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由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后记,要理解这篇文章,离不开《城南旧事》这本书。它写了上个世纪20年代,住在北京城南一座院子里的英子温暖的一家,英子用儿童的视角看成人世界里的悲欢离合。作品字里行间,都能让人看到对往昔的深情追忆。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沉浸于单纯的追忆之中,而是充满诗意和豁达地告诉读者和她自己: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这也是我们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这些体现在了它的标题、故事情节、主题等方面。
一、诗意的标题
《冬阳·童年·駱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是指冬天的太阳。这个季节的阳光照在身上,给人以温暖、舒服的感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生活中温馨的画面和场景。“童年”给人以纯真、美好的意象;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随着季节的更替,骆驼队的来去停留在作者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童年饶有趣味的回忆。小小的间隔号在几个并列词语间起到了分界作用,三个词语的排列组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和情感空间,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故乡不同,童年的经历不同,但对过往的人和事的怀念之情、对时光一去不复的留恋、感慨之情是相似的。它引发了我们在感受到故事里的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对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的共鸣。
二、深深的思念
林海音的童年并不是自始至终的温馨美好。但,她一直心向阳光。这使得她的作品也带着浓浓的温情。林海音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人在中年,回顾往昔,选取了自己7至13岁的一段时光写成了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可见她对生活过的北京城南印象深刻,对其中的人、事、物印象深刻。只有用力生活过的人,才会充满深情的回忆。
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女士为母亲写了《林海音传》,我们从字里行间读到了《城南旧事》中不一样的“英子”,林海音1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平日没有什么主见,林海音作为家中的老大,带着母亲和六个年幼的弟妹开始了艰难的生活。她曾经说:“在别人还需要照管的年龄,我已负起许多父亲的责任了。父亲去世后,我童年的美梦从此破灭。”也许就因为童年仓促的结束,她对童年的怀念更与别人不同。“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闯练,闯练,英子”。父亲临终前的话萦绕耳畔,英子仿佛瞬间长大了。她只能不断地硬着头皮闯练,也就与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越来越远。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一个内心强大,生性刚强,处事灵活的林海音显然没有辜负父亲的嘱托。不仅成就了自己,也很好的照顾了家庭。
在《城南旧事》中,“英子”经历了一次次“送别”,《惠安馆》的妞儿和秀贞走了,兰姨娘跟着德先叔走了,和善的“小偷”走了,宋妈走了,亲爱的爸爸也走了。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呢?季节轮回,骆驼队来来去去,作为一种流动着的意象,它与那些再也回不来人和事对立着,让人到中年的作者在心里忍不住地怀念了一遍又一遍。而这种怀念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不再痛苦难言欲说还休。这种感觉淡淡的,轻轻的,流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淡淡的感伤背后,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对旧时光的美好回味与眷恋。
三、诗意的表达
首先,这篇文章乃至整本书颇受大家欢迎的原因,应该是它唤起了每个人对记忆中的那段“城南旧事”的追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支童年里的“骆驼队”,一旦被触发,就会慢慢地走出来,摇动着记忆的驼铃,陪我们一次次温习那些细数过的流年。其次,是北京城南的京味十足的故事背景下儿童眼里“不一样”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些离别的伤感,与这来来去去的骆驼队形成对比,触景生情,感物伤怀。的确“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啊!
当然,这是对于有些阅历的成年人来说的。那么,对于小学生而言,它的哪些地方引人入胜呢?
