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施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得以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与发展研究,对提升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青海藏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进而促进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青海藏区概况
青海是除西藏以外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有6个在青海,面积占全国藏族自治州总面积的58%。青海藏区包括青海省海北州、黄南州、海南州、果洛州、玉树州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藏区总面积69.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全省总面积的96.6%;人口181.85万,占青海全省总人口的32.8%。
青海藏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玉树、果洛两州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之间。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寒冷、缺氧、干燥、多风,昼夜温差大,长冬无夏,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6℃~4℃,年平均降雨量300毫米。
青海藏区的资源优势突出。矿产资源特别是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资源储量可观。已探明的129种矿产资源中,有54种的储量居全国同类储量的前十位,有23种矿产资源的储量占全国前三位,有9种矿产资源的储量占全国首位。具有鲜明高原特色的动植物资源及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
青海藏区经济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4.03亿元,人均23867元。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青海藏区经济发展仍然十分落后,除海西州外(人均GDP 62583元),其余5个州人均GDP只有11194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848.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12.2元,不足全国的2/3。
二、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问题
(一)科技创新意识淡薄,科技创新主动性较差
青海藏区中小企业起步较晚,许多中小企业是由传统的民族手工业发展而来,属于传统型中小企业,所处行业及生产产品对技术需求不是很大,科技创新压力较小,科技创新意识淡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惧怕科技创新风险,害怕失败,求稳怕乱,图个安稳日子;部分中小企业小富即安,不谋做大做强,不注重创新,科技创新的主动性较差。据调查:已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小企业创新动力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
青海藏区中小企业有77.3%开展了科技创新活动,但只有11.4%的企业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据对青海藏区中小企业2006~2008年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采取的措施调查:38.7%的企业只是进行了企业技术秘密内部保护;只有13.7%的企业申请了专利,31.8%的企业注册了商标。由于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够完善,一些科技创新成果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被别的企业或个人“搭便车”,挫伤其创新积极性,影响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二)科技人才总量少,高层次人才匮乏
2008年青海省全省科技活动人员为11519人,科学家与工程师8465人,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重为73.49%,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为208.64人;万人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数3.80人,企业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33.63%。青海省每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为331人,低于全国的354人;青海藏区更低,平均为207人,最低的玉树州仅为77人。青海省2008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15年,低于全国的7.62年;青海藏区为4.74年,最低的玉树州仅为2.13年。
以上数据说明青海省科技人才较缺乏,青海藏区科技人才更加匮乏。同时青海藏区中小企业职工素质普遍偏低,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据调查:青海藏区中小企业中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工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8.20%;企业科研人员只占到总人数的7.46%,科研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只占科研人员的47.70%,甚至有许多企业就没有专门的科研人员。
(三)科技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融资困难
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008年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仅为0.44%,低于青海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1.09%的水平,并且各州差异较大,最高的果洛州为0.74%,最低的黄南州仅为0.18%。
自有资金缺乏、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青海藏区更加严重。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主要以自筹和银行贷款为主。据调查: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69.10%的企业是自筹;64.30%的企业是通过银行贷款;只有38.20%的企业得到过地方政府的资助。
(四)产学研合作困难,科技创新风险较大
青海省目前共有研究与开发机构49个,其中有40个集中在西宁市及海东地区,而藏区只有9个(其中海北州2个,黄南州2个,海南州1个,果洛州1个,海西州3个),占22.5%。青海省仅有的8所普通高等学校均在省府西宁市。这对地处偏远的藏区中小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产学研合作的困难程度。据调查,青海藏区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模式选择中52.80%的企业选择了自主创新,29.85%的企业选择模仿创新,只有17.35%的企业选择了合作创新。合作创新最大的优点就是组合资源、分散风险,而青海藏区中小企业因产学研合作难度大而较多地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增大了科技创新的风险。
(五)信息资源短缺,科技创新盲目性较大
外部信息是中小企业认识技术和市场机会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受到资金、人力等因素影响,搜集信息的广泛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较差。青海藏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青海藏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差,中小企业分布较广,又限制了中小企业及时获取有关科技创新信息及市场需求信息,不能很好抓住市场机会,科技创新盲目性较大。
三、促进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针对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其发展。影响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因素较多,既有企业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因此应从政府层面及企业层面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1、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政府应鼓励中小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根据青海藏区中小企业发展规模、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为发展科技创新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如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实施引导和保护,调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搭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平台。
