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长期以来缺乏自主深海钻探能力,维护南海深海区域的油气“资源利益线”只能流于“务虚”。
南海海域是全球范围内石油储量与可开采储量较丰富、开采潜力较大的地方,但迄今并未进行过全面、完整的勘探,各家所提供的数据差异很大。
据中国国土资源部的统计,南海有含油气构造200多个,油气田180个;而据美国联邦能源部能源情报署(EIA)统计,南海地区石油探明储量约70亿桶,日产量已达250万桶,但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等机构却有不同意见,认为南海海域应蕴藏有230~300亿吨石油和16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英国石油公司(BP)曾估计,南海海域“可能蕴含2130亿桶石油和‘5倍于美国储量的天然气’”,这意味着南海海域石油蕴藏量相当于石油出口王国——沙特阿拉伯石油储备的80%。
尽管各家统计数据差异甚大,但即便不采取最乐观的估计,不认为南海是“第二个波斯湾”,也不能否认这里仍然是远东未来最有希望的石油、天然气宝库。
下手最早的也是最低调的
南海周边除了中国,还有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5国。
越南早在1973年便试图和意大利埃索公司联合开发北部湾海上石油,但由于尚未与中国达成北部湾划界协议而搁浅,越方在中国的压力下被迫同意中止和外国公司的合约、谈判。
由于越南自身石油勘探和开采实力薄弱,无法与外国公司合作,就意味着北部湾石油开发实际上的停滞。直至2004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生效,2006年中海油和越南油气总公司签署“北部湾协议区联合勘探协议”,双方达成联合出资、共同勘探湾内油气资源的共识,越方对北部湾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才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自从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以来,越南便大力推动南海中、南部石油、天然气开发。1978年该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招标,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挪威、前苏联,乃至马来西亚、阿根廷、印度等国的几十家石油公司纷至沓来,涉及区块达120余块。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区块不仅包括越南实际控制的海域,还包括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控制、越方鞭长莫及的海域,最远的竟已达西沙群岛西北部,因此相当一部分区块虽已中标30多年,却至今也无法实际操作。
1986年,越南在南沙海域打出第一口出油探井,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次年3月,中越爆发赤瓜礁海战,战斗的失败非但未能阻遏越南的石油野心,反倒刺激它加快动手。上世纪90年代中,中国海洋战略重心转移到台海,这更让越南有恃无恐。据报道,自1986年到2002年,越南仅从南沙海域的油气田便开采了1亿吨石油和15亿立方米天然气,获利达250亿美元,南海油气开发取代稻米,成为越南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
进入21世纪后,越南加快了南海石油的开发步伐,试图引入更多海外财团加入开发(如2006年将127和128号南海石油区块分配给印度国营石油天然气公司下属的OVL公司)。
菲律宾染指南海油气资源并不比越南晚多少,始于1976年。当年菲律宾对外进行南海油气勘探开发招标,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等国石油公司前来投标。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菲律宾每年开采南海石油350万桶,天然气0.28亿立方米。
2009年,菲律宾国会通过3216号法案,试图将菲律宾群岛基线扩大到南沙群岛,进而进一步扩大其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范围,将更多的油气资源圈进自家地盘。今年5月,菲律宾国营能源公司ForumEnergy宣称在礼乐滩水域“勘探发现最大天然气田”,大大超过此前该公司所宣布的1000亿立方米,“可能达到5600亿立方米”。菲律宾石油部声称要“招标开发”,ForumEnergy负责人甚至在黄岩对峙的背景下试图前往中国,游说中海油与之“共同开发”。
