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爸爸去哪儿》这一档综艺节目成功的缘由进行了分析,比较了韩国版与内地版的差异,指出了它的创新之处以及对我国综艺节目发展的启示。
爸爸去哪儿综艺节目社交网络2013年是中国本土综艺节目发展扶摇直上的一年,从年初的《我是歌手》到暑假的《中国好声音》,无一不获得观众的热捧。但在层出不穷的各种歌唱选秀节目轮番轰炸一段时间后,观众开始产生审美疲劳,而湖南卫视恰逢其时地推出《爸爸去哪儿》这一以家庭、亲情、童趣、搞笑以及名人为看点的综艺节目,不禁使观众顿时耳目一新,继而获得了空前的关注与成功。那么,这档节目成功的缘由到底在哪呢?
一、节目的内容与创新
从起源上来看,《爸爸去哪儿》并非是本土原创的节目,而是由湖南卫视全资购买韩国MBC《爸爸!我们去哪儿?》这一档综艺节目在中国地区的独家版权和改编权,然后加入本土化元素,重新包装的结果。尽管模仿的痕迹仍在,但大量的改编与创新,却使它也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如加入的地域元素、乡土气息、文化元素、旅游元素,等等。
在节目中,明星们需要带着自己的孩子在每一期节目到达一个新的地点完成各种挑战与生存体验。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抓鱼、摘菜、卖菜、做饭……这一切都使观众觉得新奇,原本遥远而高大上的明星形象也随着各种出糗,荡然无存。但这并不减他们的魅力,反而让观众倍感亲切,观众也对该节目具有更强的带入感和移情。再加上几个古灵精怪的小孩,使节目中状况不断,笑料也不断,继而使娱乐性、可看性也大大增加。
在内容与形式上,节目组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创新:韩国版的节目由于受到国家狭小的限制,因此拍摄地点基本集中在环境相似的乡村、牧场、岛屿等处,比较单调。而我国幅员辽阔,在拍摄地点的选择上更具有差异性,有鱼米之乡、沙漠,也有雪乡海岛。
韩国版专注于表现孩子们的相处与友谊的发展,而内地版则侧重于考验明星爸爸独自带孩子的能力,突出父子(父女)的共同成长,这种差异也是源于两国的国情或者说是生育政策的:韩国的家庭通常会生育二个乃至于更多的子女,因而孩子从小就面临着社交或者说与其他孩子打交道的困扰,这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而我国则长期执行独生子女政策,每个家庭只有1个孩子,因此我们更多关注的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在制作上,湖南卫视对此次节目也可谓不遗余力,煞费苦心:从硬件上来看,为了更多地捕捉到明星和孩子们最真实、最自然的反应,摄制组不惜血本,在拍摄现场设置了45个机位,每次为剪出90分钟的节目,需要拍摄长达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
而为了创造出尽可能真实和放松的拍摄环境,摄制组反而需要尽量减少现场人员,如在皮影戏那一场,孩子们在观看的环节,就只有一个摄像老师在现场,而且是在5组家庭背后拍摄……这一切都使得拍摄的难度大增!
二、精准的切合点与社会效应
从10月11日首播至今,这档节目不仅收视率节节攀升,更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它温暖人心,有人喜欢它真实自然,有人在谈论这个节目引发的思考。节目组通过设置一系列由父子共同完成的任务,给平时很少有机会呆在一起的父子创造了拉近距离的难忘时光,其清新的节目形式和温情的节目内容引发了社会对亲子关系的大讨论。不少已为人父的网友开始反思:“好久没带儿子一起共度家庭时光了,明天一定要好好陪陪孩子。”
美国学者施塔奇在研究人的动机强度时,对人类的44种不同动机进行需求强度排序,结果对子女的关爱排在仅次于食欲后的第二位。在当今中国社会,育儿话题已经是社会的热点话题。《爸爸去哪儿》的播出,很好地迎合可当今社会的时代热点,把年轻父母的育儿问题真实再现电视荧屏。节目对中国长期“女主内,男主外”文化中存在“父亲角色失位”的重新审视。其实,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启蒙老师也是终身导师,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都不应该缺席,这样孩子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长。之前《我是歌手》这类唱歌秀更偏向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个节目想表达的则是这个社会需要这样的回归。即在个人成功的同时,我们需要将更多的精力兼顾到家庭和亲人。不止在中国,韩国和日本都存在这种现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少父亲的陪伴,这是我们现代社会的通病。
亲子类节目制作成本相对较低,但收視率高,节目内容健康向上,符合当前文化发展趋势,节目中不时切入宝贝和当地孩子互动,帮助孤寡老人等情节,打动观众的同时,也引起观众思考,更无形中提升节目品牌形象。
三、社交网络助推营销
