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扼要介绍了烟草的原产地、发现史及其传入中国的历史过程,概括地叙述了500年来人们对烟草的化学成分和生理效应的研究结果,并且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人们明知吸烟有害健康但却仍然乐此不疲的原因。
关键词:食品烟草烟草文化
我国当代的烟草制品主要是卷烟,人们通称“香烟”,是中国人自我消闲和互相交往的主要“长物”和媒介。2005年统计,中国有3.6亿烟民,约占全球烟民总数的1/4;每年消费香烟1.7万亿支,在全世界卷烟销售市场占有1/3的份额。由于已经是产大于销,故而市场供大于求,行业内竞争相当激烈,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卷烟工业企业由184家减少到84家,卷烟牌号由800多个减少到500多个(关于最近两年的行业状况,已经有人作了详细的系统调查研究)。尽管如此,烟草依旧作为中国人消闲载体和相互交际的工具,以至于许多难说的话、难办的事、难看的脸,都可以在不经意的袅绕轻烟中得以改变。
一、烟草的发现和传播来华的经过
1492年,当哥仑布登上古巴岛时,接受了古巴土著阿拉韦克(Are Warks)人的烟叶,他的两个船员拉齐奥·德·吉雷兹和路易斯·德·托里斯注意到土著人将干烟叶点燃并吸入产生的烟,拉齐奥还亲自尝了一下,成了欧洲吸烟的第一人。当他们将干烟叶带回西班牙并且燃吸以后,邻居们对他们嘴里冒烟的做法惊恐万分,并认定是魔鬼缠身,宗教法庭把他们投入监狱。1517年西班牙探险家科尔蒂兹抵达墨西哥,见当地印第安人吸闻鼻烟后打起喷嚏,用以除去鼻孔的粘痰,另外涂抹鼻烟还可以治疗红肿创伤。1518年,西班牙探险者发现阿兹台克人和玛雅人利用空苇管吸烟草,探险者过来试了一试,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向别人讨烟抽[2]。从以上三件事说明了烟草吸食的基本方法:烟卷、鼻烟和烟斗。最早的烟卷该是古巴土人燃吸干烟叶,所以古巴雪茄烟至今还是世界名品;鼻烟在我国清代曾经非常流行,以致各种各样的鼻烟壶至今成了中国古董的一个门类;而用苇管吸烟便是后来烟斗的雏形,自从烟草传入我国以后,旱烟管和水烟袋在明清乃至民国期间比比皆是。
当今世界,烟革种植几遍于全球,而烟草从美洲原产地向外移植的传播者都是欧洲人,最早的是葡萄牙人高斯,是他第一次把烟草种子带回葡萄牙并种植在其首都里斯本(汪银生,1558年)。而法国驻葡萄牙大使让·尼科特则在1560年将烟草种子带入法,德戾格与尔阿里二人于1586年将其带人英国,1600年传人土耳其和阿拉伯等地,1601年传至加拉巴,后延至中国日本而渐至全地球,“今凡有人处,菸亦有之”[3]。烟草传人中国的确切年代为1575年(明万历三年),系由菲律宾(吕宋)传人我国的台湾和福建漳州、泉州等地(晒烟);1579年鼻烟由意大利人利玛窦带入广东,旋赴北京敬献此物,始通中国;1611年(明万历39年)姚旅著《露书》的卷十《错篇》“烟草”载:“吕宋国出一草,日淡巴菰,一名日醺,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辟瘴气”,这是我国对烟草最早的文字记载。1624年(明天启4年),张介宾《景岳全书》称:“烟草自古未闻,近自我万历时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地土皆种之,总不若闽中者色微黄质细,名为金丝烟者,力强气胜为优。求其服食之始,则闻以征滇之役,师旅深入瘴地,无不染病,独一营安然无恙,问其故?则众皆服烟,由是遍传,今到西南一方,无分老幼,朝夕不能间矣!”这是医家首先关注烟草,并没有提到它的害处。然而到了1643年(明崇祯16年),方以智在其传世名著《物理小识》中指出:“烟草久服则肺焦,诸药多不效,其症为吐黄水而殁”。《高要县志》则说燃吸这种“妖草”,“未有不殒身者,愚民相率习服,如蛾扑火,诚不可不严也”。而就在此前后,禁烟令也由中国皇帝决定颁布了,1638年明崇祯皇帝下令禁种禁售烟草,违者斩首示众;1639年,他又下令,“嗜烟者死”。差不多就在同时,尚未人关的皇太极,也以“烟草非本土”,“耗财货”的理由,下令禁烟,这和崇祯皇帝防止银元外流的理由是一样的。可是,到了1641年,皇太极又废除了禁烟令,以后随着清兵入关,种烟吸烟风靡全国。
1691年(康熙30年),沈李龙在其撰著的《食物本草会篡》一书中,称烟草可“用以代酒代敬,刻不能少,终身不厌……”然“多食则火气熏灼耗血损年,人不自沉耳”!1718年(康熙57年),老年的康熙皇帝不但自己戒了烟,还用巧妙的方法使大臣们戒烟,并且下了禁烟令,禁止全国军民吸烟,当时有诗记此事:“碧碗痧浆潋滟开,肆筵先已戒深怀。瑶池宴罢云屏散,不许人间烟火来”。1752年(乾隆17年),再次颁布禁烟令,禁种禁售,违者与通敌同罪[4]。需要指出,明清两代禁烟的主要原因是防止白银外流,并非为了保护国民的健康。所以到了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约,规定免征外国的烟草关税,此后再也没有什么禁烟令了。
1875年,美国机械师本塞克发明了卷烟机,效率达250支/分钟,次年获得专利,卷烟生产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至于卷烟进入中国的历史,一般资料上都说是1899年,美国人菲里斯克从美国带来了“品海”牌和“老年”牌卷烟各一箱进入上海贩卖。近年来,甄明根据新发现的档案文件,证明最初将卷烟带人中国的是服务于美商老晋隆洋行(Mustard & Co.Ltd.)的中国职员邓宁,是他在1888年(光绪14年)向美国来华客商采购了一箱“品海”牌卷烟[5]。此后外国卷烟大量拥入中国市场,1902年卷烟进口销售金额为200万两白银,到1910年猛增到1700万两(汪银生)。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总是从商品输出发展到资本输出和技术输出。根据艾欣的研究,美商老晋隆洋行的卷烟厂,1891年开办于天津;最早的民族资本卷烟厂,是1899年由广东商人在湖北宜昌兴办,厂名叫湖北宜昌茂大卷叶烟制造所;而最早的民族资本的机制卷烟厂,是1902年官商合办的北洋烟草公司,地址在天津;1916年,最早的烟草机械厂是英美烟草公司浦东铜匠间兴办于上海;此后,烤烟厂、铝箔厂、印刷厂、烟草专用造纸厂等配套行业,都陆续在中国兴办,直到解放前,外商在华最大的烟草企业是驻华的英美烟草公司,共有11个卷烟厂和6个烤烟厂,分设在中国各地;而最大的民族资本卷烟企业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1905年由华侨商人简照南兴办,该公司先后在上海、香港、汉口、广州、重庆等地设立卷烟厂,在河南许昌、山东潍县坊予等地设收烟厂和复烤厂,并开展印刷、造纸、制罐等相关业务;而上海华成烟草股份公司于1925年推出的“美丽”牌香烟,以当时走红戏剧演员剧照为商标主图,质高价廉而名噪一时[6]。
1957年,日本首次出现过滤嘴香烟(汪银生),很快传入我国,但过滤嘴材料仍需进口,故非高档香烟不用过滤嘴。1990年5月,中美合资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而此前的1988年9月,国内第一家聚丙烯过滤嘴丝束生产厂——无锡全成纤维总厂检定投产。从此,国产卷烟都成了过滤嘴型的。 目前国内除了到处可见的卷烟厂之外,小品种尚有诞生于1918年的四川什邡烟厂,是国内最早生产雪茄烟的厂家,产量为20万箱/年。该厂曾组织过一个代号为“132”的技术工人小组,专门为毛泽东等人制作中式雪茄,这里的“132”是指产品配方的编号为13号和2号,其中2号配方为毛泽东所专用[7];目前国内唯一生产鼻烟的是四川西昌鼻烟厂,于1986年试生产;而传统的烟斗烟丝则主要在兰州等地生产,在我们这个烟草消费大国,烟草制品的品种基本上是齐全的。
二、烟草的化学成分
《化学卫生论》第十五章开头有一段议论说:“人身所需物料自简至繁可分三层而论,文教愈兴,则人所需物料愈多而愈繁也”。这“三层”便是:
