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能力是快速适应职业生涯发展变化的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考核人才的关键指标。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成为高职教育必须关注的问题。目前,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主要依据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职业能力开发为主线,从不同视角审视和确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层次和规模,探索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和路径,重视“双主体”育人模式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从而有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和职业能力开发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模式和路徑;研究
一、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1)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观念落后,仍然没有制定科学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标准,课程教学中缺乏培养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和活动,导致学生职业能力无法得到全面提升;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单一,仍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职业能力很难提高;考核方式大多数采用闭卷考试,考核方式太过单一,不能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考查,评价结果片面,无法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教学效果差,导致学生入企后,难以适应岗位的需求。
(2)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亟待优化。缺乏必要的职业能力培养实践课程,疏于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一,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与企业合作比较紧密,而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缺乏与企业衔接,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一线及区域行业经济发展需求不符,从而导致对人才的满意度不高。第二,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健全职业规划评价机制,致使课程教学活动没有约束,教学效果差,学生对个人职业发展方向比较迷茫。
(3)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仍按照传统的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科研成果、教学常规、学生评教等进行考查,而对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教育是一项具有实践性的教育工作,不仅要求完成基础的课程教学,同时也要求教师结合实际需要设计职业能力提升的相关实践课程,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经验,投入更多的思想,花费更大的精力,但奖评制度不能适应教师教学的要求,明显阻碍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
(4)学校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师资力量配备不足,实践教学环境有待加强。第一,多数的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不足,严重限制了对教师的奖励支持力度,教师积极性不高;第二,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层次合作较少,不能与企业协同制定教师培养方案,不能激发起教师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的积极性,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很难得到提高;第三,“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教师的薪酬差距不大,在职称评审、年终倡先树优上也没有明显优势,对教师的吸引力较小,导致普通教师缺乏向“双师型”教师转型发展的动力;第四,职业生涯实践指导教师实践能力不高,实训实践基地使用效率不高且管理不善,实践教学环境难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提升需求。
(5)专业课教师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没有凸显。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应该加入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培养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渗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模式和路径
(1)加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企深度合作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应体现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价值功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职业化发展的趋势。建立一种由两个培养主体(学校与行业企业)、两支培养队伍(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两个培养阵地(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教育培养模式。
(2)搭建“双主体”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结构。通过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的开设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能力;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通过就业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丰富学生学习阅历和经验。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项目化”课程设计和“交互式”教学组织模式,拓宽实践教学体系。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建立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衔接的考评体系;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完成学生知识能力转化。
(4)加强“双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模,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充分引进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兼职教师,同时加大对校内相关教师进行理论、实践方面的培训,鼓励校内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提高职业能力培养的能力。
(5)深挖专业课教师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使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在专业课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6)健全“双主体”职业能力培育机制,加强孵化基地建设。将工学结合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增添创业培训相关课程,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切实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7)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不同层次的职业能力提升竞赛,通过备赛、参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赛促学效果明显。
三、结语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学校政策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双主体育人模式的落实、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完善、授课方式的转变等多个方面着手,最终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洁.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8.
[2]韩玲敏.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青岛大学,2018.
[3]王飞飞.山西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8.
[4]安久意.本科物流工程专业人才职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8(34):189-190.
[5]周俊辉.能力本位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困境及应对策略[J].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2019(14):101-104.
[6]周衍安.不同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开发[J].江苏高教,2017(5).
[7]周海英.“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G].亚太教育,2015,9(23).
基金项目:201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职业能力研究与实践专项课题)《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模式和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9VC12049)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模式和路徑;研究
一、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1)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观念落后,仍然没有制定科学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标准,课程教学中缺乏培养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和活动,导致学生职业能力无法得到全面提升;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单一,仍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职业能力很难提高;考核方式大多数采用闭卷考试,考核方式太过单一,不能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考查,评价结果片面,无法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教学效果差,导致学生入企后,难以适应岗位的需求。
(2)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亟待优化。缺乏必要的职业能力培养实践课程,疏于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一,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与企业合作比较紧密,而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缺乏与企业衔接,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一线及区域行业经济发展需求不符,从而导致对人才的满意度不高。第二,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健全职业规划评价机制,致使课程教学活动没有约束,教学效果差,学生对个人职业发展方向比较迷茫。
(3)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仍按照传统的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科研成果、教学常规、学生评教等进行考查,而对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教育是一项具有实践性的教育工作,不仅要求完成基础的课程教学,同时也要求教师结合实际需要设计职业能力提升的相关实践课程,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经验,投入更多的思想,花费更大的精力,但奖评制度不能适应教师教学的要求,明显阻碍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
(4)学校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师资力量配备不足,实践教学环境有待加强。第一,多数的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不足,严重限制了对教师的奖励支持力度,教师积极性不高;第二,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层次合作较少,不能与企业协同制定教师培养方案,不能激发起教师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的积极性,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很难得到提高;第三,“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教师的薪酬差距不大,在职称评审、年终倡先树优上也没有明显优势,对教师的吸引力较小,导致普通教师缺乏向“双师型”教师转型发展的动力;第四,职业生涯实践指导教师实践能力不高,实训实践基地使用效率不高且管理不善,实践教学环境难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提升需求。
(5)专业课教师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没有凸显。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应该加入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培养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渗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模式和路径
(1)加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企深度合作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应体现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价值功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职业化发展的趋势。建立一种由两个培养主体(学校与行业企业)、两支培养队伍(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两个培养阵地(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教育培养模式。
(2)搭建“双主体”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结构。通过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的开设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能力;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通过就业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丰富学生学习阅历和经验。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项目化”课程设计和“交互式”教学组织模式,拓宽实践教学体系。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建立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衔接的考评体系;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完成学生知识能力转化。
(4)加强“双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规模,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充分引进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兼职教师,同时加大对校内相关教师进行理论、实践方面的培训,鼓励校内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提高职业能力培养的能力。
(5)深挖专业课教师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使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在专业课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6)健全“双主体”职业能力培育机制,加强孵化基地建设。将工学结合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增添创业培训相关课程,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切实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7)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不同层次的职业能力提升竞赛,通过备赛、参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以赛促学效果明显。
三、结语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学校政策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双主体育人模式的落实、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完善、授课方式的转变等多个方面着手,最终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洁.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8.
[2]韩玲敏.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青岛大学,2018.
[3]王飞飞.山西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8.
[4]安久意.本科物流工程专业人才职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8(34):189-190.
[5]周俊辉.能力本位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困境及应对策略[J].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2019(14):101-104.
[6]周衍安.不同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开发[J].江苏高教,2017(5).
[7]周海英.“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G].亚太教育,2015,9(23).
基金项目:2019年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职业能力研究与实践专项课题)《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模式和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9VC1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