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研究
由于我国的背景体制,导致了农民直接转向市民的困难。造成了我国农民想要变为市民,中间还会出现农民工的特殊现象。
不同的学者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不同的看法。郑杭生认为,农民市民化是指作为一种职业和社会身份的农民在向市民转化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生存能力、取得市民 基本资格、逐渐融入城市、具备城市居民基本素质的过程。[1]赵立新认为,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逐 步向城市市民转化的过程,是从农民身份转化为 城市居民身份。它包括:户口的变动,由农村户口 变为城市户口;地域的转换,由居住在农村转向居 住在城市;产业的转换,由从事农业生产变为非农业生产;文化的转变,农民的生活观念、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发生变化。
通过梳理农民工城市化的内涵,在广义上大体是指我国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运用工业化以及城镇化作为推力,将现在的农民在身份、思维意识、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向城市市民转变的过程。在狭义中,农民工的城市化是指农民工离开村庄,进入城市并且获得了与城市居民相同的身份及权利的过程。而在人们的一般研究中,更多人都是按照广义去理解。
农民工的市民化即是动态的过程,也是静态的结果。它具体包含了农民在地域上面的变动,有乡村进入城市;在工作上,不再是之前的务农,而是进入劳动市场,进行工人的工作;在生活方面,农民接触的是不同于乡村的城市,使他们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改变。农民工的市民化将要进入农民从农村退出、进入城市、到最后与城市相融合。这样看来,农民进行市民的转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二、农民工市民化现状的研究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农民工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原因国外的理论早就提出,农村存在着很多剩余的劳动力,只要工业和农业之前存在着收入的不平等就会有农民不断进入城市,直到劳动力被吸收完为止。
农民工的数量虽然增加,但是城市并非能够很好的接纳他们,农民工在城市多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刘传江认为,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的边缘和自我空间领域里“沉淀”为“外来边缘人口”,而且这种边缘性还存在代际传递现象。陈丰认为,尽管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但是在事实上,从享受城市文明、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各种不同层次需求来看,他们不仅缺少制度性接纳,还缺乏城市社会的认同;农民工只是城市边缘群体,他们处于一种“虚城市化”状态,而不是真正的城市化。
这样看来,农民工的现状还是很不理想的,农民工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进入城市,但是在城市的他们是很难被接纳的,也无法拥用与市民相同的权利,使他们被边缘化,造成新的社会问题。
三、农民工市民化阻碍的研究述评
想要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就要知道农民工市民化的阻碍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农民工的户籍。虽然当前已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的划分,但是,在人们的意识中还是保留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分。程亮和郭剑雄认为,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较多,而制度尤其是户籍制度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户籍制度直接影响农民工所能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教育制度以及社会地位,而农民工的户口阻碍了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王春光认为,“农民工”是一种制度性身份,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就业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对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向上社会流动产生了消极影响。
其次农民工进入城市,与城市居民发生了很多的冲突。农民工进入城市,他自身就是一个新的身份,与一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员身份不同,这种身份的不相同必然会导致冲突的诞生。蔡昉等学者对此提出了“既得利益论”,认为城市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对农民工进行着排斥。王桂新等认为,农民工想要进入城市,自己单方面是根本无法达成的,这需要城市市民的接纳,这是一个双方互通的事情,但是一般现实的现象就是城市人对农民工的排斥。
作为一个新的群体,农民工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阻碍,这需要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互动,农民工和城市的市民都要克服内心的偏见,逐渐接纳对面,这样才能使得双方良好的相处。
四、总结与讨论
通过上面的梳理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对农民工市民化都有了大体的了解,但是最值得我关注的便是这个现象所产生的问题,农民工如何能在中国的体制背景下,良好的转化成市民的。城镇化还会继续进行,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数量还会继续加大,如何与城市的居民进行协调,而不是双方的相互排斥,导致社会的冲突与分层,找到可行有效的方式,让农民工市民化得到更好的转变,是下一步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背景体制,导致了农民直接转向市民的困难。造成了我国农民想要变为市民,中间还会出现农民工的特殊现象。
