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高中语文实践活动的理论定位,接着从人文、自然、生活等三方面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实践的实现途径,语文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去寻找创新的灵感,亲身体会实践的过程。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实践活动 综合性
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简短的几个字却深刻的道出了教育的本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结合教材,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热爱语文。
一、高中语文实践活动的理论定位
高中语文实践活动是在课本知识的教学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创新而出现的教学模式,其实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课外补充和延伸。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所包含的实践价值理念,高中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实践价值属性,主要表现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这其中包含了学习动力、学习积极性、学习自主、学习的创新精神的因素。高中语文实践活动就是要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变被动为主动,只要具备通过师生双方活动形式形成学生能力的基本特点,都可以当作语文的实践活动。
高中语文实践活动的资源丰富多彩,其中有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等形式。人文资源是学生所接触到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一般包括了报纸、图书、电影、电视、网络、广播以及可供学生学习的场所等。自然资源也是客观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空间和学校地域;生活资源主要是指生活中的劳动和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家庭、学校、社会等生活空间。
二、通过人文性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著名特级教师朱敬本指出:语文实践,只有实践的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实践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用”。学习语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这是不容忽视的规律,“积累”也是为了“用”,“用”的过程才能擦出创新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利用人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民俗民情和民间文化等,扩展眼界,点燃学习的动力,增强活动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一个写作指导,即“写出你的真情实感”。针对这一写作指导的主题,结合课文《离骚》的学习,教师可以在端午节时期设计让学生进行“端午习俗民间探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行选择选题,然后集中选题,通过课堂讨论,选定其中可行性较强的选题,如:端午特有的民间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吃糯米饭等)的起源、寓意、现实意义等等;接着按学生意愿分组分配选题;接下来就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到民间去采访,在这之前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采访指导,如提醒学生采访前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通过书籍和网络查询相关资料,准备好采访时可能要用到的如相机、录音笔以及笔纸等工具,提醒学生要及时对信息进行汇总、归纳、总结。最后安排时间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优秀的作品还可以推荐发表。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端午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以及相关习俗的意义,而且通过走进屈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起到了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丰富了语文教学,成功地使学生完成了独具真情实意的好作文。而整个过程完全是由学生亲自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而在自主性的基础上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让学生自行控制学习知识的细节,符合现代化教学标准。
三、通过自然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著名特级教师朱敬本讲过“语文实践的综合性,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特别是重视开放语文资源,拓展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空间,增加实际运用语文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学科,始终围绕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来开展的。在综合学习中,其中人文性体现在知识的扩展与整合上,融合在学生的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及情感、态度的发展上;工具性则体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即读和写的基本能力的相互结合提高中。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性资源(茫茫大海、冰雪风霜、连绵山峰、花卉园林、农田果园、大坝水库、人工防林等),将语文教学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出局限的课堂,走向广阔的自然和纷繁的社会,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在感悟大自然神奇的同时,激发他们对听说读写的热爱,点燃创新的灵感。这样不仅沟通了课堂内外,融合了学习和实践,而且也能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在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
例如,学习“祖国土”这一专题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性资源,让学生自己到自然中去发现美、描写美、歌颂美。首先,根据高中学生不同的个体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分成不同组合的学生,鼓励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带着相机去乡野山村、鱼港码头、名胜景点等地方,将植物、动物、山水作为观赏素材,通过欣赏自然、探索自然,感悟祖国土的神奇伟大和雄伟秀丽。接着让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和感悟在班中进行交流。
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走进自然不仅领略了祖国大自然的秀丽风光,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拓展了眼界,增加了知识,丰富了积累,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且通过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团体意识和探索创新的欲望,同时也有效完成了使学生树立保护大自然、珍惜大自然以及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价值观。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结合本专题写景抒情的写法,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一篇游记,这样作文,肯定比那些主题陈旧、内容空洞、情感干瘪的作文更有意义。
实践证明,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其敢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意见以及感情的能力。
四、通过家庭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语文理论知识”。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也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耳濡目染。所以,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生活化实践,可以拉近学生的感情生活、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更具有亲和力,所以更方便去实施。
例如,学习“十八岁和其他”相关知识时,就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的一篇文章,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越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知道学生要什么,才能满足他们,才能在满足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可以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开展一次成功的语文实践活动。首先,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那份深沉的爱,继而想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接下来可以布置作业:1、让学生写一个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最能体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片段。怎么写是由自己写,传统的写还是创新的写,是需要教师进引导的;2、选定一张能体现父母和孩子幸福生活的照片,并准备一段解说词,词也有很多的说法,关键是要说出适合自己的解说词,這就需要创新;3、说说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让自己感动的话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作业。然后安排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晒自己的幸福生活,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连平时对父母有所怨言的学生也认识到了父母所有的言行都是为了自己好。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延伸活动:1、对父母说一声“我爱您”;2、为父母做一件事(如做一次饭,洗一次脚,为父母过一次生日,陪父母逛一次街等等);3、和父母真诚谈一次话(也可以选择写信),另外还有的同学通过创新,提出“反方面”的建议,可以和父母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互相指出不足之处等等。最后还可以安排写一篇活动感言。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更深沉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从而慢慢地转变了自己对父母的态度,树立了正确的父子观母子观和人生观。这种让学生亲临其境的教育法,其效果将远胜于空洞的说教,而且这样的教育对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更是符合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非常注重教学的技巧、方法和效果,教师要尝试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为了更好的配合好素质教育,必定还需要更多的现代教学手法,鼓励学生去实践,实践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是符合现代化教学理念的。