“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科技创新的‘三驾马车’。”中小企业科研力量相对较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力量相对较强,但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市场需求难以满足,因此,政府应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的长期科技合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
3、加快培育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科技中介机构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通过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资源配置、决策咨询等服务活动,有效降低科技创新风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对增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一定作用。因此,应加快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切实发挥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在促进科研与生产、技术与市场相结合方面的作用,为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
4、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
针对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的特点,在加大对中小企业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加强中小企业资本市场建立,特别是灵活有效的风险投资市场的建立,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解决中小企业因财产抵押实力不足、信用不达标而造成融资困难问题;逐步放宽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限制,允许经营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面向社会发放融资债券,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保障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
(二)企业层面
1、加强科技创新内部管理
加强科技创新内部管理是保障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成功的有效手段。从科技创新项目的选择、实施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等整个过程都要加强管理,以期实现预期效果,获取经济效益。在科技创新项目的引进上尽量选择与企业自身科研能力相匹配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主动寻求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与其他企业合作,联合攻关,减少风险;在创新成果保护上通过申请专利权、注册商标权及技术保密等措施切实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成果。
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中小企业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多方筹集资金,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在积极争取政府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的同时,积极申请创新基金;在资本市场上寻求适合自身状况的融资途径,如吸收风险投资等;加强自身信用建设,获取银行贷款。
3、改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
在人才引进上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 “不为所有,但为所用”;还可以聘请本地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到企业做顾问或者咨询人员。在引进的同时注重自我培养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素质;同时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留住人才。
4、注重市场调研,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及时获取和掌握市场信息,发现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使科技创新活动“有的放矢”。科技创新是一种商业活动而非单纯的技术活动,通过市场调研、选择创新项目、实施科技创新取得创新成果并不一定就等于成功,关键要看科技成果能否推向市场转化为企业利益。因此要组建“营销团队”,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同时依托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使科技创新成果能快速推向市场并迅速转化为企业利益。
〔基金项目: 本文系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09008)〕
(赵治中,1967年生,陕西渭南人,青海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一、青海藏区概况
青海是除西藏以外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有6个在青海,面积占全国藏族自治州总面积的58%。青海藏区包括青海省海北州、黄南州、海南州、果洛州、玉树州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藏区总面积69.6万平方公里,占青海全省总面积的96.6%;人口181.85万,占青海全省总人口的32.8%。
青海藏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玉树、果洛两州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00米至5000米之间。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寒冷、缺氧、干燥、多风,昼夜温差大,长冬无夏,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6℃~4℃,年平均降雨量300毫米。
青海藏区的资源优势突出。矿产资源特别是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资源储量可观。已探明的129种矿产资源中,有54种的储量居全国同类储量的前十位,有23种矿产资源的储量占全国前三位,有9种矿产资源的储量占全国首位。具有鲜明高原特色的动植物资源及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
青海藏区经济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4.03亿元,人均23867元。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青海藏区经济发展仍然十分落后,除海西州外(人均GDP 62583元),其余5个州人均GDP只有11194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848.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12.2元,不足全国的2/3。
二、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现状及问题
(一)科技创新意识淡薄,科技创新主动性较差
青海藏区中小企业起步较晚,许多中小企业是由传统的民族手工业发展而来,属于传统型中小企业,所处行业及生产产品对技术需求不是很大,科技创新压力较小,科技创新意识淡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惧怕科技创新风险,害怕失败,求稳怕乱,图个安稳日子;部分中小企业小富即安,不谋做大做强,不注重创新,科技创新的主动性较差。据调查:已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小企业创新动力主要是由于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
青海藏区中小企业有77.3%开展了科技创新活动,但只有11.4%的企业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据对青海藏区中小企业2006~2008年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采取的措施调查:38.7%的企业只是进行了企业技术秘密内部保护;只有13.7%的企业申请了专利,31.8%的企业注册了商标。由于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够完善,一些科技创新成果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被别的企业或个人“搭便车”,挫伤其创新积极性,影响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二)科技人才总量少,高层次人才匮乏
2008年青海省全省科技活动人员为11519人,科学家与工程师8465人,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比重为73.49%,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为208.64人;万人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数3.80人,企业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33.63%。青海省每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为331人,低于全国的354人;青海藏区更低,平均为207人,最低的玉树州仅为77人。青海省2008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15年,低于全国的7.62年;青海藏区为4.74年,最低的玉树州仅为2.13年。
