓浓年味,都让我难以忘怀。
每年春节,母亲都要把晒干的豆丝、汤圆粉子、糍粑、炒米、糖果、麻糖、翻散之类分别用塑料袋封装好,等城里的大伯和姑伯两家回来,给他们带走。在乡下,只有过年才做的这些美食,是农忙时节充饥的主食,是伢们半年乃至一年的零食,也是待客时摆在茶几上的小点心,还是走亲访友的礼品。拜年的时候,一块圆圆的糍粑饼,一袋雪白的汤圆粉、一篮香香的糖果、麻糖,用干净的红布包着、盖着,那份真挚而纯朴的情义,也艳艳地、暖暖地红着,是乡间过年最美的风景。
烫豆丝工序比较复杂,淘洗干净的大米加入适量的黄豆或者绿豆,清水浸泡一晚,再用石磨磨成浆备用。烫豆丝火候很重要,必须用大锅大灶。锅边放一只碗,倒一点菜油并加入适量的水备用,等锅烧辣了,母亲便用干丝瓜囊缠成的小帚子蘸点油水,擦擦锅底,锅里便开始冒烟,母亲左手舀一瓢浆沿着锅四周旋着倒下去,右手攥一只很大的蛤蜊壳,趁着火候,用蛤蜊壳光滑的背面迅速把浆刮匀,使之厚薄一致,盖上锅盖,一会儿锅里便滋滋作响,香味从锅盖缝里窜出来,揭开锅盖,一张又大又圆又薄的豆皮已成形了,母亲用双手轻轻一揭,起锅,放在我端着的大托盘里,我再送到堂屋里早已搁好的大簸子里。豆皮儿凉了之后就卷起来,切成丝放到太阳底下晒干,干豆丝可以存放很久。
然而还是刚烫好的豆丝最好吃,用油把两面炕得黄亮亮的,再把事先炒好的大蒜或者腌菜放在里面包起来,咬一口,那个香啊简直没法形容,吃一整张还不够。每每烫豆丝,那香味往往飘得满塆子都能闻见,不论谁来家里串门,都少不了吃一顿。母亲还包很多新鲜豆皮,让我送给隔壁左右的人家。
燙粉的原料是大米,用水浸泡后磨成浆备用。往锅里倒进少量的水,没过锅底就行,将适量的米浆倒进搪瓷平盘(农村常见的圆形托盘),薄薄一层即可,平放在锅里水上,盖上锅盖大火蒸一会儿就好了,然后用一根竹针沿着搪瓷盘边缘划一圈,使粉皮儿与平盘脱离,就可将整张粉皮儿揭起来。为了图快,往往是两只搪瓷平盘交互使用,这只在锅里蒸,另一只就倒好米浆备用。刚烫好的粉皮儿,又白又嫩,趁热撒上白糖,卷起来咬一口,香香甜甜软软,极为爽口。将粉皮儿卷起来,切成丝,晒干,也可以像干豆丝那样保存。干的豆丝和粉丝,一般是煮着吃。加点青菜腊肉之类,也是特色美味。
汤圆也是必不可少的美食,用石磨把泡好的糯米磨成浆,静置半天,用干净纱布包好沥水,放在木盆里,再盖两层纱布,上面蒙上灶灰(草木灰),将水分吸干。也可将包好的汤圆浆吊起来,沥干水分(俗称吊浆汤圆)。这种半成品,可以直接搓汤圆吃新鲜的;也可以存入水缸用清水泡着,使之与空气隔绝,常换水,随时取用,常温下可以保存一个月之久;还可以掰成碎块,晒至完全干,密封在坛子里,置于阴凉处,储存一年都没问题。想吃的时候拿出来,给适量的水和一和,即可搓汤圆了。
我喜欢搓汤圆,将手洗干净后,掰开一小块,先握拳捏一下,使之紧致,再双手对掌而搓,直到搓得溜溜圆。搓得好的汤圆大小一致,整整齐齐摆在盘子里,煞是好看。当然,如果有条件,可以包进芝麻、桂花馅。即使不加馅,用白水煮好后,盛一碗,浓稠的汤里,一只只汤圆小巧玲珑,珍珠般雪白晶亮,拌上白糖或者红糖,也馋得人直流口水。“心急吃不得热汤圆。”母亲和祖母总这么告诫,若不小心吞下热汤圆会烫着心的。于是我们便小口品尝,慢慢咀嚼,那糍糍糯糯的感觉、香香甜甜的滋味便格外绵长。
