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写作学科特殊的发展历程,写作长期以来只被当作“术”,更多地被定位为一种方法和技巧,得不到学校、教师和学生应有的认可和重视。针对大学写作教学的现状,我们必须以现代写作学的理论为指导,“以人为本”,“人文结合”,研究和寻找大学写作课程“教”与“学”的对策和出路。
[关键词]大学写作;教学现状;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4-0075-02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孔庆东说:“一部中华民族英杰史,完全就是一张语文擂主和写作高手的排行榜。老子、孔子、孟子、孙子等等,不仅靠语文不朽,而且诸子百家的散文创造了中国文章和学术的辉煌,作为思想文化经典造福后人。”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也强调:“能写一手好文章是人的美德。”
但是,大学写作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堪忧。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物质文明的空前繁荣,导致写作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具有了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提高自我人文素养、表现情感的必要手段,写作沿袭了传统学术的崇高性;另一方面,作为物质生产工具、思维训练方法的写作,又具有迎合现代市场的实用性和效益性。写作的两重属性最终导致专家学者大声疾呼,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强调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写作技法、作文辅导资料铺天盖地。在“人文主义”和“技术主义”的相互角力下,作为写作教学重要阵地的大学,其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现状等都不容乐观。
一、大学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校方面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文章大国,曹丕在《典论·论文》声明:“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然而,真正将写作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却是在20世纪初“五四运动”以后。鉴于写作学特殊的发展背景和历程,加之各大高校文学院、中文系长期以来都有重传统轻现代、重审美轻实用的倾向。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写作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在国家不断强调写作课程重要性的背景下,很多高校依然在减少包括《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在内的写作课程的课时,学科建设也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和支持。这种状况无形当中阻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教师方面
1. 教师教授写作的积极性不高
伴随着写作学科的特殊发展历程,长期以来写作只被当作“术”,更多地被定位为一种方法和技巧。很多教师认为,写作是最好教授的一门课程,授课内容无非就是材料、主题、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都是从小学就耳熟能详的内容,并没有什么新颖性和挑战性。再加上大家普遍认为,又不是所有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每天都要进行文学创作或者应用文写作。广大教师这种对写作教学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轻视态度,导致了具体从事写作教学的教师缺乏工作上的价值认同和自我成就感,对写作教学工作也就缺乏应有的积极性。
2. 教学过程程式化
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按照“讲理论—学例文—模仿作文—作文讲评”的模式进行教学,即以讲授为主、以文为本。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被动的单向交往。由此,教学效果也令人尴尬: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下笔却千难万难。从教学手段来看,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总体效果不佳,能自主开发教材或参与课件开发的教师不多,多数还是利用粉笔、黑板教学。这种情况造成学生在大学阶段写作水平出现停滞甚至下滑的现象。
3.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
由于写作是年轻的学科,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很少,绝大多数从事写作教学教师往往都是根据不同的需要从其他相关专业转过来的。这些教师虽然基础理论和基本功较扎实,但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对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开掘不够。
(三)学生方面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有一种工具化的倾向,受此影响,大学生崇尚实用性心理也很突出。多数学生认为,不会从事每天都进行写作的工作。因此,对写作课程无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们看到写作学科的课时安排,写作课程的师资队伍,自然会轻视对写作课程的学习和自身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些情况从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习作过程不难看出。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不断下降,具体表现为在文章写作过程中,没有真诚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明确的主题,合理的布局,全篇充斥着空洞的情感和口号,言之无物,行文随意等。
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种因素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相互制约、恶性循环的写作教学和学习生态。这种现状不利于写作学科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在现代写作理论关照下,高校写作教学应该意识到写作主体是写作活动的主导,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使学生从根本上重视写作、热爱写作、善于写作。
二、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应对策略
(一)感知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刘勰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在强烈的情感驱使下,主体的观察不仅停留在物象的外在形态,而且还会体验到它的内在神韵。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不仅写出了红杏初绽之景,更把作者自己对初春的感受和体验都移入了本无情感的“红杏枝头”,使得“一切景语皆情语”,境界全出。