(1)“必备养身之食物”,指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以蛋白质、糖类和脂类物质为主要成分,“无论冷温热之地,用此各质之比例皆大同小异,即野民生番亦能配准食物合于养身之用,此天性然也”。
(2)“食物已足,而人难免心有忧虑,或郁闷之怀,或不如意之事,因又寻求植物酿成浊醪,令其行气适体畅快心神,不拘文邦野地大镇荒村,人同此心,心同此性,皆知酿造酒类,暂适情怀而得酩酊之乐。……皆赖所成之醇而得醉人之性”。这一段话无需解释,也可理解。
(3)“既得足食之粮,又得足食之酒,心尚未惬,以为酒之醉人略属粗法,醒后思之,每增悔恨,且大失时误事,又易激气生端,或詈骂而丧德,或斗殴以成讼,或手足无主任毁器物,大不便也。因又寻求雅法,吸用醉料,遍地查之,几出一辙。所用醉料,间有传自古者,亦有习自今者”。如中美洲吸食卷烟,秘鲁土人嚼食古柯叶,东方各国多用槟榔、印度大麻及鸦片等,东印度群岛及太平洋岛国多用胡椒根,南美安达斯山地区和印度近喜马拉雅山地区多用醉仙桃,欧洲多用蛇麻花(啤酒花),西比利亚多用毒菌,等等。《化学卫生论》把这些统称为醉药,实际上就是毒品,不过成瘾性有强弱之分。《化学卫生论》把具有麻醉功能而引起成瘾的性质叫做醉性,这便是它所说的第三层次需求。
《化学卫生论》还认为:经过多年的选择和交流,到了1850年地球人所用的“醉药”,主要有烟草、鸦片和印度大麻三种。而其中又以烟草为大宗,因为“吸食烟卷稍得醉性,心觉畅适,似乎不寝而梦”,所以“西人”采运至他邦,弄得“远近诸国皆习之”,烟草传遍了全世界。
至此,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烟草制品能闯入食品家族,成为生存必需而要寻求的食物?人首先要寻求赖以维持生命的经典食品;有了生存条件,人又要寻求精神寄托,于是有了醇类饮料;饮酒过量,易出乱子,于是寻求高雅的刺激方法,即用方便而又雅致的“醉药”。本来,食品是具有营养功能的物料,而醇类饮料略有营养功能,以精神刺激为主,到了“醉药”层次,完全没有营养功能,成了纯粹的精神刺激,甚至戕害身心健康。人对于这些物料的摄入方式也从饮食(吃喝)—饮(喝)—吸,物料形态也由固液混合物—液态—气溶胶(烟雾)。就是这样的延伸路线,把毫无营养价值的烟草带进食品家族,而那些毒害作用太强的鸦片、印度大麻等,则被定为毒品,除了少数医疗用途之外,各国都采取严厉措施予以禁绝。就是这个原因,本文在题目中将烟草称为食品家族的“孽子”,笔者认为是公允的。
自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西方人在任何学术领域和生活过程中,都喜欢采用刨根究底的科学分析方法,对于烟草也是如此。英国人最早运用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烟草的化学成分,《化学卫生论》便记述了在1850年前后的相关研究结果,认为“菸之叶与烧之烟能感人之性,藉有三质”,即:“一自散油类、二自散碱类,此二质为生成者,三炒成之油类,乃蒸或烧菸时所变者”。
所谓“自散油类”,即现代化学常说的“精油”或“香精油”,是植物组织经水蒸汽蒸馏法所得之油状液体,主要成分是萜类化合物,不同植物的精油,其具体成分是不一样的,烟草也含有自己特有成分的精油,不过数量很少,《化学卫生论》说每磅烟叶仅能蒸出精油2厘,但生理作用极强。
所谓“自散碱类”,现代化学称为生物碱或植物碱,是一大类化学结构复杂的含氮化合物,大多数都含有杂环结构。《化学卫生论》中介绍的烟草生物碱的提取方法是:将烟叶浸在稀硫酸中,然后滤去烟叶,将所得滤液加石灰后蒸馏,则在蒸得水层底下有无色油状物,这种油状物在空气中能自行挥发,其“味辣而猛”,“醉性”甚强,而且剧毒,一滴足可以毒死一条狗。乾烟叶中含量为2分至8分/每磅,有强烈的兴奋作用。1809年,才对烟草中的生三物碱进行分离提纯,1825年瑞士化学家才首次将烟碱(尼古丁,Nicotine)分离成功。尼古丁这个名称来自于1586年,一位法国植物学家将烟草定为尼古丁属。其实烟草中的生物碱并非只有尼古丁一种,但他们的化学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
所谓“炒成油类”即现代化学所称的“焦油”(tar),它是烟草在烤制或燃吸过程中形成的浴形物质。“性毒于毛地黄,臭味恶而且辣,兼有醉性”。将一滴烟焦油沾于猫舌上,猫立刻呈癫痫状,2分钟后死亡。南非土著用烟焦油杀毒蛇非常有效,其实我国农村也有常用旱烟管中的焦油或水烟袋中的烟水杀毒蛇的做法。现代化学已经清楚地认识烟焦油的生成机理,它实际上是烟叶中各种有机化合物在燃烧不完全时经乾馏作用而产生的高沸点油状物,其成分相当复杂。
《化学卫生论》成书于1850年,当时对烟草化学成分的认识不可能完善,直到20世纪初年,烟草化学成分的研究才有了新的突破,而更完善的分析工作是1954年由英国皇家医学会组织实施的,该会不仅分离检定了某些品种烟草中的化学成分,而且还进行了动物实验,提出了“吸烟与健康”的报告。1964年,美国外科医生咨询委员会也发表“吸烟与健康”的研究报告,并指出吸烟会导致肺癌,从而导致烟草化学研究成为学术热点。根据有关文献的归纳,生烟叶的化学成分主要可分为10大类:
(1)碳水化合物及相关物质;(2)氨基酸、蛋白质及其它含氮化合物;(3)生物碱及其它含氮杂环化合物;(4)酶类;(5)有机酸;(6)酚类;(7)色素;(8)石油醚提取物;(9)矿物质;(10)水。
各种形式的烟草制品,如采用燃吸的方法摄入身体(鼻烟不属此),则烟草的燃烧历程主要有三个阶段:(1)300℃时,低分子量成分蒸发或挥发;(2)450℃时,烟丝开始焦化热馏,许多成分产生热解反应,烟焦油主要形成于此时;(3)600摄氏度以上,烟丝无火焰燃烧,生成灰烬。
截止1959年底,据美国Chemical Review杂志报道,烟草和烟气的成分约400种化合物,1967年该刊物又报道,已发现的化合物约1200种,1977年继续报道,已发现的化合物达2200种。1982年,Ree.hdv.Tob.Sei8报道,烟草和烟气已发现的化合物总数达5298种,目前每年仍在增加[8]。
《化学卫生论》曾介绍了各国发明的多种吸烟方法,并比较各法对降低烟害的优劣。在今天看来,这些方法均不如过滤嘴香烟。然而,吸烟仍然有害健康,下一节我们对此专门讨论。
三、吸烟与健康
早在欧洲人发现烟草的16世纪,许多人都认为烟草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只是到了1585年,英国有人因吸烟过量而中毒,从此不断有人反对吸烟,因而导致英国、奥地利、土耳其、日本、波斯(今伊朗)、俄罗斯、法国等先后颁布禁烟令,例如英国女王詹姆斯二世将烟草进口税从200%提高到4000%;1615年波斯国下令凡吸烟者都给以食骆驼粪的处罚,一名烟草商人被活活烧死;1616年日本下令吸烟者要判徒刑,并没收财产;1628年波斯国王用烧热的铅块烫卖烟者的喉咙;1634年俄国沙皇下令,第一次吸烟者要受鞭笞之刑,再次吸咽者处死,吸鼻烟者割去鼻子;1635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一次处死吸烟者100人,每月都要因此杀人,禁烟令实行4年处死者近万人……禁烟令这样严酷,但吸食者有增无减,使得当局无计可施。到了后来,许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嗜烟如命,诸如波斯国王沙阿巴斯二世、俄国的彼得大帝、法国的拿破仑等都是,最精明的是法王路易十四,他在1674年实施烟草专卖制度,使烟草成为法国重要的财政来源。大概在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初期,各国都相继取消了禁烟令。但是学术界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定却越来越明确了。
