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小学评选“三好”学生(以下简称“三好”)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体现了教育规律。评“三好”是为学生们树立榜样,在理论上能够站住脚,与素质教育不矛盾;“三好”树立的榜样有积极的意义,他们是学生发展较为理想的目标。而现在在评“三好”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它违背了“三好评选”的宗旨,此外,“三好”没必要改称“五好”。
关键词: 中小学 “三好” 意义 问题
去年,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先后在上海、重庆的几个教育学术会议上呼吁停评“三好”学生,笔者就此谈谈看法。
一、评选“三好”有积极的意义
简言之,在中小学校评“三好”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体现了教育规律。评“三好”就是为学生树立榜样,用身边的实际形象告诉孩子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是学习的榜样。
二、如何看待评选“三好”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大多数反对评“三好”者,都是因为看到了目前评选“三好”工作中存在着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又该如何看待呢?
1.评“三好”在理论上能否站住脚。顾老怀疑评“三好”在理论上就没有根据,他认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发展,但现在评“三好”学生有名额限制,大约占全体学生人数的10%,无形中从心理上造成了“三好”学生跟其他同学的差别。因此,他质疑,难道没被评上“三好”的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就不好了吗?
笔者对顾老的这个质疑不敢认同。其实,无论是传统的一元智商理论,还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都承认了人与人之间的智能特点有差异,试问如果没有差异的话,孔子何谈“因材施教”?新课程何提“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当然,人与人之间的这些差异界限是相对的、模糊的,学生评选时的名额究竟设置多少个才更加恰当,才有利于促进多数学生的最大发展,这些都有待于教育工作者们的继续研究与不断探索。
2.评“三好”与素质教育有无矛盾。没有矛盾,恰恰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年的实践证明,评“三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起到了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学校是育人的地方,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必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评先树优就是一种常规手段。
3.“三好”评选的榜样有无意义。有人质疑:一个在成长、在完善中的未成年人能成为其他未成年人的“榜样”吗,这样的“榜样”有意义吗?
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应该树立一些榜样,激励学生不断地努力学习。“三好”就是为学生树立的榜样,“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难道错了吗?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榜样,而是没有真正可以起积极作用的榜样,比如有的学生正在追逐某些时尚偶像,将社会上一些反叛青年当成学习的榜样,甚至追逐到了疯狂的地步,2008年发生的“艳照门”事件就是个极端例子。要清醒地看到,目前甚至有一部分青少年认为谁要是还将“三好”当榜样就是傻子,如果学生们有了这种思想那是非常危险的。
4.“三好”是个标签,评“三好”是分学生为“三六九等”?
顾老认为评“三好”过早地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笔者觉得,如果可以视“三好”为标签的话,那么应该是青少年学生学习与效仿的标准,假若把这个标准弄丢了,那我们的学生又向何方向发展呢?从这点出发,标签还是必要的。
其实说“标签”并不合适,应该说是学生发展较为理想的一个目标。评上“三好”的学生固然可以用“好学生”的字眼来形容,没评上的当然也不是“坏学生”,只能说他在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成绩方面暂时还不够出类拔萃,或者他的品行表现尚待提高,或者身体素质暂时不能达标;事实上,可能他在某一方面比评为“三好”的学生还要强。评“三好”在我国已经50多年了,但笔者从没听到哪个教育工作者说评“三好”剩下的都是“坏学生”。
显然,把评“三好”说成分学生为“三六九等”并不完全正确。评“三好”本来是为学生树立榜样,表扬先进,激励后进。“三六九等”是阶级社会中对各阶层的所有人进行划分,往往以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地位为划分条件,是腐朽社会的产物,不能与评“三好”相提并论。
诚然,评“三好”不是给评上者烙上好学生的标记,而是督促他们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以后取得更好的成绩。
5.误区中的“三好”。误区中的“三好”有悖评选的宗旨,主要有“异化论”、“挂钩论”和“腐败论”等。
“异化论”将“三好”变成了“一好”——“一俊遮百丑”,本應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却只看考试分数,这无疑违背了教育规律。还应注意到,我们一方面要力避“一俊遮百丑”,另一方面还要为德、智、体的“俊”与“丑”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下面通过一案例讨论“体育好”、“俊”与“丑”的标准问题:甲、乙两位学生的品德和学习成绩都很优秀,不同的是:甲生由于天灾人祸失去了右手,他的心理很健康,乐观开朗,意志坚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凡是那些只需要一只手的体育项目成绩都不错,特别擅长乒乓球(左手握拍),在校内外乒乓球比赛中经常获得奖励,而对那些必需使用双手的体育项目显然是薄弱的。乙生对体育基本不感兴趣,每次上体育课都很勉强,他对必考的体育课目是“不求优秀,但求及格”。问:在评“三好”时你更倾向于谁呢?笔者的答案是显然的。评价学生体育的优劣,决不能只看外在的、躯体的东西,更重要的要看学生是否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和心态。