父亲则喜欢变花样,将搓好的汤圆滚上芝麻,用油炸了蘸糖吃,色泽黄亮,外焦内软,更是香甜可口。还可以用油将汤圆炕到焦黄,再给少量糖水,大火烧干即盛起,又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汤圆也叫元宵,是中国传统美食,相传起源于宋朝。过年尤其是元宵节,一家人围坐一起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幸福安康,因而备受人们喜爱。
揣糍粑是个力气活,糯米须泡透,再用木甑蒸,刚蒸好的糯米热气腾腾,倒进一只大木桶里,母亲双手握着忙锤(一种木棒状工具),死劲揣,将糯米捣碎,渐渐地,糯米有了劲道,越揣越粘,粘在棒子上,拉都拉不动,糍粑才算揣好了。再用圆盘、方盘,固定成型,做成圆饼、方饼或者长饼皆可,再晾干保存,像汤圆那样泡在清水里能保存更久,要用的时候取出来,切成小块,煮着吃,或用油炸蘸糖吃,口感都好。糍粑比汤圆有韧性,也更有嚼劲。
那时候物质匮乏,过年吃的零食也是自己做。炒米、麻糖、糖果、粉子、翻散都是我家每年必备的。
白炒米不是我们最爱的,往往在坛子里存放得最久,一般是母亲干活忙时充饥用,用开水冲泡,拌点白糖呼啦啦就吞下去了。外出劳作时,也可以抓一把放在口袋里,饿了填填肚子。白炒米的制作工序比较繁琐。先将糯米浸泡一两天,沥水,倒入木甑蒸熟,待凉,再掰散,铺在大簸子里阴干,俗称阴米。半干的糯米往往粘在一起,一小团一小团的,必须用手掰、搓,一遍又一遍,使之一粒粒完全散开。我最不耐烦干这个了,而这十分磨炼耐性的活儿,却滋养了我安静的性格。完全干后的阴米,似一粒粒半透明的小玉石粒儿,好看而有质感。阴米可以存放很久,什么时候拿出来加工都行。隔年的阴米即陈阴米是治小儿腹泻的偏方,放锅里干炒到冒烟有糊味儿的时候,给半杯红糖水,及沸腾,盛起,用小勺喂服,有的一次就能见效。
阴米是制作白炒米的原料,先将一大碗盐(或干净的细沙)放入大锅里炒热,撒一把阴米,用小帚子(多根细竹条缠成的工具)快速搅动,使受热均匀。很快炒米就熟了,母亲用一只沙撮快速撮起,摇晃几下,盐便筛下去了,炒米则倒进备好的框子里。然后再撒一把阴米继续炒。我常常目不转睛地看着母亲娴熟的动作,惊异于那些小小的半透明的阴米粒儿迅速膨胀变成雪白的炒米,觉得好神奇,我懵懂的心似乎受到某种震慑,觉出这寻常劳作里也藏着我所不知的奥秘。
人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将晒干的豆丝代替阴米,便可以炒出香香的干豆丝,它是虼蚤炒米的辅料。