马来西亚在南海争端中始终显得低调,但石油开发却是最早和最有实力的。1966年~1969年的南沙油气资源勘探,正是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和英荷壳牌文莱石油公司合作进行的。截至21世纪初,马来西亚已在南海打出近百口油气田,年产石油3000万吨,天然气近50亿立方米。
文莱和印尼同样对南海石油开发毫不怠慢。前者以石油产业立国,成为全球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后者则一方面通过发布专属经济区主张和声明,保持其对南海油气资源的“伸手权”,另一方面让印尼石油公司频频参与越南、菲律宾在这一海域的油气资源招投标,力图根据开发协议,分取一部分油气产能。
中国海洋石油钻探实际上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南海近海,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60年代北移渤海湾。自1971年开始,中国先后在珠江口、北部湾和莺歌海三个邻近大陆的浅海盆地开展钻探工作,1981年起率先在北部湾盆地引入法、美、日、英四国财团,开展联合钻探,1983年起先后与中、意、美、日、法、英等国油企在上述三个浅海盆地进行联合油气开发生产,1988年起在涠洲岛等油气田开始自主油气开发生产。
日前,中国第一艘自行建造的深海钻井平台——中海油“981”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已开赴位于香港东南320公里的南海海域进行钻探作业,这是中国首次对南海深海油气资源实施实质性钻探、开发。
不是不愿,而是没有能力
曾有一种说法称,南海周边有1380口油气田,“都是外国在偷窃中国油气资源”,而中国“连一口油井都没有”。
这种说法离事实有很大差异。
首先,如前所述,中国并非“一口油井都没有”,而是早在80年代就打出了数以十计具备产能的油气井,确认了多块有价值的油气田。
其次,姑且不论“1380口油井”的数字是否准确,这些油井和其所属区块,也并非都在争议海域内,其中大多数在中国坚持的“九段线”外,部分区块(如越南多次招标区块,和菲律宾试图染指的礼乐滩等海域)则在“九段线”内,但其中有些因技术原因和政治原因迟迟无法实质性开发。
还须指出,即便在“九段线”内,别国钻探的油井也未必侵权,因为领海范围仅基线外12海里,而南海属于多国大陆架权益范围交错海域,各方迄今并未就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划分达成任何协议。只能说,在中国领海主张范围外、“九段线”内,外国单方面开发油气资源是对争议的漠视和对中国主张的不尊重。值得一提的是,“九段线”并非中国所宣称的“领海线”,“九段线”内、中国宣布拥有主权的陆地、岛屿12海里基线外,仍然是公海。 事实上,南海石油开发的现状,就是各国主张多、实质开发少;地图上“圈圈”画得大,但开发却总围着浅海打转,真正深入争议区的并不多。
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南海地质结构特殊,离岸不远就是深海盆,石油勘探、开发难度很高。首先,在深海进行深井钻探十分不容易,其难度和成本远远高于陆地和浅海。目前钻探作业水深刚刚突破3000米,钻井深度也只有10000米多一些。
其次,深海石油开采的成本很高,钻探一口深海油井的成本动辄在1亿美元以上,是陆地同等产能油井成本的3~15倍,一座深水石油平台的造价就高达10亿美元以上,维持成本更是天文数字。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只有探明油田总储量超过2亿桶,深海石油勘探才能收回成本。
第三,和陆地、浅海不同,深海钻井工程需要更多考虑风浪、潮汐、海流、海冰、海啸、风暴潮、泥沙运动,以及水深、海上搬迁拖航的影响,技术难度很大。
正因为这些原因,深海钻探的能力目前被发达国家所垄断,主要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挪威、荷兰等。其中美国拥有深海钻井装置总数占全球70%,英国和挪威钻采平台自给率达80%,是世界最高水平。
深水石油钻探所需要的半潜式和船式钻井平台设计公司主要集中在欧美,如美国的Friede Goldman、Exmar、Frigstad,挪威的Aker kvaerner、Moss,瑞典GVA,荷兰的GustoMSC等,而法、意、荷、德、日等国在深海油气专项技术上各有千秋。据统计,到2006年,全球具备深海钻探能力的钻井平台仅有15座,如今也不到40座,其技术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深海钻井的风险也十分巨大。被公认在这方面最成熟的墨西哥湾,2010年4月聚集着23个半潜式平台,8个船式平台,超过全球总数80%,但就在那个月,BP公司“深水地平线”号半潜平台发生严重漏油事故,导致严重生态灾难,迫使美国在当年5月27日宣布暂停近海石油钻探和勘察。
