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展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藏品包括:石器、铜器、甲骨、陶器、瓷器、书画、碑帖等几大类。基本陈列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辽金元明时期七个部分。还有一些临时展览,多为与兄弟馆的合作展览。
现收藏一万三千余件藏品,其中多为中国考古学各时期的典型标本,如周口店第15地点石器,新石器时代不同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商代甲骨文,山西曲沃天马曲村遗址出土的铜器、玉器等,还有陶器、钱币、封泥和民俗文物等。
对北大这所知名学府,众人的印象:校园环境优美,建筑古老质朴。其实,从北大西门入,过小桥绕过华表向北而去,在主楼西北侧的一座配楼中,就隐藏着这座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不需门票也不需预约,只要持有效证件,任何人都可到此参观。
据该馆副研究员曹宏介绍,藏品大致有四个来源:北大在1952年设置考古专业之前的收藏;前燕京大学史前历史博物馆的藏品;考古专业建立后从田野考古发掘现场带回来的教学标本;博物馆筹备期间各地文物、考古机构赠送或调拨的展品。早在1922年,北大便成立中国最早的考古研究室,开展了一些田野考古工作并开始逐步收集古代文物。建国后,又接收了燕京大学史前博物馆的藏品以及全国各兄弟单位赠送、调拨的文物,汇众家所长,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走进博物馆,通过门厅右转,便可开始参观。首先看到的是中国历史的常规展览。其中又以辽宁营口金牛山人,山东长岛北庄新石器遗址和山西曲沃曲村晋文化三个专题最为着重。因为这三处遗址,是北大考古系师生亲自发掘整理的,代表着北大的考古水平与成就。“美国作家米里亚姆·克利福德、凯西·詹格兰德、安东尼·怀特的《中国博物馆手册》中认为该博物馆是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曹老师说。
金牛山人头骨
“我馆收藏的金牛山人头骨化石,是1984年9月16日由北大考古系吕遵谔教授组织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实习队在发掘金牛山A点洞穴第6层时发现。”金牛山遗址位于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永安镇西田村,是继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之后,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最重要的遗址,同时也是中国东北地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距今约有28万年历史。
该遗址是197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自1974年起,考古部门共进行了10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洞穴中发现古人类化石、石制品、用火遗迹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在1984年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有头骨、脊椎骨、尺骨、髋骨、腕骨、膑骨、手足骨等55块,属一个人体,后来被命名为“金牛山人”。
“金牛山人化石是发掘的保存比较完整的古人类的化石,尤其是头骨的完整性,为研究那个时期人的脑容量和行走的步态提供了依据。现在还有不少学者专程来参观这件头骨化石。”通过对金牛山人脑容量的测定表明,金牛山人大脑比同时代的北京人进步,而且距今28万年,正处在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阶段,填补和连接了人类进化系列上的重要缺环,对研究人类进化,具有重大学术价值。1984年被列为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首,同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龙山文化——蛋壳高柄杯
“这件蛋壳高柄杯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顶峰之作,山东省诸城县博物馆在我馆开馆时赠送的。”曹老师指着一件体态轻盈,挺拔秀丽的类似酒杯的展品说。
赛克勒博物馆收藏的蛋壳高柄杯器壁厚0.8毫米,高17.30厘米,口径9.6厘米。浅盘大喇叭口,卵形腹,盘状圈足。器表磨光,腹部饰数周浅细凹纹,柄部饰细条形镂空。
蛋壳高柄杯,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和山东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制造此类器物,对原料和技术要求都相当严格。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器皿不以色彩、纹饰为重,乃以造型和工艺见长,风格简洁爽利,应是当时人们审美观念的一种反映。蛋壳高柄杯应该属于礼器,可能是在祭祀等礼仪上使用的特殊酒器,掌握在特殊身份的人手里。从出土的墓葬看,均是大墓,随葬品丰富,相当讲究,说明地位显赫。要制作如此精巧的作品,如不是作为礼器和神器的话,先民就没有必要如此劳心费神。