与其它选秀类节目相比,《爸爸去那儿》的推广,可以说是极为低调,开播之前没有炒作,没有绯闻,没有微博的话题推荐,完全靠节目内容造就口碑。所以,某种程度讲,《爸爸去哪儿》是一个真正的惊喜,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走红。但是,跟以往的电视节目不同,话题讨论量的峰值并没有出现在播出日,而是出现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10月12日。这表明,节目播出后观众的“好评”,在社交网络上快速发酵,把话题讨论量推向一个高峰。韩国版本身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跨国翻版本身就有了话题度,这是《爸爸去哪儿》的优势,但是不可否认,社交网络确实把这档节目推向了话题巅峰,毕竟看韩综艺的群体是小部分,这一部分人肯定了这个节目,在社交网络上热烈讨论,口碑传播,更多的不知道此节目的人也去看了,观众群体无限扩大。社交网络对于《爸爸去哪儿》的走红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类似于新浪微博的话题榜,可以让小众热点发酵成大众的狂欢。
社会化营销和传播对《爸爸去那儿》的成功着实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并不是“雪中送炭”。节目要想具有真正的影响力,打铁还要自身硬,节目内容本身一定要强。如果节目本身的内容不行,把主要精力放在网络炒作上,只能说是本末倒置,捧得越高,摔得越惨。
四、结语
放眼现今的中国综艺节目,节目的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各大电视台拼财力,靠引进与模仿来赚收视,靠煽情与制造爆点来吸引眼球。《爸爸去哪儿》脱颖而出,“给国内电视展现了一种可能,那就是‘引进’不等于‘照搬’,同时也证明了中国电视依然有自己的生命力和创新力。《爸爸去哪儿》的制作人谢涤葵说:“引进境外节目模式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本万利的‘生意’,境外节目引进也常常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这时候节目的制作能力和本土化创新显得格外重要。”观众纷纷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后感,有网友说,比起以往唱歌、跳舞、跳水等非生活必须的技艺类选秀,《爸爸去哪儿》彰显了当下社会的家庭亲子关系,从日常生活维度将明星“打回原形”,所以特别吸引人。
参考文献:
[1]彭侃.爸爸去哪儿为何成功.影视圈,2013,(11).
[2]黄琼洁.《爸爸去哪儿》亲子节目的营销策略探析.艺术时尚,2013,(08).
[3]王珍.《从爸爸去哪儿》看真人秀在中国的转型.参花,2013,(23).
[4]品镟,陈兵.真人秀节目的海外版权引进及其本土化生存.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6).
爸爸去哪儿综艺节目社交网络2013年是中国本土综艺节目发展扶摇直上的一年,从年初的《我是歌手》到暑假的《中国好声音》,无一不获得观众的热捧。但在层出不穷的各种歌唱选秀节目轮番轰炸一段时间后,观众开始产生审美疲劳,而湖南卫视恰逢其时地推出《爸爸去哪儿》这一以家庭、亲情、童趣、搞笑以及名人为看点的综艺节目,不禁使观众顿时耳目一新,继而获得了空前的关注与成功。那么,这档节目成功的缘由到底在哪呢?
一、节目的内容与创新
从起源上来看,《爸爸去哪儿》并非是本土原创的节目,而是由湖南卫视全资购买韩国MBC《爸爸!我们去哪儿?》这一档综艺节目在中国地区的独家版权和改编权,然后加入本土化元素,重新包装的结果。尽管模仿的痕迹仍在,但大量的改编与创新,却使它也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如加入的地域元素、乡土气息、文化元素、旅游元素,等等。
在节目中,明星们需要带着自己的孩子在每一期节目到达一个新的地点完成各种挑战与生存体验。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抓鱼、摘菜、卖菜、做饭……这一切都使观众觉得新奇,原本遥远而高大上的明星形象也随着各种出糗,荡然无存。但这并不减他们的魅力,反而让观众倍感亲切,观众也对该节目具有更强的带入感和移情。再加上几个古灵精怪的小孩,使节目中状况不断,笑料也不断,继而使娱乐性、可看性也大大增加。
在内容与形式上,节目组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创新:韩国版的节目由于受到国家狭小的限制,因此拍摄地点基本集中在环境相似的乡村、牧场、岛屿等处,比较单调。而我国幅员辽阔,在拍摄地点的选择上更具有差异性,有鱼米之乡、沙漠,也有雪乡海岛。
韩国版专注于表现孩子们的相处与友谊的发展,而内地版则侧重于考验明星爸爸独自带孩子的能力,突出父子(父女)的共同成长,这种差异也是源于两国的国情或者说是生育政策的:韩国的家庭通常会生育二个乃至于更多的子女,因而孩子从小就面临着社交或者说与其他孩子打交道的困扰,这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而我国则长期执行独生子女政策,每个家庭只有1个孩子,因此我们更多关注的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在制作上,湖南卫视对此次节目也可谓不遗余力,煞费苦心:从硬件上来看,为了更多地捕捉到明星和孩子们最真实、最自然的反应,摄制组不惜血本,在拍摄现场设置了45个机位,每次为剪出90分钟的节目,需要拍摄长达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
而为了创造出尽可能真实和放松的拍摄环境,摄制组反而需要尽量减少现场人员,如在皮影戏那一场,孩子们在观看的环节,就只有一个摄像老师在现场,而且是在5组家庭背后拍摄……这一切都使得拍摄的难度大增!