虼蚤炒米,也叫硬蚤炒米,是真正的美味,我们最爱吃。以秋谷米为主料,用热水加适量的明矾、盐浸泡半天,沥水,再倒进锅里小火焙干,盛起,像炒白炒米那样,借助盐一锅一锅炒熟。此道工序完成后,将锅洗净擦干,再将炒米倒入锅里,拌以香油和事先炒熟的黄豆、干豆丝、芝麻,微火翻炒和匀,香味便只往鼻孔里钻,忍不住抓一把塞进嘴里,香酥可口,舌头都醉了。母亲做的虼蚤炒米格外好吃,我和妹妹的同学都这么说,每次回家我们都要多带些去,室友们百吃不厌。 麻糖、糖果的主原料是白炒米,将适量的麦芽糖放进锅里,加少量水,小火熬化熬干水分,再倒入适量的炒米,辅以芝麻,用锅铲充分翻炒和匀,盛起,趁热捏成一只只苹果大小的球儿,即为糖果。若做麻糖,就将其盛进一只大的方形器具里,趁热压紧压实,稍凉凝固,再用刀切成薄片状,即是麻糖。刚做好的麻糖和糖果整整齐齐码在簸子里,色泽金黄,香味诱人,尝一口,甜甜酥酥,连咀嚼的声音都好听。尽管麻糖和糖果味道一模一样,可我却不大愿意吃糖果,又大又圆的,很不好啃,且容易掉渣儿,吃相狼狈,不像麻糖,可以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品尝,讓人不由得滋生幸福的感觉。
麻糖和糖果的主原料也可以是炸米泡,就是用米泡机(我们称之为“冲”,读第四声)爆出来的那种,和现在的爆米花同类。
磨粉子,原料是糯米,泡半天,放锅里小火焙干,至嫩黄色,熟而不老,盛起来,加入适量的熟芝麻,用石磨磨得细细的,可以干吃,也可以用开水冲泡着吃,加白糖,香香甜甜,跟现在的芝麻糊相似。
翻散有咸和甜两种口味,我们都爱吃咸的,和面粉时便加入盐、姜、葱、生芝麻,给点明矾或者碱,炸的翻散会更酥松。面粉和好后,要揉,死劲儿揉,揉出劲道来。然后揪一大块,用长的擀面杖擀成一张大的薄饼,擀得好,可铺满整张桌子。再用刀画格子般将其分解成众多长方形的小片片,每片中间竖向划一小口,将一头塞进小口翻过去,翻散大概是因此而得名的吧。翻好的翻散,一批批放进油锅里炸至金黄,捞起来,沥油,放凉,品尝一口,香香酥酥脆脆的,真是无上美味啊!
本来翻散可以提前做,但为了开油锅之便,我家往往要拖到腊月二十八九,和肉圆子、酥鱼一起炸。开油锅,一年也就这么一次,家里装上100瓦的灯泡,彻夜灯火通明,诱人的香味四处弥漫,嗅觉味觉乃至所有感官都兴奋无比。我和妹妹最喜欢这样的时候,父母不会催着我们去睡觉,而是由着我们想玩到多晚都行。平时从没有放开肚子吃那么多好东西,现在却可以坐在灶门口吃个够。最有诱惑力的是刚炸好的肉圆子和酥鱼,我们吃得满嘴油腻、肚子撑不下了还舍不得停下。
与过去相比,现在过年美食要丰富得多,然而我仍觉得童年乡村的年才是真正的年。那忙碌欢愉的氛围,那亲手做美食的点滴乐趣,那从腊月开始就飘满整个乡村的浓浓年味,都让我难以忘怀。
每年春节,母亲都要把晒干的豆丝、汤圆粉子、糍粑、炒米、糖果、麻糖、翻散之类分别用塑料袋封装好,等城里的大伯和姑伯两家回来,给他们带走。在乡下,只有过年才做的这些美食,是农忙时节充饥的主食,是伢们半年乃至一年的零食,也是待客时摆在茶几上的小点心,还是走亲访友的礼品。拜年的时候,一块圆圆的糍粑饼,一袋雪白的汤圆粉、一篮香香的糖果、麻糖,用干净的红布包着、盖着,那份真挚而纯朴的情义,也艳艳地、暖暖地红着,是乡间过年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