“挂钩论”就是将评“三好”变成学生上优秀中学或大学的“敲门砖”,充满了浓重的功利色彩。
“腐败论”是指在评“三好”过程中掺杂了权利和许多不公平因素。
如果说评“三好”的过程容易造成一些不公平的话,那么实际上是评“三好”的管理与操作中出现了问题,这块板子决不该打在“三好”的身上。而且,评“三好”中的不合理性质属于在合理的事件中出现了不合理的问题,不能因噎废食。
如果卸掉了“三好”所承载的功利问题其他问题又来了,有人说:“三好”这个称号除了代表曾经的光荣和记忆,还能在一个人的前途中起什么作用呢?这是目光短浅的庸俗现实主义思想在作怪。笔者认为,一切荣誉都属于过去,奥运的金牌属于过去,军人的勋章、劳模的奖章也属于过去,“三好”并不例外,都是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那些目光短浅的庸俗现实主义者如果不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永远不知到自己的思维错在哪儿。
笔者坚持认为:在中小学校适当奖励“三好”是必需的,但要做到适时、适当、适度,重精神轻物质,尽量在基层操作,没有必要上升到高层管理层面上(如省、市级评“三好”),无须与升学挂钩。
6.“三好”是否有必要改称“五好”?现在有人提出将“三好”改称“五好”的建议,笔者认为大可不必,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三好”这个称呼。其实,五育中的“美育”和“劳育”不是与“三育”内容的简单外加,而是一种分离。换句话说,在传统的“三育”中是包括着美育和劳育内容的。
一言以蔽之,改进评“三好”的工作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地发展,决不是字面称呼上的改动。
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校伴随新课程前进的步伐,也在不断改进、完善评“三好”的制度,并开展了多元化的评选活动,如道德标兵、体育标兵、小能人、与自己赛跑的评选等。如果把这些单项评选比作体操赛的单项赛的话,评“三好”则是体操比赛的五项全能赛。它们之间不是能简单替代的关系,而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这有利于共同引导学生的各个方面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因此,我们切不可再拟出诸多与“三好”换汤不换药的别名了。比如,顾老就提到:对知识和人才的肯定未必只有“德智体”,现在一些学校评“三好”学生的标准已有变化,“三好”不再是惟一标准,深圳一些学校现已取消“三好”评选采用个性化评比,分为思想品德、学习、体育健康、综合能力四大方面,等等。这些都值得肯定,不过其本质与道德标兵、体育标兵相同。
“腐败”是“三好”评选过程中最不希望看到的,这是对评“三好”的一种背叛。我们要从评选“三好”管理的源头入手,彻底消除这些腐败现象。
关键词: 中小学 “三好” 意义 问题
去年,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先后在上海、重庆的几个教育学术会议上呼吁停评“三好”学生,笔者就此谈谈看法。
一、评选“三好”有积极的意义
简言之,在中小学校评“三好”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体现了教育规律。评“三好”就是为学生树立榜样,用身边的实际形象告诉孩子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是学习的榜样。
二、如何看待评选“三好”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大多数反对评“三好”者,都是因为看到了目前评选“三好”工作中存在着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又该如何看待呢?
1.评“三好”在理论上能否站住脚。顾老怀疑评“三好”在理论上就没有根据,他认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发展,但现在评“三好”学生有名额限制,大约占全体学生人数的10%,无形中从心理上造成了“三好”学生跟其他同学的差别。因此,他质疑,难道没被评上“三好”的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就不好了吗?
笔者对顾老的这个质疑不敢认同。其实,无论是传统的一元智商理论,还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都承认了人与人之间的智能特点有差异,试问如果没有差异的话,孔子何谈“因材施教”?新课程何提“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当然,人与人之间的这些差异界限是相对的、模糊的,学生评选时的名额究竟设置多少个才更加恰当,才有利于促进多数学生的最大发展,这些都有待于教育工作者们的继续研究与不断探索。
2.评“三好”与素质教育有无矛盾。没有矛盾,恰恰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年的实践证明,评“三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起到了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学校是育人的地方,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必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评先树优就是一种常规手段。
3.“三好”评选的榜样有无意义。有人质疑:一个在成长、在完善中的未成年人能成为其他未成年人的“榜样”吗,这样的“榜样”有意义吗?
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应该树立一些榜样,激励学生不断地努力学习。“三好”就是为学生树立的榜样,“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难道错了吗?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榜样,而是没有真正可以起积极作用的榜样,比如有的学生正在追逐某些时尚偶像,将社会上一些反叛青年当成学习的榜样,甚至追逐到了疯狂的地步,2008年发生的“艳照门”事件就是个极端例子。要清醒地看到,目前甚至有一部分青少年认为谁要是还将“三好”当榜样就是傻子,如果学生们有了这种思想那是非常危险的。
4.“三好”是个标签,评“三好”是分学生为“三六九等”?