作者通过儿童的视角、儿童的语言、儿童的心理感受写出了儿童喜欢的故事。她没有用小孩的口吻说大人话。也看不到教条式的思想灌输。她只是抓住儿童与成人视角的不同进行叙述。比如“学骆驼咀嚼”的那种不刻意,一举一动都自然而然。比如“讨论驼铃的作用”有情有理有创意,让我们看到了充满想象的童年是如此单纯、可爱。再比如“问骆驼去向”时心心念念的急切和牵挂。我们读着读着就会在眼前出现一幅画面,有趣又似曾相识。
就把它们都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把深深的思念诗意地表达出来,以此慰藉心灵吧。
尚海燕,山东淄博市张店区傅家实验小学教师。
一、诗意的标题
《冬阳·童年·駱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是指冬天的太阳。这个季节的阳光照在身上,给人以温暖、舒服的感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生活中温馨的画面和场景。“童年”给人以纯真、美好的意象;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随着季节的更替,骆驼队的来去停留在作者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童年饶有趣味的回忆。小小的间隔号在几个并列词语间起到了分界作用,三个词语的排列组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和情感空间,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故乡不同,童年的经历不同,但对过往的人和事的怀念之情、对时光一去不复的留恋、感慨之情是相似的。它引发了我们在感受到故事里的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对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的共鸣。
二、深深的思念
林海音的童年并不是自始至终的温馨美好。但,她一直心向阳光。这使得她的作品也带着浓浓的温情。林海音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人在中年,回顾往昔,选取了自己7至13岁的一段时光写成了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可见她对生活过的北京城南印象深刻,对其中的人、事、物印象深刻。只有用力生活过的人,才会充满深情的回忆。
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女士为母亲写了《林海音传》,我们从字里行间读到了《城南旧事》中不一样的“英子”,林海音1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平日没有什么主见,林海音作为家中的老大,带着母亲和六个年幼的弟妹开始了艰难的生活。她曾经说:“在别人还需要照管的年龄,我已负起许多父亲的责任了。父亲去世后,我童年的美梦从此破灭。”也许就因为童年仓促的结束,她对童年的怀念更与别人不同。“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闯练,闯练,英子”。父亲临终前的话萦绕耳畔,英子仿佛瞬间长大了。她只能不断地硬着头皮闯练,也就与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越来越远。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一个内心强大,生性刚强,处事灵活的林海音显然没有辜负父亲的嘱托。不仅成就了自己,也很好的照顾了家庭。
在《城南旧事》中,“英子”经历了一次次“送别”,《惠安馆》的妞儿和秀贞走了,兰姨娘跟着德先叔走了,和善的“小偷”走了,宋妈走了,亲爱的爸爸也走了。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呢?季节轮回,骆驼队来来去去,作为一种流动着的意象,它与那些再也回不来人和事对立着,让人到中年的作者在心里忍不住地怀念了一遍又一遍。而这种怀念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不再痛苦难言欲说还休。这种感觉淡淡的,轻轻的,流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淡淡的感伤背后,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对旧时光的美好回味与眷恋。
三、诗意的表达
首先,这篇文章乃至整本书颇受大家欢迎的原因,应该是它唤起了每个人对记忆中的那段“城南旧事”的追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支童年里的“骆驼队”,一旦被触发,就会慢慢地走出来,摇动着记忆的驼铃,陪我们一次次温习那些细数过的流年。其次,是北京城南的京味十足的故事背景下儿童眼里“不一样”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些离别的伤感,与这来来去去的骆驼队形成对比,触景生情,感物伤怀。的确“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啊!
当然,这是对于有些阅历的成年人来说的。那么,对于小学生而言,它的哪些地方引人入胜呢?
作者通过儿童的视角、儿童的语言、儿童的心理感受写出了儿童喜欢的故事。她没有用小孩的口吻说大人话。也看不到教条式的思想灌输。她只是抓住儿童与成人视角的不同进行叙述。比如“学骆驼咀嚼”的那种不刻意,一举一动都自然而然。比如“讨论驼铃的作用”有情有理有创意,让我们看到了充满想象的童年是如此单纯、可爱。再比如“问骆驼去向”时心心念念的急切和牵挂。我们读着读着就会在眼前出现一幅画面,有趣又似曾相识。
就把它们都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把深深的思念诗意地表达出来,以此慰藉心灵吧。
尚海燕,山东淄博市张店区傅家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