《中东经济观察》上有文章显示,较高成本、更严格规章和监管,加上政治、政策和安全风险,令深海石油开采的“风险系数”高达困难环境典型大项目总成本的15%,若提升至20%,则意味着原本已经很高的深海石油开发成本每桶再增加三四美元。
开发的难度
南海周边各国除了马来西亚、文莱因历史原因在深海油气开发方面起步较早外,其它各国(包括中国自己)都长期缺乏深海钻探、开发的基本能力,而南海地区的紧张局势,又极大制约了外国大型油气集团的介入。
越南长期以来一直试图引入跨国大油企进入“九段线”内勘探,但应者寥寥,正是因为外资担心投资安全。而弱小的菲律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于礼乐滩、忠孝滩、尹庆礁、郑和环礁周边的中国所主张的专属经济区和领海大肆招标勘探、开发,则是因为当时中国海上实力薄弱,美国海空军驻扎菲律宾,“主客”均有恃无恐。
如今随着黄岩岛局势紧张,外国财团也变得谨慎起来,菲律宾方面不惜在对峙期间放风和中海油“达成合作意向”,其背后也折射出这种无奈。
一些外国油企出于种种目的敢于“尝鲜”,但这些油企往往是处于成长期的新兴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有很大欠缺。印度国营油气公司的退出,政治考量固然有,但“钻不动”恐怕也是实情。
中国长期以来缺乏自主深海钻探能力,维护南海深海区域的油气“资源利益线”只能流于“务虚”。随着“海洋石油981”号的交付使用,中国总算在钻井平台和钻深能力等方面接近世界水平,但仍存在许多核心技术缺口,如深水高压管线系统的压力、热应力问题、水下生产系统的设计建造能力等,中国尚无力独立解决。
即便在钻井平台方面,中国也仍然是个“菜鸟”——自上世纪80年代建成首艘初步具备深水钻探能力的“勘探三号”半潜平台后,时隔20多年才建成第二艘“海洋石油981”号,适合更深海域作业的船式钻井平台至今仍是空白。
比硬件更缺乏的是深海钻探经验。中国海洋石油开发虽有几十年历史,但基本集中在大陆架浅水区,缺乏深海勘探、开发的经验积累,在这方面不但比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甚至远不如南海周边的马来西亚等国。这方面的差距,除了通过长年累月的实际操作、积累,达到熟能生巧、应用自如的地步外,别无捷径可循。
南海海域是全球范围内石油储量与可开采储量较丰富、开采潜力较大的地方,但迄今并未进行过全面、完整的勘探,各家所提供的数据差异很大。
据中国国土资源部的统计,南海有含油气构造200多个,油气田180个;而据美国联邦能源部能源情报署(EIA)统计,南海地区石油探明储量约70亿桶,日产量已达250万桶,但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等机构却有不同意见,认为南海海域应蕴藏有230~300亿吨石油和16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英国石油公司(BP)曾估计,南海海域“可能蕴含2130亿桶石油和‘5倍于美国储量的天然气’”,这意味着南海海域石油蕴藏量相当于石油出口王国——沙特阿拉伯石油储备的80%。
尽管各家统计数据差异甚大,但即便不采取最乐观的估计,不认为南海是“第二个波斯湾”,也不能否认这里仍然是远东未来最有希望的石油、天然气宝库。
下手最早的也是最低调的
南海周边除了中国,还有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5国。
越南早在1973年便试图和意大利埃索公司联合开发北部湾海上石油,但由于尚未与中国达成北部湾划界协议而搁浅,越方在中国的压力下被迫同意中止和外国公司的合约、谈判。
由于越南自身石油勘探和开采实力薄弱,无法与外国公司合作,就意味着北部湾石油开发实际上的停滞。直至2004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生效,2006年中海油和越南油气总公司签署“北部湾协议区联合勘探协议”,双方达成联合出资、共同勘探湾内油气资源的共识,越方对北部湾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才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自从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以来,越南便大力推动南海中、南部石油、天然气开发。1978年该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招标,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挪威、前苏联,乃至马来西亚、阿根廷、印度等国的几十家石油公司纷至沓来,涉及区块达120余块。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区块不仅包括越南实际控制的海域,还包括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控制、越方鞭长莫及的海域,最远的竟已达西沙群岛西北部,因此相当一部分区块虽已中标30多年,却至今也无法实际操作。