歌德说:“当敏锐的洞察力同善意和热爱相结合,就能探到人和世界的深处。”在写作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用脑子去思考,我手写我心,写身边的事、身边的人,用心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才会激发起学生对一草一木,对人生、国家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使他们的文章有感而发,情真意切。 (二)强化阅读,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人的生活范围和阅历总是有限的,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社会和生活,了解和熟悉我们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各色各样的生活与人生。我国古代就有“《文选》烂,秀才半”、“能读千赋则善赋”等说法,形象地道出了古人学习写作的经验。大凡优秀的作品,本身都在告诉我们,文章应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只有熟读、多读名人大家的作品,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才能学到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并用于写作实践中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培根在《论学问》中作过形象的比喻:“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即读书要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泛读求量,精读求质,只有正确处理好泛读与精读的关系,才能够构建起系统而广博的知识体系,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三)构建理论,系统学生的写作知识
现代写作学是一门有着严密理论体系的学科,它以写作主体为研究中心,包括对写作行为、写作原理、写作文体、写作技巧,乃至写作心理学、写作美学等一系列专业知识的研究和构建。因而,大学写作课程开设目的和意义并不等同于以前的作文课。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的授课任务,学生学习的目的都不是针对简单的作文书写。现代写作的教学任务,不仅训练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技能,提高写作能力以及对训练内容进行科学设计,还要具有鉴别、测评、教授他人写作行为的能力。
(四)重视想象,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将想象力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中,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象来激发,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象去创造,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想象不是凭空产生,想象表象的丰富性依赖于学生头脑中已有表象的多样性、新颖性和深刻性。只有不断拓展学生对生活、社会的感受和体悟,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再加以具体的教学情景引导和培训,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构建开放、人文的教学氛围和评价
写作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绝对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营造比较民主和人性化的教学氛围。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人文结合”的原则,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注意和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对学生的写作活动和成果予以肯定和及时的激励。这些评价可以是关于文章本身的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也可以是关乎学生思想动态的情感诉求和价值观等。
总之,在写作教学中除了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外,教师也应该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写作态度,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通过写作课程使学生懂得热爱生活,关心社会,乐于创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周淼龙.别一种询问:写作是什么[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3]裴显生.写作学新稿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4]杜福磊.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关键词]大学写作;教学现状;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4-0075-02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孔庆东说:“一部中华民族英杰史,完全就是一张语文擂主和写作高手的排行榜。老子、孔子、孟子、孙子等等,不仅靠语文不朽,而且诸子百家的散文创造了中国文章和学术的辉煌,作为思想文化经典造福后人。”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也强调:“能写一手好文章是人的美德。”
但是,大学写作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堪忧。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物质文明的空前繁荣,导致写作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具有了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提高自我人文素养、表现情感的必要手段,写作沿袭了传统学术的崇高性;另一方面,作为物质生产工具、思维训练方法的写作,又具有迎合现代市场的实用性和效益性。写作的两重属性最终导致专家学者大声疾呼,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强调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写作技法、作文辅导资料铺天盖地。在“人文主义”和“技术主义”的相互角力下,作为写作教学重要阵地的大学,其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现状等都不容乐观。
一、大学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校方面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文章大国,曹丕在《典论·论文》声明:“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然而,真正将写作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却是在20世纪初“五四运动”以后。鉴于写作学特殊的发展背景和历程,加之各大高校文学院、中文系长期以来都有重传统轻现代、重审美轻实用的倾向。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写作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在国家不断强调写作课程重要性的背景下,很多高校依然在减少包括《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在内的写作课程的课时,学科建设也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和支持。这种状况无形当中阻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教师方面
1. 教师教授写作的积极性不高
伴随着写作学科的特殊发展历程,长期以来写作只被当作“术”,更多地被定位为一种方法和技巧。很多教师认为,写作是最好教授的一门课程,授课内容无非就是材料、主题、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都是从小学就耳熟能详的内容,并没有什么新颖性和挑战性。再加上大家普遍认为,又不是所有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每天都要进行文学创作或者应用文写作。广大教师这种对写作教学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轻视态度,导致了具体从事写作教学的教师缺乏工作上的价值认同和自我成就感,对写作教学工作也就缺乏应有的积极性。
2. 教学过程程式化