如前所述,人们对烟草和烟气化学成分的认识,主要是20世纪的研究成果,而植根于对烟草化学研究成果上的关于吸烟与健康问题的认识,也是在20世纪以后才逐渐明确的,16到18世纪那些关于烟草可以治病的认识,后来被证明大多是错误的。成书于1850年的《化学卫生论》的第十五章说:“凡菸或闻或嚼或吸,其感动人身大致相同”,“不过日用之以畅心适体耳”!“常用菸者,吸不过多,每令口渴,又多生口津,亦能安心”,“然用之过限,则令人吐泻体颤头晕目眩,四肢乱动百体癫狂,不省人事,末则死焉”。“不过限者无甚大弊,惟吸惯易成瘾,初虽无害,久则瘾深,能有大害,此菸之险也”。“闻菸过多,能渐坏鼻之内体,易致不辨香臭,又改变声韵,且易积食不消,至末则生羊头疯或癫痫等症”。“凡用菸者,意欲安心平气也”。其实并非人人如此,甚至有人说,吸烟可以帮助戒酒,也未必都是如此。所以《化学卫生论》的结论是:“菸于人身,能成二事:一安心平气;二感动脑体。令能连思而免紊念。但究其何能感人筋脑,令觉平安,则难确言”。足见在150年前,人们对烟草的生理效应,并没有完整的认识。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卷烟价格走向平民化以后,医学界对烟草与健康的关系便倍加关注,1927年确认肺癌病例与吸烟密切相关;1955年美国明令禁止在香烟广告中宣称吸烟有益健康,随后许多国家都禁止烟草广告,我国也于1984年,国家工商总局决定禁止烟草广告。由于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人们对烟气中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化学成分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这些化学成分是:
气相 一氧化碳氰 化氢(HCN)挥发性醛类 挥发性亚硝胺 氯乙烯 氮氧化合物 胺类吡咯等;
粒相物 烟草中特有的亚硝胺、萘胺、其它亚硝胺 多环芳烃单元酚、儿茶酚重金属 烟碱(尼古丁)、降烟碱等。
吸入烟草烟气或局部涂抹烟气凝聚物可使实验动物致癌;在消化道和吸呼道发生的恶性肿瘤与吸烟有关;膀胱、肾、胰脏的恶性肿瘤也与吸烟有关[8]。一句话,吸烟与癌症有不解之缘,各国对此都很重视,国外已有多起癌症患者起诉烟草公司索取健康赔偿的案件。我国国家烟草局也正在组织人力物力,对烟草烟气中44种有害成分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氨、4种芳香胺、4种亚硝胺、3,4一苯并芘、8种醛酮类化合物、氰化氢、7种重金属、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焦油、7种酚类化合物、8种挥发性有机物。在一般的科普文章中,通常把烟草烟气的有害化学成分说成是: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氰化氢和金属(包括砷、镍、镉、铬和铅)等6类,而一般香烟包装的标识上只注明焦油的含量范围。
有意思的是尼古丁,历史上有关烟草具有治疗作用的报道均因它而起,现代科学研究也显示它在人体内有抗氧化作用,能够延缓衰老,据说能够降低帕金森氏病、老年痴呆和神经性智力衰退症,这可是烟草难得的对人体健康的正面效应,为此我国国家烟草局也在组织人力进行研究。据说长期嗜烟的老年人,在身体正常的状况下偶然戒烟,反而有害健康。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见到正面的医学报道。
吸烟和喝酒、吃饭不同,烟草燃烧时产生的烟雾必然要污染周边环境,引起他人被动吸烟。鉴于被动吸烟者吸入的多为有害的挥发性成分,所以也会影响健康。最近在上海召开的关于肺癌问题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上传出,我国男性的肺癌发病率增加了27%,女性增加了38%,这显然是被动吸烟的缘故。[9]故而20世纪后半期,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我国于1985年lO月1日规定禁止在铁路客车车厢内吸烟,1987年6月1日北京火车站成为我国第一个禁止吸烟的火车站,以后陆续扩大到其它公共场所,现在人们对禁止在某些场合吸烟已经形成习惯,也没有人反感,笔者担心的倒是社会上面广量大的中小型餐饮企业,菜肴点心酒水和香烟一起供应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这种有害他人健康的习惯,似乎应该改一改了。
当吸烟有害健康成为人们的共识以后,是否烟草行业就要成为夕阳产业?笔者以为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利润丰厚税收卓著的现代烟草专卖制度,各国各地的政府并不真正热心禁烟,谁都不会嫌弃“大把银子”,何况烟草毕竟不是鸦片。以我国为例,有一份报告指出,在1989年我国因吸烟导致的损失达270.76亿元,超过国家当年由卷烟生产获取的税收240亿元[10]。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个得不偿失的交易,但是这区区30.76亿元的差额,比起在安排劳动力就业、满足市场需求、拉动消费和出口创汇方面的成果,又算得了什么?再如刚刚过去的2005年,全国烟草行业实现的工商利税超过2400亿元,比2004年同比增长了300亿元,增长率为14%[11]。目前,个别省区仍以烟草为支柱产业,2006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接受中央电视合记者专访时说,云南省的地方财政收入的50%来自烟草业,最高的年份曾达到70%。君不见,当今世界上许多特大型的烟草企业,采取“兔子不吃窝边草”的策略,像当年输出鸦片一样拼命地对外出口烟草制品。所有这一切,都是经济利益所驱动,所以完全禁烟是非常难的。
我们与其高喊禁烟,还不如切切实实地做点科学研究工作,把更多心思花在趋利避害上。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南京卷烟厂生产了“洋金花”牌药物卷烟,又于1988年在昆明卷烟厂专门生产了出口日本的“三七”疗效型卷烟。看来,不仅在传统卷烟的配方上还有很大的改良空间,而且在过滤材料和吸用方式上也可能有新的突破。2004年4月,全国烟草行业召开了“降焦减害”工作会议,提出了“中式卷烟”的发展方向,要求研制出在香气和吸味风格上具有显著中国特色,能满足90%以上中国烟民的习惯,在保持一定尼古丁含量的基础上能够降焦减害的新品种,要求不仅对中国消费者要有巨大的吸引 力和亲和力,而且在产品名称、商标等外观设计上要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会议充分肯定了南昌卷烟厂在1994年就开发成功的低害的中式“金圣”牌香烟[12]。最近在许多电视广告上,由影星巍子和刘佳合作的“如烟”广告,据说该产品是由气流传感器、大功率集成电路、高频超声发声器、雾化控罩等微电子元件构成的,可帮助吸烟者在吸入烟碱雾滴的同时,产生一种与传统吸烟一样的快感。但也有人质疑这种产品同样危害健康。[13]烟草工业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告别人类日常生活既然不可能,那就只有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趋利避害。
因吸烟而诱发的癌症、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肺部疾病,并不是烟害的全部,消化道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也可能与它有关,所以在许多宣传戒烟的书刊中,常常见到“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警示性语言,吸烟没有一点好处,可人们依然趋之若鹜,历史上还有过冒杀头危险的吸烟者,因此这不是个生活科学问题,还有层次更深的文化问题。
四、烟草文化
