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逐年升高,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于毕业生对未来就业期望过高,就业信心与能力不足,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对用人单位缺乏了解等。本文探析了社会工作对介入大学生就业难的优势与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工作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
我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2010年大学毕业生63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1 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算,经济每增长l%带来80万到10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还有近l 000万人失业。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每年扩招的人数越来越多,面临这一问题的群体又越来越多,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一问题会像滚雪球一样,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大学生就业难造成的影响
就业乃民生之本,也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就业难这一根本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必定会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一)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安居乐业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也是人的基本要求,有就业岗位、维持生计也就成了老百姓对政府的基本要求和期盼。如果政府不能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待业"和"高投入,低回报"的现实,将会使大学生及其家庭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
(二)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人力资源生产能力具有不能储存、不可保留等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逐渐消失,这就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对国家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损失。
首先,造成高层次人才的浪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可以运用所学的专业技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意味着这一部分高级专门人才的搁置或者阻碍其在最适合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无疑是高层次人才的直接浪费。
其次,这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集中表现为教育经费的投入。大学生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其培养费用是相当高的。
(三)妨碍大学生身心健康
"就业难"使不少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据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
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存竞争,不少大学生产生了焦虑不安、苦闷、抑郁恐惧、自卑和神经衰弱等心理倾向,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
三、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假设优势分析
(一)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及方法
社会工作从职业上看,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们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个人与群体克服困难,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转的服务活动。从学科上看,社会工作是研究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及其规律性的应用性科学。总的来说,社会工作是指运用专业方法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个人和群体克服困难,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转的服务活动,以及研究如何运用专业方法助人自助的应用性科学。专业社会工作有助于大学生的价值创造。 具体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以及社会行政的方法。而对于介入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来说,个案社会工作与小组社会工作较为合适。
个案工作方法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指导下,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与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到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提供物质或心理方面的支持,以支持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发掘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这些对于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小组社会工作方法是一种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小组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它主要是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行为改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能,从而获得个人参考。
(二)社会工作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難问题的作用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对改变大学生就业的不利情况以及社会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社会工作可以运用专业的社工手法介入有就业困难的大学生。无论是给学生以物质上的帮助、心理上的援助,还是用优势视角去观察每一个学生,都会进而增进其就业能力。本文认为社会工作对大学生本身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为贫困学生提供物质帮助。社会工作可以对有困难的大学生提供物质或经济上的帮助。由于自身或者家庭原因,使得大学生在求职道路上因为资金的缺乏而造成一切障碍。例如在需要就业培训时缺少培训费用,面试中购买服装的资金不足等困难。社会工作可以联系某些社会资源,帮助他们在合法条件下获得某种物质上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其就业方面的难题。
其次,对有心理困境的学生给予心理支持。某些在就业上陷入困境的大学生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而是因为社会关系失调或心理上的压力等原因所致。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等方法,帮助他们认识压力,缓解压力,积极地面对就业和其中的挑战,也可以通过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给他们以心理上的支持。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与求职者数量间的不平衡关系,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要求的提高,应聘者之间竞争的激烈,这些都会造成大学生心理焦虑和紧张情绪。社会工作能够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给他们以支持,减少学生的心里紧张与孤独感。
第三,促进能力不足学生的能力发展。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念是助人自助,社会工作不但要具体的帮助有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解决困难,而且要帮助他们增强自身的能力以应对就业中的各种挑战,即帮助他们增强战胜困难的能力以达到自助。大学生所遇到的就业难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外部条件,但是个人的内在因素是关键的。个人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解决现阶段的就业困难,而且对于克服未来生活中的困难也有很重要的帮助,并能促进他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
2、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社会工作作为现代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对社会运行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第一,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社会工作在最一般意义上来说是具体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活动,对有就业难问题大学生问题的结业不但可以给他们以实际的帮助,而且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减少因问题的激化而可能产生的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从而有助于社会稳定。在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层面,对问题的解决可以达至社会和谐,从而帮助建构一个人们可以正常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而且社会工作可以在现有的框架内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所以它也发挥着社会控制的功能。
第二,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不仅是因为个人方面的原因,社会因素也在其中发挥着这样那样的作用。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部门在政策与制度层面下功夫。在相关制度不健全、政策有漏洞的情况下,就要通过制度建设和修订完善政策来解决和预防问题。社会工作者在具体解决就业难问题的过程中有许多深入的对政策的见解,他们可以提出完善和制定社会政策的建议,参与和促进合理的社会政策出台,减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发生,使社会在更加公正的制度框架下运行。
参考文献:
[1]徐高峰.杨司薇.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4.
