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不断加快的现代化生活节奏和日趋活跃的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公众对加快汇款寄递的需要,中国邮政于2001年7月1日首先在国内部分省市的邮政局、所推出了邮政电子汇款新业务,这预示有着104年历史的邮政汇单实物传递即将完成使命。邮政电子汇款业务的各种单据为集邮用品的研究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应引起集邮者的重视。
2001年6月28日,国家邮政局在全国部分邮电局、所内部办理首次电子汇款业务(图①)。新的电子汇款收据规格为140×90mm,正面可打印12项内容,背面印有3种注意事项及8位数字的印刷号码(另一种收据的背面未印上8位数字的印刷号码)。收据全称是"中国邮政汇款收据"。该收据的启用,预示着使用多年的信封式(汇统3005)"中国人民邮政汇款通知"单将废止,最终成为集邮爱好者收集、研究、用于组集的邮政用品。新的汇款收据正面的12项内容(除收汇日戳外)全部由电脑打印,准确、规范、清晰。
2001年7月1日,国家邮政局率先在全国20个省市中的122个邮政局、所推出了邮政电子汇款业务。它是一种依托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集汇款交易处理、资金清算、会计核算和风险防范为一体的多功能快速汇款服务。北京市在电子汇兑开办首日,只有6个邮局、1个邮政所办理此项业务:建内大街邮局(图②)、西长安街邮局、永定路邮局、北太平庄邮局、昌平县政府街邮局(图③)、亚运村邮局、国家邮政局邮政所。通过比较收集到的首日"电子汇款取款通知单",发现有A(图③)、B(图④)2种式样。A为150×95mm、B为180×93mm。A、B两种通知单正反面所印内容、格式完全一样。A通知单的背面右下角只印了"印刷号"3个字; B通知单的背面右下角既印了"印刷号"又印了7位数字(印刷序号),此种电子汇款的取款通知单比较常用。
自2002年1月1日开始,全国31个省(区、市)的电子汇款业务陆续展开。以前常见的几种汇款业务同时宣告"退休",如邮政礼仪汇款(图⑤)、邮政电报汇款(图⑥)和邮政入帐汇款(图⑦)。目前开通的邮政电子汇款业务(24小时电子汇兑业务),是指联网点自柜台受理申请起,24小时后(次日)即可办理兑付的汇款。在取款的通知方式上,此类汇款原则上由汇款人自行通知;如以邮政企业投递取款通知单进行通知的,应增加相应的投递时间。据了解,即将陆续开通的邮政电子汇款业务有:a.2小时到达加急电子汇款业务;b.即时到达特急电子汇款业务;c.与帐户相关的电子汇款业务;d.国际电子汇款业务。如果以上4种电子汇款业务能够早日开办,可以进一步最大限度地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由于邮政电子汇兑网络还不够完善,一些邮电所尚未开通网上汇款业务,用户的汇款收据上加盖了"应急收汇"的附戳(图⑧)。此种汇款对用户不会造成影响。邮电所当天办理的普通汇票,由营业员统一送回邮局补打电子汇款单,将款项通过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络汇出。日前,国家邮政局邮政所使用了一种新版"中国邮政汇款单",规格为149×98mm(图⑨)。该汇款单在"汇款人姓名"一栏的后面加印了邮政编码框;并且应用了防伪措施。整张汇款单正面采用粉红色油墨印有1×1mm的方格形网状底纹和8组邮政徽志及中、英文邮政铭记;在紫光灯下观察,汇款单左上角"业务种类"处印有桔红色邮政微志,尺寸为12×13mm;汇款单中心位置印有桔红色中国古代驿使图,尺寸为39×26mm。新版"汇款单"为集邮爱好者提供了许多专题信息,如:印刷、灯、光、服饰、马、绘画等等。
中国邮政推出的电子汇款业务有以下特点:
1.更加快捷。邮政电子汇款服务从汇款交易受理开始,到汇款信息的传输处理,全过程均由计算机系统控制完成,与传统邮政汇款服务相比,在业务处理手段、处理方式和处理流程等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可以实现汇款的24小时(不受节假日的限制,节假日正常进行业务处理)到达兑付。
2.确保安全。邮政电子汇款系统在应用软件和硬件设备方面采用了先进的加密技术,并通过了整套成熟的内控制度,对系统作业组织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确保信息传递的安全。
3.方式多样。用户可以到邮局柜台办理业务;在已开通电子邮政网上服务和已开通电话银行的城市,用户还可以足不出户办理邮政电子汇款业务(图⑽)。在通知取款时,汇款人可以选择自行通知收款人或委托邮局投递取款通知单两种方式;根据客户的要求,邮局还可以提供将汇款投交到户的服务,同时,汇款人和收款人均可对汇款信息进行实时查询。
邮政电子汇款业务的诞生,将极大地方便广大城乡居民。它标志着中国邮政汇兑业务插上了高科技的翅膀,跨上了"e"时代的骏马,表明中国邮政正积极适应新形势,勇于开拓,以更加高效的服务,促进城乡经济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随着手工实物汇票传递邮政汇款方式的即将结束--电子汇款的开办,有关邮政汇兑方面的汇款单、收据等作为实寄的集邮用品,特别是邮政实物汇兑尾日和开办电子汇款首日的相关凭证,已经成为见证邮政史的重要证据,应引起集邮界同仁广泛、足够的重视,以便更好地收集和进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