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游

来源 :早期教育(家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393761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拓画的制作方法是:首先轻轻将颜料滴落在水间,随水波渐渐晕开,逐一将颜料滴入,除了滴色的方法,还可以利用工具点、划、拨等。等到水上图画完成后,创作者就将白纸盖在上面吸取颜料,然后再将纸慢慢抽离水面,这种神奇的“水中画”就是土耳其奥斯曼时期的传统艺术。
  我的作品——
  我在美工室尝试创作的时候,孩子们在一旁私语:老师在干嘛?哎呀,好神奇!太有意思了,老师你像个魔法师……我答:像魔法师的不是我,是这门古老的艺术具有魔法。
  传统的湿拓画水介质和特质油性颜料在百度都有详细的制作方法,介于亲子活动以居家为主,购物网站有湿拓画的套装售卖,相对传统制作来说方便很多。
  变作装饰画的方法有哪些?
  圆组画
  后记——
  湿拓画在幼儿的艺术创作中,与绘画最大的不同来自于更自由的划拨中,水中的游弋产生了无法预测的画面。它有点像打破的颜料罐一样,无数未知,可仿佛又没有那么的自由到无法无天,它貌似自带着一些小小的打开魔法大门的咒语:轻一点,慢一点,不着急,不能晃……这些魔法咒语像极了在亲子关系中的:嘘,别急,慢一些,我等你……享受共同陪伴的亲子时光吧,用美好的咒语打开孩子的魔法大门,就像和湿拓画一起玩耍一样,静静等待总有惊喜。这美好的时光会像湿拓画一样印在孩子成长的旅程中,装饰着你和孩子共同的人生。
  本期点评
  有些画面因充满神秘、变化莫测而让人唏嘘不已,有些操作因从未涉足、神奇至极而让人跃跃欲试。“湿拓画”就是属于这样的一种绘画类型。水面成为“画纸”,棒针成为“画笔”,颜料滴在水面上,棒针在水面上一点,一推,一搅,画面便灵动起来,飞舞起来,画画就像游戏,有谁不喜欢游戏呢?
  “湿拓画”是神奇的。水是神奇的,看起来是水,又不是普通的水,只要按步骤和要求,就能得到这种神奇的水。颜料是神奇的,放在瓶里滴在水面上,瞬间便晕染开来,加上一种又一种颜色后,便以独特的方式漂浮着,重叠着,挤压着,流淌着。笔是神奇的,尖头的棒针,圆头的小棍,拨弄水面上的颜料,就有了独一无二的图案。形成作品的过程是神奇的,一张普通的复印纸完全盖在水面上,轻轻提起纸张,纸上就有了梦幻而流动的作品。
  “湿拓画”是魔幻的。丰富的色彩,流动的图案,独特的晕染,富有装饰感的画面效果,总能和异域的神秘联系到一起;谁都可以当画家,创造出自己的独特作品,不用刻意描绘,只需用“玩”的心态去尝试拨弄,花儿、羽毛、彩云便跃然水面,当一幅画作完成后,水面又空无一物,又可以重新开始。
  “湿拓画”又是现代的。求新求异是现代人的一种追求,“湿拓画”这种新型的作画方式,很适合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一起玩,作者把这样一种简单、有趣又好玩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无疑丰富了亲子活动,给充满想象的年轻父母带来了生活的乐趣和无限的快乐。
  这个活动看起来复杂,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只需要买些材料,用心准备,耐心等待。来,大胆尝试,创造传奇吧!
其他文献
在一些日常公开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大部分语文教师仍喜欢上《大江保卫战》 《爱如茉莉》这类记叙性文本。可能因为这样的课堂容易使教师、学生,甚至听课者找到和文本、作者、编者情感的共鸣点,“工具性”“人文性”也易得到彰显。而对于说理文,很多教师都认为其不好上。不好读,因为不易读出感情;不好写,因为不易找到语用训练点。如此种种,最终让说理文的教学甚至沦为了“鸡肋”。  故此,笔者尝试聚焦说理文教学,在区
自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便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是一线教师的共识。课标是以学科研究的方式展开,而“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建立在科学发展学生身心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品格。下面笔者以《雾凇》第一课时教学实践的探究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一、文本解读:为语
寓言是较难理解的文体,究其“难”的原因,在于学生不知如何才能真正提取其中蕴含的道理。但是,寓言又是一种十分生动、有意思的文本,而其中的“有意思”就藏在小故事里。  寓言故事教什么?该怎么教?如何把深刻的道理说给学生听呢?很多时候,教师也理不出头绪来。其实并不是教师不会教,更不是教师不知道教什么,而是因为没有明白课堂到底是“为谁而教”。  为谁教?当然是为学生而教,教师应“有意思地教”,把“有意思”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经20多年,总觉得浮躁的东西太多,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学得并不扎实。成功的语文课堂,总能从动情阅读、咬文嚼字中去品味出语文味。那么,究竟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算是成功的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 课堂教学应该“重实忌虚”  很多语文课,一整堂课看着都挺热闹的,但仔细一想又感觉学生几乎没有真正学懂什么内容。  这里就先说一说课堂上那些虚假的读。例如读词,一说
整体感知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它可以是概括性的说与写,也可以是学生对文本内容一种模糊的把握。从能力的角度来看,整体感知是学生的一种基本学习技能;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整体感知可以使学生了解文本全貌,是阅读的出发点。在阅读教学的整体感知环节,教师通常采用让学生在阅读后简单说一说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整体感知形式千篇一律,时间长了,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那么,在阅读教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惑”,应是学生心中的疑问之“惑”,而不能仅仅只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之“惑”。有些时候,教师设计的某些问题不能不说是教者和教参的“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因此,我们不必把学生的思维限定在自己设计的一个个问题之框内,而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质疑,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思考。  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前三个板块为:
“报告老师,爸爸给我新买的熊猫铅笔不见了……”  唉!开学还不到一个月,班里就发生了十多起丢东西的事件,每次一调查,源头总在闵晓威那儿。前天才又跟他进行了一场推心置腹的谈话,今天又故态萌发。看着他一副“装傻充愣”的欠揍表情,我真是热血沸腾,血直往脑门上涌。但“冲动是魔鬼”,为了让自己不变成“魔鬼”,不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我端起水杯,大口大口地喝起水来。  一杯凉水下肚,情绪慢慢平静了下来。我提醒自己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帮助学生找准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路径,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打造出高效的阅读课堂。  一、咬文嚼字,比较感悟,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度  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在
想想看,它可以變成什么?
期刊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凭借,它体现着课标的理念和相关要求。教师需要阅读教材,处理教材,更确切地说需要对教材进行解读。  时下,“教师核心素养”是教师行业中很受关注的一个话题,我认为能恰当地解读教材并形成能力,应该是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那教师该如何解读教材?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标”解读,明确要求  课标作为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及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在解读教材或者备课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