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大戏台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mbooa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楼杀惜的故事想必是妇孺皆知,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时还在黄口之年。说书人从收音机里将故事绘声绘色地娓娓道来,我义愤填膺,将阎惜姣恨得咬牙切齿。多年之后,再看《水浒传》的原著,反倒觉得书里的女性角色大都十分可怜,都是被边缘化的一群人。虽然娇美如花,但为了衬托英雄好汉那铁面无私、不近女色的光辉形象,就注定成了一片绿叶,成了牺牲品,结局往往令人扼腕。
  所以我得说,看了小剧场《惜·姣》之后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女子从舞台的边缘走到了中心,不仅仅因为一个京剧人物愈加饱满,回归人物本身。更是因为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引人深思,她不再像京剧中有些人物那样非黑即白,更多留下的是对封建女性的叹息。所以看了此剧之后,我隐隐觉得《惜·姣》的编剧可能是个女的,果不其然,在采访了李卓群老师之后,正好印证了我之前的猜想。
  编剧、导演两门抱
  人们在描述一个京剧演员技艺全面时,总爱用“两门抱”这个词来形容,例如:架子铜锤两门抱、青衣刀马两门抱。而今天我要说的这位老师,虽然来自幕后,但也是多才多艺,同样可以用“两门抱”来形容。
  李卓群从小出生在书香门第,一个文化大家庭,从爷爷、姥爷往下排,家里很多人都从事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李卓群从小就学习过戏曲与舞蹈表演,身负扎实的戏曲功底,加之天生喜欢写作,所以考大学时她虔诚地仅报了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一个专业。正是李卓群的这份热情,加上她的天赋和功底,结果考试成绩一下来,她以全国报考此专业第一名的身份进了学校。
  上了大学以后,李卓群学习戏曲文学的理论知识。同时,她觉得自己的知识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她认为将来从事戏曲事业,不论是做导演还是编剧,都需要自身有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作支撑。所以在读完大学四年之后,李卓群又以第一名的身份考进了中国戏曲学院的戏曲导演系。研究生临毕业时,由于忙着排演毕业大戏,李卓群错过了北京京剧院应聘考试的初试环节。但她在学校时就知道北京京剧院是坚守老戏的阵地,同时敢于尝试创排新戏。她向往已久,岂能与北京京剧院失之交臂?带着一片诚心,加上学校系主任的鼎力推荐,李卓群最终被允许参加后面的考试,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不一样的阎惜姣
  2011年,李卓群进入北京京剧院工作。她在建国饭店导演了工作后的第一出戏《菊苑撷芳》。之后她又导演了院里大力恢复的谭派戏《鼎盛春秋》。并且戏中“逃国”一折是李卓群根据谭正岩的特点特意量身打造、重新创作的,带着些许昆曲的感觉。
  全身心投入京剧的导演和创作工作,为李卓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众所周知,小剧场京剧是北京京剧院一张独有的品牌。从2001年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开始,小剧场京剧一直备受年轻人的喜爱。院里领导对小剧场京剧也重视有加,2013年开始恢复小剧场曾经排演过的一些剧目,包括《阎惜姣》《浮生六记》《玉簪记》等。
  李卓群说:“她们团队里的‘小伙伴’们都十分给力。”团队的成员们考虑阎惜姣这个人物妩媚、泼辣、很市井,但也很接地气,属于筱派的风骚旦一类,非常难演,但若能演好一定会让观众印象深刻。同时,筱派传人如今说得上凤毛麟角,有些观众甚至对这个流派知之甚少。所以团队最终选择重新创排《阎惜姣》,一是想挑战一下自我,同时也想宣传、发扬一下筱派。
  在选择了任务后, 李卓群和团队其他人得到了院里领导的大力支持。院里经常给他们找一些票,让他们有机会去观摩话剧、歌剧,以便从中取经。在《惜·姣》的剧本创作完成之后,院里还特意开了三四次专家研讨会,邀请了谢振强、艾淑云等方方面面的专家、评论家、艺术家,来给《惜·姣》把关,确定它的艺术风格和方向。李卓群笑着说:“因为团队里差不多都是80后、85后,估计怕我们这些小孩儿跑偏吧。”
