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过年

来源 :江河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da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盼望过年,往往与美食有关。烫豆丝、烫粉、炒炒米、做麻糖、捏糖果、磨粉子、磨汤圆,揣糍粑、炸翻散……到了腊月,各家各户就热火朝天忙开了。
  烫豆丝工序比较复杂,淘洗干净的大米加入适量的黄豆或者绿豆,清水浸泡一晚,再用石磨磨成浆备用。烫豆丝火候很重要,必须用大锅大灶。锅边放一只碗,倒一点菜油并加入适量的水备用,等锅烧辣了,母亲便用干丝瓜囊缠成的小帚子蘸点油水,擦擦锅底,锅里便开始冒烟,母亲左手舀一瓢浆沿着锅四周旋着倒下去,右手攥一只很大的蛤蜊壳,趁着火候,用蛤蜊壳光滑的背面迅速把浆刮匀,使之厚薄一致,盖上锅盖,一会儿锅里便滋滋作响,香味从锅盖缝里窜出来,揭开锅盖,一张又大又圆又薄的豆皮已成形了,母亲用双手轻轻一揭,起锅,放在我端着的大托盘里,我再送到堂屋里早已搁好的大簸子里。豆皮儿凉了之后就卷起来,切成丝放到太阳底下晒干,干豆丝可以存放很久。
  然而还是刚烫好的豆丝最好吃,用油把两面炕得黄亮亮的,再把事先炒好的大蒜或者腌菜放在里面包起来,咬一口,那个香啊简直没法形容,吃一整张还不够。每每烫豆丝,那香味往往飘得满塆子都能闻见,不论谁来家里串门,都少不了吃一顿。母亲还包很多新鲜豆皮,让我送给隔壁左右的人家。
  燙粉的原料是大米,用水浸泡后磨成浆备用。往锅里倒进少量的水,没过锅底就行,将适量的米浆倒进搪瓷平盘(农村常见的圆形托盘),薄薄一层即可,平放在锅里水上,盖上锅盖大火蒸一会儿就好了,然后用一根竹针沿着搪瓷盘边缘划一圈,使粉皮儿与平盘脱离,就可将整张粉皮儿揭起来。为了图快,往往是两只搪瓷平盘交互使用,这只在锅里蒸,另一只就倒好米浆备用。刚烫好的粉皮儿,又白又嫩,趁热撒上白糖,卷起来咬一口,香香甜甜软软,极为爽口。将粉皮儿卷起来,切成丝,晒干,也可以像干豆丝那样保存。干的豆丝和粉丝,一般是煮着吃。加点青菜腊肉之类,也是特色美味。
  汤圆也是必不可少的美食,用石磨把泡好的糯米磨成浆,静置半天,用干净纱布包好沥水,放在木盆里,再盖两层纱布,上面蒙上灶灰(草木灰),将水分吸干。也可将包好的汤圆浆吊起来,沥干水分(俗称吊浆汤圆)。这种半成品,可以直接搓汤圆吃新鲜的;也可以存入水缸用清水泡着,使之与空气隔绝,常换水,随时取用,常温下可以保存一个月之久;还可以掰成碎块,晒至完全干,密封在坛子里,置于阴凉处,储存一年都没问题。想吃的时候拿出来,给适量的水和一和,即可搓汤圆了。
  我喜欢搓汤圆,将手洗干净后,掰开一小块,先握拳捏一下,使之紧致,再双手对掌而搓,直到搓得溜溜圆。搓得好的汤圆大小一致,整整齐齐摆在盘子里,煞是好看。当然,如果有条件,可以包进芝麻、桂花馅。即使不加馅,用白水煮好后,盛一碗,浓稠的汤里,一只只汤圆小巧玲珑,珍珠般雪白晶亮,拌上白糖或者红糖,也馋得人直流口水。“心急吃不得热汤圆。”母亲和祖母总这么告诫,若不小心吞下热汤圆会烫着心的。于是我们便小口品尝,慢慢咀嚼,那糍糍糯糯的感觉、香香甜甜的滋味便格外绵长。