以上数据说明青海省科技人才较缺乏,青海藏区科技人才更加匮乏。同时青海藏区中小企业职工素质普遍偏低,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据调查:青海藏区中小企业中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工只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8.20%;企业科研人员只占到总人数的7.46%,科研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只占科研人员的47.70%,甚至有许多企业就没有专门的科研人员。
(三)科技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融资困难
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008年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仅为0.44%,低于青海省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1.09%的水平,并且各州差异较大,最高的果洛州为0.74%,最低的黄南州仅为0.18%。
自有资金缺乏、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青海藏区更加严重。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主要以自筹和银行贷款为主。据调查: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69.10%的企业是自筹;64.30%的企业是通过银行贷款;只有38.20%的企业得到过地方政府的资助。
(四)产学研合作困难,科技创新风险较大
青海省目前共有研究与开发机构49个,其中有40个集中在西宁市及海东地区,而藏区只有9个(其中海北州2个,黄南州2个,海南州1个,果洛州1个,海西州3个),占22.5%。青海省仅有的8所普通高等学校均在省府西宁市。这对地处偏远的藏区中小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产学研合作的困难程度。据调查,青海藏区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模式选择中52.80%的企业选择了自主创新,29.85%的企业选择模仿创新,只有17.35%的企业选择了合作创新。合作创新最大的优点就是组合资源、分散风险,而青海藏区中小企业因产学研合作难度大而较多地选择自主创新模式增大了科技创新的风险。
(五)信息资源短缺,科技创新盲目性较大
外部信息是中小企业认识技术和市场机会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受到资金、人力等因素影响,搜集信息的广泛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较差。青海藏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青海藏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差,中小企业分布较广,又限制了中小企业及时获取有关科技创新信息及市场需求信息,不能很好抓住市场机会,科技创新盲目性较大。
三、促进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针对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其发展。影响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因素较多,既有企业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因此应从政府层面及企业层面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1、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政府应鼓励中小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根据青海藏区中小企业发展规模、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为发展科技创新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如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实施引导和保护,调动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搭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平台。
“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科技创新的‘三驾马车’。”中小企业科研力量相对较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力量相对较强,但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市场需求难以满足,因此,政府应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的长期科技合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
3、加快培育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科技中介机构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通过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资源配置、决策咨询等服务活动,有效降低科技创新风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对增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具有一定作用。因此,应加快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切实发挥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在促进科研与生产、技术与市场相结合方面的作用,为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
4、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
针对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的特点,在加大对中小企业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加强中小企业资本市场建立,特别是灵活有效的风险投资市场的建立,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解决中小企业因财产抵押实力不足、信用不达标而造成融资困难问题;逐步放宽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限制,允许经营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面向社会发放融资债券,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保障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
(二)企业层面
1、加强科技创新内部管理
加强科技创新内部管理是保障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成功的有效手段。从科技创新项目的选择、实施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等整个过程都要加强管理,以期实现预期效果,获取经济效益。在科技创新项目的引进上尽量选择与企业自身科研能力相匹配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主动寻求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与其他企业合作,联合攻关,减少风险;在创新成果保护上通过申请专利权、注册商标权及技术保密等措施切实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成果。
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中小企业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多方筹集资金,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在积极争取政府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的同时,积极申请创新基金;在资本市场上寻求适合自身状况的融资途径,如吸收风险投资等;加强自身信用建设,获取银行贷款。
3、改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
在人才引进上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 “不为所有,但为所用”;还可以聘请本地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到企业做顾问或者咨询人员。在引进的同时注重自我培养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素质;同时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留住人才。
4、注重市场调研,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及时获取和掌握市场信息,发现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使科技创新活动“有的放矢”。科技创新是一种商业活动而非单纯的技术活动,通过市场调研、选择创新项目、实施科技创新取得创新成果并不一定就等于成功,关键要看科技成果能否推向市场转化为企业利益。因此要组建“营销团队”,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同时依托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使科技创新成果能快速推向市场并迅速转化为企业利益。
〔基金项目: 本文系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青海藏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09008)〕
(赵治中,1967年生,陕西渭南人,青海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