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体育的爱与恨

来源 :小读者·阅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wr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我最怕的科目,不是语文,不是数学,也不是英语,而是体育。
  当同学们轻松自如地训练跳远、跑步,或者在自由活动时间上蹿下跳、欢呼雀跃时,我则静默地站在队伍末尾,无动于衷地观看,提心吊胆地躲藏,巴不得变成一个隐形人,生怕被老师发现我在偷懒。
  准确地说,我不是偷懒,只是不习惯。我生来不爱运动,运动对于我来说,就像赶鸭子上架、强迫飞鸟游泳那么可怕,那么不合情理。
  体育课的上课铃声一响,我的紧张情绪就来了。在老师威严的口令声中,我气喘吁吁地跑哇、跳哇,像一个垂死挣扎的病人。好不容易熬到自由活动时间,同学们意犹未尽地做着游戏,我则如释重负地逃离热闹的人群,独自在操场边缓步游荡,拼命地大口呼吸自由的空气。无奈的是,这样的“折磨”每周都有。
  偶尔我会藏起来,等同学们都出去上体育课了才回教室,怡然自得地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自由时光,从容淡定地读一本课外书,或者趴在走廊的栏杆上悄悄地凝望操场。
  有时我久久地蹲在车棚里某个不易被发现的角落,利用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细致地观察土堆和墙缝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的蚂蚁家族。如果幸运地碰上和我一样不爱运动的同学,我们就会并肩坐在乒乓球台上,无所事事地聊着天,直到下课铃声唱响,我们才长舒一口气,迫不及待地跑回教室。
  大概是上二年级的时候,某次体育课,我照例独自坐在树下发呆,忽然背后响起一个厚重的男声:“你怎么不去跟同学们玩?”我扭头一看,竟然是体育老师。我吓得结巴起来:“我……我……我不想玩。”他说:“没事,我就随便问问。”然后他就转身走了,脸上看不出任何愠怒的表情,却似乎有种淡淡的同情,好像我是一个被抛弃的孩子。
  其实我不需要同情,不是同学们不愿和我玩,而是我拒绝了他们热情的邀请。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欢和别人打成一片,也不是所有静默都代表自闭或懒散。我相信每所学校的体育课上,都会有那么几个孤单的身影,漫无目的地游荡在操场边、树荫下、草丛里,自得其乐,静静地消磨这不被打扰的童年时光。
  小学那几年,我觉得进行体育达标测试那几天简直就是世界末日。每到春天,我们必须早晨7点就到校锻炼,课间和放学后也会被老师轰出教室,在操场上进行跳绳、跳远、跑步等测试项目。
  班主任拿着秒表忙得不亦乐乎,我们擦着汗累得叫苦不迭。成绩拖后腿的学生被聚在一起,“享受”个性化指导。在我看来,那实在是一件丢人的事,所以我宁可披星戴月地训练,拼命往前赶,也不愿被揪出队伍。
  我对体育的过敏,延续到11岁才逐渐消退。那一年,洛阳市举办“万人打太极”活动,打算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作为五年级学生的我和其他同学也光荣地加入了这一行列。训练的那段日子,我们放学后不是按时回家,而是要乖乖在操场上集合排队,跟着台上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奶奶,认真比画着太极拳里的一招一式、一掌一拳。
  好奇心给了我无穷的动力。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让我联想到电影里神奇的中国功夫,我在心里幻想着自己打太极拳时帅气潇洒的形象,甚至美滋滋地以为,学成之后我就能功夫超群、天下无敌。
  但是练习久了,不免会感到倦怠无聊。以小孩子的耐心去承受每天一遍遍单调重复和枯燥的练习,的确困难重重。更甚的是,我们代表的是整所学校,所以绝对不能敷衍了事,必须对每个动作精益求精,唯恐有什么疏漏。每到黄昏,我们一边老老实实地排队,一边不安生地频频扭头,热切地望着那些放学按时回家的低年级学生,一脸羡慕。
  现在想起,我不得不佩服自己那时的坚毅:每天都要练到天黑透了才回家,而且风雨无阻。
  几个月后,我们胸前贴着活动标签,整整齐齐地穿着校服,加入了那次宏伟壮观的集体活动。洛浦公园沿洛河而建,几乎贯穿整个洛阳市区,打太极的3万人沿着洛浦长堤排队,浩浩荡荡排了10里长。打太极的市民来自各行各业,和我们这群小孩儿一样经过专业指导训练,按照编号,有序入场。