  父亲则喜欢变花样,将搓好的汤圆滚上芝麻,用油炸了蘸糖吃,色泽黄亮,外焦内软,更是香甜可口。还可以用油将汤圆炕到焦黄,再给少量糖水,大火烧干即盛起,又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汤圆也叫元宵,是中国传统美食,相传起源于宋朝。过年尤其是元宵节,一家人围坐一起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幸福安康,因而备受人们喜爱。
  揣糍粑是个力气活,糯米须泡透,再用木甑蒸,刚蒸好的糯米热气腾腾,倒进一只大木桶里,母亲双手握着忙锤(一种木棒状工具),死劲揣,将糯米捣碎,渐渐地,糯米有了劲道,越揣越粘,粘在棒子上,拉都拉不动,糍粑才算揣好了。再用圆盘、方盘,固定成型,做成圆饼、方饼或者长饼皆可,再晾干保存,像汤圆那样泡在清水里能保存更久,要用的时候取出来,切成小块,煮着吃,或用油炸蘸糖吃,口感都好。糍粑比汤圆有韧性,也更有嚼劲。
  那时候物质匮乏,过年吃的零食也是自己做。炒米、麻糖、糖果、粉子、翻散都是我家每年必备的。
  白炒米不是我们最爱的,往往在坛子里存放得最久,一般是母亲干活忙时充饥用,用开水冲泡,拌点白糖呼啦啦就吞下去了。外出劳作时,也可以抓一把放在口袋里,饿了填填肚子。白炒米的制作工序比较繁琐。先将糯米浸泡一两天,沥水,倒入木甑蒸熟,待凉,再掰散,铺在大簸子里阴干,俗称阴米。半干的糯米往往粘在一起,一小团一小团的,必须用手掰、搓,一遍又一遍,使之一粒粒完全散开。我最不耐烦干这个了,而这十分磨炼耐性的活儿,却滋养了我安静的性格。完全干后的阴米,似一粒粒半透明的小玉石粒儿,好看而有质感。阴米可以存放很久,什么时候拿出来加工都行。隔年的阴米即陈阴米是治小儿腹泻的偏方,放锅里干炒到冒烟有糊味儿的时候,给半杯红糖水,及沸腾,盛起,用小勺喂服,有的一次就能见效。
  阴米是制作白炒米的原料,先将一大碗盐(或干净的细沙)放入大锅里炒热,撒一把阴米,用小帚子(多根细竹条缠成的工具)快速搅动,使受热均匀。很快炒米就熟了,母亲用一只沙撮快速撮起,摇晃几下,盐便筛下去了,炒米则倒进备好的框子里。然后再撒一把阴米继续炒。我常常目不转睛地看着母亲娴熟的动作,惊异于那些小小的半透明的阴米粒儿迅速膨胀变成雪白的炒米,觉得好神奇,我懵懂的心似乎受到某种震慑,觉出这寻常劳作里也藏着我所不知的奥秘。
  人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将晒干的豆丝代替阴米,便可以炒出香香的干豆丝,它是虼蚤炒米的辅料。
  虼蚤炒米,也叫硬蚤炒米,是真正的美味,我们最爱吃。以秋谷米为主料,用热水加适量的明矾、盐浸泡半天,沥水,再倒进锅里小火焙干,盛起,像炒白炒米那样,借助盐一锅一锅炒熟。此道工序完成后,将锅洗净擦干,再将炒米倒入锅里,拌以香油和事先炒熟的黄豆、干豆丝、芝麻,微火翻炒和匀,香味便只往鼻孔里钻,忍不住抓一把塞进嘴里,香酥可口,舌头都醉了。母亲做的虼蚤炒米格外好吃,我和妹妹的同学都这么说,每次回家我们都要多带些去,室友们百吃不厌。   麻糖、糖果的主原料是白炒米,将适量的麦芽糖放进锅里,加少量水,小火熬化熬干水分,再倒入适量的炒米,辅以芝麻,用锅铲充分翻炒和匀,盛起,趁热捏成一只只苹果大小的球儿,即为糖果。若做麻糖,就将其盛进一只大的方形器具里,趁热压紧压实,稍凉凝固,再用刀切成薄片状,即是麻糖。刚做好的麻糖和糖果整整齐齐码在簸子里,色泽金黄,香味诱人,尝一口,甜甜酥酥,连咀嚼的声音都好听。尽管麻糖和糖果味道一模一样,可我却不大愿意吃糖果,又大又圆的,很不好啃,且容易掉渣儿,吃相狼狈,不像麻糖,可以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品尝,讓人不由得滋生幸福的感觉。