二、精准的切合点与社会效应
从10月11日首播至今,这档节目不仅收视率节节攀升,更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它温暖人心,有人喜欢它真实自然,有人在谈论这个节目引发的思考。节目组通过设置一系列由父子共同完成的任务,给平时很少有机会呆在一起的父子创造了拉近距离的难忘时光,其清新的节目形式和温情的节目内容引发了社会对亲子关系的大讨论。不少已为人父的网友开始反思:“好久没带儿子一起共度家庭时光了,明天一定要好好陪陪孩子。”
美国学者施塔奇在研究人的动机强度时,对人类的44种不同动机进行需求强度排序,结果对子女的关爱排在仅次于食欲后的第二位。在当今中国社会,育儿话题已经是社会的热点话题。《爸爸去哪儿》的播出,很好地迎合可当今社会的时代热点,把年轻父母的育儿问题真实再现电视荧屏。节目对中国长期“女主内,男主外”文化中存在“父亲角色失位”的重新审视。其实,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启蒙老师也是终身导师,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都不应该缺席,这样孩子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长。之前《我是歌手》这类唱歌秀更偏向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个节目想表达的则是这个社会需要这样的回归。即在个人成功的同时,我们需要将更多的精力兼顾到家庭和亲人。不止在中国,韩国和日本都存在这种现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少父亲的陪伴,这是我们现代社会的通病。
亲子类节目制作成本相对较低,但收視率高,节目内容健康向上,符合当前文化发展趋势,节目中不时切入宝贝和当地孩子互动,帮助孤寡老人等情节,打动观众的同时,也引起观众思考,更无形中提升节目品牌形象。
三、社交网络助推营销
与其它选秀类节目相比,《爸爸去那儿》的推广,可以说是极为低调,开播之前没有炒作,没有绯闻,没有微博的话题推荐,完全靠节目内容造就口碑。所以,某种程度讲,《爸爸去哪儿》是一个真正的惊喜,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走红。但是,跟以往的电视节目不同,话题讨论量的峰值并没有出现在播出日,而是出现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10月12日。这表明,节目播出后观众的“好评”,在社交网络上快速发酵,把话题讨论量推向一个高峰。韩国版本身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跨国翻版本身就有了话题度,这是《爸爸去哪儿》的优势,但是不可否认,社交网络确实把这档节目推向了话题巅峰,毕竟看韩综艺的群体是小部分,这一部分人肯定了这个节目,在社交网络上热烈讨论,口碑传播,更多的不知道此节目的人也去看了,观众群体无限扩大。社交网络对于《爸爸去哪儿》的走红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类似于新浪微博的话题榜,可以让小众热点发酵成大众的狂欢。
社会化营销和传播对《爸爸去那儿》的成功着实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并不是“雪中送炭”。节目要想具有真正的影响力,打铁还要自身硬,节目内容本身一定要强。如果节目本身的内容不行,把主要精力放在网络炒作上,只能说是本末倒置,捧得越高,摔得越惨。
四、结语
放眼现今的中国综艺节目,节目的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各大电视台拼财力,靠引进与模仿来赚收视,靠煽情与制造爆点来吸引眼球。《爸爸去哪儿》脱颖而出,“给国内电视展现了一种可能,那就是‘引进’不等于‘照搬’,同时也证明了中国电视依然有自己的生命力和创新力。《爸爸去哪儿》的制作人谢涤葵说:“引进境外节目模式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本万利的‘生意’,境外节目引进也常常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这时候节目的制作能力和本土化创新显得格外重要。”观众纷纷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后感,有网友说,比起以往唱歌、跳舞、跳水等非生活必须的技艺类选秀,《爸爸去哪儿》彰显了当下社会的家庭亲子关系,从日常生活维度将明星“打回原形”,所以特别吸引人。
参考文献:
[1]彭侃.爸爸去哪儿为何成功.影视圈,2013,(11).
[2]黄琼洁.《爸爸去哪儿》亲子节目的营销策略探析.艺术时尚,2013,(08).
[3]王珍.《从爸爸去哪儿》看真人秀在中国的转型.参花,2013,(23).
[4]品镟,陈兵.真人秀节目的海外版权引进及其本土化生存.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