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里,我们常常读到梁山好汉说的一句粗话“嘴里淡出个鸟来”,这说明人们在吃饱喝足之后,仍不会满足,需要寻找新的刺激。纵观古今中外,为了满足这个欲望,烟草是其首选,酒和茶也属此类,但酒和茶没有烟草制品(特别是卷烟)方便,因此尽管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却宁可少活几年,许多名人都是如此。在美国,不仅开国总统华盛顿力主种植烟草;1941年,罗斯福总统说烟草是一种优秀的农作物,烟草种植者可以推迟服兵役的时间,1945年他拿着卷烟去世。斯大林吸烟长达50年。在我国,文化名人如鲁迅、林语堂等都嗜烟。1937年,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大谈他自己吸烟的乐趣。当然也有些名人以自己为榜样宣传戒烟,1994年古巴卡斯特罗主席宣称,他花了五年时间,戒去了终生嗜好的雪茄烟。我们从这些名人的生活经历中,看到了烟草的魅力。这种魅力,不在于它的科学价值,而在于它的文化感染力,在于它无所不在的休闲功能。而且也说明了人在吃饱喝足之后,还需要享受生命追求休闲,因此许多并不属于生活必需和工作条件之外的寄托精神追求的多种物质形态就成了休闲文化的载体。这种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叫做“长物”,长物的种类涉及衣食住行、艺术欣赏、运动旅游、强身健体等等一切领域,有人把这些称为奢侈的生活追求,其实并不尽然,高贵者富裕者看重休闲固属必然,贫困者也不等于没有他们的休闲空间,只不过层次和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在这里,烟草制品可以算得上是纵贯社会上中下三层、横连世界五大洲的休闲文化载体。这是因为:
l、吸烟方式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吸食旱烟丝流行的地区和时代,从旱烟管的长短显然可以区别吸食者的社会地位和年龄大小;捧着水烟袋吹着纸媚头的则多为地主富商和空闲的老者;吸鼻烟者把自己的鼻烟壶的优劣视为炫耀自己的手段;20世纪前半期口叼雕刻精致的烟斗或雪茄烟,使人一看就觉得是身份高贵具有文化教养的人物。在当前由于卷烟制品的平民化和普遍化,不同的烟牌标识代表卷烟价格的高低,它同样可以表示吸烟者的富有和贫穷,以致在当今议论某个人的经济状况时,甚至以他吸何种牌号的香烟作为参考坐标。如果要考察吸烟方式与社会地位的关系,清末民初,徐珂在《清稗类钞》里记有许多名人吸烟的趣事,这里限于篇幅,不一一引摘,读者有兴趣,可自行查阅[14]。
2、携带和储存方便的卷烟是无时无处不在的休闲载体
关于这一点,几乎不需要另作说明,就可以判定笔者论断的正确。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休闲方式和活动项目,因为喜爱就很容易成为习惯,难以改变的习惯就是成瘾,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哲学。烟草中的尼古丁具有成瘾的效能,因此吸食卷烟极易成瘾,一旦成瘾,只要略有空闲(有时甚至是忙里偷闲),就如下意识的动作一样点燃卷烟,猛吸几口,宛若神仙。如果环境条件不允许,往往有痛苦异常的感觉。1936年走在长征路上的毛泽东,因为得不到卷烟,甚至用树叶和干草代替烟草,只不过他没有成功,从科学的角度讲,也不可能成功,因为尼古丁的生理效应无法替代。
3、卷烟的机械化现代化生产。昭示这种休闲产品普及的必由之路
作为休闲文化载体的卷烟,是所有休闲产品普及率最高的一种。在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上,卷烟生产的科学技术的成熟性已经相当高了,劳动效率是很高的,一条生产线开动1个小时就可以生产成千上万支卷烟,加之卷烟制品易携带,所以它的普及速度快得惊人,使得其它休闲物品无法与之抗衡。
4、烟卷小巧玲珑而不显眼。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做“烟酒不分家”,是说烟酒是建立关系联络感情的重要手段。这其中香烟比酒更为方便灵活而且快捷,任何两个从未谋面的人,只要能在一起点燃香烟,立刻就有了议论交谈的话题,而且利用香烟进行交流,也不会产生什么心理障碍,接受别人一支香烟,从那个角度讲都谈不上有什么大的问题。至于亲朋故旧,交换一支香烟就是一个隆重的开场白,可以轻松自然地进行叙旧。加之,抽烟在任何条件下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除了现在规定不可以吸烟的场所),所以香烟成了办理公私事务不可或缺的媒介。
5、尼古丁的兴奋作用适中可控。使多数人不把吸烟视为畏途
凡是嗜好品都具有使人兴奋的成瘾性,这种成瘾性又以生物碱的作用最为普遍,茶、咖啡和可可等也都因其含有生物碱使人产生兴奋的感觉,而古柯、鸦片等毒品的兴奋作用过强,严重戕害人的身体健康,所以人们视为畏途,唯有烟草所含的尼古丁,具有中等适度的兴奋作用,并且可以控制,加之其摄入方式比茶叶和咖啡等方便,这是世界上烟民人数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前引《化学卫生论》第十五章所说的“安心平气”和“感动脑体”,实际上均是尼古丁的生理效应,也就是兴奋作用。因为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干任何事情都觉得有劲,脑力劳动者好像因此而获得灵感,体力劳动者则觉得精力充沛,加之尼古丁的成瘾性不如鸦片等强烈,从而使得许多人乐意接受它,而且停止尼古丁的刺激,也不会立即危及人的生存状态,就连许多意志力极强的名人,也并不拒绝它。
综上所述,从医学科学的角度讲,吸烟有害健康,是国际性的共识,当代各国政要也已达成一致。2003年5月第50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192个成员国代表一致通过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并于2005年2月生效,我国政府也已经批准,并于2006年1月9日生效。2006年2月6日,113个《公约》缔约国代表在日内瓦召开为期两周的会议,成立秘书处,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实施烟草控制战略,以降低因吸烟而导致的死亡率攀升的势头。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000万。[15]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和许多国际组织都主张坚决禁烟,世界卫生组织甚至拒绝雇用“烟民”。[16]2006年5月31日是第19个世界无烟日,同年5月29日,国家卫生部首次发表主题为“控烟与肺癌防治”的2006年《中国“吸烟与健康”报告》,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既是世界上头号烟草消费大国(吸烟人数达3.5亿,占世界烟民总数的1/3),也是世界上头号烟草生产大国(产量相当于其他7个最大烟草生产国产量的总和),而且还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这与本文开头所述已不相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烟草工业的经济效益被巨大的社会医疗卫生负担所消融,确实得不偿失,因此“控烟”就成了世界性的共识。可是,这种只控制消费不控制生产的做法和态度,就注定了它的两面性,很值得人们去思考。
当代饮食文化界对烟草这种另类食品几乎完全没有关注,这就忽视了它作为休闲食品的客观存在,笔者冒昧写作此文,既不是为烟草评功摆好,也不骂它一无是处,只是把它作为一个科学课题和一种文化现象提出来,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季鸿岜,男,1931年生,《饮食文化研究》编委会副主任,长期从事食文化和食品化学研究。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食品烟草烟草文化