  音乐一响,3万人同时动起来,一招一式整齐到位,好像整个洛阳都在打太极拳,每个人只是其中的一个细胞。我们这群叽叽喳喳的小学生一改常态,有模有样地摆开架势,专注的神态和标准的动作丝毫不比成年人差。
  活动结束,音乐停了,我们却没有停。大家相视一笑,意犹未尽地从头开始,把太极拳继续打了下去。心里涌动的,不仅是激动、默契、不舍,更是一种骄傲和满足。那一刻,什么单调啊,疲惫啊,冒雨训练时的辛苦啊,都不值一提。我们希望训练永远不要结束,这个活动永远不要终止。
  人常常这样,在忍耐辛苦时,比如在军训时,比如在大考前奋战时,抱怨之声不绝于耳;而让人觉得辛苦的事一旦结束,便立刻感到不舍。曾经排斥过的都显得那么美好,那么值得怀念。
  13岁那年的夏天,我对篮球这项运动燃起一股莫名的狂热。
  当时全年级都流行打篮球,几个爱玩篮球的高个儿男生出尽风头,自诩为某某师父,自信满满地招收徒弟。我和好朋友阿任则不吃这一套,我们自己摸索球技,想自学成才,于是把许多个夏夜都消磨在篮球场上。
  夕阳沉没之后气温稍有降低,但风并没有带来凉爽,我们总是尚未开跑就已汗流浃背。没办法,就这么凑合着穿着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拍着篮球,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光线暗下去,打球的人纷纷离开,只有我们坚守阵地。夜深人静时,只听见篮球“咚咚咚”砸着地面的声音,像鲜活有力的心跳,饱含生机。
  篮球场附近没有灯,篮筐模糊不清地悬在半空,练得久了,我们竟能在黑暗中“感觉”到它的具体位置,投得不偏不倚。每当我投进了球,阿任总会毫不吝啬地赞叹:“好球!”然后敏捷地冲过去捡起球,投一个更漂亮的。
  夏夜的籃球场,当然不止我们两个。有时会有成年人路过,他们会站在旁边看我们一会儿,不时地喝彩;有时我们会遇到高年级的篮球高手,请他们指点一二;有时甚至会冒出几名小学生,提出想和我们一起玩。因为只有一个球,我们就和他们打比赛,趁此机会练练抢球和传球技巧。
  另有一位常客——一只白猫——可不那么受欢迎,它不打扰我们,只是安静地在一旁偷窥,然后像一道白色的闪电,“噌”地蹿进黑暗,无影无踪。我不介意它的陪伴,但阿任最讨厌猫,每次察觉到那鬼鬼祟祟的白色身影,她就触电似的抱着球冲过去,把它吓得落荒而逃。
  玩累了,我和阿任就坐在篮筐底下,吹吹风,聊聊天,看看美丽的夜空。多亏没有灯光,夜空里的星星明亮地闪呀闪,忽远忽近,像一滴滴遥远的水珠,却怎么也滴不下来。
  偶尔,我们在确保四周无人后,会害羞地唱起歌来。起初声音很轻,因为自己的声音在安静中会被无限放大、清晰无比。唱得久了,我们才敢放开嗓子,一首接一首,陶醉其中,不亦乐乎。
  我们就这样,晚上借着星光打球,从夏天一直打到冬天。寒冬腊月,我们的手刚伸出来,就被冻得近乎麻木,连球都托不住。即使这样,我们依然坚持打球、唱歌,好像这是一种戒不掉的瘾。
  有一次,我刚唱完歌,并肩坐在一旁的阿任忽然叫道:“这首歌真好听!真好听!”她没来得及摘下棉手套,就迫不及待地鼓起掌来。厚厚的棉手套相互撞击,发出低低的、闷闷的“嘭嘭”声。她回过神来,甩掉手套,用力拍出清脆响亮的掌声。
  当时我们坐得很近,但因为夜太黑,我不能真切地看到她的表情,只能从她的声音里感受到一阵漫溢的兴奋和惊喜。我低着头愣了几秒,深吸了一口寒气,冷静下来问:“真的有那么好听吗?”“真的好听啊!”她叫道,“再唱一首!”从小没怎么得到过鼓励的我,悄悄地红了脸。
  那些夜晚,篮球掉落的高声“咚咚”,以及好朋友手套相击的低声“嘭嘭”,直到十几年后的现在,我还能清晰地从记忆中分辨出来。
  有谁知道,看似平凡的声音,竟能承载这么多美好的记忆。
  又有谁知道,很多时候,我对体育的爱与恨,其实跟体育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
其他文献
写作的时候,要怎么才能吸引人家的眼睛呢?  要看得见。  所以写作的关键是图象思考,所有的东西都要能画成图象,能看得见。  比如说你讲一个人笨,笨就很抽象,看不见。  可是你讲笨蛋,看得见,因为它有一个蛋,看到了吧。笨猪,你看到猪,你知道它是怎么笨法。笨驴,驴的笨法跟猪的笨法不一样,跟蛋的笨法也不一样。为什么骂人不能只骂笨,一定要加后面的东西,因为加了他才看得见。  你要用有形的东西来形容抽象的东
期刊