不同的学者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不同的看法。郑杭生认为,农民市民化是指作为一种职业和社会身份的农民在向市民转化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生存能力、取得市民 基本资格、逐渐融入城市、具备城市居民基本素质的过程。[1]赵立新认为,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逐 步向城市市民转化的过程,是从农民身份转化为 城市居民身份。它包括:户口的变动,由农村户口 变为城市户口;地域的转换,由居住在农村转向居 住在城市;产业的转换,由从事农业生产变为非农业生产;文化的转变,农民的生活观念、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发生变化。
通过梳理农民工城市化的内涵,在广义上大体是指我国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运用工业化以及城镇化作为推力,将现在的农民在身份、思维意识、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向城市市民转变的过程。在狭义中,农民工的城市化是指农民工离开村庄,进入城市并且获得了与城市居民相同的身份及权利的过程。而在人们的一般研究中,更多人都是按照广义去理解。
农民工的市民化即是动态的过程,也是静态的结果。它具体包含了农民在地域上面的变动,有乡村进入城市;在工作上,不再是之前的务农,而是进入劳动市场,进行工人的工作;在生活方面,农民接触的是不同于乡村的城市,使他们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改变。农民工的市民化将要进入农民从农村退出、进入城市、到最后与城市相融合。这样看来,农民进行市民的转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二、农民工市民化现状的研究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农民工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原因国外的理论早就提出,农村存在着很多剩余的劳动力,只要工业和农业之前存在着收入的不平等就会有农民不断进入城市,直到劳动力被吸收完为止。
农民工的数量虽然增加,但是城市并非能够很好的接纳他们,农民工在城市多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刘传江认为,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的边缘和自我空间领域里“沉淀”为“外来边缘人口”,而且这种边缘性还存在代际传递现象。陈丰认为,尽管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但是在事实上,从享受城市文明、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各种不同层次需求来看,他们不仅缺少制度性接纳,还缺乏城市社会的认同;农民工只是城市边缘群体,他们处于一种“虚城市化”状态,而不是真正的城市化。
这样看来,农民工的现状还是很不理想的,农民工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进入城市,但是在城市的他们是很难被接纳的,也无法拥用与市民相同的权利,使他们被边缘化,造成新的社会问题。
三、农民工市民化阻碍的研究述评
想要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就要知道农民工市民化的阻碍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农民工的户籍。虽然当前已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的划分,但是,在人们的意识中还是保留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分。程亮和郭剑雄认为,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较多,而制度尤其是户籍制度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户籍制度直接影响农民工所能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教育制度以及社会地位,而农民工的户口阻碍了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王春光认为,“农民工”是一种制度性身份,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就业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对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向上社会流动产生了消极影响。
其次农民工进入城市,与城市居民发生了很多的冲突。农民工进入城市,他自身就是一个新的身份,与一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员身份不同,这种身份的不相同必然会导致冲突的诞生。蔡昉等学者对此提出了“既得利益论”,认为城市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对农民工进行着排斥。王桂新等认为,农民工想要进入城市,自己单方面是根本无法达成的,这需要城市市民的接纳,这是一个双方互通的事情,但是一般现实的现象就是城市人对农民工的排斥。
作为一个新的群体,农民工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阻碍,这需要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互动,农民工和城市的市民都要克服内心的偏见,逐渐接纳对面,这样才能使得双方良好的相处。
四、总结与讨论
通过上面的梳理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对农民工市民化都有了大体的了解,但是最值得我关注的便是这个现象所产生的问题,农民工如何能在中国的体制背景下,良好的转化成市民的。城镇化还会继续进行,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数量还会继续加大,如何与城市的居民进行协调,而不是双方的相互排斥,导致社会的冲突与分层,找到可行有效的方式,让农民工市民化得到更好的转变,是下一步要深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