[3]宋林飞.个案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
作者简介:薛晶(1989.3-),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及社会组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工作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
我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2010年大学毕业生63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1 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算,经济每增长l%带来80万到100万个就业岗位.每年还有近l 000万人失业。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国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每年扩招的人数越来越多,面临这一问题的群体又越来越多,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一问题会像滚雪球一样,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大学生就业难造成的影响
就业乃民生之本,也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就业难这一根本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必定会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一)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安居乐业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也是人的基本要求,有就业岗位、维持生计也就成了老百姓对政府的基本要求和期盼。如果政府不能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待业"和"高投入,低回报"的现实,将会使大学生及其家庭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
(二)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人力资源生产能力具有不能储存、不可保留等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逐渐消失,这就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对国家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损失。
首先,造成高层次人才的浪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可以运用所学的专业技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意味着这一部分高级专门人才的搁置或者阻碍其在最适合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无疑是高层次人才的直接浪费。
其次,这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集中表现为教育经费的投入。大学生作为高级专门人才,其培养费用是相当高的。
(三)妨碍大学生身心健康
"就业难"使不少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据中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
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生存竞争,不少大学生产生了焦虑不安、苦闷、抑郁恐惧、自卑和神经衰弱等心理倾向,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
三、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假设优势分析
(一)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及方法
社会工作从职业上看,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们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个人与群体克服困难,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转的服务活动。从学科上看,社会工作是研究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及其规律性的应用性科学。总的来说,社会工作是指运用专业方法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个人和群体克服困难,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转的服务活动,以及研究如何运用专业方法助人自助的应用性科学。专业社会工作有助于大学生的价值创造。 具体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以及社会行政的方法。而对于介入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来说,个案社会工作与小组社会工作较为合适。
个案工作方法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指导下,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与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到困难的个人及家庭提供物质或心理方面的支持,以支持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发掘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生活质量与福利水平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这些对于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小组社会工作方法是一种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小组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它主要是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行为改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能,从而获得个人参考。
(二)社会工作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難问题的作用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对改变大学生就业的不利情况以及社会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社会工作可以运用专业的社工手法介入有就业困难的大学生。无论是给学生以物质上的帮助、心理上的援助,还是用优势视角去观察每一个学生,都会进而增进其就业能力。本文认为社会工作对大学生本身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为贫困学生提供物质帮助。社会工作可以对有困难的大学生提供物质或经济上的帮助。由于自身或者家庭原因,使得大学生在求职道路上因为资金的缺乏而造成一切障碍。例如在需要就业培训时缺少培训费用,面试中购买服装的资金不足等困难。社会工作可以联系某些社会资源,帮助他们在合法条件下获得某种物质上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其就业方面的难题。
其次,对有心理困境的学生给予心理支持。某些在就业上陷入困境的大学生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而是因为社会关系失调或心理上的压力等原因所致。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等方法,帮助他们认识压力,缓解压力,积极地面对就业和其中的挑战,也可以通过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给他们以心理上的支持。在现在的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与求职者数量间的不平衡关系,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要求的提高,应聘者之间竞争的激烈,这些都会造成大学生心理焦虑和紧张情绪。社会工作能够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给他们以支持,减少学生的心里紧张与孤独感。
第三,促进能力不足学生的能力发展。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念是助人自助,社会工作不但要具体的帮助有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解决困难,而且要帮助他们增强自身的能力以应对就业中的各种挑战,即帮助他们增强战胜困难的能力以达到自助。大学生所遇到的就业难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外部条件,但是个人的内在因素是关键的。个人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解决现阶段的就业困难,而且对于克服未来生活中的困难也有很重要的帮助,并能促进他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
2、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社会工作作为现代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对社会运行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第一,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社会工作在最一般意义上来说是具体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活动,对有就业难问题大学生问题的结业不但可以给他们以实际的帮助,而且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减少因问题的激化而可能产生的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从而有助于社会稳定。在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层面,对问题的解决可以达至社会和谐,从而帮助建构一个人们可以正常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而且社会工作可以在现有的框架内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所以它也发挥着社会控制的功能。
第二,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不仅是因为个人方面的原因,社会因素也在其中发挥着这样那样的作用。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部门在政策与制度层面下功夫。在相关制度不健全、政策有漏洞的情况下,就要通过制度建设和修订完善政策来解决和预防问题。社会工作者在具体解决就业难问题的过程中有许多深入的对政策的见解,他们可以提出完善和制定社会政策的建议,参与和促进合理的社会政策出台,减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发生,使社会在更加公正的制度框架下运行。
参考文献:
[1]徐高峰.杨司薇.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4.
[3]宋林飞.个案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
作者简介:薛晶(1989.3-),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及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