长岛文化——鸟形鬹
“这件鸟形鬹是1984年山东省长岛县北庄遗址出土的。这个遗址是由北大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和长岛博物馆联合发掘的。”
长岛北庄古遗址位于山东省长岛县大黑山岛内,面积约10000余平方米。1981年秋~1987年春先后作了5次发掘,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房屋基址94座。这些房屋分为南、北两群,每群各有房屋40~50座。北庄古村落遗址的发现,立即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强烈反响。国家有关部门多次派出工作队,对北庄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正式发掘,这5次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根本上揭开了古村落遗址神秘的面纱。
北庄遗址出土的遗物以陶器为主,器类有盆形鼎、釜形鼎、鬶、矮鑿形三足钵、蘑菇状捉手小口罐、环形双耳罐、筒形罐及盆、钵和短鑿形三足觚形罐等。其中,以圆锥形和侧装扁鑿形长足的盆形鼎、有颈无流实足鬶等三足器为主体器类。这些三足器在形态和器表装饰上与分布在泰沂山脉南北的早期大汶口文化多相似和相同。此外,这里的蘑菇装捉手小口罐数量也较多,它同波浪形彩陶图案及秤砣式石网坠等因素构成了胶东半岛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至于这里的筒形罐,无论是器形还是花纹都与辽东半岛的同类器物十分相似,说明两地之间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存在着海上交通与文化往来。长岛北庄古遗址距今已有6500年的历史,相当于古代的半坡氏族时期,因此在考古界有“东半坡”的美誉。
明嘉靖款缸
在明清瓷器展区,最惹眼的是两口大缸。其中一口是景德镇官窑,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高32.6厘米,口径68.6厘米,底径53.5厘米。白胎,稍粗。青花颜料为回青与石青配合鈷料,色调浓重泛紫。突唇,直腹略鼓,大平底。外壁绘穿花双龙纹。缸沿外部横行楷书“大明嘉靖年制”款。嘉靖时喜作大器。这件龙缸为典型器物。“这是我馆的旧藏。”曹老师说。
明代大龙缸的烧制工序复杂,技术难度大,有“十窑九不成”之说。为满足宫廷的需要,御窑场内专设龙缸窑,配备掌握龙缸烧造技术的龙缸匠,还有画匠和各种夫役,来专门烧制大龙缸。首先需要3到5名工匠分段拉坯,然后将缸坯镶接在一起,再经过修正、定型,缸坯才算做好。入窑后,火候难掌握,稍有不慎缸体就会开裂,因此成品率低,再加上龙缸形体硕大,不易搬运,以及其他诸多原因,使这种龙缸的保存难度增大,所以存世数量并不多,因而更显珍贵。所幸的是,近些年在景德镇御器厂发掘整理出土了相类似的龙缸残器。它们的存世,为研究明代的青花瓷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现收藏一万三千余件藏品,其中多为中国考古学各时期的典型标本,如周口店第15地点石器,新石器时代不同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商代甲骨文,山西曲沃天马曲村遗址出土的铜器、玉器等,还有陶器、钱币、封泥和民俗文物等。
对北大这所知名学府,众人的印象:校园环境优美,建筑古老质朴。其实,从北大西门入,过小桥绕过华表向北而去,在主楼西北侧的一座配楼中,就隐藏着这座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不需门票也不需预约,只要持有效证件,任何人都可到此参观。
据该馆副研究员曹宏介绍,藏品大致有四个来源:北大在1952年设置考古专业之前的收藏;前燕京大学史前历史博物馆的藏品;考古专业建立后从田野考古发掘现场带回来的教学标本;博物馆筹备期间各地文物、考古机构赠送或调拨的展品。早在1922年,北大便成立中国最早的考古研究室,开展了一些田野考古工作并开始逐步收集古代文物。建国后,又接收了燕京大学史前博物馆的藏品以及全国各兄弟单位赠送、调拨的文物,汇众家所长,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走进博物馆,通过门厅右转,便可开始参观。首先看到的是中国历史的常规展览。其中又以辽宁营口金牛山人,山东长岛北庄新石器遗址和山西曲沃曲村晋文化三个专题最为着重。因为这三处遗址,是北大考古系师生亲自发掘整理的,代表着北大的考古水平与成就。“美国作家米里亚姆·克利福德、凯西·詹格兰德、安东尼·怀特的《中国博物馆手册》中认为该博物馆是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曹老师说。
金牛山人头骨
“我馆收藏的金牛山人头骨化石,是1984年9月16日由北大考古系吕遵谔教授组织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实习队在发掘金牛山A点洞穴第6层时发现。”金牛山遗址位于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永安镇西田村,是继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之后,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最重要的遗址,同时也是中国东北地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人类遗址,距今约有28万年历史。
