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育,也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素材,而古典诗词更是美的化身,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古诗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
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而且还将通过美的事物和形象、美的理想去感染学生,影响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塑造他们美的心灵,以达到今后创造美的最终目的。但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即使在教改后,古诗词的教学情况也还不容乐观。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诗歌教学的一些弊病:很多教师还是将教学和应考等同起来,考什么教什么。他们的一般做法是先疏通诗意,再讲明主题,最后品读名句三个步骤就算完成教学。他们重视的是知识点的落实,而不是引导学生体验诗中之情,诗中之美及诗外之意。还有不少教师虽然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课堂形式多样,有诵读竞赛、编写剧本、表演、描绘诗中景等,一改传统教学的单调和枯燥,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深受师生的欢迎,但一段时间下来,不少同行得出这样的反思结论:学生们头脑里没有装下古典味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要革除古诗词教学的弊病,就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用诗歌引导学生在美的愉悦中获得情感的升华,进而唤起他们自身的真善美情怀。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试行以下几种途径。
一、在朗读训练中,体会诗歌的音乐节奏美
梁实秋先生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诵读。”他回忆老师朗诵时是时而“咬牙切齿,声震屋瓦”,时而“轻描淡写,如行云流水”,而学生“认真聆听,细细品味,在理解文章内容之前,已经能相当体会到文章的美妙”,他说:“老师讲解之后,立即要我们朗诵,于是全班同学高唱,如鼎沸,如蛙鸣,如蝉噪。”这是契合诗歌特点的极为生动的诗歌示范性教学。愈是美学价值高的诗歌,愈要在吟诵中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的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比如李白的《行路难》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重读的音主要有“斗十千”、“直万钱”、“不能食”、“心茫然”等。尤其在朗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时,要注意“欲渡”稍微平缓,“黄河”开始上扬,“冰塞川”处达到上扬的顶点,以表现心中的惨痛之情。“将登”处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太行”处开始下降,至“雪满山”处降到极点,且“雪”字稍微拖长,“山”字顿收,以表现前途艰难的英雄末路的悲痛。学生在不断地朗读吟诵中,感悟到诗歌美的和谐的韵律,从而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中国古典诗词的韵脚、韵律,使作品流淌着音乐的旋律美。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韵美,还可以唤起读书的热情。让学生在诗句中找出押韵的字,画出朗读的节拍,先进行全班读、小组读,在朗读中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节奏,然后过渡到个人朗读。个人朗读让其他学生当评委,评论和欣赏朗读者的朗读好在哪里和不足之处,以求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一个人读,多人评”,在课堂上形成了一种竞赛的氛围。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参与交流讨论,还使学生欣赏到其他同学在朗读中读出的语言美、节奏美、音韵美、感情美。既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能感受到诗人流露出的感情,激起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二、在品词析句中,领悟诗歌的语言文字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文学鉴赏都必须首先进入语言层面,而诗歌的语言又是文学语言中最富于表现力的。“不学诗,无以言”,孔夫子的这句话很精辟地道出了古人对诗歌语言的重视。我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古典诗词中的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其艺术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内容、技法乃至风格等因素,但都必先得力于语言、辞彩的表现。“诗化的语言”成为评价文学语言的最高准则决不是偶然的。诗歌的语言美体现在对物像和意境的形、色、声、势等各方面的描绘。如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谈谈词中感受较深的词语、句子,学生在细细品味之后,说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有的学生说“枯藤”符合秋天景物的特点,“枯”字显得毫无生气,给人萧瑟之感;有的学生说“瘦马”写出了旅途之长,马之劳顿,马犹如此,何况人呢;有的学生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图画,在暮色苍茫中,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游子缓缓行进在古老的驿道上……通过对语言的吟咏、比较、推敲、品析,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把诗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学生在品味语言的时候,也能更好地感受到诗歌中美好的感情和意境,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
三、在想象延伸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形象美
诗歌教学,可以在基本理解诗歌文本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画面想象,从中领会诗歌的意境形象之美。真正优秀的诗歌是句断意连,在似断非断的变化中,给欣赏者提供想象的空间。在鉴赏诗歌时可以先通过背景介绍或词句讲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联想,把诗中有、无、隐、显的空间填补起来,在脑中形成一幅与诗歌内容大体相仿的图画。让诗中的意境通过理解、想象得到充分的还原、再现。在教学《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九个意象,再把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沉沉暮霭中,百年古树无声耸立,躯干上缠绕着枯藤,树枝上叶落殆尽,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因为光线昏暗,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分辨不出。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溪边,一间农舍孤独地站着,房顶上,炊烟袅袅,蜿蜒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慢慢地消失在地平线上……这个唯美的画面就是学生再现出来的意境,如果浸润其中,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也可以扣住关键词语调动生活经验进行想象。一个“愁”字又怎能体会得了,感受得尽呢!优秀的古典诗歌,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然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但初中学生毕竟有知识、阅历的局限,要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思维的翅膀,让美妙的想象融入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这样即使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不同程度地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无数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审美教育是一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是一种在感化、陶冶中使其素质和品格升华的教育,是一种“发现”美之后而产生愉悦并乐于亲近、乐于接受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教育。把审美教育贯穿于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将学生带入艺术境界,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思,一词一句使学生感受其情趣,一篇一章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学生就会心驰神往,兴趣盎然。在提高品位、陶冶性情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