我国当代的烟草制品主要是卷烟,人们通称“香烟”,是中国人自我消闲和互相交往的主要“长物”和媒介。2005年统计,中国有3.6亿烟民,约占全球烟民总数的1/4;每年消费香烟1.7万亿支,在全世界卷烟销售市场占有1/3的份额。由于已经是产大于销,故而市场供大于求,行业内竞争相当激烈,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卷烟工业企业由184家减少到84家,卷烟牌号由800多个减少到500多个(关于最近两年的行业状况,已经有人作了详细的系统调查研究)。尽管如此,烟草依旧作为中国人消闲载体和相互交际的工具,以至于许多难说的话、难办的事、难看的脸,都可以在不经意的袅绕轻烟中得以改变。
一、烟草的发现和传播来华的经过
1492年,当哥仑布登上古巴岛时,接受了古巴土著阿拉韦克(Are Warks)人的烟叶,他的两个船员拉齐奥·德·吉雷兹和路易斯·德·托里斯注意到土著人将干烟叶点燃并吸入产生的烟,拉齐奥还亲自尝了一下,成了欧洲吸烟的第一人。当他们将干烟叶带回西班牙并且燃吸以后,邻居们对他们嘴里冒烟的做法惊恐万分,并认定是魔鬼缠身,宗教法庭把他们投入监狱。1517年西班牙探险家科尔蒂兹抵达墨西哥,见当地印第安人吸闻鼻烟后打起喷嚏,用以除去鼻孔的粘痰,另外涂抹鼻烟还可以治疗红肿创伤。1518年,西班牙探险者发现阿兹台克人和玛雅人利用空苇管吸烟草,探险者过来试了一试,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向别人讨烟抽[2]。从以上三件事说明了烟草吸食的基本方法:烟卷、鼻烟和烟斗。最早的烟卷该是古巴土人燃吸干烟叶,所以古巴雪茄烟至今还是世界名品;鼻烟在我国清代曾经非常流行,以致各种各样的鼻烟壶至今成了中国古董的一个门类;而用苇管吸烟便是后来烟斗的雏形,自从烟草传入我国以后,旱烟管和水烟袋在明清乃至民国期间比比皆是。
当今世界,烟革种植几遍于全球,而烟草从美洲原产地向外移植的传播者都是欧洲人,最早的是葡萄牙人高斯,是他第一次把烟草种子带回葡萄牙并种植在其首都里斯本(汪银生,1558年)。而法国驻葡萄牙大使让·尼科特则在1560年将烟草种子带入法,德戾格与尔阿里二人于1586年将其带人英国,1600年传人土耳其和阿拉伯等地,1601年传至加拉巴,后延至中国日本而渐至全地球,“今凡有人处,菸亦有之”[3]。烟草传人中国的确切年代为1575年(明万历三年),系由菲律宾(吕宋)传人我国的台湾和福建漳州、泉州等地(晒烟);1579年鼻烟由意大利人利玛窦带入广东,旋赴北京敬献此物,始通中国;1611年(明万历39年)姚旅著《露书》的卷十《错篇》“烟草”载:“吕宋国出一草,日淡巴菰,一名日醺,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辟瘴气”,这是我国对烟草最早的文字记载。1624年(明天启4年),张介宾《景岳全书》称:“烟草自古未闻,近自我万历时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地土皆种之,总不若闽中者色微黄质细,名为金丝烟者,力强气胜为优。求其服食之始,则闻以征滇之役,师旅深入瘴地,无不染病,独一营安然无恙,问其故?则众皆服烟,由是遍传,今到西南一方,无分老幼,朝夕不能间矣!”这是医家首先关注烟草,并没有提到它的害处。然而到了1643年(明崇祯16年),方以智在其传世名著《物理小识》中指出:“烟草久服则肺焦,诸药多不效,其症为吐黄水而殁”。《高要县志》则说燃吸这种“妖草”,“未有不殒身者,愚民相率习服,如蛾扑火,诚不可不严也”。而就在此前后,禁烟令也由中国皇帝决定颁布了,1638年明崇祯皇帝下令禁种禁售烟草,违者斩首示众;1639年,他又下令,“嗜烟者死”。差不多就在同时,尚未人关的皇太极,也以“烟草非本土”,“耗财货”的理由,下令禁烟,这和崇祯皇帝防止银元外流的理由是一样的。可是,到了1641年,皇太极又废除了禁烟令,以后随着清兵入关,种烟吸烟风靡全国。
1691年(康熙30年),沈李龙在其撰著的《食物本草会篡》一书中,称烟草可“用以代酒代敬,刻不能少,终身不厌……”然“多食则火气熏灼耗血损年,人不自沉耳”!1718年(康熙57年),老年的康熙皇帝不但自己戒了烟,还用巧妙的方法使大臣们戒烟,并且下了禁烟令,禁止全国军民吸烟,当时有诗记此事:“碧碗痧浆潋滟开,肆筵先已戒深怀。瑶池宴罢云屏散,不许人间烟火来”。1752年(乾隆17年),再次颁布禁烟令,禁种禁售,违者与通敌同罪[4]。需要指出,明清两代禁烟的主要原因是防止白银外流,并非为了保护国民的健康。所以到了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签约,规定免征外国的烟草关税,此后再也没有什么禁烟令了。
1875年,美国机械师本塞克发明了卷烟机,效率达250支/分钟,次年获得专利,卷烟生产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至于卷烟进入中国的历史,一般资料上都说是1899年,美国人菲里斯克从美国带来了“品海”牌和“老年”牌卷烟各一箱进入上海贩卖。近年来,甄明根据新发现的档案文件,证明最初将卷烟带人中国的是服务于美商老晋隆洋行(Mustard & Co.Ltd.)的中国职员邓宁,是他在1888年(光绪14年)向美国来华客商采购了一箱“品海”牌卷烟[5]。此后外国卷烟大量拥入中国市场,1902年卷烟进口销售金额为200万两白银,到1910年猛增到1700万两(汪银生)。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总是从商品输出发展到资本输出和技术输出。根据艾欣的研究,美商老晋隆洋行的卷烟厂,1891年开办于天津;最早的民族资本卷烟厂,是1899年由广东商人在湖北宜昌兴办,厂名叫湖北宜昌茂大卷叶烟制造所;而最早的民族资本的机制卷烟厂,是1902年官商合办的北洋烟草公司,地址在天津;1916年,最早的烟草机械厂是英美烟草公司浦东铜匠间兴办于上海;此后,烤烟厂、铝箔厂、印刷厂、烟草专用造纸厂等配套行业,都陆续在中国兴办,直到解放前,外商在华最大的烟草企业是驻华的英美烟草公司,共有11个卷烟厂和6个烤烟厂,分设在中国各地;而最大的民族资本卷烟企业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1905年由华侨商人简照南兴办,该公司先后在上海、香港、汉口、广州、重庆等地设立卷烟厂,在河南许昌、山东潍县坊予等地设收烟厂和复烤厂,并开展印刷、造纸、制罐等相关业务;而上海华成烟草股份公司于1925年推出的“美丽”牌香烟,以当时走红戏剧演员剧照为商标主图,质高价廉而名噪一时[6]。
1957年,日本首次出现过滤嘴香烟(汪银生),很快传入我国,但过滤嘴材料仍需进口,故非高档香烟不用过滤嘴。1990年5月,中美合资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而此前的1988年9月,国内第一家聚丙烯过滤嘴丝束生产厂——无锡全成纤维总厂检定投产。从此,国产卷烟都成了过滤嘴型的。 目前国内除了到处可见的卷烟厂之外,小品种尚有诞生于1918年的四川什邡烟厂,是国内最早生产雪茄烟的厂家,产量为20万箱/年。该厂曾组织过一个代号为“132”的技术工人小组,专门为毛泽东等人制作中式雪茄,这里的“132”是指产品配方的编号为13号和2号,其中2号配方为毛泽东所专用[7];目前国内唯一生产鼻烟的是四川西昌鼻烟厂,于1986年试生产;而传统的烟斗烟丝则主要在兰州等地生产,在我们这个烟草消费大国,烟草制品的品种基本上是齐全的。
二、烟草的化学成分
《化学卫生论》第十五章开头有一段议论说:“人身所需物料自简至繁可分三层而论,文教愈兴,则人所需物料愈多而愈繁也”。这“三层”便是:
(1)“必备养身之食物”,指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以蛋白质、糖类和脂类物质为主要成分,“无论冷温热之地,用此各质之比例皆大同小异,即野民生番亦能配准食物合于养身之用,此天性然也”。
(2)“食物已足,而人难免心有忧虑,或郁闷之怀,或不如意之事,因又寻求植物酿成浊醪,令其行气适体畅快心神,不拘文邦野地大镇荒村,人同此心,心同此性,皆知酿造酒类,暂适情怀而得酩酊之乐。……皆赖所成之醇而得醉人之性”。这一段话无需解释,也可理解。
(3)“既得足食之粮,又得足食之酒,心尚未惬,以为酒之醉人略属粗法,醒后思之,每增悔恨,且大失时误事,又易激气生端,或詈骂而丧德,或斗殴以成讼,或手足无主任毁器物,大不便也。因又寻求雅法,吸用醉料,遍地查之,几出一辙。所用醉料,间有传自古者,亦有习自今者”。如中美洲吸食卷烟,秘鲁土人嚼食古柯叶,东方各国多用槟榔、印度大麻及鸦片等,东印度群岛及太平洋岛国多用胡椒根,南美安达斯山地区和印度近喜马拉雅山地区多用醉仙桃,欧洲多用蛇麻花(啤酒花),西比利亚多用毒菌,等等。《化学卫生论》把这些统称为醉药,实际上就是毒品,不过成瘾性有强弱之分。《化学卫生论》把具有麻醉功能而引起成瘾的性质叫做醉性,这便是它所说的第三层次需求。
《化学卫生论》还认为:经过多年的选择和交流,到了1850年地球人所用的“醉药”,主要有烟草、鸦片和印度大麻三种。而其中又以烟草为大宗,因为“吸食烟卷稍得醉性,心觉畅适,似乎不寝而梦”,所以“西人”采运至他邦,弄得“远近诸国皆习之”,烟草传遍了全世界。
至此,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烟草制品能闯入食品家族,成为生存必需而要寻求的食物?人首先要寻求赖以维持生命的经典食品;有了生存条件,人又要寻求精神寄托,于是有了醇类饮料;饮酒过量,易出乱子,于是寻求高雅的刺激方法,即用方便而又雅致的“醉药”。本来,食品是具有营养功能的物料,而醇类饮料略有营养功能,以精神刺激为主,到了“醉药”层次,完全没有营养功能,成了纯粹的精神刺激,甚至戕害身心健康。人对于这些物料的摄入方式也从饮食(吃喝)—饮(喝)—吸,物料形态也由固液混合物—液态—气溶胶(烟雾)。就是这样的延伸路线,把毫无营养价值的烟草带进食品家族,而那些毒害作用太强的鸦片、印度大麻等,则被定为毒品,除了少数医疗用途之外,各国都采取严厉措施予以禁绝。就是这个原因,本文在题目中将烟草称为食品家族的“孽子”,笔者认为是公允的。
自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后,西方人在任何学术领域和生活过程中,都喜欢采用刨根究底的科学分析方法,对于烟草也是如此。英国人最早运用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烟草的化学成分,《化学卫生论》便记述了在1850年前后的相关研究结果,认为“菸之叶与烧之烟能感人之性,藉有三质”,即:“一自散油类、二自散碱类,此二质为生成者,三炒成之油类,乃蒸或烧菸时所变者”。
所谓“自散油类”,即现代化学常说的“精油”或“香精油”,是植物组织经水蒸汽蒸馏法所得之油状液体,主要成分是萜类化合物,不同植物的精油,其具体成分是不一样的,烟草也含有自己特有成分的精油,不过数量很少,《化学卫生论》说每磅烟叶仅能蒸出精油2厘,但生理作用极强。
所谓“自散碱类”,现代化学称为生物碱或植物碱,是一大类化学结构复杂的含氮化合物,大多数都含有杂环结构。《化学卫生论》中介绍的烟草生物碱的提取方法是:将烟叶浸在稀硫酸中,然后滤去烟叶,将所得滤液加石灰后蒸馏,则在蒸得水层底下有无色油状物,这种油状物在空气中能自行挥发,其“味辣而猛”,“醉性”甚强,而且剧毒,一滴足可以毒死一条狗。乾烟叶中含量为2分至8分/每磅,有强烈的兴奋作用。1809年,才对烟草中的生三物碱进行分离提纯,1825年瑞士化学家才首次将烟碱(尼古丁,Nicotine)分离成功。尼古丁这个名称来自于1586年,一位法国植物学家将烟草定为尼古丁属。其实烟草中的生物碱并非只有尼古丁一种,但他们的化学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
所谓“炒成油类”即现代化学所称的“焦油”(tar),它是烟草在烤制或燃吸过程中形成的浴形物质。“性毒于毛地黄,臭味恶而且辣,兼有醉性”。将一滴烟焦油沾于猫舌上,猫立刻呈癫痫状,2分钟后死亡。南非土著用烟焦油杀毒蛇非常有效,其实我国农村也有常用旱烟管中的焦油或水烟袋中的烟水杀毒蛇的做法。现代化学已经清楚地认识烟焦油的生成机理,它实际上是烟叶中各种有机化合物在燃烧不完全时经乾馏作用而产生的高沸点油状物,其成分相当复杂。
《化学卫生论》成书于1850年,当时对烟草化学成分的认识不可能完善,直到20世纪初年,烟草化学成分的研究才有了新的突破,而更完善的分析工作是1954年由英国皇家医学会组织实施的,该会不仅分离检定了某些品种烟草中的化学成分,而且还进行了动物实验,提出了“吸烟与健康”的报告。1964年,美国外科医生咨询委员会也发表“吸烟与健康”的研究报告,并指出吸烟会导致肺癌,从而导致烟草化学研究成为学术热点。根据有关文献的归纳,生烟叶的化学成分主要可分为10大类:
(1)碳水化合物及相关物质;(2)氨基酸、蛋白质及其它含氮化合物;(3)生物碱及其它含氮杂环化合物;(4)酶类;(5)有机酸;(6)酚类;(7)色素;(8)石油醚提取物;(9)矿物质;(10)水。
各种形式的烟草制品,如采用燃吸的方法摄入身体(鼻烟不属此),则烟草的燃烧历程主要有三个阶段:(1)300℃时,低分子量成分蒸发或挥发;(2)450℃时,烟丝开始焦化热馏,许多成分产生热解反应,烟焦油主要形成于此时;(3)600摄氏度以上,烟丝无火焰燃烧,生成灰烬。
截止1959年底,据美国Chemical Review杂志报道,烟草和烟气的成分约400种化合物,1967年该刊物又报道,已发现的化合物约1200种,1977年继续报道,已发现的化合物达2200种。1982年,Ree.hdv.Tob.Sei8报道,烟草和烟气已发现的化合物总数达5298种,目前每年仍在增加[8]。
《化学卫生论》曾介绍了各国发明的多种吸烟方法,并比较各法对降低烟害的优劣。在今天看来,这些方法均不如过滤嘴香烟。然而,吸烟仍然有害健康,下一节我们对此专门讨论。
三、吸烟与健康
早在欧洲人发现烟草的16世纪,许多人都认为烟草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只是到了1585年,英国有人因吸烟过量而中毒,从此不断有人反对吸烟,因而导致英国、奥地利、土耳其、日本、波斯(今伊朗)、俄罗斯、法国等先后颁布禁烟令,例如英国女王詹姆斯二世将烟草进口税从200%提高到4000%;1615年波斯国下令凡吸烟者都给以食骆驼粪的处罚,一名烟草商人被活活烧死;1616年日本下令吸烟者要判徒刑,并没收财产;1628年波斯国王用烧热的铅块烫卖烟者的喉咙;1634年俄国沙皇下令,第一次吸烟者要受鞭笞之刑,再次吸咽者处死,吸鼻烟者割去鼻子;1635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一次处死吸烟者100人,每月都要因此杀人,禁烟令实行4年处死者近万人……禁烟令这样严酷,但吸食者有增无减,使得当局无计可施。到了后来,许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嗜烟如命,诸如波斯国王沙阿巴斯二世、俄国的彼得大帝、法国的拿破仑等都是,最精明的是法王路易十四,他在1674年实施烟草专卖制度,使烟草成为法国重要的财政来源。大概在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初期,各国都相继取消了禁烟令。但是学术界对吸烟危害健康的认定却越来越明确了。