  谈到《惜·姣》剧本的创作,李卓群告诉我本子是全新的。她仅用了四五天就把剧本写完了,而通常来讲,一个剧本至少要20多天才能完成。《惜·姣》这出戏我是看过的,其中人物间的冲突激烈又精彩,所以听说李卓群一挥而就,心中又惊又佩。李卓群告诉我,坐楼杀惜这个故事在《水浒》里本来人物冲突就很激烈。她在写作之前,又通过上网、跑资料馆、去剧场,把所有剧种的坐楼杀惜,所有类型的阎惜姣统统参详了一遍。因此在写作之前,心里对阎惜姣这个人物,就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此外,写作时她本着因人设戏的原则,对团队里的“小伙伴”十分了解,根据他们的特点及他们的派别,写起来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镁光灯下,阎惜姣多情妩媚,和所有的女孩子一样,她也为自己的意中人茶不思饭不想。她的命运是被人写好了的。直到有那么一瞬,她发现了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却落得个香消玉殒的下场,背上了恩将仇报的骂名。曾有人直言不讳地问李卓群,你是要给阎惜姣翻案吗?对此李卓群说:“阎惜姣有自己不对的地方,但她命运的悲剧其实是由她性格悲剧和价值观造成的。所以我们首先不给她下褒贬的定义,只是把她不对的原因演给观众,让观众去了解阎惜姣。”
  虽然《惜·姣》是重新创排,但京剧里固有的程式并没有丢。李卓群说:“戏中有一场坐楼杀惜,在乌龙院大概有7分钟,戏壶我们保留了原有的,其他都是新编的。即便如此,戏壶我们也加快了节奏,速度快进乘以二,满足现在年轻观众的要求。”
  《惜·姣》这出戏有很多新的尝试,但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成了李卓群必须面对的问题。“怎么能够既留住老观众,又能吸引新观众,关键还是坚持京剧剧本创作中既有的规则,并且在舞台表演二次创作上下功夫,做出一些改变让观众耳目一些。例如在乌龙院阎惜姣和宋江对峙的一场戏,仅用锣鼓点来伴奏,表现场面的激烈。”
  小剧场的《惜·姣》公演后,年轻的观众反响很强烈。李卓群说:“我们目前还在改,希望将《惜·姣》变得更小众一些。剧情我们不会变,但演员的表演会更加细腻;乐队会精简到八到九个人,突出単乐器的质感。改变还包括剧场只能坐一两百人了,不过这回观众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京剧。”听了李卓群老师的话我非常期待,同时也感到小剧场京剧的明天一定非常美好。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其他文献
本期,我们将带读者走进京剧神秘的后台,来了解京剧服饰的风格传统和程式规范。“大衣箱”孙海松、服装设计师石翠亭、“勒头”刘学礼,这些幕后英雄同样成就了灿烂多彩的京剧人生。
期刊
我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说老梅剧团新来了一位年轻的鼓师,刚来不懂规矩,在后台瞎转悠,一屁股坐在了大衣箱上。结果后脖颈感觉一凉,发现原来是大管事李春林用烟袋点了他一下。李春林说:“这是你坐的地方吗,爷们儿?”自那之后,那位鼓师就再没往大衣箱上坐过一回。从这件小事上我们能看出,一是大管事这个消失已久的行当过去地位很高,说一不二;二是后台大衣箱是个重要的所在,不是谁都能往上坐的。  历史给我们的反馈亦是
期刊
演艺中心:演出季好戏连台  记者:少儿戏剧场先后成功举办了两个演出季,这两个演出季的情况如何?  廖维老师:从2013年6月1日起,“2013夏季演出季”历时三个月,共10台节目,演出28场,观众约8150人。其中京剧系演出5台16场,地方戏曲系演出2台6场,音乐系、舞蹈系、影视表演系各演出1台2场。接下来的秋冬演出季共28台节目,演出43场,观众约16870人。其中京剧系7台11场,地方戏曲系7
期刊