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李允儿是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每天除了上课,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一次偶然的机会,允儿得到了一张广告。在广告的带领下,允儿来到一家出售时间的商店,商店里有一种具有魔力的手表。每天可以购买十分钟时间,代价是出卖自己的幸福记忆。  想起没完没了的功课,没完没了的补习班,再想想妈妈企盼的眼神,允儿忍不住买下了那块手表。果然,考试的时候,允儿靠着买来的时间获得了好成绩。但是,她却
期刊
斯達克利是一个海滨小镇,也就是说,大部分驶进斯达克利的汽车,只是开进小镇里掉个头,然后就又开走了。你可以坐在大钟旁边的长椅上,看着汽车驶进镇子,然后又掉头驶离。在星期六,有很多人就是这样坐着看汽车来来往往,因为也没有太多其他的事情可以做。  说实话,斯达克利有史以来发生过的最令人兴奋的事情,莫过于被评为英国第四大无聊城镇。在斯达克利,那是不得了的一天。  有人建议在教堂大厅办场聚会以示庆祝。但是这
期刊
每次我问学生,一提到“面貌”你们会想到什么时,几乎没有一次例外,大家的答案都是“长相”,但当我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答案时,同样也没有一次例外,大家都会补上“性格”。  但问题是……如果我没有追问呢?性格是不是就被忽略了?  事实上,小说创作时,性格比长相更重要,但绝大多数人只看到外在面貌,而看不见内在面貌。  现在我们就把面貌分成内外两种,一是外在面貌(长相),一是内在面貌(性格),并举《三国演义》
期刊
作家龙应台曾嘱咐留学的儿子说:“别总去沃尔玛,也给路边摊留点儿生意,他们比沃尔玛更需要你。”  我们知道,龙应台说这话,完全抱着一颗慈悲心。那么,我们给路边的小摊贩留点儿生意,这样做对他们的生计有好处吗?  假如饭店的顾客放弃传统做法,给洗碗工小费,洗碗工的生活会好转吗?  经济学家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兰兹伯格说:“洗碗工的生活从来就没比看门人好到哪里去。当餐馆的洗碗工
期刊
爷爷去世前,给杰克留下一封遗书,上面说,二十年前,他把很多金币装进壶里藏在了自家后院,又把外院的树移栽到上面,作为伪装。遗书上说:等杰克18岁的时候,就可以挖出金币了。但后院栽着九棵树,金币究竟埋在哪棵树下呢?杰克想了好久,决定把所有的树砍倒,再把树根挖出来,直到找到金币。  就在这时候,杰克的好朋友哈利来拜访。哈利发现,外院的土地更加肥沃,阳光也十分充足。他想了一下,攔住杰克:“你只需要把九棵树
期刊
我们四(1)班有41个兄弟姐妹,在朝夕相处的四年里,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下面就让我来说说我们班的那些事儿吧。我们班的小秘密  今年“5.20”的前两周,我们接到一项秘密任务——向班主任老师表白。家长委员会会长建立了“秘密表白群”,并再三叮囑我们要守住秘密。我们既激动又兴奋。同学们都精心拍摄了向班主任金老师和副班主任杨老师表白的小视频,都盼着早点儿看到制作好的视频。  好不容易盼到“5.2
期刊
真的就像哥哥说的那样,能够时时感受到星虫的光,比放走它永远不见舒服多了。后来,我又遇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星孩,并且全都因为喜欢,在纠结和痛苦中把他们变成了星虫。我将它们在卧室里依次放好。随着星虫越来越多,我的卧室晚上也越来越亮。有这样微小的光和温暖存在着,我就不怕黑暗了。我还将我的小屋命名为“星之屋”。  每当夜晚来临,我都会和这些星虫说很多话。它们身上的光明明灭灭,似乎是在回应我。我与每一个星孩都
期刊
地球上的树木正日益减少。我的叔叔——资深探险爱好者,十分热衷于保护乔木和植物。  这天,他接到亚马逊雨林生态协会的电话,请他启程调查几种新的濒危植物。时值暑假,我当然想一起去。一旁的妹妹坐不住了,连声嚷嚷着也要去。叔叔沉思道:“好吧,就当带你们免费旅游了。”  我们坐吉普车来到雨林边缘。一路上口干舌燥,水早就喝完了。妹妹无精打采地望着万里无云的天空:“叔叔,雨林怎么不下雨呀?”  “今天多半不会下
期刊
0先生原本在教室的黑板上工作,可它觉得在这黑漆漆的一片小天地,天天不是老师对自己指指点点,就是被同学们直勾勾地盯着,太没意思了。终于有一天0先生不高兴了,从黑板上跳下来大叫一声:“我要罢工了!”  0先生要找一份新工作!它滚着自己圆圆胖胖的身体,一路寻思着。突然一阵孩子们的欢呼声打断了它的思绪。0先生好奇地寻声望去:一群孩子正在池子里游泳戏水!0先生两眼放光,灵机一动:“对,我要当一个游泳圈!这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