如前所述,人们对烟草和烟气化学成分的认识,主要是20世纪的研究成果,而植根于对烟草化学研究成果上的关于吸烟与健康问题的认识,也是在20世纪以后才逐渐明确的,16到18世纪那些关于烟草可以治病的认识,后来被证明大多是错误的。成书于1850年的《化学卫生论》的第十五章说:“凡菸或闻或嚼或吸,其感动人身大致相同”,“不过日用之以畅心适体耳”!“常用菸者,吸不过多,每令口渴,又多生口津,亦能安心”,“然用之过限,则令人吐泻体颤头晕目眩,四肢乱动百体癫狂,不省人事,末则死焉”。“不过限者无甚大弊,惟吸惯易成瘾,初虽无害,久则瘾深,能有大害,此菸之险也”。“闻菸过多,能渐坏鼻之内体,易致不辨香臭,又改变声韵,且易积食不消,至末则生羊头疯或癫痫等症”。“凡用菸者,意欲安心平气也”。其实并非人人如此,甚至有人说,吸烟可以帮助戒酒,也未必都是如此。所以《化学卫生论》的结论是:“菸于人身,能成二事:一安心平气;二感动脑体。令能连思而免紊念。但究其何能感人筋脑,令觉平安,则难确言”。足见在150年前,人们对烟草的生理效应,并没有完整的认识。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卷烟价格走向平民化以后,医学界对烟草与健康的关系便倍加关注,1927年确认肺癌病例与吸烟密切相关;1955年美国明令禁止在香烟广告中宣称吸烟有益健康,随后许多国家都禁止烟草广告,我国也于1984年,国家工商总局决定禁止烟草广告。由于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人们对烟气中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化学成分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这些化学成分是:
气相 一氧化碳氰 化氢(HCN)挥发性醛类 挥发性亚硝胺 氯乙烯 氮氧化合物 胺类吡咯等;
粒相物 烟草中特有的亚硝胺、萘胺、其它亚硝胺 多环芳烃单元酚、儿茶酚重金属 烟碱(尼古丁)、降烟碱等。
吸入烟草烟气或局部涂抹烟气凝聚物可使实验动物致癌;在消化道和吸呼道发生的恶性肿瘤与吸烟有关;膀胱、肾、胰脏的恶性肿瘤也与吸烟有关[8]。一句话,吸烟与癌症有不解之缘,各国对此都很重视,国外已有多起癌症患者起诉烟草公司索取健康赔偿的案件。我国国家烟草局也正在组织人力物力,对烟草烟气中44种有害成分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氨、4种芳香胺、4种亚硝胺、3,4一苯并芘、8种醛酮类化合物、氰化氢、7种重金属、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焦油、7种酚类化合物、8种挥发性有机物。在一般的科普文章中,通常把烟草烟气的有害化学成分说成是: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氰化氢和金属(包括砷、镍、镉、铬和铅)等6类,而一般香烟包装的标识上只注明焦油的含量范围。
有意思的是尼古丁,历史上有关烟草具有治疗作用的报道均因它而起,现代科学研究也显示它在人体内有抗氧化作用,能够延缓衰老,据说能够降低帕金森氏病、老年痴呆和神经性智力衰退症,这可是烟草难得的对人体健康的正面效应,为此我国国家烟草局也在组织人力进行研究。据说长期嗜烟的老年人,在身体正常的状况下偶然戒烟,反而有害健康。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见到正面的医学报道。
吸烟和喝酒、吃饭不同,烟草燃烧时产生的烟雾必然要污染周边环境,引起他人被动吸烟。鉴于被动吸烟者吸入的多为有害的挥发性成分,所以也会影响健康。最近在上海召开的关于肺癌问题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上传出,我国男性的肺癌发病率增加了27%,女性增加了38%,这显然是被动吸烟的缘故。[9]故而20世纪后半期,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我国于1985年lO月1日规定禁止在铁路客车车厢内吸烟,1987年6月1日北京火车站成为我国第一个禁止吸烟的火车站,以后陆续扩大到其它公共场所,现在人们对禁止在某些场合吸烟已经形成习惯,也没有人反感,笔者担心的倒是社会上面广量大的中小型餐饮企业,菜肴点心酒水和香烟一起供应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这种有害他人健康的习惯,似乎应该改一改了。
当吸烟有害健康成为人们的共识以后,是否烟草行业就要成为夕阳产业?笔者以为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利润丰厚税收卓著的现代烟草专卖制度,各国各地的政府并不真正热心禁烟,谁都不会嫌弃“大把银子”,何况烟草毕竟不是鸦片。以我国为例,有一份报告指出,在1989年我国因吸烟导致的损失达270.76亿元,超过国家当年由卷烟生产获取的税收240亿元[10]。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个得不偿失的交易,但是这区区30.76亿元的差额,比起在安排劳动力就业、满足市场需求、拉动消费和出口创汇方面的成果,又算得了什么?再如刚刚过去的2005年,全国烟草行业实现的工商利税超过2400亿元,比2004年同比增长了300亿元,增长率为14%[11]。目前,个别省区仍以烟草为支柱产业,2006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接受中央电视合记者专访时说,云南省的地方财政收入的50%来自烟草业,最高的年份曾达到70%。君不见,当今世界上许多特大型的烟草企业,采取“兔子不吃窝边草”的策略,像当年输出鸦片一样拼命地对外出口烟草制品。所有这一切,都是经济利益所驱动,所以完全禁烟是非常难的。
我们与其高喊禁烟,还不如切切实实地做点科学研究工作,把更多心思花在趋利避害上。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南京卷烟厂生产了“洋金花”牌药物卷烟,又于1988年在昆明卷烟厂专门生产了出口日本的“三七”疗效型卷烟。看来,不仅在传统卷烟的配方上还有很大的改良空间,而且在过滤材料和吸用方式上也可能有新的突破。2004年4月,全国烟草行业召开了“降焦减害”工作会议,提出了“中式卷烟”的发展方向,要求研制出在香气和吸味风格上具有显著中国特色,能满足90%以上中国烟民的习惯,在保持一定尼古丁含量的基础上能够降焦减害的新品种,要求不仅对中国消费者要有巨大的吸引 力和亲和力,而且在产品名称、商标等外观设计上要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会议充分肯定了南昌卷烟厂在1994年就开发成功的低害的中式“金圣”牌香烟[12]。最近在许多电视广告上,由影星巍子和刘佳合作的“如烟”广告,据说该产品是由气流传感器、大功率集成电路、高频超声发声器、雾化控罩等微电子元件构成的,可帮助吸烟者在吸入烟碱雾滴的同时,产生一种与传统吸烟一样的快感。但也有人质疑这种产品同样危害健康。[13]烟草工业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告别人类日常生活既然不可能,那就只有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趋利避害。
因吸烟而诱发的癌症、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肺部疾病,并不是烟害的全部,消化道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也可能与它有关,所以在许多宣传戒烟的书刊中,常常见到“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警示性语言,吸烟没有一点好处,可人们依然趋之若鹜,历史上还有过冒杀头危险的吸烟者,因此这不是个生活科学问题,还有层次更深的文化问题。
四、烟草文化