1986年,越南在南沙海域打出第一口出油探井,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次年3月,中越爆发赤瓜礁海战,战斗的失败非但未能阻遏越南的石油野心,反倒刺激它加快动手。上世纪90年代中,中国海洋战略重心转移到台海,这更让越南有恃无恐。据报道,自1986年到2002年,越南仅从南沙海域的油气田便开采了1亿吨石油和15亿立方米天然气,获利达250亿美元,南海油气开发取代稻米,成为越南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
进入21世纪后,越南加快了南海石油的开发步伐,试图引入更多海外财团加入开发(如2006年将127和128号南海石油区块分配给印度国营石油天然气公司下属的OVL公司)。
菲律宾染指南海油气资源并不比越南晚多少,始于1976年。当年菲律宾对外进行南海油气勘探开发招标,美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等国石油公司前来投标。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菲律宾每年开采南海石油350万桶,天然气0.28亿立方米。
2009年,菲律宾国会通过3216号法案,试图将菲律宾群岛基线扩大到南沙群岛,进而进一步扩大其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范围,将更多的油气资源圈进自家地盘。今年5月,菲律宾国营能源公司ForumEnergy宣称在礼乐滩水域“勘探发现最大天然气田”,大大超过此前该公司所宣布的1000亿立方米,“可能达到5600亿立方米”。菲律宾石油部声称要“招标开发”,ForumEnergy负责人甚至在黄岩对峙的背景下试图前往中国,游说中海油与之“共同开发”。
马来西亚在南海争端中始终显得低调,但石油开发却是最早和最有实力的。1966年~1969年的南沙油气资源勘探,正是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和英荷壳牌文莱石油公司合作进行的。截至21世纪初,马来西亚已在南海打出近百口油气田,年产石油3000万吨,天然气近50亿立方米。
文莱和印尼同样对南海石油开发毫不怠慢。前者以石油产业立国,成为全球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后者则一方面通过发布专属经济区主张和声明,保持其对南海油气资源的“伸手权”,另一方面让印尼石油公司频频参与越南、菲律宾在这一海域的油气资源招投标,力图根据开发协议,分取一部分油气产能。
中国海洋石油钻探实际上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南海近海,但由于国际形势变化,60年代北移渤海湾。自1971年开始,中国先后在珠江口、北部湾和莺歌海三个邻近大陆的浅海盆地开展钻探工作,1981年起率先在北部湾盆地引入法、美、日、英四国财团,开展联合钻探,1983年起先后与中、意、美、日、法、英等国油企在上述三个浅海盆地进行联合油气开发生产,1988年起在涠洲岛等油气田开始自主油气开发生产。
日前,中国第一艘自行建造的深海钻井平台——中海油“981”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已开赴位于香港东南320公里的南海海域进行钻探作业,这是中国首次对南海深海油气资源实施实质性钻探、开发。
不是不愿,而是没有能力
曾有一种说法称,南海周边有1380口油气田,“都是外国在偷窃中国油气资源”,而中国“连一口油井都没有”。
这种说法离事实有很大差异。
首先,如前所述,中国并非“一口油井都没有”,而是早在80年代就打出了数以十计具备产能的油气井,确认了多块有价值的油气田。
其次,姑且不论“1380口油井”的数字是否准确,这些油井和其所属区块,也并非都在争议海域内,其中大多数在中国坚持的“九段线”外,部分区块(如越南多次招标区块,和菲律宾试图染指的礼乐滩等海域)则在“九段线”内,但其中有些因技术原因和政治原因迟迟无法实质性开发。
