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两课”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途径。当前,高校“两课”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加强高校“两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充分发挥“两课”的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 “两课”教育 实效性 针对性
[作者简介]余昌海(1976- ),男,四川富顺人,重庆科技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邵琴(1977- ),女,湖北潜江人,重庆科技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重庆 40133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3-0107-01
“两课”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所谓“两课”,是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
一、高校开展“两课”教育的现状
自1998年“两课”教育新课程体系实施以来,高校对“两课”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在增强“两课”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从笔者2007年3月对重庆市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和对部分师生的个别访谈中发现,高校“两课”教育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对“两课”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调查结果表明,有73%的学生对“两课”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较低,缺乏学习的热情。他们认为“两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着较大差距,似乎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联。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两课”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充分意识到通过“两课”学习来增强自身素质,学习较被动,易出现迟到、旷课、听课不认真等违纪行为。
2.教师在授课方式与成绩考核方式上有待创新。从访谈中可知,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授课内容仍拘泥于书本,教学手段仍是单向的灌输方式,教学信息陈旧,没有联系现实生活。这种授课方式让学生感到空洞无力、枯燥乏味,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成绩考核方式上,教师以一份试卷或一篇论文为主要依据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忽视了“两课”学习对学生今后发展的作用。学生即使平时不认真学习,考前突击几天,也可能取得好成绩,但这并不能说明教学目的已经达到。这种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以懒散的态度去对待“两课”学习。
3.现行教材建设与“两课”教学改革的要求存在着差距。教育部在《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两课”教育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努力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重要理论问题,正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生理发展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着力引导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教学的说服力和有效性。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采用理论说教模式,教育学生应当“做什么”,忽视了“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更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因材施教。市场上有关“两课”的教材虽有几十种,但其内容却大同小异、衔接性差,教材建设与“两课”教学改革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4.大班教学限制了师生的课堂交流。许多高校的“两课”教学都是一二百人同时上课,不仅保证不了较好的课堂秩序,而且限制了师生间良好的课堂交流。在大班教学中,有的学生因害羞而不敢当众提问或答问,教师也不可能回答每位同学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求知欲望会逐步消失,渐渐产生厌学情绪,丧失对“两课”学习的兴趣。
此外,“两课”教育还存在着课时相对较少、教师讲解不系统全面、教育途径单一等问题,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高校“两课”教育面临诸多挑战的根源
目前,高校“两课”教育出现了教育实效性与针对性不强的现象,这种现象给高校“两课”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也为高校“两课”教育探索新方法、寻找新途径提供了启示。高校“两课”教育面临诸多挑战的根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根源。笔者调查发现,高校“两课”教育没能很好地结合学生求知的特点和心理。(1)教育教学方法落后。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手段,没能实现教学互动的良好局面,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2)对学生发展规律的调查研究不够。对学生成长的特点和心理把握不准,不能做到因材施教。(3)对“两课”教学的认识不准。不少教师认为,“两课”教育是纯理论的教学,没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两课”教育针对性不强。(4)教育改革的力度不大。虽然,有的高校已探索出“两课”改革的一些成功经验,但从整体上看,“两课”教育改革的力度不大,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与学生的现实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学生根源。学生对“两课”的认知程度、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都会影响“两课”教育的效果。(1)对“两课”的认识不准。有的学生认为,“两课”知识与实际生活没有多大联系,“两课”教育所灌输的理论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从心里否定了“两课”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够。(2)对“两课”的重视不够。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类专业以外的学生,更多地关注专业课的学习,对“两课”学习的重视不够,将“两课”学习当成是一种任务,而不是提高和完善自我的途径。(3)学习动力有待提高。从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来看,他们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两课”的学习内容很难对学生的就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不能使学生尽快从中受益,学生发出“两课学习无用论”的感慨,缺乏学习的动力。
三、加强高校“两课”教育实效性与针对性的思考
提高“两课”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始终是“两课”教师追求的目标和关注的重点。笔者结合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和高校“两课”教育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高校“两课”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对“两课”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两课”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其落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大局。因此,高校要加强对“两课”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2.丰富“两课”教育的内涵。“两课”教育不只是学习“两课”教材,只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可以作为“两课”教育的重点。“两课”教育不应单纯地定位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而要与其他一切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内容相结合,如中国传统的伦理与智慧、人文素质教育、人格教育等。通过这些教育,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个性魅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审美能力等,以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本领。
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两课”教育不应是纯理论的教学,要同现实世界、社会状况、学生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要求等相结合。那么,怎样结合呢?一是要针对中国目前的国情、社会生活实际和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社会上、学生中流行的自由化观点和各种错误思想展开讨论,剖析问题根源,提出解决办法。三是要改革“两课”教学的考核方式。不应只关注理论的考试成绩,还要考虑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表现。四是要改革“两课”原有的教学模式。变大班教学为小班授课,变系统讲解为专题讲座,变教师讲授为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演讲、对话等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两课”的教材建设。高校应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教材建设,立足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和服务学生。加强“两课”教材建设,使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可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而提高“两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营造学“两课”、爱“两课”的学习氛围。要大力宣传“两课”教育成果,展示“两课”学习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要深入开展学术交流,邀请国内知名人士或专家进行专题讲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大力开展“两课”教育课后服务渠道,帮助家庭困难、学习困难、心理障碍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两课”的热爱;要广泛搜集学生对“两课”建设的意见或建议,增强学生参与“两课”建设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石云霞,等.“两课”教学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校 “两课”教育 实效性 针对性