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里,我们常常读到梁山好汉说的一句粗话“嘴里淡出个鸟来”,这说明人们在吃饱喝足之后,仍不会满足,需要寻找新的刺激。纵观古今中外,为了满足这个欲望,烟草是其首选,酒和茶也属此类,但酒和茶没有烟草制品(特别是卷烟)方便,因此尽管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却宁可少活几年,许多名人都是如此。在美国,不仅开国总统华盛顿力主种植烟草;1941年,罗斯福总统说烟草是一种优秀的农作物,烟草种植者可以推迟服兵役的时间,1945年他拿着卷烟去世。斯大林吸烟长达50年。在我国,文化名人如鲁迅、林语堂等都嗜烟。1937年,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大谈他自己吸烟的乐趣。当然也有些名人以自己为榜样宣传戒烟,1994年古巴卡斯特罗主席宣称,他花了五年时间,戒去了终生嗜好的雪茄烟。我们从这些名人的生活经历中,看到了烟草的魅力。这种魅力,不在于它的科学价值,而在于它的文化感染力,在于它无所不在的休闲功能。而且也说明了人在吃饱喝足之后,还需要享受生命追求休闲,因此许多并不属于生活必需和工作条件之外的寄托精神追求的多种物质形态就成了休闲文化的载体。这种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叫做“长物”,长物的种类涉及衣食住行、艺术欣赏、运动旅游、强身健体等等一切领域,有人把这些称为奢侈的生活追求,其实并不尽然,高贵者富裕者看重休闲固属必然,贫困者也不等于没有他们的休闲空间,只不过层次和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在这里,烟草制品可以算得上是纵贯社会上中下三层、横连世界五大洲的休闲文化载体。这是因为:
l、吸烟方式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吸食旱烟丝流行的地区和时代,从旱烟管的长短显然可以区别吸食者的社会地位和年龄大小;捧着水烟袋吹着纸媚头的则多为地主富商和空闲的老者;吸鼻烟者把自己的鼻烟壶的优劣视为炫耀自己的手段;20世纪前半期口叼雕刻精致的烟斗或雪茄烟,使人一看就觉得是身份高贵具有文化教养的人物。在当前由于卷烟制品的平民化和普遍化,不同的烟牌标识代表卷烟价格的高低,它同样可以表示吸烟者的富有和贫穷,以致在当今议论某个人的经济状况时,甚至以他吸何种牌号的香烟作为参考坐标。如果要考察吸烟方式与社会地位的关系,清末民初,徐珂在《清稗类钞》里记有许多名人吸烟的趣事,这里限于篇幅,不一一引摘,读者有兴趣,可自行查阅[14]。
2、携带和储存方便的卷烟是无时无处不在的休闲载体
关于这一点,几乎不需要另作说明,就可以判定笔者论断的正确。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休闲方式和活动项目,因为喜爱就很容易成为习惯,难以改变的习惯就是成瘾,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哲学。烟草中的尼古丁具有成瘾的效能,因此吸食卷烟极易成瘾,一旦成瘾,只要略有空闲(有时甚至是忙里偷闲),就如下意识的动作一样点燃卷烟,猛吸几口,宛若神仙。如果环境条件不允许,往往有痛苦异常的感觉。1936年走在长征路上的毛泽东,因为得不到卷烟,甚至用树叶和干草代替烟草,只不过他没有成功,从科学的角度讲,也不可能成功,因为尼古丁的生理效应无法替代。
3、卷烟的机械化现代化生产。昭示这种休闲产品普及的必由之路
作为休闲文化载体的卷烟,是所有休闲产品普及率最高的一种。在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上,卷烟生产的科学技术的成熟性已经相当高了,劳动效率是很高的,一条生产线开动1个小时就可以生产成千上万支卷烟,加之卷烟制品易携带,所以它的普及速度快得惊人,使得其它休闲物品无法与之抗衡。
4、烟卷小巧玲珑而不显眼。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做“烟酒不分家”,是说烟酒是建立关系联络感情的重要手段。这其中香烟比酒更为方便灵活而且快捷,任何两个从未谋面的人,只要能在一起点燃香烟,立刻就有了议论交谈的话题,而且利用香烟进行交流,也不会产生什么心理障碍,接受别人一支香烟,从那个角度讲都谈不上有什么大的问题。至于亲朋故旧,交换一支香烟就是一个隆重的开场白,可以轻松自然地进行叙旧。加之,抽烟在任何条件下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除了现在规定不可以吸烟的场所),所以香烟成了办理公私事务不可或缺的媒介。
5、尼古丁的兴奋作用适中可控。使多数人不把吸烟视为畏途
凡是嗜好品都具有使人兴奋的成瘾性,这种成瘾性又以生物碱的作用最为普遍,茶、咖啡和可可等也都因其含有生物碱使人产生兴奋的感觉,而古柯、鸦片等毒品的兴奋作用过强,严重戕害人的身体健康,所以人们视为畏途,唯有烟草所含的尼古丁,具有中等适度的兴奋作用,并且可以控制,加之其摄入方式比茶叶和咖啡等方便,这是世界上烟民人数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前引《化学卫生论》第十五章所说的“安心平气”和“感动脑体”,实际上均是尼古丁的生理效应,也就是兴奋作用。因为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干任何事情都觉得有劲,脑力劳动者好像因此而获得灵感,体力劳动者则觉得精力充沛,加之尼古丁的成瘾性不如鸦片等强烈,从而使得许多人乐意接受它,而且停止尼古丁的刺激,也不会立即危及人的生存状态,就连许多意志力极强的名人,也并不拒绝它。
综上所述,从医学科学的角度讲,吸烟有害健康,是国际性的共识,当代各国政要也已达成一致。2003年5月第50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192个成员国代表一致通过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并于2005年2月生效,我国政府也已经批准,并于2006年1月9日生效。2006年2月6日,113个《公约》缔约国代表在日内瓦召开为期两周的会议,成立秘书处,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实施烟草控制战略,以降低因吸烟而导致的死亡率攀升的势头。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将达到1000万。[15]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和许多国际组织都主张坚决禁烟,世界卫生组织甚至拒绝雇用“烟民”。[16]2006年5月31日是第19个世界无烟日,同年5月29日,国家卫生部首次发表主题为“控烟与肺癌防治”的2006年《中国“吸烟与健康”报告》,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既是世界上头号烟草消费大国(吸烟人数达3.5亿,占世界烟民总数的1/3),也是世界上头号烟草生产大国(产量相当于其他7个最大烟草生产国产量的总和),而且还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这与本文开头所述已不相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烟草工业的经济效益被巨大的社会医疗卫生负担所消融,确实得不偿失,因此“控烟”就成了世界性的共识。可是,这种只控制消费不控制生产的做法和态度,就注定了它的两面性,很值得人们去思考。
当代饮食文化界对烟草这种另类食品几乎完全没有关注,这就忽视了它作为休闲食品的客观存在,笔者冒昧写作此文,既不是为烟草评功摆好,也不骂它一无是处,只是把它作为一个科学课题和一种文化现象提出来,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季鸿岜,男,1931年生,《饮食文化研究》编委会副主任,长期从事食文化和食品化学研究。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