  麻糖和糖果的主原料也可以是炸米泡,就是用米泡机(我们称之为“冲”,读第四声)爆出来的那种,和现在的爆米花同类。
  磨粉子,原料是糯米,泡半天,放锅里小火焙干,至嫩黄色,熟而不老,盛起来,加入适量的熟芝麻,用石磨磨得细细的,可以干吃,也可以用开水冲泡着吃,加白糖,香香甜甜,跟现在的芝麻糊相似。
  翻散有咸和甜两种口味,我们都爱吃咸的,和面粉时便加入盐、姜、葱、生芝麻,给点明矾或者碱,炸的翻散会更酥松。面粉和好后,要揉,死劲儿揉,揉出劲道来。然后揪一大块,用长的擀面杖擀成一张大的薄饼,擀得好,可铺满整张桌子。再用刀画格子般将其分解成众多长方形的小片片,每片中间竖向划一小口,将一头塞进小口翻过去,翻散大概是因此而得名的吧。翻好的翻散,一批批放进油锅里炸至金黄,捞起来,沥油,放凉,品尝一口,香香酥酥脆脆的,真是无上美味啊!
  本来翻散可以提前做,但为了开油锅之便,我家往往要拖到腊月二十八九,和肉圆子、酥鱼一起炸。开油锅,一年也就这么一次,家里装上100瓦的灯泡,彻夜灯火通明,诱人的香味四处弥漫,嗅觉味觉乃至所有感官都兴奋无比。我和妹妹最喜欢这样的时候,父母不会催着我们去睡觉,而是由着我们想玩到多晚都行。平时从没有放开肚子吃那么多好东西,现在却可以坐在灶门口吃个够。最有诱惑力的是刚炸好的肉圆子和酥鱼,我们吃得满嘴油腻、肚子撑不下了还舍不得停下。
  与过去相比,现在过年美食要丰富得多,然而我仍觉得童年乡村的年才是真正的年。那忙碌欢愉的氛围,那亲手做美食的点滴乐趣,那从腊月开始就飘满整个乡村的浓浓年味,都让我难以忘怀。
  每年春节,母亲都要把晒干的豆丝、汤圆粉子、糍粑、炒米、糖果、麻糖、翻散之类分别用塑料袋封装好,等城里的大伯和姑伯两家回来,给他们带走。在乡下,只有过年才做的这些美食,是农忙时节充饥的主食,是伢们半年乃至一年的零食,也是待客时摆在茶几上的小点心,还是走亲访友的礼品。拜年的时候,一块圆圆的糍粑饼,一袋雪白的汤圆粉、一篮香香的糖果、麻糖,用干净的红布包着、盖着,那份真挚而纯朴的情义,也艳艳地、暖暖地红着,是乡间过年最美的风景。
其他文献
2005年8月,瞿林东先生的新著《中国简明史学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通览全书,其视野闳通,史识深刻,覃思精论,异彩纷呈。
期刊
明天周四,课表安排是每周固定要上作文。何楠感觉轻松一些,稍微能喘口气,难得周三的夜晚不用辛苦备课。她打算明天用个20分钟来稍微说下上周的作文练习,剩下的时间就让学生们写作本周的作文,这样两节课也就很快打发了。可转瞬她又想到还要准备后天的新课,还要准备周六上午的周考练习题,不禁又皱起眉头,厌烦起来,感觉像是没完没了,永无尽头一般的。——暂时不管了,临了再弄吧——何楠提不起劲儿去工作。  去年夏天才刚
期刊
从那个冬天开始  阳光也跟着灿烂  地铁,我静静等你过来  快点告诉我  爱的源头有多远  沿着一江春水  风儿又绿了两岸  地铁,我静静等你过来  多少个日子里  你像骏马奔驰在我的草原  匍匐在芳草长滩  莲花水乡的夜多么浪漫  地铁,我静静等你过来  有了水和云鸣  明月是这样踏实与心安  一把千年古琴  诉不完知音故事  地铁,我静静等你过来  煮壶秋的花酒对饮  直到身体游弋在云端  天