[作者简介]余昌海(1976- ),男,四川富顺人,重庆科技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邵琴(1977- ),女,湖北潜江人,重庆科技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重庆 40133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3-0107-01
“两课”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所谓“两课”,是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
一、高校开展“两课”教育的现状
自1998年“两课”教育新课程体系实施以来,高校对“两课”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在增强“两课”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从笔者2007年3月对重庆市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和对部分师生的个别访谈中发现,高校“两课”教育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对“两课”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调查结果表明,有73%的学生对“两课”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较低,缺乏学习的热情。他们认为“两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着较大差距,似乎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联。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两课”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充分意识到通过“两课”学习来增强自身素质,学习较被动,易出现迟到、旷课、听课不认真等违纪行为。
2.教师在授课方式与成绩考核方式上有待创新。从访谈中可知,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授课内容仍拘泥于书本,教学手段仍是单向的灌输方式,教学信息陈旧,没有联系现实生活。这种授课方式让学生感到空洞无力、枯燥乏味,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成绩考核方式上,教师以一份试卷或一篇论文为主要依据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忽视了“两课”学习对学生今后发展的作用。学生即使平时不认真学习,考前突击几天,也可能取得好成绩,但这并不能说明教学目的已经达到。这种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以懒散的态度去对待“两课”学习。
3.现行教材建设与“两课”教学改革的要求存在着差距。教育部在《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两课”教育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努力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重要理论问题,正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生理发展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着力引导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教学的说服力和有效性。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采用理论说教模式,教育学生应当“做什么”,忽视了“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更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因材施教。市场上有关“两课”的教材虽有几十种,但其内容却大同小异、衔接性差,教材建设与“两课”教学改革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4.大班教学限制了师生的课堂交流。许多高校的“两课”教学都是一二百人同时上课,不仅保证不了较好的课堂秩序,而且限制了师生间良好的课堂交流。在大班教学中,有的学生因害羞而不敢当众提问或答问,教师也不可能回答每位同学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求知欲望会逐步消失,渐渐产生厌学情绪,丧失对“两课”学习的兴趣。
此外,“两课”教育还存在着课时相对较少、教师讲解不系统全面、教育途径单一等问题,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高校“两课”教育面临诸多挑战的根源
目前,高校“两课”教育出现了教育实效性与针对性不强的现象,这种现象给高校“两课”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也为高校“两课”教育探索新方法、寻找新途径提供了启示。高校“两课”教育面临诸多挑战的根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根源。笔者调查发现,高校“两课”教育没能很好地结合学生求知的特点和心理。(1)教育教学方法落后。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手段,没能实现教学互动的良好局面,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2)对学生发展规律的调查研究不够。对学生成长的特点和心理把握不准,不能做到因材施教。(3)对“两课”教学的认识不准。不少教师认为,“两课”教育是纯理论的教学,没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两课”教育针对性不强。(4)教育改革的力度不大。虽然,有的高校已探索出“两课”改革的一些成功经验,但从整体上看,“两课”教育改革的力度不大,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与学生的现实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2.学生根源。学生对“两课”的认知程度、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都会影响“两课”教育的效果。(1)对“两课”的认识不准。有的学生认为,“两课”知识与实际生活没有多大联系,“两课”教育所灌输的理论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从心里否定了“两课”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够。(2)对“两课”的重视不够。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类专业以外的学生,更多地关注专业课的学习,对“两课”学习的重视不够,将“两课”学习当成是一种任务,而不是提高和完善自我的途径。(3)学习动力有待提高。从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来看,他们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两课”的学习内容很难对学生的就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不能使学生尽快从中受益,学生发出“两课学习无用论”的感慨,缺乏学习的动力。
三、加强高校“两课”教育实效性与针对性的思考
提高“两课”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始终是“两课”教师追求的目标和关注的重点。笔者结合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和高校“两课”教育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高校“两课”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对“两课”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两课”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其落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大局。因此,高校要加强对“两课”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2.丰富“两课”教育的内涵。“两课”教育不只是学习“两课”教材,只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可以作为“两课”教育的重点。“两课”教育不应单纯地定位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而要与其他一切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内容相结合,如中国传统的伦理与智慧、人文素质教育、人格教育等。通过这些教育,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个性魅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审美能力等,以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本领。
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两课”教育不应是纯理论的教学,要同现实世界、社会状况、学生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要求等相结合。那么,怎样结合呢?一是要针对中国目前的国情、社会生活实际和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二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社会上、学生中流行的自由化观点和各种错误思想展开讨论,剖析问题根源,提出解决办法。三是要改革“两课”教学的考核方式。不应只关注理论的考试成绩,还要考虑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表现。四是要改革“两课”原有的教学模式。变大班教学为小班授课,变系统讲解为专题讲座,变教师讲授为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演讲、对话等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两课”的教材建设。高校应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和教材建设,立足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和服务学生。加强“两课”教材建设,使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可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而提高“两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营造学“两课”、爱“两课”的学习氛围。要大力宣传“两课”教育成果,展示“两课”学习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要深入开展学术交流,邀请国内知名人士或专家进行专题讲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大力开展“两课”教育课后服务渠道,帮助家庭困难、学习困难、心理障碍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两课”的热爱;要广泛搜集学生对“两课”建设的意见或建议,增强学生参与“两课”建设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石云霞,等.“两课”教学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