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立足长远发展、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高等教育推进综合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其实施好坏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及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之林,将其抓紧抓好势在必行。积极探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新举措,对于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25-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不言而喻,创新创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教育行列,每年毕业生急剧增加,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鼓励毕业生创新创业已成为解决就业矛盾的一条新途径。高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就业渠道的现实选择。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综合改革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引领着国家科技创新的未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要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同时,他特别强调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办学水平予以考核,从根本上奠定了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坚实基础。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根本的要求。国家层面上对创新创业教育做好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就应该顺势而为,主动适应和融入国家创新创业改革的洪流中,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深化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整体设计原则。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这是国家层面上对创新创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对于凝集创新创业教育共识、浓郁创新创业氛围、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作用,也是高等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性文件。
2.各方联动原则。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涉及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等,单靠任何一方主导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整合全社会的资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多方联动合力。
3.特色发展原则。各个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定位、大学文化建设等不尽相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结合各自校情,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确保源头创新。特色发展不是“怪异”发展,出奇招、耍花招,而是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固本强基原则。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我们仍需坚持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素质拓展这一根本,坚决杜绝为了创新而“创新”,失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三、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考
1.健全组织机构,聚集改革合力。高等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科研、学生、后勤的副校长为副组长,人事、教务、学工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院长为成员的创业创新教育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创业教育改革的统筹协调、工作方案制订及组织实施等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各相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将工作方案细化好、组织实施好,做到全校一盘棋,上下联动,形成改革合力。
2.统筹多方改革,确保多因联动。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邀请专家学者、政府首脑、企业单位、创业家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制订,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课程改革,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与生产实际有机统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深化学籍改革,将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发明创造、学术研究与论文等与课程学分互通互换,实现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多元化。深化学生评价标准改革,做到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鼓励支持教师系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更好地帮扶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并将教师帮扶指导情况纳入年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深化制度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制度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深化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积极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平台,提供有关保障,让学生在平台中接受创新创业锻炼和培训。制订改革方案时,要统筹兼顾,多方联动,确保每个方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都相互关联,发挥作用。
3.加强监督指导,促进工作落实。一个好的制度,贵在执行;一个好的方案,贵在落实。而监督检查则是促进制度和方案落实最有效的手段。高等学校应成立由教育专家、外聘学者、行业精英等有关人员组成的督导工作组,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组织落实的监督检查,以监督促实效。同时,高等学校要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必要时,高等学校可以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检查评估,并以评估报告为依据,不断优化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方案,形成良性發展机制。
4.重视教育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宣传部门应通过辅导报告、专题讲座、网络媒体、广播电视等多种宣传媒介,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员工自觉投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动行和自觉性。要积极聘请创业精英回校开展现身说法,用他们的成功事迹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梦想,引导学生敢为人先、敢于冒险、勇于创业。要及时宣传创新创业的成功典型,总结经验,大力推广,聚集创新创业的正能量。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评比表彰,形成推动创新创业改革“比、学、赶、超、争先进”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0条举措瞄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9项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5-05-15.
[2]田启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高等学刊,2015,(13).
[3]雷家骤.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7,(152).
[4][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译本)[J].华夏出版社,2015.
[5]钱贵晴.创新教育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张涛.创业教育[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25-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不言而喻,创新创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教育行列,每年毕业生急剧增加,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鼓励毕业生创新创业已成为解决就业矛盾的一条新途径。高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就业渠道的现实选择。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综合改革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引领着国家科技创新的未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要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同时,他特别强调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办学水平予以考核,从根本上奠定了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坚实基础。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根本的要求。国家层面上对创新创业教育做好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就应该顺势而为,主动适应和融入国家创新创业改革的洪流中,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深化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整体设计原则。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这是国家层面上对创新创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对于凝集创新创业教育共识、浓郁创新创业氛围、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作用,也是高等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性文件。
2.各方联动原则。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涉及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等,单靠任何一方主导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整合全社会的资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多方联动合力。
3.特色发展原则。各个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定位、大学文化建设等不尽相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结合各自校情,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确保源头创新。特色发展不是“怪异”发展,出奇招、耍花招,而是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固本强基原则。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我们仍需坚持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素质拓展这一根本,坚决杜绝为了创新而“创新”,失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三、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考
1.健全组织机构,聚集改革合力。高等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科研、学生、后勤的副校长为副组长,人事、教务、学工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院长为成员的创业创新教育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创业教育改革的统筹协调、工作方案制订及组织实施等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各相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将工作方案细化好、组织实施好,做到全校一盘棋,上下联动,形成改革合力。
2.统筹多方改革,确保多因联动。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邀请专家学者、政府首脑、企业单位、创业家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制订,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课程改革,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与生产实际有机统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深化学籍改革,将学生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发明创造、学术研究与论文等与课程学分互通互换,实现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多元化。深化学生评价标准改革,做到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鼓励支持教师系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更好地帮扶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并将教师帮扶指导情况纳入年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深化制度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制度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深化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积极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平台,提供有关保障,让学生在平台中接受创新创业锻炼和培训。制订改革方案时,要统筹兼顾,多方联动,确保每个方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都相互关联,发挥作用。
3.加强监督指导,促进工作落实。一个好的制度,贵在执行;一个好的方案,贵在落实。而监督检查则是促进制度和方案落实最有效的手段。高等学校应成立由教育专家、外聘学者、行业精英等有关人员组成的督导工作组,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组织落实的监督检查,以监督促实效。同时,高等学校要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必要时,高等学校可以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检查评估,并以评估报告为依据,不断优化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方案,形成良性發展机制。
4.重视教育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宣传部门应通过辅导报告、专题讲座、网络媒体、广播电视等多种宣传媒介,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员工自觉投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动行和自觉性。要积极聘请创业精英回校开展现身说法,用他们的成功事迹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梦想,引导学生敢为人先、敢于冒险、勇于创业。要及时宣传创新创业的成功典型,总结经验,大力推广,聚集创新创业的正能量。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评比表彰,形成推动创新创业改革“比、学、赶、超、争先进”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0条举措瞄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9项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5-05-15.
[2]田启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高等学刊,2015,(13).
[3]雷家骤.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7,(152).
[4][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译本)[J].华夏出版社,2015.
[5]钱贵晴.创新教育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张涛.创业教育[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