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讯 2017年9月15日晚8点至9点,《中学语文》读者群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国内合作办学优秀管理人才——“本真语文”发起人朱蒙老师,就“语文核心素养”这一主题开展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教研活动,活动主持人为莫羽和李欣荣二位老师。
朱蒙老师说“核心素养”本身是北师大一个团队研究的初级成果,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但对其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不过,朱老师所提的“核心素养”与教育部公布的核心素养并无关系,他认为后者的“核心素养”不是核心,只是一个“范围”。诸如“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些只是范围,内在的专业逻辑是混乱的。对此,浙江臺州邓维策老师也持相同看法。依朱老师的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是汉语文化,目标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而汉语言文化有自己极大的特殊性,我们就存在于这种特殊性之中,因其博大精深,所以需要解决其基本定位问题。其中的复杂性不言而喻,毕竟汉语言文化决定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以至生活和发展方式。
谈起语文素养,朱老师指出“其基础是对语言的感知和对思维的构建”“对语言系统的感知存在正确与错误,而正确又存在境界深浅的问题”“语文学科的思维是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从对汉语言的掌握发散出来,我们可以笼统地说,中华文化有一个境界问题”。质言之,“语文教育存在自身的特殊性”。这一看法,引起很多群友的共鸣。“由于语文与我们自身文化的紧密关系,文化其实又是涉及生存的根本问题,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表现,所以,语文教育最有条件直接关注、研究和陪伴学生的精神成长,即生命发展。所以,才会有所谓的生命教育。这也是语文教师的天然使命所在。”从朱老师的阐释中我们不难看出,他认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育的特殊性”。朱老师说的“具有新文化精神”的“新人”,具体而言就是“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四个要点“三个偏重人文,一个偏重文化的工具性”。这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发展理解的基础上的。“新人”怎么教化出来?邓维策老师说“肯定不是儒家文化”,朱老师也说靠的是一个“伟大的未完成”的五四新文化。由此,朱老师得出两个结论:①我们的语文教育,真正高深的不是所谓的课本知识和考试内容,而是对教育的理解和热爱,对自己使命感的期许。②在理解语文与新文化关系基础上去理解“语文思维”。
正是第二个结论,引发了群友的高度关注和激烈的交锋。针对“语文思维”这一概念,有人说是“思考的建模”,有人说是“辨别判断力”,有人说“现在的语文思维其实等同于思维”……但朱老师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有辨别”属于思维能力,而不是语文学科的专业思维,“语文思维既与文化相关,又与生命发展相关,解决了语文思维问题,就把握住语文学科专业建构的核心”。河南董飞龙老师质疑:“思辨能力为什么不是语文思维?和生活、语文都密切联系呀?”浙江台州邓维策老师从逻辑学角度强调:“没有一个特殊的属于‘语文’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的语言能力,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责任就尽到了。如果跨越汉语,直接上升到学生的生命,试问,其他学科不是陪伴学生的生命吗?把别人的饭碗还给别人,不要增加我们的负担。”
思想的交锋,是产生新知的前提;激烈的碰撞,迸射的都是思想的火花。最后,朱蒙老师用一句话概括了其“语文核心素养”概念,即“在热爱并传承中华文化基础上,有良好的语文思维”。
[作者通联:湖北安陆市安陆二中]
朱蒙老师说“核心素养”本身是北师大一个团队研究的初级成果,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但对其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不过,朱老师所提的“核心素养”与教育部公布的核心素养并无关系,他认为后者的“核心素养”不是核心,只是一个“范围”。诸如“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些只是范围,内在的专业逻辑是混乱的。对此,浙江臺州邓维策老师也持相同看法。依朱老师的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是汉语文化,目标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而汉语言文化有自己极大的特殊性,我们就存在于这种特殊性之中,因其博大精深,所以需要解决其基本定位问题。其中的复杂性不言而喻,毕竟汉语言文化决定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以至生活和发展方式。
谈起语文素养,朱老师指出“其基础是对语言的感知和对思维的构建”“对语言系统的感知存在正确与错误,而正确又存在境界深浅的问题”“语文学科的思维是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从对汉语言的掌握发散出来,我们可以笼统地说,中华文化有一个境界问题”。质言之,“语文教育存在自身的特殊性”。这一看法,引起很多群友的共鸣。“由于语文与我们自身文化的紧密关系,文化其实又是涉及生存的根本问题,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表现,所以,语文教育最有条件直接关注、研究和陪伴学生的精神成长,即生命发展。所以,才会有所谓的生命教育。这也是语文教师的天然使命所在。”从朱老师的阐释中我们不难看出,他认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育的特殊性”。朱老师说的“具有新文化精神”的“新人”,具体而言就是“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四个要点“三个偏重人文,一个偏重文化的工具性”。这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发展理解的基础上的。“新人”怎么教化出来?邓维策老师说“肯定不是儒家文化”,朱老师也说靠的是一个“伟大的未完成”的五四新文化。由此,朱老师得出两个结论:①我们的语文教育,真正高深的不是所谓的课本知识和考试内容,而是对教育的理解和热爱,对自己使命感的期许。②在理解语文与新文化关系基础上去理解“语文思维”。
正是第二个结论,引发了群友的高度关注和激烈的交锋。针对“语文思维”这一概念,有人说是“思考的建模”,有人说是“辨别判断力”,有人说“现在的语文思维其实等同于思维”……但朱老师认为鲁迅先生所说的“有辨别”属于思维能力,而不是语文学科的专业思维,“语文思维既与文化相关,又与生命发展相关,解决了语文思维问题,就把握住语文学科专业建构的核心”。河南董飞龙老师质疑:“思辨能力为什么不是语文思维?和生活、语文都密切联系呀?”浙江台州邓维策老师从逻辑学角度强调:“没有一个特殊的属于‘语文’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的语言能力,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责任就尽到了。如果跨越汉语,直接上升到学生的生命,试问,其他学科不是陪伴学生的生命吗?把别人的饭碗还给别人,不要增加我们的负担。”
思想的交锋,是产生新知的前提;激烈的碰撞,迸射的都是思想的火花。最后,朱蒙老师用一句话概括了其“语文核心素养”概念,即“在热爱并传承中华文化基础上,有良好的语文思维”。
[作者通联:湖北安陆市安陆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