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没有美育,人生就会失去一半的美好意义。语文学科历来提倡与美育相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是必要的、可行的。
关键词:感受美、美的形象、美的意境、体验美、创造美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对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在范文教学中培养感受美的能力
19世纪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显现美的形象
美不是抽象空洞的,它总是以生动可感的形象出现,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一文中的哈尼族梨花小姑娘,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十年如一日的精心照料小茅屋,她们人美心善、心灵手巧、充满朝气,是淳朴热情、助人为乐的美好的典型形象,能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背影》中展现的父子之情、《藤野先生》展现的师生之情等,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中学生阅读作品时最容易产生的一种情感共鸣是“表同作用”,即学生把自己比拟成作品中的人物,分享他胜利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以情动人,就是凭借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展现丰满的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感动和震动。
2.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确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可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想象:公元207年,时值曹操北征乌桓取得胜利,中国北方的统一局面已实现,南下统一中原的宏图也已在描绘之中。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海,浮生联翩,而此时此刻,最能表达诗人心潮澎湃、豪情横溢的诗句,唯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的豪迈之气从景物描写之中隐隐透出,诗人的远大抱负也隐含其中。通过这样引导学生的想象,大部分学生都能把握诗的感情色彩,进入诗人当时的情境,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领略诗人当时的英雄气概,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无形中得到了丰富,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让美的形象,美的意境滋润学生们的心田,给他们的脑海留下一幅幅美的“画卷”,形成审美感受。
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体验美的能力
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我国思想家庄子指出“天地有大美”,人要使自己“备于天地之美”,就要“观于天地”,“原天地之美”,“判天地之美”,就是要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去了解美、寻找美。
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以课文为引子亲身体验生活中的美。例如學习完七年级上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时近秋季,布置学生在一个静谧的雨夜,透过窗玻璃,聆听那打在屋檐上、洒在窗户上的雨声,或闭眼感受秋雨的深幽与端庄,或遥望秋雨后那更净美而幽静的大地,任由灵魂中的情思高邈而悠远。如此让学生在大自然的美好体验中受到熏陶。
审美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实体感受,把范文中的美带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体验美的能力,内化学生美的心灵。
三、在说写训练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因此,美育不是让学生消极被动静观的接受美育的形式,而是要他们富有想象力地感知、理解和创造美。当学生在审美情感的推动下,重温记忆中的审美经验,产生创作灵感,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这转瞬即逝的思维火花迸发出来,让学生创作出全新的富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作品。
俗话说“言为心声”,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清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第二步骤是“写”,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写的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引导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现方面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
初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苏霍姆森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直进美,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中去了解真善美的事物,以期陶冶情操、启迪睿智,达到美育的目的。
关键词:感受美、美的形象、美的意境、体验美、创造美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对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在范文教学中培养感受美的能力
19世纪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显现美的形象
美不是抽象空洞的,它总是以生动可感的形象出现,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一文中的哈尼族梨花小姑娘,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十年如一日的精心照料小茅屋,她们人美心善、心灵手巧、充满朝气,是淳朴热情、助人为乐的美好的典型形象,能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背影》中展现的父子之情、《藤野先生》展现的师生之情等,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中学生阅读作品时最容易产生的一种情感共鸣是“表同作用”,即学生把自己比拟成作品中的人物,分享他胜利的欢乐和成功的喜悦,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以情动人,就是凭借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展现丰满的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感动和震动。
2.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确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可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想象:公元207年,时值曹操北征乌桓取得胜利,中国北方的统一局面已实现,南下统一中原的宏图也已在描绘之中。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海,浮生联翩,而此时此刻,最能表达诗人心潮澎湃、豪情横溢的诗句,唯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的豪迈之气从景物描写之中隐隐透出,诗人的远大抱负也隐含其中。通过这样引导学生的想象,大部分学生都能把握诗的感情色彩,进入诗人当时的情境,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领略诗人当时的英雄气概,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无形中得到了丰富,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让美的形象,美的意境滋润学生们的心田,给他们的脑海留下一幅幅美的“画卷”,形成审美感受。
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体验美的能力
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我国思想家庄子指出“天地有大美”,人要使自己“备于天地之美”,就要“观于天地”,“原天地之美”,“判天地之美”,就是要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去了解美、寻找美。
在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以课文为引子亲身体验生活中的美。例如學习完七年级上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时近秋季,布置学生在一个静谧的雨夜,透过窗玻璃,聆听那打在屋檐上、洒在窗户上的雨声,或闭眼感受秋雨的深幽与端庄,或遥望秋雨后那更净美而幽静的大地,任由灵魂中的情思高邈而悠远。如此让学生在大自然的美好体验中受到熏陶。
审美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实体感受,把范文中的美带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体验美的能力,内化学生美的心灵。
三、在说写训练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因此,美育不是让学生消极被动静观的接受美育的形式,而是要他们富有想象力地感知、理解和创造美。当学生在审美情感的推动下,重温记忆中的审美经验,产生创作灵感,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这转瞬即逝的思维火花迸发出来,让学生创作出全新的富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作品。
俗话说“言为心声”,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清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第二步骤是“写”,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写的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引导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现方面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
初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苏霍姆森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直进美,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中去了解真善美的事物,以期陶冶情操、启迪睿智,达到美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