期刊
友人手里有一只密封式茶杯颇引我注意。这茶杯,既不是前些年流行过的热水瓶式的圆杯,也不是那种篾织外壳的玻璃杯,也不是颇具干部身份的不锈钢密封保温杯,也非那种腰缠橡皮隔热圈的玻璃圆杯,而是一种身方、头也方,周身有棱有角的方形玻璃茶杯,不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好感,而且颇有端庄大方的风仪。我驚叹于这别具一格的塑造,同时又不免暗自纳闷:头方身也方,那瓶盖将如何转动盖严,而不致漏水呢?  从友人手里接过杯,端详
期刊
向晚时分。斜阳镀亮门楼  绿荫覆盖中的殿宇层迭幽深;  华岩寺,请恕我不够虔敬  远道来访,为访一个落居的诗人。  四年前我的青年詩友吴小虫  落脚于此,残碑黄卷,晨钟暮鼓  经过了怎样的历练与蝶变呵  由匍伏的小虫,演化成龙!  我想古时一定有位上京赶考的书生  流落于此苦习,日后金榜题名。  久别的诗人尽地主之谊  待我以滇红之煦暖,禅意茶道  一侧殿堂里传来晚课的诵经声  一缕秋风撩拨我心。
期刊
竹木的风骨  准确地说,这是我第二次来花亭湖。第一次来,我只在湖边的凤凰山脚下远眺过湖面,没能上得山去。凤凰山上有寺,名曰西风禅寺。相传,西风禅寺因内有西风洞而得名,为唐朝的古刹,禅宗五祖弘忍大师道场,由法智禅师开山创寺,千百年来,灯传不绝。这次,我一定要上山去看看,不为礼佛,只为风景。我始终认为,人们对宗教的信仰,祈求菩萨的保佑,无非就是希望心中向往的事情早日实现。  上得山来,寺庙庄严,竹木立
期刊
露天电影  一场露天电影像一阵久旱的雨不失时宜地下在操场  天还未黑透,一群中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蜕壳  像一群群河蚌,整个操场都是膨胀的声音  有的女生三三两两凑在一起,把空气咬碎  气候相当潮湿,泥土温润  她们甚至听到了树干内液体飞快流动着  这群女生,没遮没拦地绽放  想减缓成长速度,却又希望自己像一粒子弹  早些被学校打出去  平时,她们被教育政策压缩成一块块饼干  不敢舒展自己,彈性太
期刊
我要到我的耶路撒冷  如果我现在还不觉醒  我定会露骨在奔赴的路旁  我要到我的耶路撒冷  我已为那地方穷尽了一生  如果我还不丢弃那些沉重的背囊  丟弃背后的手指和面前身旁的目光  离耶路撒冷差一步我就会晕厥不醒  我要到我的耶路撒冷
期刊
旧了的石板桥  像是一条河的墓碑  守着干枯  任性的泥沙就这样收平了河岸  曾经送我过河的列石  早已不见了踪影  山坡上传来的几声鸟鸣  我仿佛听见了劳作归来的乡亲  哼着秦腔趟过了苦水河  两岸庄稼浓密  荞麦花开得遍野香甜  一切都與荒芜无关  我靠在桥柱上  斜阳落在我和石桥间  无声,蜿蜒的时光隐没于大山深处  河水与桥面之光  一去不返  这让我想起  没出过大山已逝多年的亲人  他
期刊
当一棵树失去了体温  失去了温度当一棵棵的树木  失去了呼吸和肺腑此刻  一张白纸的重量  正高过一个人的头顶  是一张白纸上  留下了沟壑寂静和疾病  留下了苍老痉挛和慌張  留下了坟茔  当一棵树当最后一棵树  像指纹一样留在土地上  的时候我们就如树的褪去的  落叶被风吹得有些疼痛  也有些干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