该遗址是197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自1974年起,考古部门共进行了10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洞穴中发现古人类化石、石制品、用火遗迹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在1984年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有头骨、脊椎骨、尺骨、髋骨、腕骨、膑骨、手足骨等55块,属一个人体,后来被命名为“金牛山人”。
“金牛山人化石是发掘的保存比较完整的古人类的化石,尤其是头骨的完整性,为研究那个时期人的脑容量和行走的步态提供了依据。现在还有不少学者专程来参观这件头骨化石。”通过对金牛山人脑容量的测定表明,金牛山人大脑比同时代的北京人进步,而且距今28万年,正处在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阶段,填补和连接了人类进化系列上的重要缺环,对研究人类进化,具有重大学术价值。1984年被列为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首,同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龙山文化——蛋壳高柄杯
“这件蛋壳高柄杯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顶峰之作,山东省诸城县博物馆在我馆开馆时赠送的。”曹老师指着一件体态轻盈,挺拔秀丽的类似酒杯的展品说。
赛克勒博物馆收藏的蛋壳高柄杯器壁厚0.8毫米,高17.30厘米,口径9.6厘米。浅盘大喇叭口,卵形腹,盘状圈足。器表磨光,腹部饰数周浅细凹纹,柄部饰细条形镂空。
蛋壳高柄杯,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和山东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制造此类器物,对原料和技术要求都相当严格。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器皿不以色彩、纹饰为重,乃以造型和工艺见长,风格简洁爽利,应是当时人们审美观念的一种反映。蛋壳高柄杯应该属于礼器,可能是在祭祀等礼仪上使用的特殊酒器,掌握在特殊身份的人手里。从出土的墓葬看,均是大墓,随葬品丰富,相当讲究,说明地位显赫。要制作如此精巧的作品,如不是作为礼器和神器的话,先民就没有必要如此劳心费神。
长岛文化——鸟形鬹
“这件鸟形鬹是1984年山东省长岛县北庄遗址出土的。这个遗址是由北大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和长岛博物馆联合发掘的。”
长岛北庄古遗址位于山东省长岛县大黑山岛内,面积约10000余平方米。1981年秋~1987年春先后作了5次发掘,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房屋基址94座。这些房屋分为南、北两群,每群各有房屋40~50座。北庄古村落遗址的发现,立即在国内外考古界引起强烈反响。国家有关部门多次派出工作队,对北庄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正式发掘,这5次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根本上揭开了古村落遗址神秘的面纱。
北庄遗址出土的遗物以陶器为主,器类有盆形鼎、釜形鼎、鬶、矮鑿形三足钵、蘑菇状捉手小口罐、环形双耳罐、筒形罐及盆、钵和短鑿形三足觚形罐等。其中,以圆锥形和侧装扁鑿形长足的盆形鼎、有颈无流实足鬶等三足器为主体器类。这些三足器在形态和器表装饰上与分布在泰沂山脉南北的早期大汶口文化多相似和相同。此外,这里的蘑菇装捉手小口罐数量也较多,它同波浪形彩陶图案及秤砣式石网坠等因素构成了胶东半岛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至于这里的筒形罐,无论是器形还是花纹都与辽东半岛的同类器物十分相似,说明两地之间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存在着海上交通与文化往来。长岛北庄古遗址距今已有6500年的历史,相当于古代的半坡氏族时期,因此在考古界有“东半坡”的美誉。
明嘉靖款缸
在明清瓷器展区,最惹眼的是两口大缸。其中一口是景德镇官窑,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高32.6厘米,口径68.6厘米,底径53.5厘米。白胎,稍粗。青花颜料为回青与石青配合鈷料,色调浓重泛紫。突唇,直腹略鼓,大平底。外壁绘穿花双龙纹。缸沿外部横行楷书“大明嘉靖年制”款。嘉靖时喜作大器。这件龙缸为典型器物。“这是我馆的旧藏。”曹老师说。
明代大龙缸的烧制工序复杂,技术难度大,有“十窑九不成”之说。为满足宫廷的需要,御窑场内专设龙缸窑,配备掌握龙缸烧造技术的龙缸匠,还有画匠和各种夫役,来专门烧制大龙缸。首先需要3到5名工匠分段拉坯,然后将缸坯镶接在一起,再经过修正、定型,缸坯才算做好。入窑后,火候难掌握,稍有不慎缸体就会开裂,因此成品率低,再加上龙缸形体硕大,不易搬运,以及其他诸多原因,使这种龙缸的保存难度增大,所以存世数量并不多,因而更显珍贵。所幸的是,近些年在景德镇御器厂发掘整理出土了相类似的龙缸残器。它们的存世,为研究明代的青花瓷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