古诗词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而且还将通过美的事物和形象、美的理想去感染学生,影响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塑造他们美的心灵,以达到今后创造美的最终目的。但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即使在教改后,古诗词的教学情况也还不容乐观。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诗歌教学的一些弊病:很多教师还是将教学和应考等同起来,考什么教什么。他们的一般做法是先疏通诗意,再讲明主题,最后品读名句三个步骤就算完成教学。他们重视的是知识点的落实,而不是引导学生体验诗中之情,诗中之美及诗外之意。还有不少教师虽然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课堂形式多样,有诵读竞赛、编写剧本、表演、描绘诗中景等,一改传统教学的单调和枯燥,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深受师生的欢迎,但一段时间下来,不少同行得出这样的反思结论:学生们头脑里没有装下古典味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要革除古诗词教学的弊病,就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用诗歌引导学生在美的愉悦中获得情感的升华,进而唤起他们自身的真善美情怀。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试行以下几种途径。
一、在朗读训练中,体会诗歌的音乐节奏美
梁实秋先生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诵读。”他回忆老师朗诵时是时而“咬牙切齿,声震屋瓦”,时而“轻描淡写,如行云流水”,而学生“认真聆听,细细品味,在理解文章内容之前,已经能相当体会到文章的美妙”,他说:“老师讲解之后,立即要我们朗诵,于是全班同学高唱,如鼎沸,如蛙鸣,如蝉噪。”这是契合诗歌特点的极为生动的诗歌示范性教学。愈是美学价值高的诗歌,愈要在吟诵中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的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比如李白的《行路难》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重读的音主要有“斗十千”、“直万钱”、“不能食”、“心茫然”等。尤其在朗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时,要注意“欲渡”稍微平缓,“黄河”开始上扬,“冰塞川”处达到上扬的顶点,以表现心中的惨痛之情。“将登”处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太行”处开始下降,至“雪满山”处降到极点,且“雪”字稍微拖长,“山”字顿收,以表现前途艰难的英雄末路的悲痛。学生在不断地朗读吟诵中,感悟到诗歌美的和谐的韵律,从而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中国古典诗词的韵脚、韵律,使作品流淌着音乐的旋律美。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韵美,还可以唤起读书的热情。让学生在诗句中找出押韵的字,画出朗读的节拍,先进行全班读、小组读,在朗读中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节奏,然后过渡到个人朗读。个人朗读让其他学生当评委,评论和欣赏朗读者的朗读好在哪里和不足之处,以求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一个人读,多人评”,在课堂上形成了一种竞赛的氛围。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参与交流讨论,还使学生欣赏到其他同学在朗读中读出的语言美、节奏美、音韵美、感情美。既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能感受到诗人流露出的感情,激起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二、在品词析句中,领悟诗歌的语言文字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文学鉴赏都必须首先进入语言层面,而诗歌的语言又是文学语言中最富于表现力的。“不学诗,无以言”,孔夫子的这句话很精辟地道出了古人对诗歌语言的重视。我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古典诗词中的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其艺术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内容、技法乃至风格等因素,但都必先得力于语言、辞彩的表现。“诗化的语言”成为评价文学语言的最高准则决不是偶然的。诗歌的语言美体现在对物像和意境的形、色、声、势等各方面的描绘。如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谈谈词中感受较深的词语、句子,学生在细细品味之后,说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有的学生说“枯藤”符合秋天景物的特点,“枯”字显得毫无生气,给人萧瑟之感;有的学生说“瘦马”写出了旅途之长,马之劳顿,马犹如此,何况人呢;有的学生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图画,在暮色苍茫中,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游子缓缓行进在古老的驿道上……通过对语言的吟咏、比较、推敲、品析,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把诗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学生在品味语言的时候,也能更好地感受到诗歌中美好的感情和意境,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
三、在想象延伸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形象美
诗歌教学,可以在基本理解诗歌文本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画面想象,从中领会诗歌的意境形象之美。真正优秀的诗歌是句断意连,在似断非断的变化中,给欣赏者提供想象的空间。在鉴赏诗歌时可以先通过背景介绍或词句讲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联想,把诗中有、无、隐、显的空间填补起来,在脑中形成一幅与诗歌内容大体相仿的图画。让诗中的意境通过理解、想象得到充分的还原、再现。在教学《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时,我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全诗的九个意象,再把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沉沉暮霭中,百年古树无声耸立,躯干上缠绕着枯藤,树枝上叶落殆尽,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因为光线昏暗,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分辨不出。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溪边,一间农舍孤独地站着,房顶上,炊烟袅袅,蜿蜒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慢慢地消失在地平线上……这个唯美的画面就是学生再现出来的意境,如果浸润其中,一定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也可以扣住关键词语调动生活经验进行想象。一个“愁”字又怎能体会得了,感受得尽呢!优秀的古典诗歌,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然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但初中学生毕竟有知识、阅历的局限,要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思维的翅膀,让美妙的想象融入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这样即使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不同程度地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无数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审美教育是一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是一种在感化、陶冶中使其素质和品格升华的教育,是一种“发现”美之后而产生愉悦并乐于亲近、乐于接受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教育。把审美教育贯穿于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将学生带入艺术境界,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思,一词一句使学生感受其情趣,一篇一章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学生就会心驰神往,兴趣盎然。在提高品位、陶冶性情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