顾老认为评“三好”过早地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笔者觉得,如果可以视“三好”为标签的话,那么应该是青少年学生学习与效仿的标准,假若把这个标准弄丢了,那我们的学生又向何方向发展呢?从这点出发,标签还是必要的。
其实说“标签”并不合适,应该说是学生发展较为理想的一个目标。评上“三好”的学生固然可以用“好学生”的字眼来形容,没评上的当然也不是“坏学生”,只能说他在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成绩方面暂时还不够出类拔萃,或者他的品行表现尚待提高,或者身体素质暂时不能达标;事实上,可能他在某一方面比评为“三好”的学生还要强。评“三好”在我国已经50多年了,但笔者从没听到哪个教育工作者说评“三好”剩下的都是“坏学生”。
显然,把评“三好”说成分学生为“三六九等”并不完全正确。评“三好”本来是为学生树立榜样,表扬先进,激励后进。“三六九等”是阶级社会中对各阶层的所有人进行划分,往往以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地位为划分条件,是腐朽社会的产物,不能与评“三好”相提并论。
诚然,评“三好”不是给评上者烙上好学生的标记,而是督促他们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以后取得更好的成绩。
5.误区中的“三好”。误区中的“三好”有悖评选的宗旨,主要有“异化论”、“挂钩论”和“腐败论”等。
“异化论”将“三好”变成了“一好”——“一俊遮百丑”,本應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却只看考试分数,这无疑违背了教育规律。还应注意到,我们一方面要力避“一俊遮百丑”,另一方面还要为德、智、体的“俊”与“丑”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下面通过一案例讨论“体育好”、“俊”与“丑”的标准问题:甲、乙两位学生的品德和学习成绩都很优秀,不同的是:甲生由于天灾人祸失去了右手,他的心理很健康,乐观开朗,意志坚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凡是那些只需要一只手的体育项目成绩都不错,特别擅长乒乓球(左手握拍),在校内外乒乓球比赛中经常获得奖励,而对那些必需使用双手的体育项目显然是薄弱的。乙生对体育基本不感兴趣,每次上体育课都很勉强,他对必考的体育课目是“不求优秀,但求及格”。问:在评“三好”时你更倾向于谁呢?笔者的答案是显然的。评价学生体育的优劣,决不能只看外在的、躯体的东西,更重要的要看学生是否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和心态。
“挂钩论”就是将评“三好”变成学生上优秀中学或大学的“敲门砖”,充满了浓重的功利色彩。
“腐败论”是指在评“三好”过程中掺杂了权利和许多不公平因素。
如果说评“三好”的过程容易造成一些不公平的话,那么实际上是评“三好”的管理与操作中出现了问题,这块板子决不该打在“三好”的身上。而且,评“三好”中的不合理性质属于在合理的事件中出现了不合理的问题,不能因噎废食。
如果卸掉了“三好”所承载的功利问题其他问题又来了,有人说:“三好”这个称号除了代表曾经的光荣和记忆,还能在一个人的前途中起什么作用呢?这是目光短浅的庸俗现实主义思想在作怪。笔者认为,一切荣誉都属于过去,奥运的金牌属于过去,军人的勋章、劳模的奖章也属于过去,“三好”并不例外,都是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那些目光短浅的庸俗现实主义者如果不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永远不知到自己的思维错在哪儿。
笔者坚持认为:在中小学校适当奖励“三好”是必需的,但要做到适时、适当、适度,重精神轻物质,尽量在基层操作,没有必要上升到高层管理层面上(如省、市级评“三好”),无须与升学挂钩。
6.“三好”是否有必要改称“五好”?现在有人提出将“三好”改称“五好”的建议,笔者认为大可不必,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三好”这个称呼。其实,五育中的“美育”和“劳育”不是与“三育”内容的简单外加,而是一种分离。换句话说,在传统的“三育”中是包括着美育和劳育内容的。
一言以蔽之,改进评“三好”的工作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地发展,决不是字面称呼上的改动。
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校伴随新课程前进的步伐,也在不断改进、完善评“三好”的制度,并开展了多元化的评选活动,如道德标兵、体育标兵、小能人、与自己赛跑的评选等。如果把这些单项评选比作体操赛的单项赛的话,评“三好”则是体操比赛的五项全能赛。它们之间不是能简单替代的关系,而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这有利于共同引导学生的各个方面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因此,我们切不可再拟出诸多与“三好”换汤不换药的别名了。比如,顾老就提到:对知识和人才的肯定未必只有“德智体”,现在一些学校评“三好”学生的标准已有变化,“三好”不再是惟一标准,深圳一些学校现已取消“三好”评选采用个性化评比,分为思想品德、学习、体育健康、综合能力四大方面,等等。这些都值得肯定,不过其本质与道德标兵、体育标兵相同。
“腐败”是“三好”评选过程中最不希望看到的,这是对评“三好”的一种背叛。我们要从评选“三好”管理的源头入手,彻底消除这些腐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