参考文献:
[1]陆巧娟.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1(04)
[2]王爱泉.谈高中语文教学如何生活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实践活动 综合性
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简短的几个字却深刻的道出了教育的本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结合教材,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热爱语文。
一、高中语文实践活动的理论定位
高中语文实践活动是在课本知识的教学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创新而出现的教学模式,其实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课外补充和延伸。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所包含的实践价值理念,高中语文课程所具有的实践价值属性,主要表现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这其中包含了学习动力、学习积极性、学习自主、学习的创新精神的因素。高中语文实践活动就是要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变被动为主动,只要具备通过师生双方活动形式形成学生能力的基本特点,都可以当作语文的实践活动。
高中语文实践活动的资源丰富多彩,其中有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等形式。人文资源是学生所接触到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一般包括了报纸、图书、电影、电视、网络、广播以及可供学生学习的场所等。自然资源也是客观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空间和学校地域;生活资源主要是指生活中的劳动和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家庭、学校、社会等生活空间。
二、通过人文性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著名特级教师朱敬本指出:语文实践,只有实践的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实践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用”。学习语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这是不容忽视的规律,“积累”也是为了“用”,“用”的过程才能擦出创新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利用人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民俗民情和民间文化等,扩展眼界,点燃学习的动力,增强活动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一个写作指导,即“写出你的真情实感”。针对这一写作指导的主题,结合课文《离骚》的学习,教师可以在端午节时期设计让学生进行“端午习俗民间探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行选择选题,然后集中选题,通过课堂讨论,选定其中可行性较强的选题,如:端午特有的民间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吃糯米饭等)的起源、寓意、现实意义等等;接着按学生意愿分组分配选题;接下来就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到民间去采访,在这之前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采访指导,如提醒学生采访前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通过书籍和网络查询相关资料,准备好采访时可能要用到的如相机、录音笔以及笔纸等工具,提醒学生要及时对信息进行汇总、归纳、总结。最后安排时间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优秀的作品还可以推荐发表。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端午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以及相关习俗的意义,而且通过走进屈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起到了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丰富了语文教学,成功地使学生完成了独具真情实意的好作文。而整个过程完全是由学生亲自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而在自主性的基础上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让学生自行控制学习知识的细节,符合现代化教学标准。
三、通过自然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著名特级教师朱敬本讲过“语文实践的综合性,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特别是重视开放语文资源,拓展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空间,增加实际运用语文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学科,始终围绕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来开展的。在综合学习中,其中人文性体现在知识的扩展与整合上,融合在学生的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及情感、态度的发展上;工具性则体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即读和写的基本能力的相互结合提高中。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性资源(茫茫大海、冰雪风霜、连绵山峰、花卉园林、农田果园、大坝水库、人工防林等),将语文教学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出局限的课堂,走向广阔的自然和纷繁的社会,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在感悟大自然神奇的同时,激发他们对听说读写的热爱,点燃创新的灵感。这样不仅沟通了课堂内外,融合了学习和实践,而且也能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在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
例如,学习“祖国土”这一专题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性资源,让学生自己到自然中去发现美、描写美、歌颂美。首先,根据高中学生不同的个体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分成不同组合的学生,鼓励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带着相机去乡野山村、鱼港码头、名胜景点等地方,将植物、动物、山水作为观赏素材,通过欣赏自然、探索自然,感悟祖国土的神奇伟大和雄伟秀丽。接着让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和感悟在班中进行交流。
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走进自然不仅领略了祖国大自然的秀丽风光,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拓展了眼界,增加了知识,丰富了积累,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且通过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团体意识和探索创新的欲望,同时也有效完成了使学生树立保护大自然、珍惜大自然以及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价值观。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结合本专题写景抒情的写法,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一篇游记,这样作文,肯定比那些主题陈旧、内容空洞、情感干瘪的作文更有意义。
实践证明,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其敢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意见以及感情的能力。
四、通过家庭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语文理论知识”。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也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耳濡目染。所以,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生活化实践,可以拉近学生的感情生活、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更具有亲和力,所以更方便去实施。
例如,学习“十八岁和其他”相关知识时,就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的一篇文章,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越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知道学生要什么,才能满足他们,才能在满足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师可以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开展一次成功的语文实践活动。首先,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那份深沉的爱,继而想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接下来可以布置作业:1、让学生写一个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最能体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片段。怎么写是由自己写,传统的写还是创新的写,是需要教师进引导的;2、选定一张能体现父母和孩子幸福生活的照片,并准备一段解说词,词也有很多的说法,关键是要说出适合自己的解说词,這就需要创新;3、说说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让自己感动的话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作业。然后安排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晒自己的幸福生活,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连平时对父母有所怨言的学生也认识到了父母所有的言行都是为了自己好。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延伸活动:1、对父母说一声“我爱您”;2、为父母做一件事(如做一次饭,洗一次脚,为父母过一次生日,陪父母逛一次街等等);3、和父母真诚谈一次话(也可以选择写信),另外还有的同学通过创新,提出“反方面”的建议,可以和父母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互相指出不足之处等等。最后还可以安排写一篇活动感言。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更深沉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从而慢慢地转变了自己对父母的态度,树立了正确的父子观母子观和人生观。这种让学生亲临其境的教育法,其效果将远胜于空洞的说教,而且这样的教育对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更是符合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非常注重教学的技巧、方法和效果,教师要尝试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为了更好的配合好素质教育,必定还需要更多的现代教学手法,鼓励学生去实践,实践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是符合现代化教学理念的。
参考文献:
[1]陆巧娟.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1(04)
[2]王爱泉.谈高中语文教学如何生活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