新闻聚焦  2014年1月4日,“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系列演出之京剧专场彩排,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少儿戏剧场举行。首都文明办巡视员尹学龙、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吕先富和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处长常建军,在院长刘侗、副院长许翠的陪同下一起观看了演出,演出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这场彩排预示着《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2014年的演出拉开了帷幕。  京剧专场中共包含了四个故
期刊
2013年6月30日,由北京京剧院和梅兰芳艺术基金会联合发起并承办的“双甲之约——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巡演活动”在北京启动。8月8日、9日,在梅兰芳艺术大师的故乡江苏泰州市举办了两场“双甲之约”的启动演出。梅派经典剧目《麻姑献寿》和名家名段演唱会,赢得满堂喝彩,充分表达了梅兰芳艺术大师故乡人民对梅兰芳先生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梅兰芳艺术的真切情意。  10月18日至20日,在天津大剧院演出了三场。
期刊
2014年是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120周年是中华农历纪元的两个周期,称为“双甲子”。 为纪念这位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京剧艺术革新、发展的一代宗师,也为更好地推动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北京京剧院精心策划,推出了“双甲之约”——纪念梅兰芳大师诞辰120周年全球巡演活动。  “梅兰芳”,不仅仅代表着一位艺术大师、一个京剧流派甚至一个艺术体系,他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情结、文化名片、伟大中国的鲜明符号。“双
期刊
有人说,60年代生人心中有着固有的情结——国家、民族情结。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这些人饱含热情,成为中国企业家阶层的主力。而深埋在他们心中的情结,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历经创业艰辛得到的财富,用于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生养他们的出生之地。荣亨达集团董事长朱学仁,正是其中的一员。  他,白手起家,经过十多年艰苦的打拼,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面对财富,他并没有选择舒适悠闲的生活,而是将创造的财富全部投入到家
期刊
艺海兰心 桃李芳华(十三)  对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来说,舞美系和影视表演系是两个新兴专业,但后起之秀同样开办得有声有色。本期向读者介绍舞美系主任黄元培和影视表演系杨瑞霞,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故事。  自从1975年学习舞美开始,黄元培一直“没动过窝”,无论是化妆、服装、绘景、设计,还是灯光、音响、装置……可谓无所不通。30余年的幕后生涯虽然不及台前光彩夺目,但黄元培始终无怨无悔,对他而言,一台节目
期刊
“爸爸,我最喜欢坐公交车了!”  “为什么呀?这么多人挤着!”  “因为车上有好多人呀!”  这是一个三岁半的小孩与他爸爸的对话。因为限行,父女俩每周必须有一天坐公交车去幼儿园,父亲就很发愁公交车的拥挤,女儿则为公交车有那么多人而感到兴奋。  2008年,北京的一场奥林匹克盛会将私家车里的人们拽出来,让更多的人加入公交队伍。据统计,北京日均客运量最高时达到1500多万人次,相当于搭载着智利全国的人
期刊
“低头族”说穿了就是手机依赖症,从精神层面来说这跟酗酒、嗜毒没什么不同。  当史蒂夫·乔布斯在2007年1月9日举行的Macworld上,把iPhone第一次展现世人面前之时,他一定想到了这款产品将在接下来的时代引发革命,但不一定能预测到这款移动智能终端给这颗星球上的人类生活带来如此深刻的改变。如今,“黏性”已经成为产品工程师和营销人信奉的“圣经”,而被“黏”住的我们,虽然已经发现自己跟手中那个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