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按照“讲理论—学例文—模仿作文—作文讲评”的模式进行教学,即以讲授为主、以文为本。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被动的单向交往。由此,教学效果也令人尴尬: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下笔却千难万难。从教学手段来看,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总体效果不佳,能自主开发教材或参与课件开发的教师不多,多数还是利用粉笔、黑板教学。这种情况造成学生在大学阶段写作水平出现停滞甚至下滑的现象。
3.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
由于写作是年轻的学科,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很少,绝大多数从事写作教学教师往往都是根据不同的需要从其他相关专业转过来的。这些教师虽然基础理论和基本功较扎实,但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对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开掘不够。
(三)学生方面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有一种工具化的倾向,受此影响,大学生崇尚实用性心理也很突出。多数学生认为,不会从事每天都进行写作的工作。因此,对写作课程无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们看到写作学科的课时安排,写作课程的师资队伍,自然会轻视对写作课程的学习和自身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些情况从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习作过程不难看出。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不断下降,具体表现为在文章写作过程中,没有真诚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明确的主题,合理的布局,全篇充斥着空洞的情感和口号,言之无物,行文随意等。
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种因素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相互制约、恶性循环的写作教学和学习生态。这种现状不利于写作学科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在现代写作理论关照下,高校写作教学应该意识到写作主体是写作活动的主导,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使学生从根本上重视写作、热爱写作、善于写作。
二、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应对策略
(一)感知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刘勰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在强烈的情感驱使下,主体的观察不仅停留在物象的外在形态,而且还会体验到它的内在神韵。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不仅写出了红杏初绽之景,更把作者自己对初春的感受和体验都移入了本无情感的“红杏枝头”,使得“一切景语皆情语”,境界全出。
歌德说:“当敏锐的洞察力同善意和热爱相结合,就能探到人和世界的深处。”在写作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用脑子去思考,我手写我心,写身边的事、身边的人,用心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才会激发起学生对一草一木,对人生、国家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使他们的文章有感而发,情真意切。 (二)强化阅读,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人的生活范围和阅历总是有限的,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社会和生活,了解和熟悉我们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各色各样的生活与人生。我国古代就有“《文选》烂,秀才半”、“能读千赋则善赋”等说法,形象地道出了古人学习写作的经验。大凡优秀的作品,本身都在告诉我们,文章应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只有熟读、多读名人大家的作品,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才能学到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并用于写作实践中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培根在《论学问》中作过形象的比喻:“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即读书要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泛读求量,精读求质,只有正确处理好泛读与精读的关系,才能够构建起系统而广博的知识体系,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三)构建理论,系统学生的写作知识
现代写作学是一门有着严密理论体系的学科,它以写作主体为研究中心,包括对写作行为、写作原理、写作文体、写作技巧,乃至写作心理学、写作美学等一系列专业知识的研究和构建。因而,大学写作课程开设目的和意义并不等同于以前的作文课。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的授课任务,学生学习的目的都不是针对简单的作文书写。现代写作的教学任务,不仅训练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技能,提高写作能力以及对训练内容进行科学设计,还要具有鉴别、测评、教授他人写作行为的能力。
(四)重视想象,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将想象力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中,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象来激发,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象去创造,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想象不是凭空产生,想象表象的丰富性依赖于学生头脑中已有表象的多样性、新颖性和深刻性。只有不断拓展学生对生活、社会的感受和体悟,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再加以具体的教学情景引导和培训,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构建开放、人文的教学氛围和评价
写作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绝对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营造比较民主和人性化的教学氛围。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人文结合”的原则,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注意和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对学生的写作活动和成果予以肯定和及时的激励。这些评价可以是关于文章本身的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也可以是关乎学生思想动态的情感诉求和价值观等。
总之,在写作教学中除了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外,教师也应该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写作态度,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通过写作课程使学生懂得热爱生活,关心社会,乐于创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周淼龙.别一种询问:写作是什么[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3]裴显生.写作学新稿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4]杜福磊.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