还须指出,即便在“九段线”内,别国钻探的油井也未必侵权,因为领海范围仅基线外12海里,而南海属于多国大陆架权益范围交错海域,各方迄今并未就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划分达成任何协议。只能说,在中国领海主张范围外、“九段线”内,外国单方面开发油气资源是对争议的漠视和对中国主张的不尊重。值得一提的是,“九段线”并非中国所宣称的“领海线”,“九段线”内、中国宣布拥有主权的陆地、岛屿12海里基线外,仍然是公海。 事实上,南海石油开发的现状,就是各国主张多、实质开发少;地图上“圈圈”画得大,但开发却总围着浅海打转,真正深入争议区的并不多。
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南海地质结构特殊,离岸不远就是深海盆,石油勘探、开发难度很高。首先,在深海进行深井钻探十分不容易,其难度和成本远远高于陆地和浅海。目前钻探作业水深刚刚突破3000米,钻井深度也只有10000米多一些。
其次,深海石油开采的成本很高,钻探一口深海油井的成本动辄在1亿美元以上,是陆地同等产能油井成本的3~15倍,一座深水石油平台的造价就高达10亿美元以上,维持成本更是天文数字。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只有探明油田总储量超过2亿桶,深海石油勘探才能收回成本。
第三,和陆地、浅海不同,深海钻井工程需要更多考虑风浪、潮汐、海流、海冰、海啸、风暴潮、泥沙运动,以及水深、海上搬迁拖航的影响,技术难度很大。
正因为这些原因,深海钻探的能力目前被发达国家所垄断,主要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挪威、荷兰等。其中美国拥有深海钻井装置总数占全球70%,英国和挪威钻采平台自给率达80%,是世界最高水平。
深水石油钻探所需要的半潜式和船式钻井平台设计公司主要集中在欧美,如美国的Friede Goldman、Exmar、Frigstad,挪威的Aker kvaerner、Moss,瑞典GVA,荷兰的GustoMSC等,而法、意、荷、德、日等国在深海油气专项技术上各有千秋。据统计,到2006年,全球具备深海钻探能力的钻井平台仅有15座,如今也不到40座,其技术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深海钻井的风险也十分巨大。被公认在这方面最成熟的墨西哥湾,2010年4月聚集着23个半潜式平台,8个船式平台,超过全球总数80%,但就在那个月,BP公司“深水地平线”号半潜平台发生严重漏油事故,导致严重生态灾难,迫使美国在当年5月27日宣布暂停近海石油钻探和勘察。
《中东经济观察》上有文章显示,较高成本、更严格规章和监管,加上政治、政策和安全风险,令深海石油开采的“风险系数”高达困难环境典型大项目总成本的15%,若提升至20%,则意味着原本已经很高的深海石油开发成本每桶再增加三四美元。
开发的难度
南海周边各国除了马来西亚、文莱因历史原因在深海油气开发方面起步较早外,其它各国(包括中国自己)都长期缺乏深海钻探、开发的基本能力,而南海地区的紧张局势,又极大制约了外国大型油气集团的介入。
越南长期以来一直试图引入跨国大油企进入“九段线”内勘探,但应者寥寥,正是因为外资担心投资安全。而弱小的菲律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于礼乐滩、忠孝滩、尹庆礁、郑和环礁周边的中国所主张的专属经济区和领海大肆招标勘探、开发,则是因为当时中国海上实力薄弱,美国海空军驻扎菲律宾,“主客”均有恃无恐。
如今随着黄岩岛局势紧张,外国财团也变得谨慎起来,菲律宾方面不惜在对峙期间放风和中海油“达成合作意向”,其背后也折射出这种无奈。
一些外国油企出于种种目的敢于“尝鲜”,但这些油企往往是处于成长期的新兴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有很大欠缺。印度国营油气公司的退出,政治考量固然有,但“钻不动”恐怕也是实情。
中国长期以来缺乏自主深海钻探能力,维护南海深海区域的油气“资源利益线”只能流于“务虚”。随着“海洋石油981”号的交付使用,中国总算在钻井平台和钻深能力等方面接近世界水平,但仍存在许多核心技术缺口,如深水高压管线系统的压力、热应力问题、水下生产系统的设计建造能力等,中国尚无力独立解决。
即便在钻井平台方面,中国也仍然是个“菜鸟”——自上世纪80年代建成首艘初步具备深水钻探能力的“勘探三号”半潜平台后,时隔20多年才建成第二艘“海洋石油981”号,适合更深海域作业的船式钻井平台至今仍是空白。
比硬件更缺乏的是深海钻探经验。中国海洋石油开发虽有几十年历史,但基本集中在大陆架浅水区,缺乏深海勘探、开发的经验积累,在这方面不但比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甚至远不如南海周边的马来西亚等国。这方面的差距,除了通过长年累月的实际操作、积累,达到熟能生巧、应用自如的地步外,别无捷径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